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教学方案
《将进酒》教学方案(精选17篇)
《将进酒》教学方案 篇1
潮南区砺青中学 郑光程
教学目的:
1、背诵这首诗
2、鉴赏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且沿用至今。 他一生写下 了许多咏酒的诗篇。李白喝酒时尽管也有愁,但所咏的诗是极其豪放的。《将进酒》就是其 中的一首。
天宝年间,李白初到长安,唐玄宗闻其诗名,曾召李白进宫赋诗赞美杨贵妃,但李白鄙视杨贵妃、高力士的为人,两人以李白诗中有“飞燕”故,谗害李白,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在河南安微一带游历,此诗当写于那个时候。
二、题解: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多写饮酒放歌的情怀。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但自创新意,跳出了前人的窠臼,把 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 题以积极的内容。
三、范读(注意读音、节奏)
四、学生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五、整体把握:
1、第一段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① 起兴:思考:诗人用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什么作用?(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 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 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 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 这两句包含天地人生,气魄巨大,表现出一种怎样的情感?(慷慨悲伤)
③ 入题:人生得意须尽欢,诗中“得意”指的是什么?(“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 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 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好友相聚,这种感情是真实、高尚豪放的)
④ 在饮酒欢乐中,表现出李白的什么心理品质?(豪迈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算是对未来的一个期许,相信自己一定 能作出一番事业。这种诗情体现了诗人的旷达豪放,实际上也是他愤激中的无奈与自我安慰。此时他心里应该还盼着会有一天再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2、学生朗读背诵这一段。
板书:
君不见:河水 奔流不复回
起兴 慷慨悲伤
君不见:明镜悲白发:朝暮
一、铺垫部分
人生得意须尽欢
入题 豪放自信
且为乐,三百杯
六、布置作业 。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抽查第一段的背诵。
二、理清第二段的结构、大意。
1、举杯劝酒。
2、劝酒辞:歌一曲。
①“与君……”:脱口而出,可见豪放不羁。
② 提问:劝酒辞可分为几层意思?
三层:⑴ 主旨句:对豪门权贵的蔑视、否定。“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钟鼓”本是一种乐器,在这里是击鼓作乐之意,“馔玉”是指精美的食品。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可宝贵的性格。当然,有骨气,不等于没有忧愁。李白在蔑视权贵的同时,一种难言的惆怅也在心中涌动,他想通过“长醉不复醒”来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但醉酒真能解愁吗?李白在《宣州谢眺楼芡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啊!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这就是《将进酒》中的李白!
⑵ 列举古往今来贤才不得用的现象,表达作者的愤激之情。
思考:① 圣贤指的是哪些人呢?他们寂寞的含义是什么?
(孔子、孟子、屈原、贾谊之流。孔子、孟子,奔走列国宣扬自己的学说,施行仁政,却一直得不到任何一个国君的任用;屈原、贾谊,理想、抱负一直不为人所理解。)
② 曹植举行宴会畅饮,为的是什么?
(空有超群才华,却遭兄、侄猜忌,不得用,借酒浇愁。)
③ 李白为什么单单点名写曹植?
