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阿 Q 正 传

2024-06-053

阿 Q 正 传(精选12篇)

阿 Q 正 传 篇1

  文/王国彬

  【导学新概念】

  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它思想的深刻,技巧的精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杰作。它写于1921年,最初分章发表于《晨报副镌》,后收入《呐喊》。

  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动为线索,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作者不但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去“杂取种种人”,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这样,就使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给人家打短工来维持生计。在他身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精神胜利法”:自甘屈辱,自甘轻贱,而又自我解嘲,自我陶醉。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形象时,鲁迅先生非常讲究情节的张弛、明暗的详略:对主人公阿Q的活动是露,对其他陪衬人物则是藏;对阿Q在未庄的活动描写得繁,在城里的活动则轻描淡写。此外,鲁迅先生还特别工于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

  【资料显示屏】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语)。他于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原名叫周樟寿,字豫才,18岁改名树人。“鲁迅”这个笔名是他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才开始用的。

  鲁迅先生在荆天棘地的艰苦环境里运用小说这一艺术形式进行战斗,为我们留下了《呐喊》和《彷徨》两个集子(历史小说《故事新编》除外)。《呐喊》收集了从1918年到1922年创作的小说14篇,于1923年8月出版。《彷徨》收集了从1924年至1925年创作的小说11篇,于1926年8月出版。

  《呐喊》和《彷徨》这两本小说集,集中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概而言之,它控诉了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了劳动人民所受的迫害,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命运和道路,鞭挞了封建卫道者的丑恶灵魂,提出了启发群众觉悟的问题。就艺术特色而言,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结构严谨,往往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去塑造典型人物,语言极富民族化、个性化。

  据周遐寿先生研究,阿Q这个艺术形象里有两个极原始的模型。一个叫谢阿桂,他住在绍兴新台门东面的戴家台门里。还有一个是谢阿桂的弟弟叫阿有。这两个人都是流浪汉,常常住在土谷祠内。又据评论家的分析,鲁迅先生创作的意图可作如下陈述: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愤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那沉睡的民众。

  享有世界声誉,已有近40种不同文字的译本。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一、设计思路

  包含的分量重,篇幅长(把一部中篇小说的全文放进中学语文教材,这在语文教材编写史上是第一次),而用于教读的课时又相对较少,这就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时中抓住重点开展教学。具体说来,拟安排2课时,通过分析阿Q的思想性格,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安排2课时,透过小说表层的风趣幽默,体会作者深层的严肃与悲哀;安排2课时,在品味小说语言的基础上,把握这部小说语言的独特风格。

  二、教法展示

  (一)走近阿Q,了解阿Q

  1设想:由练习一和练习二切入,讨论三个问题,安排两个课时。其中第一课时用于分组搜集有关资料,编写发言提纲,第二课时用于就所拟问题发表意见。

  2问题:①阿Q是个怎样的人?②如何看待阿Q的革命?③阿Q的悲惨结局说明了什么?

  3步骤:第一课时,在学生已经预习的基础上,将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讨论三个问题(见上)中的一个,可以集体探讨,也可以个别完成,提倡搜集课本以外的资料。编写发言提纲,必须做到有观点,有论据,言之成理。

  第二课时,让学生逐个问题发表意见,允许不同观点存在。教师在课堂上主要做好以下三件事:组织有序讨论,控制时间分配,明确各问答案。

  这三个问题的参考答案依次为:①阿Q是农村的雇农,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经济上一无所有,政治上深受压迫,思想上麻木不仁,特别是在失败、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不敢承认自己失败,而是用虚假的胜利在精神上自我安慰,自我麻醉。他是受剥削受压迫、愚昧落后民众的代表,他的“精神胜利法”是整个国民的劣根性的集大成。(学者林兴宅对阿Q性格的十个方面的概括可供参考)②阿Q是个受压迫者,有革命的潜在的要求,表现在辛亥革命高潮到来的时候,他比较快地振奋起来,高喊“造反了,造反了”。但是阿Q的革命脱离不了他的愚昧,他的革命纲领就是拿点东西,“我要什么就是什么”。还有,阿Q敌我不分,成功后,要杀赵太爷,但小D也要杀掉,这一切非常真实地表现了自发的农民斗争的某些特点。③阿Q要求革命而不可得,革命后反而被枪毙,他成了革命的牺牲品。这个悲惨结局深刻地说明了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仍然是一团漆黑;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人,依然是那样麻木。

  (二)寻找幽默,体会严肃

  1设想:由练习四切入,围绕“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这一艺术特色搜集材料,展开讨论。

  2步骤:第一课时,阅读练习四的文字,板书“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布置学生阅读课文及“旁批”,标记悲喜交织融合的语句,分析归纳,形成观点,找出例证,和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交流之后,形成发言提纲。

  第二课时,由学生根据上堂课的研究成果各抒己见。此时教师注意两点即可:一是同学们的发言只要不是太离谱就应该视为“合格”,二是发言的人尽量多一些,才有代表性。

  讨论题的参考答案要点:阿Q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他的下场令人同情,令人感叹。这一切又是通过阿Q日常生活中富有喜剧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小说的前面大部分章节喜剧性较强,集中表现在“优胜纪略”“续优胜纪略”和“恋爱的悲剧”三章中;后面两章的悲剧色彩越来越浓,喜剧色彩越来越淡,尤其到了“大团圆”这一章,读者几乎笑不出来了。另一种是喜剧情节中包含着悲剧的因素,比如阿Q被赵太爷剥夺了生活来源之后,阿Q去静修庵偷萝卜的情节,表面看起来似乎是个喜剧,令人忍俊不禁,其实却是阿Q落魄时的真实写照。请记住,笑,只是看懂了文字;悲,才算悟出了内涵。

