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精选14篇)
登岳阳楼 篇1
知识目标
1、背诵本诗。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能力目标 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教学难点 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四、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五、链接
(一) 写洞庭湖的佳句
1、 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二)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
登岳阳楼 篇2
8.(5分)
(1)(2分)高(高耸、高大、高耸入云等。意近即可)
(2)(3分)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大雁和山懂得人的心意,把愁心带走,把好月送来的情境(1分),表现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1分)。
(1)诗人登楼后观赏到哪些景物?(3分)
▲ ▲
(2)颔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使用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效果。(3分)
▲ ▲
登岳阳楼 篇3
一、教案设计理念:
从20__年开始,广州市已经连续两年的中考古诗鉴赏题都涉及到课后的十首自读的古诗。可见,初中的古代文本的阅读、鉴赏已经具有向课外转移的趋势。
古诗本来就是教学上的难点,再加上课外古诗也要考,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都很犯难:如果一课一课讲,没有时间,而且学生死记硬背消化不了;如果完全不讲,学生无法落实知识点,读不懂,自然无法得分。在反复地教学探索中,我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与其吃力不讨好地一课一课教,不如教会学生读懂古诗的方法,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抓手”,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往上爬”。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一堂课——通过一首课内古诗的讲授,概括出读登临类素材古诗的基本方法,从“初读,把握基调”到“再读,赏景悟境”,“三读,探究主旨”,层层递进,环环紧扣,共同指向“读懂”的目标,为下一阶段“鉴赏”奠定基础。在课堂设计中,我还安排了拓展运用的环节。通过类似题材的课外登临诗歌的阅读,学生运用归纳的方法自行解读、学习,实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这堂课的内容充实,能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化繁为易,具有可操作性,符合有效教学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
《登岳阳楼(其一)》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一首诗。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陈以义,他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在经历靖康之难后,他的创作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开始效仿老杜,将个人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相结合,写下了系列脍炙人口的爱国诗篇。
这首诗情境相容,既有登高怀古又有借景抒情,是一首非常典型的登临类诗歌创作。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读诗的感性基础,能通过朗读,找字眼感受到诗歌的感情基调,基本把握诗意。而且从7年级开始通过课内外的诗歌学习,学生也具备诗歌解读的基本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欠缺系统化,缺乏对登临类主题的诗歌进行整理归纳。
四、教学目标:
以《登岳阳楼(其一)》为例,教会学生阅读登临类诗歌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自主解读同题材的诗歌。
五、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的解读方法,能自行解读诗歌。
2、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六、教学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2、比较陈与义和杜甫诗歌的特点
七、教学流程
(一)导入:
在这个单元,我们通过文本和古代文人贤达一同领略祖国的名山大川,在优美风光中,体会文人诗情。这一站,我们一同与他们登高远眺。
登高这个传统自古就有,“高”寓意着国人步步高的美好祝愿,它已经深深扎根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古人有句话说得好“登高则可远望,望远而致深思”,由此也衍生了登临这个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登临诗(展示PPT),今天我们以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为例,共同解读登临类诗歌。
(二)诗歌朗读,把握诗意
1、朗读《登岳阳楼(其一)》(落实常识: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2、整体感知:感情基调——悲
1)从何处感受到悲情?——老木沧波无限悲(悲是全诗的“诗眼”)
板书:方法一抓诗眼定基调
2)再次朗读全诗的结尾句,体会情感的抒发
3、梳理诗意,体会意境
1)登临何处何时?——岳阳楼(洞庭之东、长江西面)黄昏(夕阳、湖山欲暮时)秋天(风霜)
2)目见何景何物?——帘旌(近景)夕阳(远景)老木沧波
3)生发何感何思?——吴蜀横分地(联想到三国吴蜀在此争夺荆州,驻扎岳阳,此地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年多难(漂泊多难的三年,联系到自己的经历)补充:凭危——危是高处,高楼的意思,《山市》“惟危楼一座”感:无限悲
板书:方法二理诗意悟诗情
4)这些内容和诗歌抒发的悲情有什么样的联系?
A、时间、地点——触动——悲情
B、景物(环境)——烘托——悲情(帘旌不动夕阳迟渲染了冷清的氛围)C、联想——诱发——悲情(万里远游,三年磨难)
D、意象——表现——悲情(风霜:双关;老木:作者自喻)
板书:方法三抓意象品意境
5)探究主旨:为什么生如此之思?——知人论世
指导:可以从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所见、所思中寻找线索
知人:陈以义——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经历了靖康之难,北宋灭亡)从万里来游(从北方逃难来到南方)三年多难(历经丧乱)
论世:北宋灭亡,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国家内忧外患,岌岌可危
结论——作者抒发的是国家灭亡的悲愤,自身经历的感伤
板书:方法四思背景探主旨
4、拓展运用
这种历经国破家亡的悲愤和我们之前接触过的哪些作品有相似之处?——杜甫《春望》这种沉郁顿挫的风格和心系家国的精神是两位诗人共同的追求。也表现出陈以义对杜甫诗风的学习。
学生根据登临诗的阅读方法,自学杜甫《登楼》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登临何处何时——岳阳楼
2)目见何景何物——洞庭湖的浩大吞吐日月(浩大壮阔的气势)
生发何感何思——思:国家内忧外患(国)感:悲(涕泗流)
自己年老多病,亲人音讯全无(己)
3)为何生发此感?——知人论世:杜甫,爱国诗人,忧国忧民唐代,经历过安史之乱后,由盛及衰,国力下降,内忧外患
4)主旨:抒发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自己身世际遇的感伤,对亲人的思念
5)比较两首诗歌主旨上的异同
6、探究登临的文化内涵为什么生发此感?