(才华、遭遇相同,用以自况。)
⑶诗人要将一切昂贵的东西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极点。这种狂放,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
3、小结第二段:对权贵的鄙视,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4、学生自由朗读、背诵、并抽查。
1、举杯劝酒
① 主旨句:钟鼓馔玉不足贵:蔑视、否定
板书: 圣贤皆寂寞
② 列举 愤慨(自况)
2、劝酒辞 陈王宴平乐
五花马
③ 纵饮 换美酒:狂放(悲、乐、愤激的集中体现)
千金裘
三、鉴赏:
① 对豪门权贵的鄙视,以及对他们营私结党、排斥贤能,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1、思想内容:
② 流露出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有积极用世的想法,又有借酒浇愁的消极行为。感情上大起大落:悲→欢→愤激→狂放→豪放飘逸
2、夸张的写法:三百杯、万古愁、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
3、跳出前人窠臼,把饮酒与批判黑暗现实结合起来,赋旧题以新意。
4、句式多变,节奏富于变化,抑扬顿挫。
四、总结全诗,学生集体背诵全诗。
五、解答课后作业 。
六、课外引伸、拓展:
讨论李白的饮酒:
① 思想性格使然:儒、道、侠三家兼有。杜甫《饮中八仙歌》曾言道:“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与酒难舍难分的传世佳作更是俯拾即是,如: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香。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酒为液态食品,人称“水中之宝”,能满足人们的某些生理需要,但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不是饿了才喝酒,多半是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李白的好饮性格也许与生俱来,但后天的生活经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李白少年即勤奋读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也。”青年时师从有经世致用思想的隐士赵蕤,隐居深山刻苦攻读两年,这段经历对李白思想影响很大,后来他经常以管仲、诸葛亮自许,畅谈王霸之道,纵横之术。在《大鹏与希有鸟赋》一文中,以大鹏自比,以“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表现自己的不同凡俗的性格和远大的人生抱负,嘲笑现实社会中的权贵和墨守成规者,蔑视封建权贵和封建秩序,追求个性自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性格的内核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青年时期的李白就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心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人生目标。而赵蕤思想中顺应自然、鄙视虚伪世俗的道家意识,也悄悄地在李白的心中播下了种子,孕育了他崇尚坦荡的性格。儒、道思想构成了他矛盾的内心世界,影响着他的一生。他脱不掉儒家“济天下”的心愿,想当政治家,但当时的唐朝官场容不下飘逸若仙、恃才放狂的李白,在历经三年的长安之行后,只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有“仙风”,也有“道骨”,但他首先是一个有喜怒哀乐悲恐惊的正常人,他不能没有惆怅。
② 政治上的黑暗,怀才不遇的结果。李白生活在玄宗、肃宗时代,唐玄宗溺爱声色犬马,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小人,许多有识之士被挡在政治大门之外。李白首次入长安,希望能得到皇帝的“垂青”,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结交了宰相之子崔宗之、玄宗之妹玉真公主等朝中的显赫人物,希望他们能向皇帝引荐自己,但这些努力并没有实现目的,反而招来一些人的嫉妒,没有实现步入仕途的梦想,他只好四处云游。等到玄宗诏用天下有才华的人时,李白才又一次入长安,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得意狂语。开始时他也确实得到了玄宗的宠信,替皇帝写写诗做做赋,但他的才华不久就受到皇帝身边的佞巨权贵嫉妒诋毁,他的狂放傲岸也让皇帝吃不消,升迁的大门自然被悄悄地关上了。当他发现自己仅是皇帝的御用文人时,不满情绪渐生,要求还乡,玄宗顺水推舟准许他的请求“赐金放还”。肃宗时,李白参加永王幕府,受到永王重用,自己认为可以“暂欲清幽燕”、“不惜微躯捐”了,并自比谢安,辅佐永王,平定安史叛乱,当永王篡权的叛乱被镇压后,自己也身陷牢狱被流放,险些丢了性命,后经亲友的全力营救遇赦才脱险。李白的梦想和希望从此彻底破灭了。这次也使他认识到了当时的统治者颠倒是非,宠爱佞臣奸人,排挤打击有才能的正直之人的现实。仕途坎坷,抱负难伸,使得他的心灵世界总是处于痛苦的境地,为了求得心理平衡,酒就成了李白的挚友。
作者邮箱:
《将进酒》教学方案 篇2
说课
《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qiānɡ),请、愿之意,《诗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jiānɡ,拿)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唐代诗人郑谷曾在《读李白集》中写道:“何事文星与酒星,一时钟在李先生。高吟大醉三百首,留著人间伴月明。”李白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主观诗人,他的内心往往积蓄着沉厚强烈的感情,一旦遭遇外界契机的触动,发而为诗便如山洪暴发,喷涌而出。