  (三)品味语言,把握风格

  1设想:有人说,鲁迅的白描可以用一个字一个词,准确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还有人说,鲁迅的小说常常运用杂文式的笔法,给读者一个非常突出的印象。准此,则可安排两课时有选择地通过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把握风格,揣摩人物性格,从而学习鲁迅小说的语言特色。

  2步骤:第一课时,朗读第一章至第六章的部分文字,回答“旁批”中有关语言运用的提问。不朗读的文字由教师概括大意,用串联词连接上下文。

  第二课时,方法同前,任务是第七至第九章。

  以“序”为例作如下示范:

  师:第一章是小说的序言,主要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略介绍了阿Q的身世、处境。作者首先交代了小说的名目,批判了“正名论”,讽刺了遗老遗少保存“国粹”的主张。其次交代了阿Q没有姓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部分文字,思考并回答“旁批”中的有关提问。

  生:朗读“第二,立传的通例”至“所以我终于不知道阿Q究竟什么姓”。

  朗读之后,由学生回答“会”“配”等词的妙用。(答案要点:姓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本不存在会不会姓什么、配不配姓什么的道理,只因为赵太爷心里认为阿Q如果姓赵,是丢了他们赵家的脸,污辱了赵家的列祖列宗。由此可见,赵太爷是一个地道的蛮横霸道的土霸王。)

  师:接下来,小说还交代了阿Q无名、无籍贯,不乏讽刺,不乏幽默。你想想,这样的一个人还有什么地位可言?他的处境能不悲惨吗?

  设计B

  一、设计思路

  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艺术手法精湛绝伦,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昆仑,在世界文学中也是一流的精品。这样千古不朽的名著,理应全面、深入研读之,以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目的。为此,教学该文时可安排6课时,重点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深层的严肃与悲哀,把握作品语言的独特风格。

  二、教法展示

  (一)整体感知

  1设想:在课外预习的基础上,安排1课时进行书面概括练习,要求学生用三五百字概述全文的主要内容。

  2步骤:①布置学生预习,要求通读全文,标记精彩语句,思考“旁批”提出的问题。

  ②课堂上安排30分钟由学生用三五百字概述全文的主要内容,提示学生不要写成“故事梗概”一类。

  ③抽查“概述”文字,适当评点,举一反三,让全体学生基本了解这部中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附内容概述参考文字:共分九章。前三章属于小说的交代部分。其中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略介绍了阿Q身世、处境;二、三两章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强凌弱,奴相十足。中间三章是小说情节的发展,重点描述了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第七第八章描写了辛亥革命波及未庄以后,阿Q自发地“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以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以后,他对辛亥革命的极度失望。最后一章描写了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害的悲惨结局。

  ④课外作业 可布置学生根据“评点”修改自己的“概述”。

  (二)部分点击

  1设想:安排4课时研读课文,其中1课时学习前三章,1课时学习中间三章,另外两课时分别学习最后三章。学习时,导读引路,“旁批”切入,捕捉要点,抓住关键,着力培养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2步骤:①第一课时:学习第一章,拟引导学生归纳阿Q的“四无”(即无名目、无姓、无名、无籍贯),了解阿Q的政治地位低下,生活环境恶劣;探讨行文中三处讽刺手法的运用(即讽刺主张“名不正则言不顺”的“正名论”,讽刺抱住“国粹”不放的遗老遗少们,讽刺胡适的考据癖),体味鲁迅小说的独特笔法;回答两个“旁批”提问,初步了解赵太爷和阿Q的性格特征。

  学习第二章,拟引导学生剖析有关阿Q的4个生活片断——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讥笑未庄人“不见世面”,癞疮疤的故事,押牌宝的故事——把握阿Q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妄自尊大,自欺欺人。

  学习第三章,可要求学生仿照第二章的学习方法,概括该章所记生活片断的主要内容(即阿Q败于王胡,挨“哭丧棒”,调戏小尼姑),归纳阿Q精神胜利法构成的另一层面:畏强凌弱,奴性十足。

  ②第二课时:学习第四章,可引导学生边朗读课文,边思考“旁批”的设问,尔后归纳章节大意(即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受的可悲结果,进一步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学习第五章,可要求学生复述“龙虎斗”和“偷萝卜”两个情节,体会用词的准确性,进而认识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学习第六章,主要应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前半部分着重揭示国民趋炎附势的本性,后半部分重点突出世态的炎凉,人们的愚昧无知。总而言之,中间三章的文意不难理解,由学生读一读、议一议即可。

  ③第三课时:学习第七、八两章。首先可布置学生浏览课文,概括情节,然后由师生共同讨论回答“旁批”的提问。七、八两章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

  未庄风传革命/阿Q宣布革命/梦中幻想革命/地主投机革命

  (以上为第七章的主要情节)

  未庄没有革命/洋先生不准革命/革命幻想破灭

  (以上为第八章的主要情节)

  ④第四课时:学习第九章。这一章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思想开掘深刻,讽刺入木三分,是作者精心打造的“大团圆”,也是编辑们着意设计“旁批”的一章。因而研读时应调动多种朗读方式去朗诵,去品读,并认真回答“旁批”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与此同时,可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孔乙己》《药》《祝福》等作品中的看客形象,就练习三的答案作点提示:作品最后以讽刺看客作结,解剖中国人的灵魂,揭示国民的劣根性,以唤醒那沉睡的民从,实现民族振兴的目标。

