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

2024-06-051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12篇)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准确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②赏析《书愤》,掌握从语言和意象等方面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③通过对内容、语言等方面的赏析,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④通过诵读、讲析、问答与探究等方法,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⑤继承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颔联的分析,赏析诗歌意象与语言艺术。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三、教学准备

  本课将制作简单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时间

  本课计划一课时授完。(如果课堂活动活跃,讨论深入,超时,那么意象赏析、形象赏析可以放在下节课)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亘古男儿一放翁”,这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对陆游的赞美。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陆游的诗歌《书愤》。并以《书愤》为例,学习鉴赏古诗语言和意象等基本方法。

  (二)板写课题

  《书愤》

  陆游

  ——例读高中古诗赏析

  (三)诵读感知

  指导学生先听录音朗诵,然后集体朗读课文,再分组读、集体齐读。

  (四)诗题解读

  教师明确:书:即书写,愤:心中不平、不满意。两个字合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不平。

  (五)《书愤》内容赏析

  ①教师讲析:

  赏析古典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内容,而表现内容的诗歌语言具有含蓄性和跳跃性,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补出诗歌的空白。

  ②师生共同活动

  指点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解说《书愤》诗句,并补出诗句间的空白,使之连贯流畅。

  ③教师明确

  首联: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

  颔联: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

  颈联: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

  尾联: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后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

  诗歌的题目是“抒发心中不平、不满意”,但是诗歌的首联与颔联,却是写自己的青年豪气,写自己辉煌的战斗经历,是否有点离题,还是有话外意思,我们没有理解?

  教师明确

  补出诗句中的空白与断层,补出含蓄的部分,是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

  首联后面省略了:至今几十年过去了,还没有收复国土的事实。颔联后面省略了:指挥这两场胜仗的将领张浚、吴璘不久都被撤换、贬官。说明朝政黑暗,作者也受到罢官还乡的打击。

  ⑤教师提问: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不平?或忧愤了什么?

  ⑥教师明确

  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六)《书愤》语言赏析

  ①教师讲析

  文学是语言艺术,赏析诗歌,关键是要赏析语言。诗歌语言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因此我们要对诗句中的关键的字、词、句的深层含义仔细体会,以便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②指导学生思考诗中关键字、词:艰、空、已、真

  ③教师明确

  艰:道出诗人经历辛酸与坎坷,浓缩因主张抗金而受到打击与迫害。

  空:作者以长城自比,宏伟志向无法实现的沉重的失落感。

  已:刻划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衰老的悲愤之情。

  真:体现作者从内心深处对诸葛亮的崇拜敬仰之情。

  有人认为“气如山”的“气”是“积愤如山”气即“悲愤”

  有人认为“气如山”的“气”是“豪壮之气,如同山岳”,气即“壮志”,请你说出认同哪一种,并简述理由。

  教师明确:

  探究题是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见仁见智终可。

  认为“气即悲愤”的理由:全诗紧扣“愤”而写,围绕中心,但与后文“塞上长城”,不能构成照应。从表现手法看:诗句直白,则诗句不够含蓄。

  认为气即“壮志”:虽然与后文相照应,但从字面上看,似乎与“愤”没有联系,实际上是作者为了隐笔,没有写明诗句后面的历史事实。

  (七)《书愤》意象赏析

  意象属于表达技巧范畴,诗歌中经常要用到自然景物,这些景物构成物象,这些物象都寄托着作者的情感,有着一定的意义,所以诗歌中物象又称意象。意象是了解作者情感的关键点。因此分析诗歌要注意意象、物象的特征。有时几个物象相加,构成较大的意境。本诗第二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分大散关”由六个名词叠加,省略了相关的动词,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而且名词叠加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抵御敌寇、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这种名词叠加的艺术手法对后世影响较大,例如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就是连续地运用名词叠加,营造浓郁的抒情意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八)《书愤》用典赏析

  ①教师讲析

  用典也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主要是借用历史故事或化用别人的诗文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加深诗歌的意境,增强诗歌的文化气息和感染力。

  ②提问:本诗尾联作者运用“出师一表”典故的作用?

  ③教师明确:

  A.自勉:表示要像诸葛亮那样“北定中原,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B.在忧愤中表忠义,给诗歌一个亮色的结尾,表达了忧愤但不绝望的情感。

  (九)人物形象赏析

  ①教师讲析:诗歌作品中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②提问:这首诗的艺术形象的特点是?