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这首诗的时候,除了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及诗歌的艺术特色之外,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引领学生品味诗歌瞬息万变、跌宕起伏的抒情特色上。还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像,再现诗的意境,领会诗中宏大广阔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全诗,探讨诗的感情,体味诗歌中情感激越跳荡、跌落起伏的抒情美。
教学目标
1.促进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2.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并能进行恰当的评价。
3.探究诗人狂放性格的由来,体味本诗所体现的浪漫主义风格。
4.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风格;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风格;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质疑法。
3.比较法。
教学用具
1.有关于李白饮酒诗的讲义或幻灯片。
2.《唐之韵》中《将进酒》的MTV。
学习导航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杜甫《饮中八仙歌》有对他的精彩描述: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香。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客中作》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
——《襄阳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说明:以上诗歌用多媒体显示,配以下面的导入语,一是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同时也是李白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对李白的个性、风格有一个直觉的感受;二是在诗歌的诵读中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初步进入诗境)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多少诗人饮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由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由酒而成就传世佳作。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诗与酒和李白几乎是不可分开的,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诗人亦号之曰“酒圣”,又有“诗酒英豪”之称。李白的劝酒诗也是古代宴饮诗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将进酒》这首诗歌。
二、指导诵读
1.解题:《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
2.本诗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
3.朗读课文。教师范读。
4.疏通字词,了解基本意思。教师散绎示范:您没看见黄河之水从天上而来,汹涌奔流直到大海不再回头;您没有看见高堂上的明镜而悲叹满头的白发。早晨还像青色的丝线傍晚却变成白雪一样。人生得意的时候应该尽情欢乐,不要让金杯空对着明月。上天生下我这样的人才必然有用武之处,千两黄金散尽之后还会再来。杀牛宰羊姑且尽情作乐,应该一次喝上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快喝酒,杯不要停。我为你们唱一曲,请你们侧耳仔细听。荣华富贵不值得苦苦追求,但愿长醉酒不醒。自古以来圣贤的人都很寂寞,只有喜欢喝酒的留下了美名。陈王曹植从前在平乐观举行宴会。畅饮名贵的美酒纵情欢乐。主人怎么说钱少,只管买酒来和你痛饮。五花的宝马,千金的皮裘,叫小童拿出统统换美酒,和你们一起消解这万世的忧愁。
5.学生练习朗读。
方法:
①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
②学生边读边看课本注释,疏通文意。
③找出表现李白狂放的诗句。
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各层大意。
⑤练习背诵。
提示: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1)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指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即用眼前景物起兴而又具有比喻的作用,诵读时头脑中须有黄河奔流的视像。“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系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犹言人生易老,叹意极浓,“悲”字当重读,再用“朝如”句补足其意。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2)以下节奏逐渐加快。“人生”一联为入题语,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天生”一联说明“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做一个高潮蓄势。第一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为突出这一句,上句“烹羊宰牛且为乐”宜轻读。以上是诗的铺垫部分,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3)“岑夫子”以下六句为诗意转换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应当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重音依次落在“将”“莫停”“歌”“倾耳听”诸字上,突出邀请之意。读完,稍作停顿。