  (三)拉网收鱼

  1设想:安排一课时,用于鉴赏要点(即分析人物形象、归纳艺术特色),处理练习,为“单元说明”中提出的“理解”“体会”“把握”等要求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2步骤:结合练习一,探讨的创作意图,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如有必要,可简要介绍一下写作背景,让学生阅读文后所附王富仁的《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结合练习二和练习五,概括阿Q的性格特征,认识阿Q的“精神胜利法”,启发学生就“人要不要一点阿Q精神”展开讨论。同时,引导学生简析赵太爷父子和假洋鬼子的形象。

  结合练习四,理解小说的艺术特色。关于“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主要由教师讲授;关于“白描的手法”,尽可能让学生找出例证;关于“杂文式的笔法”,略举一两个例子即可。

  练习六安排在课外完成。

  设计C

  一、设计思路

  《我说鲁迅》说得好:“鲁迅是中国人永远也说不尽的话题。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读过鲁迅的作品,或大或小地受到鲁迅的影响,有关鲁迅的话题实在太多太多。”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认真地研读它、分析它,无疑有益于对鲁迅先生的全面了解。基于这种想法,教学时可大胆尝试研究性学习这种方法,让学生跳出书本,走出课堂,写作小论文。

  二、步骤

  1用两节课时间快速浏览课文,归纳各章大意(各章大意参见设计B),简要回答“旁批”中的问题(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如果课堂时间不够,可延伸至课外去完成。

  2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查找资料,制作卡片。为方便学生有的放矢,各取所需,教师可提供若干标题由学生自选,标题尽可能设难、中、易三类:

  《从阿Q的悲剧看辛亥革命》

  《浅淡阿Q的精神胜利法》

  《小议阿Q的美梦》

  《从革命的目的看阿Q其人》

  《“画圆”启示录》

  《浅析〈〉中的幽默和讽刺》

  《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

  《一字一词见功力》

  《我看〈〉中的》

  《我与鲁迅对话》

  《我为鲁迅先生进一言》

  为了便于学生快捷寻找有关资料,教师可做如下“指津”:

  王富仁《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见课本第76页);

  鲁迅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见1998版高中语文试验本第123页);

  《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有关资料”;

  《语文读本》上的有关篇目。

  如条件许可,还可以带领学生到图书馆去搜集、摘抄有关研究鲁迅先生的资料。资料搜集之后,要求学生初步筛选,以备写作之用。

  3用一节课列写作提纲。列提纲前,教师必须作适当指导。总的原则是,观点应鲜明,切入点要小,论据要可靠,条理须清晰。倘若教师能现身说法,以“下水”论文为例作指导,效果肯定会很好。提纲列完之后,教师要逐一批阅,不合要求者必须令其重来。如果时间允许,最好多找些学生面谈,肯定其优点,指出其不足。

  4用一节课作文。(略)

  5用一节课讲评。讲评要学习解剖麻雀的方法,不求全责备,不人人过关。只要学生能动手写,能写出一篇“论文”来,能说出一两点理由来,就都应给予肯定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阿 Q 正 传 篇2

  刘辉 邮箱:

  阜阳市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参评课教案

  课题:    高中语文第五册 (第七章  革命)

  授课时间地点:10月8日下午  多媒体教室

  授课班级:高三(一)

  教材分析:课文第七章“革命”部分,生动地描绘了阿q在革命波及未庄时的心理及行为,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教学目的:1、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主题思想。

  2、欣赏人物形象,初步了解阿q的性格特点,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喜剧外衣下的悲剧人物及社会内涵。

  教学设想:1、加强预习指导,要求通读课文,记下第七章中的可笑之处,并试做练习一第一小题的前半部分。

  2、将教学的主要环节分为“走近阿q”、“寻找幽默”、“体会严肃”三个步骤,试图以“幽默”作为教学难点 的突破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社会内涵。

  3、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整篇课文的教学安排三课时,本课时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  文学作品寓教于乐。鲁迅的小说也往往以喜剧外衣包涵悲剧的内核。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注意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走近阿q①简介的基本情况。

  ②问题引导:

  本章中,阿q主要做了什么?在他出场之前,还写到了什么?

  ③播放电影片断,引导回忆作品描绘的画面。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情节:

  未庄风传革命;

  阿q宣布革命;

  阿q幻想革命;

  地主投机革命。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环节把握课文的情节,整体感知阿q这一人物。

  寻找幽默问题引导:

  ①围绕着“革命”这件事,作者写了一些很幽默的情节。你觉得本章中哪些地方可笑、幽默?

  ②这些幽默的地方,有的是“他人”的幽默,有的是我们的主人公阿q的幽默。“他人”又分为民众和地主阶级,阿q的幽默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你所找的幽默属于哪一类?