  ③教师明确:

  这首诗的艺术形象是“我”,即作者自己。

  形象特点是:

  概括:主张抗战,英勇杀敌,忧国忧民,遭受打击,虽壮志未酬,仍忠心不已。

  (十)检查背诵

  准确背诵与默写全诗

  (十一)结束语

  本节课,我们学习《书愤》,感受了陆游沉郁悲愤的爱国情感。学习了从内容、语言、意象,用典,形象上来赏析诗歌的方法。赏析诗歌的角度很多,方法也很多,但一定要抓住诗歌的主要特征,进行赏析。

  位卑未敢忘忧国。最后让我们集体背诵《书愤》以缅怀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请同学们课后,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去赏析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

  下课!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掌握借景抒情、运用典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理解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1、掌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2、掌握运用典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理解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比较、吟咏,赏读结合,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歌曲岳飞的〈满江红〉。媒体播放

  2请同学回顾以前学过的南宋爱国名句。

  二赏析过程

  (一)预习检查

  1、介绍作者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2、学生齐读,读准字音。(正音)

  3、解题:书,动词,记录,记下;全诗感情基调:“愤”。板书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思考讨论:

  1、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

  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3、这自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从早年豪迈到晚年的悲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洋溢燥热的爱国热情和满膛的悲愤。

  小结:四联56字,无一“愤”字,却句句皆“愤”。全诗以“愤”为基调,前四句重在激愤,后四句偏于悲愤。激愤愈烈,悲愤愈深。

  (三)细读诗歌,品味赏析结合幻灯片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颔联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点头生活的回顾。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部分。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颈联抒情悲愤,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句中的“空自许”和“已先斑”形成鲜明对比。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主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托,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在现实的强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投降派罪恶行径的愤怒指责。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后半部分。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北望中原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例如,颔联对仗工整,描画白雪皑皑,秋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气吞残虏,挥戈卫边的爱国将士,是对“气如山”这种豪情具体形象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战斗的热情。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面,实际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战争,实际抒发感情。

  陆游用典巧妙不留痕迹。南宋名将檀道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诗中陆游以长城自比,表明诗人对檀道济的敬仰,希望能像他的样建功立业。檀道济对当权派自毁长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摧残抗战力量的愚蠢。用典贴切自然。这首七律是陆游诗中的上品。

  (四)拓展延伸

  1、辛弃疾与岳飞之词。《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辛弃疾

  《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

  2、课外积累。

  再找两首南宋的爱国诗词(课外),并各写一段百字鉴赏文字。

  三、课堂小结

  以梁启超“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读陆放翁集》)小结。

  分类作业A类:背诵《书愤》。

  预习布置预习《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板书设计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爱国热情和满膛的悲愤。

  课后反思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

  2、白描、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悟。

  二、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

  三、背景介绍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书:书写;愤:悲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诗歌鉴赏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2、师问: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写出来试加以分析。

  生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州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师问:此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生答:白描手法,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师问: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

  生答:义愤。首联写诗人早年激于金兵南侵,立志收复失地。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愤中有豪言壮志,有民族大义。

  生答:悲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由于投降派的误国,国家依然蒙受大难,诗人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这一联的抒情沉痛、感伤。

  生答:悲怆中抱有期待。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4、师问:为抒发诗人的悲愤,诗歌多处用到对比,试分析?

  明确: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五、总结

  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六、作业

  1、背诵诗歌。

  2、搜集古今忧国忧民诗人的材料,写一篇评论性文章。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颔联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点头生活的回顾。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部分。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颈联抒情悲愤,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句中的“空自许”和“已先斑”形成鲜明对比。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主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托,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在现实的强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投降派罪恶行径的愤怒指责。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后半部分。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北望中原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例如,颔联对仗工整,描画白雪皑皑,秋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气吞残虏,挥戈卫边的爱国将士,是对“气如山”这种豪情具体形象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战斗的热情。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面,实际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战争,实际抒发感情。

  陆游用典巧妙不留痕迹。南宋名将檀道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诗中陆游以长城自比,表明诗人对檀道济的敬仰,希望能像他的样建功立业。檀道济对当权派自毁长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摧残抗战力量的愚蠢。用典贴切自然。这首七律是陆游诗中的上品。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 篇4

  一、首先来说教材和学生特点

  《蜀相》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四课, 自主赏析篇目。本单元主要通过“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来理解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包孕的意蕴美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12篇)书愤优秀教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准确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②赏析《书愤》,掌...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