(4)“钟鼓”一句至结尾为诗的主体部分,诗人借此尽吐胸中块垒,必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
“钟鼓”二句是这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主旨所在。诗人说这话时,其愤激之情必当见于辞色,应当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二语当用极强音读,以见其憎恶、鄙弃之深。其下“古来”二句是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亦可见诗人盖世之气和狂放之态。两句之中,上句为宾,宜轻读,略示“风歌笑孔丘”(《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之意;下句为主,宜重读,要表现出十足的自信。
(5)“陈王”二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为例,可用叙述调读而略带感情色彩。重音当落在“恣欢谑”三字上,但欢中有悲,因为诗人说陈王,其实又是说自己,不过是怀才不遇借酒消愁而已。其下两句也是有主有宾:“主人”句为宾,宜轻读;“径须”句为主,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豪放之态如见,重读。读后应稍作停顿,为结尾的抒情高潮蓄势。结尾前三句当快读,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这是全诗的高潮,须有强大的声势,才能显示诗人的飘逸的风格,不是一般的儿女愁情。
三、赏读,感知内容
1.本诗的基调是什么?请对诗人感情发展的脉搏作一点具体分析。
明确:本诗初读一二遍,会觉得它豪气十足,但是再读几遍,就可以看出诗人的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确切地说,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就好像《阿Q正传》一样,喜剧是其外壳,悲剧是其内核。
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所以从黄河起兴。这二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似乎从天而降,东入大海,势不可回。诗人写黄河,颇能够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如“黄河如丝天际来”“洪波奔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等,其基调是壮。这次可不同,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但有“不复回”之叹,基调却是悲。紧接着带出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的感慨。这前后二句,既是比喻——以河水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再,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人生渺小,因而前四句令人顿生悲意。诗人的这种悲感,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双鬓成霜,英雄老去,更是对政治腐败、自己政治抱负无从实现的愤慨而来。这四句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阔大,极有气势。前二句从空间上放大,后二句从时间上压缩,开篇即给人横空出世之感。“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乐”。诗人年华老去,政治上极度失意,整日穷愁并非其本性,既然此处失意,就另外去寻找寄托。在这里,诗人以为朋友聚会是人生快事,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这里有一定的消沉。但并不完全消沉,对政治未完全绝望——“天生我材必有用”!算是对未来的一个期许。这种矛盾的协调方式与《行路难》如出一辙。这种诗情体现了诗人的旷达豪放,实际上也是他愤激中的无奈与自我安慰。此时他心里应该还盼着会有一天再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一段读来掷地有声,豪气冲天。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钟鼓”二句是诗人对腐败的当权者和豪门贵族的否定与摈弃,又以古来圣贤曹植自比叹惋,充满着不平之气、愤激之情。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这一段诗人要将一切昂贵的东西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极点。这种狂放,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
2.《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古代的歌辞,有以饮酒放歌为言的,有以濡首荒志为戒的。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要点有两个,请作简要分析:
明确:首先要看到“钟鼓”两句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概括方式,是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黑暗现象在诗人心灵中的折光反映。这首诗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所以才说“钟鼓馔玉不足贵”,实际上是对当权者和豪门贵族的否定;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因而又写道“但愿长醉不复醒”。这种概括方式,跟《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寻他物表现不事权贵的意志的写法颇为相似。