  指出自己找出的幽默之处,并说说它属于哪一类。 

  (“民众的幽默”如:认为辛亥革命是替崇祯皇帝报仇,并把“崇祯”误说成“崇正”;“地主阶级的幽默”如:假洋鬼子和赵秀才相约去尼姑庵革命,顺手拿走了宣德炉……)

  把“幽默”作为教学难点 的突破口。

  同时,寻找“幽默”的过程,其实就是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过程。也为下一步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深刻内涵打下基础。

  体

  会

  严

  肃简要分析“他人的幽默”的“幽默点”,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幽默背后的深刻意义。体会这些“幽默”背后的严肃:①民众的“幽默”说明了他们的愚昧落后、不理解革命;②地主阶级的“幽默”则说明了他们的狡诈、投机革命。

  简略处理这一部分内容,以突出下一步对作品的主人公阿q的分析。

  具体分析“阿q的幽默”背后的严肃:

  ⒈把握阿q性格特点

  ①在宣布革命的时候,阿q有两句话:“……便是我,也要投靠革命党了。” “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这两句话表现了阿q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②阿q对革命有哪些幻想?从中可以看出他的革命目的是什么?进而可以看出他又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⒉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

  阿q虽然可笑,但历代农民革命者不都和阿q想的一样吗?从中我们不也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吗?阿q是可笑的,可是,他又是典型的;作品是幽默的,可是,又隐藏着深层的悲哀。学生思考回答:

  ①宣布革命时的这两句话,表现了阿q性格中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的一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精神胜利法”)。另外,“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也就是阿q对自己革命目的的表述。

  ②我们可将阿q的革命目的概括为:报私仇、抢东西、挑女人。这些愿望中虽有一些合理的成分,但更多地表现了他的愚昧落后与不觉悟。试图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对阿q的形象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且体会作者在这两个最滑稽的场面中所蕴藏的深刻的社会内涵。

  课堂小结嘲讽的笔调,良苦的用心。突出教学的主线,使学生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认识。

  巩固拓展①课内练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文学作品形象地反映生活有了什么新认识? 

  ②联系课外阅读的类似的作品,写一篇赏析文章。

  ①完成课内练习;

  ②课外完成作文。由一篇文章的学习增进学生对文学创作一般规律的认识;使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

  附:(一)、板书设计 

  喜剧的外衣,      嘲讽的笔调,

  悲剧的内核。      良苦的用心。

  (二)、课件投影选段

阿 Q 正 传 篇3

  教案示例1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设想:在课外预习的基础上,安排1课时进行书面概括练习,要求学生用三五百字概述全文的主要内容。

  2步骤:①布置学生预习,要求通读全文,标记精彩语句,思考“旁批”提出的问题。

  ②课堂上安排30分钟由学生用三五百字概述全文的主要内容,提示学生不要写成“故事梗概”一类。

  ③抽查“概述”文字,适当评点,举一反三,让全体学生基本了解这部中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附内容概述参考文字:共分九章。前三章属于小说的交代部分。其中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略介绍了阿Q身世、处境;二、三两章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强凌弱,奴相十足。中间三章是小说情节的发展,重点描述了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第七第八章描写了辛亥革命波及未庄以后,阿Q自发地“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以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以后,他对辛亥革命的极度失望。最后一章描写了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害的悲惨结局。

  ④课外作业 可布置学生根据“评点”修改自己的“概述”。

  二、研习课文

  1设想:安排4课时研读课文,其中1课时学习前三章,1课时学习中间三章,另外两课时分别学习最后三章。学习时,导读引路,“旁批”切入,捕捉要点,抓住关键,着力培养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2步骤:①第一课时:学习第一章,拟引导学生归纳阿Q的“四无”(即无名目、无姓、无名、无籍贯),了解阿Q的政治地位低下,生活环境恶劣;探讨行文中三处讽刺手法的运用(即讽刺主张“名不正则言不顺”的“正名论”,讽刺抱住“国粹”不放的遗老遗少们,讽刺胡适的考据癖),体味鲁迅小说的独特笔法;回答两个“旁批”提问,初步了解赵太爷和阿Q的性格特征。

  学习第二章,拟引导学生剖析有关阿Q的4个生活片断——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讥笑未庄人“不见世面”,癞疮疤的故事,押牌宝的故事——把握阿Q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妄自尊大,自欺欺人。

  学习第三章,可要求学生仿照第二章的学习方法,概括该章所记生活片断的主要内容(即阿Q败于王胡,挨“哭丧棒”,调戏小尼姑),归纳阿Q精神胜利法构成的另一层面:畏强凌弱,奴性十足。

  ②第二课时:学习第四章,可引导学生边朗读课文,边思考“旁批”的设问,尔后归纳章节大意(即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受的可悲结果,进一步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学习第五章,可要求学生复述“龙虎斗”和“偷萝卜”两个情节,体会用词的准确性,进而认识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学习第六章,主要应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前半部分着重揭示国民趋炎附势的本性,后半部分重点突出世态的炎凉,人们的愚昧无知。总而言之,中间三章的文意不难理解,由学生读一读、议一议即可。

  ③第三课时:学习第七、八两章。首先可布置学生浏览课文,概括情节,然后由师生共同讨论回答“旁批”的提问。七、八两章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

  未庄风传革命/阿Q宣布革命/梦中幻想革命/地主投机革命

  (以上为第七章的主要情节)

  未庄没有革命/洋先生不准革命/革命幻想破灭

  (以上为第八章的主要情节)

  ④第四课时:学习第九章。这一章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思想开掘深刻,讽刺入木三分,是作者精心打造的“大团圆”,也是编辑们着意设计“旁批”的一章。因而研读时应调动多种朗读方式去朗诵,去品读,并认真回答“旁批”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与此同时,可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孔乙己》《药》《祝福》等作品中的看客形象,就练习三的答案作点提示:作品最后以讽刺看客作结,解剖中国人的灵魂,揭示国民的劣根性,以唤醒那沉睡的民从,实现民族振兴的目标。