——沈约“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孔子家语“登高望下,使人心悲。”
1)登高为了排遣抑郁的心情;
2)登高吊古(《登幽州台歌》);
3)重阳节登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登高抒壮志(如《望岳》)
5、万里江山尽收眼底,无限情思涌上心头,按照今天学习的方法,归纳已学过的登高的作品的主旨
《观沧海》、《望岳》、《黄鹤楼》、《登飞来峰》
八、板书设计:
何时何处——岳阳楼秋天黄昏(触动)——悲
何景何物——帘旌不动夕阳迟(烘托)——悲
何感何思——万里磨难(诱发)——悲
老木沧波(表达)——悲
登岳阳楼 篇4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歌的感情。
2.学习本诗,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创作风格。
【学习重点】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学习难点】缘景明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知识链接】
1.背景介绍: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2.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
2.比较阅读,深入了解杜诗的意境和创作风格。
预习案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天崩地坼 拆迁 乾坤 弃笔从戎
气(器)宇轩昂 轩窗 涕泗横流
2.根据注解,理解诗歌大意。
【学习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
二、合作探究(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心情是怎样的?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2.赏析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借助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将作者所表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②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
③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作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3.诗歌颈联和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认为诗歌从写景到抒情过渡自然吗?请简述理由。
【知识小结】
常见的用来概括意境特点的词语:
意境是由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组合成的场景,是耐人寻味的诗歌艺术境界。要准确掌握意境,我们只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表述常见的意境的词语有: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等。
三、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对颈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请将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作比较,说说它们同是抒发登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四、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1.人教版选修《登岳阳楼》优秀教案
2.高二选修《兴贤》教案汇编
3.高二选修《陆文学自传》教案设计
4.高二选修《兴贤》教案两篇
5.高二选修《陶庵梦忆序》精品教案
6.高二选修《项羽之死》精品教案
7.高二选修《为世界工作》优秀教案
8.高二选修《有教无类》优质教案
9.高二选修《与尹师鲁第一书》优秀教案
10.高二选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秀教案
登岳阳楼 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一、课程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李白的送别诗,现在我们看到最后一首《登岳阳楼(其一)》,这是陈与义的一首七言律诗。(转身板书)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的意思,登岳阳楼就是登上岳阳楼游玩的意思,这里的其一是指诗人一共写了两首,这是第一首。下面我们再看看作者陈与义的相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
请大家看到课本的注释部分,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在北宋时做过官,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他青年时诗文就写得很好,曾写过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赏,并由此受到器重。这首诗还是比较容易弄懂的,下面同学们跟我把这首诗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
老师带读诗文。
四、诗文赏析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两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帘旌”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夕阳在缓慢下沉。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国家政治,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
颔联上句“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下句写了在傍晚时徘徊在岳阳楼这个有湖有山的地方。登楼有感,不禁想起了关于岳阳这个地方的故事来,想当年三国时期的吴与蜀正是在此地因争夺荆州而兵戈相见。在这样有山有水的岳阳楼畔,诗人没有尽情享受山水之乐,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现了诗人的举动,在傍晚时,诗人只在岳阳楼畔徘徊。再联系一下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那是北宋灭亡三年后,想到这大好河山已经易主,那种爱国之心使得诗人在这里徘徊,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时局,感慨万千,“徙倚”二字将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诗人不远万里来到岳阳游玩,靖康之变三年来,自己如今站在楼上还眺望着远方。此处“万里”和“三年”一虚一实,交待了诗人来到此处登楼的路途及具体的时间。其中,“还望远”不仅仅只是诗人登楼的望远,也是诗人联想当时国家政治危亡,对将来的一种迷茫之感。这两句诗人联系时局,表达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心绪。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北宋已经危亡不可挽救。“老木沧波”既写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同样也是诗人对当时国家政治局势的一种暗示。国破家亡,悲从心来。
中心思想: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
五、板书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首:地理位置
颔:登楼怀古伤时
颈:忧国忧民的心绪
尾:暗写时局,悲从心来
登岳阳楼 篇6
登 岳 阳 楼
1.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语言,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
2.通过背景的了解,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3.背诵诗歌,感受诗歌雄浑阔大的意境。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诸君请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这正是对岳阳楼的绝美概括。
本诗作于大历三年(768),为杜甫辗转颠沛流离之作,这年春天,杜甫从成都流浪到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又出蜀东下,经湖北江陵、公安等地,于冬天辗转入湘,到了岳州(今岳阳市)。此诗就是此时诗人的登楼抒怀之作。
1.全诗前后两联所写内容有何不同?
2.全诗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2.诗的颈联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3.结合诗句,说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中“坼”与“浮”的表达效果。
4.《金玉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斗丽搜奇者尤众……然莫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雄壮如在眼前,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意即“杜诗的境界比孟诗要宽广得多”。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注】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为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时所作。
1.这首诗写登岳阳楼,试简要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请对诗歌颈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参 考 答 案
知识记忆与理解
自主学习导引
1.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
2.景物:洞庭水、岳阳楼、吴楚天地、天地日月星辰
登岳阳楼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