其次,“古来”二句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古来圣贤”,至高至大莫若孔子、孟子,他们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辛苦备至,可有谁听他们呢?真是“寂寞”得很!诗人戳穿了这一点,对统治者不再抱有幻想,决心逃于酒乡,所以接着就说“唯有饮者留其名”。
这首诗也流露出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他有用世的想法,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另一方面,他又想用饮酒的办法使自己从怀才不遇的苦闷中解脱出来。他崇拜曹植,赞扬他“斗酒十千恣欢谑”的做法,也证明了他这个思想矛盾的存在。
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是一种消极行为,但这是他的傲世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使然,是无法改变的。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试图说服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杜甫这个批评是正确的,但我们也不可忽视李白的饮酒诗中仍包含着积极的内容。
四、重点解读
1.具体研习,攻克重难点。
(1)诗歌开头“黄河”和“人生”之间有何联系?这四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两句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李白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颍阳去黄河不远,故借以起兴。这两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似乎从天而降,东入大海,势不可回;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感叹人生易老不过朝暮间事,因而“不复回”又隐含了韶光易逝,青春难再之喻意。雄伟永恒的黄河尚且如此,人生更是渺小短暂,开头四句,令人顿生悲意。诗人的这种悲感不仅仅是因为自己两鬓染霜,英雄老去,更是由当时朝廷腐败、自身的政治抱负无从实现的愤慨而来,极有气势。其中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阔大。前两句将空间层层放大,后两句把时间紧紧压缩,时空上的夸张,开篇就给人灵动飞扬,横空出世之感。
(2)当时李白已是两鬓染霜,在政治上极其失意,浪迹于江湖,然而他却说“人生得意须尽欢”“天生我材必有用”。如何理解这种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尽管年华老去,政治上极度失意,但“白发如丝悲何益”,竟日穷愁并非其本性,既然此处失意,就另外去寻找寄托。于是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欢饮也算是人生一大得意事。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莫使金樽空对月”。但是人并不因此消沉。一方面英雄老去,难有作为的悲叹与愤激,另一方面他又不甘沉沦,对政治也没有完全绝望。于是迸发出自信好强,高度乐观的呐喊——“天生我材必有用”,算是对未来的一个期许。强烈的自信转眼代替了消极的悲叹。这种矛盾的协调方式与《行路难》如出一辙。这种诗情既体现了诗人的旷达豪放,实际上也是他愤激中的无奈与自我安慰;即是他人生价值的铿锵宣言,同时也是他抑郁情绪的快意释放。
(3)李白本是在元丹丘家作客,为何反而对着元丹丘和岑勋劝起酒来?
明确:李白与元丹丘是知交好友,关系亲密随意。而李白本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洒脱与狂傲,再加上兴之所致,自然愈加狂放不羁,因而反客为主。
(4)如何理解诗末的“万古愁”?并试分析此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诗末“与尔同销万古愁”之“愁”与开篇之“悲”关合照应,而“万古愁”的含义更为深沉。愁若止于一身是毫无意义的,难以引起他人共鸣。若只叹韶光飞逝,那也易于浅薄与单调乏味。诗人叹“古来圣贤皆寂寞”,又为陈思王曹植的遭遇抱不平,都表现了愁的深广。用历史的眼光看,“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古代有,今日有,将来也一定还有——这样的愁情惟“万古愁”一语才可当之。关于感情基调,本诗尽管多次出现豪情万丈,洒脱不羁的诗句,有悲、有乐、有愤、有狂,但情感的源头还在于愤激,豪放洒脱只是外壳,而内核则是愤激之情。
五、对比思考
1.《蜀道难》和《将进酒》这两首诗都感情热烈奔放,风格豪放飘逸,这种浪漫主义风格是如何具体体现出来的呢?
明确:《蜀道难》把想像、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从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雄浑的艺术境界。诗人寄情于笔下的飞流激湍、奇峰险壑,语言雄放,句式参差错综,韵律富于变化,把大自然、神话、历史和现实熔为一炉,且激情奔放,气势雄浑而富有变化。《将进酒》大量运用大胆的夸张,借以表达用平常语言不足以表达的激情,造成喷薄而出、一泻千里的震撼人心的效果,诗歌的开头,借助想像,写黄河从天而降,东走大海,又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是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浪漫色彩极浓。诗中屡用极言其多的数量词“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表现出豪迈的诗情。全篇大起大落,节奏疾徐尽变,语言参差,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跌宕起伏。