  三、拓展探究

  1设想:安排一课时,用于鉴赏要点(即分析人物形象、归纳艺术特色),处理练习,为“单元说明”中提出的“理解”“体会”“把握”等要求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2步骤:结合练习一,探讨的创作意图,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如有必要,可简要介绍一下写作背景,让学生阅读文后所附王富仁的《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结合练习二和练习五,概括阿Q的性格特征,认识阿Q的“精神胜利法”,启发学生就“人要不要一点阿Q精神”展开讨论。同时,引导学生简析赵太爷父子和假洋鬼子的形象。

  结合练习四,理解小说的艺术特色。关于“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主要由教师讲授;关于“白描的手法”,尽可能让学生找出例证;关于“杂文式的笔法”,略举一两个例子即可。

  练习六安排在课外完成。

  教案点评:

  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艺术手法精湛绝伦,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昆仑,在世界文学中也是一流的精品。这样千古不朽的名著,理应全面、深入研读之,以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目的。为此,教学该文时可安排6课时,重点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深层的严肃与悲哀,把握作品语言的独特风格。]

  教案示例2

  【重点】

  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创作思想

  2理解典型人物阿Q的典型性格

  3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和性格化的细节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4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5理解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难点】

  1作品中反映出的社会生活

  2作品中涉及的国民性、革命、妇女、传统等问题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 关于鲁迅及其创作

  (1)少年时家道衰落;

  青年时留学日本,希望以医学拯救祖国;

  弃医从文,力求改变国人的精神;

  从日本回国,创办《新青年》;

  发表了《孔乙己》《药》等短篇小说和大学杂文。

  (2)鲁迅的创作

  鲁迅的作品大体可分为小说、教文、散文诗和杂文,现归类如下:

  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朝花夕拾》

  散文诗——《野草》

  杂文——《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二 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意

  舂来(chōng)  鄙薄(bǐ)       犯忌(jì)    抵触(chù)

  出豸(zhì)    擎起手(qíng)   鼾声(hān)  

  怃然(wǔ)    托庇(bì)       错愕(è)    

  2.解释加点的字

  素不相能(向来)(和睦)

  咸与维新(都)(参与)

  初隽秀才(考取)

  茶坊酒肆(店铺)

  秋行夏令(时令)

  三 通过预习、划分小说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世。

  第二部分(第二章《优胜活动》、第三章《续优胜记略》)描写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部分(第四章《恋爱的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描写阿Q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遭遇。

  第四部分(第七章《革命》、第八章《不准革命》)描写阿Q在未庄风传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

  第五部分(第九章《大团圆》)阿Q被杀。

  四 分析第一部分

  问:《序》部分目的是什么?直接进入主题,舍去序言好不好?

  总结:阿Q住在未庄,没有土地,没有名字,甚至姓什么都不清楚,属于雇农阶级。《序》中阿Q的身份和地位为下文作了辅垫,使得阿Q的想要革命水到渠成。

  第二课时

  问:我们知道阿Q生活在未庄,未庄是个什么样的环境呢?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回答。

  总结

  这是一个落后、封闭的受封建思想严重封锁的村镇。代表封建势力的赵太爷和曾经留过洋的假洋鬼子等统治着一切。社会下层的农民面对剥削和压迫逆来顺受,麻木不仁,甚至相互争斗。未庄人看不起城里人,因为城里人把“长凳”叫“条凳”,煎鱼时放葱丝而不放葱段。未庄人几乎不怎么进城,在革命的风波波及未庄时人们探头探脑地调查,把自由党说成“柿油党”,把证章说成“顶子”以及关于辫子的盘法等细节,都反映出未庄的落后、封闭的特点。

  问: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阿Q有什么样的表现?依据原文回答。

  总结

  阿Q头上长了癞疮症,别人奚落时,他觉得自己头上仿佛“是一种高尚的光荣”,别人还不配。

  阿Q被人揪住辫子打了,他总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当别人打他时要他说“我是畜生”,他就说自己是连畜生都不如的“虫豸”。

  他的洋钱被赌徒抢走之后,擎起右手,用力在自己脸上打两个嘴巴,“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于是又飘飘然得意地胜了。

  请用一些词归纳这种表现。

  总结:自轻自贱  自欺欺人  自尊自大  欺弱怕强 自我陶醉 。

  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种精神胜利法在革命涉及未庄时也十分清晰地渗透在他的言行中。

  问:革命的消息是怎么样传到未庄的?

  总结

  “举人老爷的船”趁黑来到了未庄,给未庄带来“大不安”,未庄人风传革命的消息。

  问:未庄的传闻有几种?

  总结

  序号   传闻来源        船上载物    使命            结果

  1    茶坊酒肆    举人老爷    逃难            不详

  2    邹 七 嫂     破衣箱     寄存             退回

  3    谣    言      箱子长信    排亲寄存      藏起来

  问:邹七嫂真的知道内情吗?

  总结

  其实邹七嫂也许是依赵太爷的吩咐这么说的,因为不知城里局势如何,赵太爷希望极力摆脱与举人老爷之间的瓜葛。从中可看出恐惧、狡猾的封建头面人物的丑恶嘴脸。

  问:革命风潮涉及未庄了,从中可看出举人老爷由于害怕革命而慌恐,赵太爷由于看不准形势而狡猾;那么未庄的百姓有什么反映呢?

  总结

  未庄人“大不安”“人心”“摇动”,可看出未庄百姓的怯懦、多颖、蒙味、闭幕和封建。

  问:阿Q生活在未庄这样一个环境,又身处社会的最底层,他对革命的态度是什么呢?

  总结

  由“深恶痛绝之”到“神经”“快意”,以至于想“投降革命党”。

  阿Q对革命的要求反映了贫苦农民的自发觉醒,但他同时又是带着小生产者的传统的和有观念来认识革命的。

  我们一起来看阿Q在谷祠中的四处心理活动。

  第一种:阿Q想像中的革命党人。

  问:作者不厌其烦地列举了革命党人使用的武器,这种武器在阿Q的想象中出现,有什么特点?

  明确:武器列举不厌其烦,亦中亦西,亦古亦今,有“炸弹”“洋炮”“钩铺枪”“三尖两刃刀”武器的混乱反映出阿Q思想的混乱,混沌。

  第二种:阿Q想像的革命对象。

  问:阿Q的革命手段是什么?

  总结:杀光。

  问:阿Q要杀的对头有谁?具体原因是什么?

  总结:赵太爷、秀才、假洋鬼子、小D和五胡,因为他们都曾欺侮过阿Q。

  阿Q将小D和赵太爷放在一起作业 革命对象,可以看出他对革命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坚定的决心。

  第三种:阿Q的革命目的之一。

  问:阿Q对“宁式床”和“钱家的桌椅”的向往表现了什么?

  总结:反映了阿Q的贪心,想改变现有地位的心态。从中可看出阿Q的革命是为了营利。

  问:作者使用了“直走进去”“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可看出阿Q的什么心态?

  总结:可看出阿Q不可一世的神气,代替赵太爷成为未庄的头面人物,摆起了架子。

  第四种:阿Q的革命目的之二。

  问:阿Q想象中对几个女人分别作了什么评价?

  总结:赵司晨的妹子丑

  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

  假洋鬼子的老婆不是好东西

  吴妈太大

  秀才老婆眼胞上有疤

  问:阿Q是用什么标准去评价这几个女人的?

  总结:封建意识和封建习俗。

  阿Q(处在社会最底层,希望改变现状) 想象 

  问:阿Q向往的是革命吗?如果阿Q真的“革命成功”,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总结

  阿Q所向往的并非革命,从他的想象中可看出他的革命只是对旧有封建制度的适应,只是要改变在现有社会中的低下地位。这种革命目的,注定他的革命目标不够明确,信心不够坚定,也就不会成功。

  了解了阿Q和他的精神胜利法,我们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种种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阿Q式的人物,有时从我们自己身上也许也会看到阿Q的影子。

  思考:顺境时有无自我满足?

  逆境时有无自欺欺人?

  弱者面前有无自高自大?

  强者面前有无自轻自贱?

  作业 :

  阿Q死了,小说中虽没说他碰过女人,但阿Q并不像小尼姑所说的“断子绝孙”,据我们一些考据家研究,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你怎么看这个现象:写一篇700字的小文

  【板书设计 】

  一、鲁迅及其创作

  1鲁迅生平:

  家道中落 →医学救国→弃医从文 

  2鲁迅创作

  二、

  1典型环境——未庄

  封建、闭幕、落后

  2阿Q的“精神胜利法”

  自轻自贱 自欺欺人 自我满足 自我陶醉

  3阿Q的革命

  “深恶痛绝之”→“神经”→“投降革命党”

  4现实意

  探究活动

  1.鲁迅写的目的在于“暴露国民的弱点”,“引起疗救的注意”。“国民”究竟指的是哪一种人?

  研究方法:

  (1)集体讨论法:一种意见认为:“国民”指的是全民族的人,包括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种意见认为,“国民”就是鲁迅作品中所说的“百姓”“人民”,是与“阔人”“食人者”等相对立的概念。

  (2)温故知新法:从《<呐喊>自序》中的“国民”来看,这里的“国民”指那些“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从鲁迅对“食人者”的态度,主张的是“扫荡”“痛打”,而绝不是“疗救”。

  参读书目:

  (1)鲁迅《<>的成因》。

  (2)关于的研究论文介绍,《语文教学通讯》1981年第9期。

  2.怎样阅读和欣赏鲁迅小说?

  研究方法:

  (1)前提必备法:一定要先多读一些背景资料,要有正确的审美观,掌握小说特点。

  (2)情节分析法。

  (3)评价人物法。

  (4)品味语言法。

  (5)技巧欣赏法。

  参读书目:

  (1)鲁迅《文艺的大众化》(关于文学鉴赏的一段论述)。

  (2)桑建中主编《中学文学鉴赏与高效训练》,内蒙古少儿出版社。

  3.走近鲁迅:批注和想像。

  研究方法:

  (1)批注法:文题批注、词句批注、结构批注、写法批注等;熟悉内容,提出看法,掌握精髓。

  (2)想像法:①再造形象法,将文字变成图象。②填补创造法,对省略的情节作形象填补。如夏三爷告密、夏瑜在狱中、“红眼睛”对夏母的敲诈。③扩充想像法。如,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可作动态性的扩充,便于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④逆向想像法,如对作品中的人物命运或文章结局进行逆向思维,合理想像。

  参读书目:

  (1)鲁迅作品《呐喊》《故事新编》等。

  (2)《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B刊“鲁迅作品教学”专题。义

阿 Q 正 传 篇4

  ●说     课

  在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里,阿q可谓大名鼎鼎。在中国,你可以不知道某某部长是谁,也可以不知道gdp是多少,但你不能不认识阿q。早在1923年,著名作家沈雁冰就说过:“现在差不多没有一个爱好文艺的青年口里不曾说过‘阿q’这两个字。我们几乎到处应用这个名字……”(《读〈呐喊〉》)