2.试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与“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作一比较,说说二者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内容上相同的是: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所不同的是:前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谓“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一些。总起来说,前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后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
在表达方式上二者的不同是很明显的。前者是直白,锋芒直指“权贵”;后者是曲达,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
之所以有上述不同,可能跟诗人创作时的心境和选用的题材有关。《梦》诗写于初离长安之时,诗人余恨未消,又以游仙为题材,而“安能”二句有卒章显志的作用,不能不直截了当地说出诗人心中的意愿;而《将》诗作于此后七年光景,又值朋友欢聚饮酒,尽吐胸中块垒,也要跟饮酒合在一起,因此只能采用曲达。
板书设计
将进酒
悲——乐——愤——狂放——愤激
延伸阅读
1.试分析《玉阶怨》中“怨”字背后所表现出来的深情: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1)此诗写一位贵妇人思念丈夫不至而产生的幽怨情绪。诗人饱蘸感情,突出主人公的一个“怨”字,而在怨的背后,表现出她对丈夫的一片深情,“怨”正说明她对丈夫思念之切,感情之深。
(2)一、二两句写主人公站在门外,凝视着远方的道路。夜深霜寒,虽被露水浸湿了罗袜,她仍然站着,似乎她思念的远人由远而近的走来了。透过作者含蓄的笔触,可以看出她焦灼的神态。
(3)后两句突出其思念丈夫的缱绻的情怀。“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久久不见丈夫归来,于是圆圆的皎洁的秋月,增加了她的幽思,旧欢新愁的悲喜相交,使她在受着苦苦的煎熬。
(4)终其诗,不见一“怨”字,但“怨”意却深结其中,隐然幽怨之意见于言外,但这种“怨”皆因“爱”而起,正是因为她对丈夫的深情,才使这“爱”“怨”交织,感人至深。
2.赏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首先,诗人李白对他的前辈诗人孟浩然是十分崇敬的.,也惟其平日对孟浩然有如此深情,因此也才能在送别之时写出这样的感人至深的诗篇。
(2)此诗一、二两句写送别的地点时间以及被送者将去的地方,三、四两句则通过景物的描写倾吐诗人对孟浩然依恋不舍之情。
(3)孤帆破浪而去,渐渐消失在天边,人去江空,何日重见。诗人虽然没有直接写出黯然伤神的情绪,但碧空长江仿佛流动着诗人的无限惜别之意。别景寓离情,正是这首诗特别感人的原因。
学习卡片
一、李白的孤独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是李白诗歌的常调,与这种常调相伴随的则是政治上的遭弃感和无归依感。李白少时就有很强的功名事业心,“以当世之务自负”。这强烈的济世观念,显然是来自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不过,李白不是一个普通的本分的读书人,他的豪侠性格以及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所特有的非凡气质,即丰富的想像力和脱离实际的异想天开,是来自儒家的济世思想,融入了来自诗人自身的主体精神的催化剂,自然地膨胀为天下舍我其谁的自大、自负与功名唾手可得的狂妄。然而,李白的自大与自负,又常常与现实相忤,是诗人陷于政治前途无依无托的心境。
(二)如果说政治上的遭弃感和无归依感的孤独心境,是诗人的理想、诗人的性格与环境的冲突所造成的话。那么,李白阳春白雪、旷世无知音的寂寞与孤独感,则只能说来自诗人主体、诗人性格的本身。这是诗人孤高傲世、目中无人、不愿与世同流的孤独,我们姑且称之为自我放逐的孤独。自我放逐的孤独,尤其能显示出诗人性格的力量与光辉。李白具有十分强烈的自我意识。豪侠、浪漫的个性,加之天赋才华,良好的教育,使他常常有自命不凡的特异感和优越感。寻找知音,而知音安在的感叹,也反映了世无同类的孤独之感,当然也流露出阳春白雪的骄傲。
(三)李白的一些诗里,还表现出一种天地过客的悲。“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正是因为诗人认识到生命与宇宙的不可逆的自然法则,才可能在这有限与无限,迁逝与永恒的强烈对比中,感悟到这种苍凉的孤独意识。
李白虽为诗仙,却非一味地飘逸,他的内心深处,常有无法排遣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直接影响到他的诗歌,给他的诗带来崇高感和悲感。虽然李白诗风格豪放已成定论,然而孤独意识给其作品带来的崇高感和悲感,使其相当一部分作品具有了豪中见孤倔,豪中见悲的风格特点。
二、一位豪中见孤倔的诗人
在大唐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惟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们一说起李白,就可以想见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
迄今为止,无论是研究者笔下的李白,还是活在一般人心中的李白,都不外乎此。其实自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起,李白的形象就定型了。这种定型化了的历史人物形象,增加了李白的传奇色彩,使后世骚人望尘趋拜。然而这种定型化了的诗仙形象,也使人们与李白产生了一种近乎膜拜者与偶像之间的距离,一种雾里看花、云中观月的可望而不可即的隔膜,限制了我们循着诗人外化了的思想情感轨迹——诗歌,走入李白心灵的殿堂。
其实,李白的性格既有洒脱不群、追求自由的一面,又有执著、深沉的一面。他的情感中感伤亦如影子一样与欢乐相随,诗人与社会的矛盾以及诗人性格自身的原因,使李白一些看似充满欢乐、飘逸洒脱的诗篇中,夹杂着失望的怅惘、焦虑的痛苦与孤独的感伤。无论是希世之叹,亦或是出世之望,乃至对现实的抨击,其中往往寓藏着这种心态。有人认为:李白的诗豪放中见悲,有极为深沉的悲感。这种认识从较深层次揭示出李白诗歌的个性特征以及流露于诗中的李白心态。
读李白的诗,常常在豪放、乐观、洒脱的感受之余,品味道一种孑然特立、漂泊无依、四顾茫然的孤独悲哀。李白的诗有时看似乐观洒脱,实则在诗仙那潇洒的一笑中,飘曳的紫霞仙裳下掩藏着一种孤独的痛苦心态。