  由于阿q性格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和典型性,概括了我们自己内心和周围世界中很难完全排除掉的一种独特的心理逻辑,这个不卑不亢的角色已经走进世界艺术殿堂的最前列,与堂•吉诃德先生、哈姆雷特王子并肩而立,且毫无愧色。《阿q正传》是反映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我们民族的命运和民族性格的具有社会史诗性质的文学,它已经成为一部必读的民族典籍。小说以其巨大的思想价值,穿越时空,引发国人的深思。

  英国作家卡莱尔(1795~1881)大力宣扬英雄崇拜,认为这是一种最高尚和神圣的情感。像他这样匍匐在地的崇拜是不可取的。郁达夫就坚决地主张“不可盲从,不可崇拜偶像”(《批评与道德》),然而,我们可以一如郁达夫那样,站在平等的地位,通过对伟大人物的学习与研究,使整个民族具有伟人的某些精神品格,这是一种值得倡导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正因如此,我们要认真的学习这篇小说,吸收其精华。要在欣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分析阿q的思想性格,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透过小说表层的风趣幽默,体会作者深层的严肃与悲哀;在品味小说语言的基础上,把握作品语言的独特风格。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小说的阅读和鉴赏,培养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具体而言,要根据《考纲》的要求,要做到两个方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XX年春季高考试题,要求学生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由于本篇课文较长,要精心设计预习,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本单元教案的设计是以学生有效预习为前提的。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阿q这一人物形象,从而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

  2.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2.分析阿q这一人物形象,借鉴人物描写的方法。

  3.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作品的思想内容的把握。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方法

  探究和诵读相结合。主要通过阅读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的学习并相机点拨。在学习本课之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

  ●教学用具

  投影仪

  ●学习导航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投影播放]

  如问中国自有新文学运动以来,谁最伟大?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我将毫不踌躇地回答:是鲁迅。他的小说,比之中国几千年来所有这方面的杰作,更高一筹。至于他的随笔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决不能追随的风格。首先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文笔之简洁,比喻之巧妙,又因其飘溢几分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凉的风味。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我们热衷去掌握现实时,他已把握了古今和未来。

  没有伟大人物的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他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有可为,也因他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郁达夫

  鲁迅的《阿q正传》享有世界声誉,已有近40种不同文字的译本。这节课,我们就先来走近阿q。

  二、整体初读

  从把握这篇小说的情节和结构入手,在同学们分组讨论后:

  1.完整把握全文的情节,明白人因事显,事因人生的道理。

  2.根据情节,说说鲁迅笔下的阿q的性格有哪些特点?

  3.能说出全文的结构特点。

  三、归纳提要

  情节是人物某种性格的“成长史”。叙事类作品一般都有一定的情节。它是展示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情节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还有利于揭示主题。情节的基础是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篇小说中的事件,是从属于人物的心灵史,而不是事件史,它没有完整的情节。

  而结构属于作品的形式范畴。结构是作者安排材料、组织材料的方法。本文的结构是点线结合式的。所谓的“线”就是阿q短暂的一生;所谓的“点”就是能够反映阿q思想性格的一些生活片断。

  教师在提出要求后,可提示学生,文学作品的情节所包含的四个部分: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快速完成作品情节的归纳,并交流、讨论。

  明确:小说前三章用扫描式的方法,交待了阿q的苦难身世(政治、经济),确立了人物、事件的发展性质,描述了最初的矛盾冲突,并初步显示了阿q的性格特征;第四、五、六三章沿着阿q命运这一中心逐渐展开,它也是人物性格的合理发展的结果。阿q遭遇压迫和剥削,人物之间的矛盾从展开到激化。在这一过程中,清楚地显示出人物的性格,作者的情感倾向也逐步明朗化;后三章(第九章的开头),阿q与赵太爷的矛盾冲突发展到高度紧张阶段,这部分是情节的核心部分,他对主人公的命运具有决定的意义。在革命到来之后,阿q被诬蔑为强盗而被抓,他的悲剧命运已经被决定了。

  第九章的后半部分交代了愚昧而不觉悟的阿q在人们的喝彩声中,糊里糊涂地被反动派枪毙了。

  四、重点解读(结合课后思考题二)

  阿q作为一个人物形象,他的性格最特别之处是什么呢?

  法国文豪罗曼•罗兰读了《阿q正传》后,激动不已。“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用鲁迅先生在《寄〈戏〉周刊编辑信》的话,“阿q该是30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有农民式的质朴、愚昧,但也很有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不过没有流氓样,也不像瘪三样”。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弱点,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企图用一些可笑的自欺欺人的想法、做法以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文学评论家称之为“精神胜利法”,一般的人称之为“阿q精神”。(教师可对“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的相关部分做一示范解读后,再让学生思考、讨论,总之,务必要让学生参与整个过程)

  师:阿q非常穷,穷得只剩一条裤,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但是,他的可悲却主要还不在物质的匮乏,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他被压在未庄生活的最底层,什么人都能欺负他,可他却并不在乎,常常好像还很得意——这里的关键,是他有一种独特的精神胜利法,分明挨了别人的打,他却想:这是儿子打老子;分明是别人抢走了他赌赢的钱,他却在愤怒之中抡起巴掌打自己一个耳光,仿佛是在打别人一样。就是受了再厉害的欺凌,他都能依靠类似这样的方法转败为胜,最后就莫名其妙地高兴起来。这都是精神胜利法,阿q身上最重要的精神特征。

  阿q常常用“忘却”来解脱屈辱,他向吴妈求爱的前后的表现就是最好的注解。向吴妈求爱不成,反被赵秀才“竹打鸳鸯”。阿q便去舂米,很快就把此事给忘得一干二净。可当吴妈哭着要寻死,赵府上闹哄哄的时候,他还赶去看热闹,并感到“有趣”,竟然想打听出了什么事。这种“健忘”真是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阿q是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典型。他的屈辱地位和悲惨处境,使他本能地倾向革命,有自发的革命要求。阿q本来对革命深恶痛绝,而且对“洪哥”“柿油党”之类,也全不理解,但却认识到赵太爷、赵秀才以及假洋鬼子之流是自己的死对头。因此当阿q发现革命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万分恐惧,未庄一群鸟男女惊慌失措时,便深感“快意”,于是“神往”革命。他要“革这伙妈妈的命”,决定自己“也要投降革命党”,并喊出了“造反了”的口号,但是他没有觉醒,没有真正的革命觉悟。他在仇恨的基础上产生的革命认识是糊涂甚至是错误的。他革命的目的是什么?“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未庄人却成了他的俘虏”“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他革命的对象竟是和自己命运相同的小d和赵太爷。他的革命行动是高喊“造反”的口号,高唱着戏文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有意无意地去静庵寺“革命”。想干什么?也是糊糊涂涂。而他最后认敌为友,自找绝路。错找假洋鬼子想结识“革命党”则更是他不觉悟的表现,也注定他悲惨的结局。

  阿q的不觉悟,还表现在他的“精神胜利法”上。他盘辫后被冷落觉得失意,看到小d盘辫很气愤,他认为小d不配,想“批他几个嘴巴”,不准小d革命。被假洋鬼子赶出后,感到绝望和痛苦,想把辫子放下来,作为对假洋鬼子的报仇,但很快便“渐渐的高兴起来”。他在土谷祠越想越气,想到告状、杀头、抄斩以泄满心仇恨。

  精神胜利法是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明明是生活悲惨,却永远得意;明明是受到践踏,却自视清高;明明是受愚弄侮辱,却自以为占了上风;明明是吃了亏,却自鸣得意;明明可悲,却自觉可喜;明明出丑,却自以为光彩。他的精神胜利法融合着他的愚昧、自尊、自负、自大、自卑、虚荣、妒忌以及一切喜怒哀乐。

  五、探究质疑

  师:有人曾经形象地把阿q比作“三无产品”,阿q的姓名籍贯尚且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提示: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祥林嫂也是如此)

  下面这些句子应该怎样理解?

  1.“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

  “不幸”是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像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2.如何理解“他睡着了”?

  他的健忘导致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麻木,没有思想了,这种“精神胜利法”如同麻醉剂一样,麻醉了阿q的每一个神经,使他不能认识自己所处的凄惨命运,甚至至死也不觉悟。

  3.“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

  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奴相。

  4.“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是什么?

  这是正话反说,讽刺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又讽刺了无耻的假道学先生们,讽刺了假道学先生的表面上道貌岸然,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实质。

  5.“于是他决计出门求食去了”,这一句有何言外之意?

  “求食”是动物找食物的用语,可见此时的阿q已经十分悲惨,落魄到维持动物一般的生存的地步了。由此可见,赵太爷之流的可恶残忍之极,因为就是他们把阿q逼到这种地步的。

  6.阿q先是对革命党“深恶而痛绝之”,何以很快又向往革命,要“革这伙妈妈的命”?

  阿q身上有着狭隘保守排斥异端的思想,他天生反对变革现实的一切事情,所以他一开始听到革命时很反感,觉得与他为难,便“深恶痛绝”;可是他身上又有着盲目趋时的特点,加上他对现状的不满,尤其自己生活的不痛快,看到举人老爷这样怕,所以他自然又向往革命了。这表明他对革命态度的盲目性,对革命的不理解甚至误解。

  六、延伸阅读(用投影仪打出)

  甲云:“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这是完全自负。

  乙云:“外国的物质文明虽高,中国的精神文明更好。”

  丙云:“外国的东西,中国都已有过;某种科学,即某子所说的云云”,这两种都是“古今中外派”的支流;根据张之洞的格言,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人物。

  丁云:“外国也有叫华子——(或云)也有草舍,——娼妓,——臭虫。”这是消极的反抗。

  戊云:“中国便是野蛮的好。”又云:“你说中国思想昏乱,那正是我们民族所造成的事业的结晶。从祖先昏乱起,直要昏乱到子孙;从过去昏乱起,直要昏乱到未来。……(我们是四万万人)你能把我们灭绝么?”这比“丁”更进一层,不去拖人下水,反以自己的丑恶骄人;至于口气的强硬,却很有《水浒》中的牛二的态度。

  ——摘自鲁迅的《随感录》(1918年)

  (说明:这五种议论虽然程度不同,但都是“阿q精神”的具体表现)

  ●板书设计

  苦难的阿q→扭曲的阿q→风暴前后的阿q→被捕杀的阿q

阿 Q 正 传 篇5

  一、课文悟读

  鲁迅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祖师。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它所运用的意识流手法、心理

阿 Q 正 传

阿 Q 正 传(精选12篇)阿 Q 正 传 篇1  文/王国彬  【导学新概念】  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它思想的深刻,技巧...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