孤独感伴随着李白的一生,到其去世都不曾摆脱掉。李白作于临终前的《临路歌》云: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很显然,这位以背负青天,抟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而自负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带着终生的孤独与遗憾,离开他既憎恶然又执著地热爱着的世界的。
三、鉴赏示例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宵。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但句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但就此消沉吗?否。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必”,一何自信!简直像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
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上,恍惚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肖席上声口。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着想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
“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愤激。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诗人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所以说古人“寂寞”,也表现出自己“寂寞”。因此才愿长醉不醒了。这里,诗人已是用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了。说到“惟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古来酒徒历历,何以偏举“陈王”?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这样写便有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再者,“陈王”曹植,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不平之气。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源于此。
刚露一点深衷,又回到说酒了,而且看起来酒兴更高。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浪漫色彩极浓。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将进酒》教学方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清诗歌情感变化,抓住意象解读诗歌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体会李白诗歌的豪放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悟李白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借助“酒”意象的解读,走进李白的内心深处。
2感受李白借豪写悲,悲而能壮的诗歌风韵。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出示学习环节浅读——品读——深读
读诗亦如饮酒,需要我们慢慢品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先浅尝滋味,然后细细品味,最后深入体味。
二、诗歌学习
(一)、浅读——读出诗歌内容
1、自由朗读、注意字词的准确性。
2、单个朗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感情,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和感情三方面点评
3、齐读
提示:读李白的诗,一定要把自己想象成李白,放开胆来旁若无人,这样才能获得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4、多媒体听读
(二)、品读——读出情感变化
1、引入:一个人心情不同,场合不同,喝酒的方式也不一样。那么在《将进酒》中李白是怎么喝酒的呢?怎么劝酒的?找出相关诗句。
——“会须一饮三百杯”喝得多,“将进酒,杯莫停”喝得急,“但愿长醉不复醒”喝得沉醉,“斗酒十千恣欢谑”喝得畅快,“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喝得倾其所有。
———可谓“豪饮、狂饮”。
2、那么,李白为什么要如此喝酒,如此劝酒呢?甚至要长醉不醒呢?再走进诗歌,感受他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
分组讨论、交流。(读出相关的诗句)
点拨:悲——“欢”——愤——狂
小结:但李白毕竟是李白,悲也好,愤也罢,都磨钝不了李白内心澎湃的激情和经世济民的大志,他还能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宣言,悲愁之中不失万丈豪情,
3、指名朗读(男生女生各推荐一名最能代表你们各自最高水平的选手朗诵《将进酒》,比一比,看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传达出李白丰富复杂的情感。)
(三)、深读——读出内心境界
1、引入:话剧《李白》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在江边,一个小孩在吟诵李白的《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开玩笑地说:“你还呼儿?!”小孩说,太白先生,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何为“万古愁”啊?小孩问完,周围一片寂然。李白没有回答,只是泪流满面。
虽是无知的童言,却值得我们深思,李白的这种种矛盾纠结,只能说是李白的一己之悲,一世之愁,为什么说是“万古愁”呢?到底什么是“万古愁”呢?也许我们不能穷尽这个答案,但能不能从诗中找出一二呢?
讨论、交流、回答———
提示:李白之愁不是一己之悲,而是古往今来一切敏感的才人、一切清醒者所共有的愁,是每一个怀才不遇的仁人志士的共同的心结,甚至可以说只要是有理想的、对现实不麻木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愁。这愁包含了对人生短暂、功名不立、岁月蹉跎、时不我待的慨叹。这种愁绪不只李白有,李白之前的人有,李白之后的人有,甚至我们身上都有这种愁绪。
还能举出其他的一些例子吗?
提示:孔子“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三、课堂小结
李白为诗而生,为酒而生。酒,成就了李白;李白,丰富了酒的内涵。唯李白,方显酒的醇,酒的烈,酒的真,酒的香,酒的豪情万丈,在李白的杯中,酒发挥得淋漓尽致,飘香流芳。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齐诵全诗,穿越时空,再次去感受李白激扬的文字中流淌的万丈豪情,与李白同销万古愁!
四、课后作业
课后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再次感受豪迈的风格。
五、附:板书设计
豪迈
六、教学反思(课后待续)
《将进酒》教学方案 篇4
张宏锋
教学目的(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3)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4)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印发有关材料。
材料一:李白生平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材料二:李白诗作选
客 中 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瑚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山中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哭宣城善酿纪叟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注:(1)老春,酒。(2)夜台,阴间。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筹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临路歌》
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江上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赠裴十四》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西岳云台歌》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送蔡山人》
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英 ——《东武吟》
材料三:杜甫诗二首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饮中八仙歌》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教学过程
课间音乐(幻灯片1、2)
一、导入 新课
请大家猜一个简单的谜语:酉时下大雨(酒)
“酒”是一种文化,它与中国古代诗人似乎结上了不解之缘。他们或仗酒力助发豪兴,举杯而灵感纷来;或借酒来排遣愁绪,饮酣而笔底奔腾。无数名句佳篇都与滟滟美酒相互辉映。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不见》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他的一生。(幻灯片3)
同学们能说出李白的关于酒的诗句吗?(学生发言,幻灯片4、5、6)
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李白的一首劝酒诗《将进酒》。(板书课题:将进酒)
二、学习目标(幻灯片7)
本堂课我们争取达成以下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3)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4)背诵全诗。
三、配乐朗诵(幻灯片8)
四、学生自读,整体感知
1.布置思考题:如何鉴赏诗歌,今年的高考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途径,就是抓住“诗眼”。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呢?下面请同学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诗歌,整体感知。(板书:感知思想内容)
2.学生自读
3.学生回答思考结果(估计回答有多种)
4.讨论:你为什么找这一句?联系你所学过的、知道的李白诗歌稍加说明。
回答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诗歌从这一句点酒入题,虽没有用一“酒”字,但诗人用“金樽”“对月”这样的形象语言,更把饮酒行乐诗意化了。诗中的李白认为人生只要能开怀畅饮,便无所遗憾了。联系前面“朝如青丝暮成雪”的人生苦短的悲感来看,似乎反映了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
回答二:“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一句表明诗人渴求建功立业,渴望有所作为,并且高度自信。“有用
《将进酒》教学方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