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呼唤语文教学务本归真
素质教育呼唤语文教学务本归真(通用2篇)
素质教育呼唤语文教学务本归真 篇1
内容提要: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的获取与形成,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语言的理解、语境的体味。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根本途径,也是语文传统教学之精髓。时代渴望语文教学传统的回归,素质教育呼唤语文教学的务本归真。
主题词:素质、语感、语言、语境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的语文教育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很流行的一种弊端就是──用繁琐的分析讲解,五花八门的语基知识,花样百出的练习题,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和领悟。这种重视技术训练而忽视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的做法,可谓是舍本逐末。严格来说,语文教育没有真正切入素质形成与提高的规律与要旨。
最近,一些文学界人士向教育界发出沉重的诘问: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向何处去?为什么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文字,乃至畸变为“应试训练”?这是以考试为目的、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必然蹈入的末路。应试教育最严重的后果之一,就是将以树人、育人为宗旨的基础教育沦为一种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价值、情感地位可怕地消失了。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事实上,这种弊端已是目前教育的通病,只是在本应最具人文性的语文课上,这种畸变尤其令人触目惊心。以致有人发出了“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的慨叹。
或许传媒的抨击有有失偏颇的一面,但作为中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也不得不承认,语文教学客观上存在着少慢差费现象,高喊改革的今天,其实很多时候是在不知不觉地倒退着,教改叫嚣了许多年,不少人在层出不穷的新方法、新教法面前迷惑了──自己的备课不可谓不深入,自己的设计不可谓不新颖,自己的媒体运用不可谓不先进,为什么学生越听越无味,越听越无趣,把语文当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呢?大叹语文越来越不会教了。当我们静思熟虑后便不难发现,我们正追求的是形式,而非实质,起码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样的做法是跟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
要改变这种现状,消除上述弊端,关键是要转变教学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二、出路的思考
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具体要求有:①突出实用性。培养学生的语文实用能力,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②加强文学教育。首先,要加强语言教学,文学作品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其次,文学作品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思想道德水平和审美能力。再次,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是文学教育的一大优势。③重视学生的个性特长。④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我们在语文教学的十字路口徘徊彷徨之时,当我们在世纪之交苦苦思索语文教学真谛之时,我们是否可以把目光放久远一点,结合前人的探索与未来的要求,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呢?其实,古代的哲人先贤们在语文素质教育上已颇有见地且成就卓著,只要我们能真正从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吸取精华与养分,前路还是非常光明的。
在古代许多先贤们看来,全身心的感悟自得,不仅是语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唯一有效途径。
以感悟自得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思想,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的生命力的集中所在。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加强素质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以新的语文素质观去重新审视这教学传统,我们不难发现历代语文素质教育的积极探索者们的睿智与精明。
语言文化素质,至少应该包涵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日常社会生活中操作运用语言的素质;二是人类精神文化的涵养与创造素质。
孔子对学生“博之以文,约之以礼”的教育策略,荀子要求学生“始乎诵经,终乎读礼”的教学主张,孟子、朱子“深造而必以其道”、“自然而得之于己”的教学观念,正好从不同的侧面精确地概括了语文素质教育之大概,即既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体悟中获得真切的语文素质,又要在这种吟咏感悟中获得人类精神文明的涵养淀积素质。
作为一种教育策略,感悟对语文素质教育的启示意义还在于,它不仅仅是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局限于语文文本的感受体验方面,其中还有深涵着促进学生人格构建的因素。
孔子一生教学生读诗、诵书、明礼,就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的培养,在他的弟子中,堪称贤人者,无不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高尚的人格。这是因为他的“博之以文,约之以礼”的教学方法,客观地遵循了学生人格建构的规律要旨。
历代真正的语文教育行家,不仅重视文本的诵读,同时更重视生活经验的积淀。荀子明确主张读书应“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朱熹也有过鲜明的读书“三到”说。这表明,在古人的观念里,读书与人格的建构与完善是密不可分的。
感悟对学习的作用是直接的,只有把文本感悟与人生感悟联系起来,不断获得许多富有伸缩性和吐纳性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化为自己意识领域的个性所有物,学习的活动才能持续延伸。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道在妙悟”。这就是说,教学生读书作文的根本不在于让学生分析和牢记作文技巧,而在于教会学生在为人处世中思考生活,发展个性,建构人格。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一书中指出:“如果我们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按照他的思想方式、感情和性格特点去感受作品,那就很难做到使他们在阅读课上活跃起来。”赞可夫于此所说的虽是阅读课教学,但对我们思考整个语文素质教育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
现代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不仅是要把人类现成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应是引导学生面向知识的形成过程去能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 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
使人的主体性在教育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应是现代教育观念上的一大主题。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育能从感悟这一教学传统精髓中吸取营养,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能动自主、创造性地感悟人生和社会,充分获得生活经验的顿悟与淀积,那么,学生思维日益萎缩的现象就会得到根治,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就不会是一个遥远而空泛的概念了。
三、策略的实施
上文所说的感悟,实际也就是语感。实践告诉我们,语文素质高的人,往往是语感能力强的人,可见人的语文素质的高低跟语感能力的强弱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培养语感,加强学生的语感能力,应当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从语言工具论来看,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提高人的语感能力,使之“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不仅其中的“理解”是语感问题,“运用”也是语感问题。因此,语感的训练,应当贯穿在听说读写训练整个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育的全部工作,也就是语感训练。基于上述认识,本文认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根本途径,而这恰恰是语文传统教学之精髓。时代渴望语文教学传统的回归,素质教育呼唤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策略实施的着力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㈠ 诵读语段,增强语感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训练语感的有效途径就是诵读。重视诵读,原来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所谓“文选烂,秀才半”,“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教学长期陷入误区的突出表现就是──不读书!“书声琅琅”应该是学校的特征,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特征。可是现在充塞于语文课堂的是老师无休止的讲解和大量的所谓“知识点”的练习,这些讲解和练习,占据了学生“熟读精思”的宝贵时光。 读书不能只停留在字音和表面字义,要在读中精思、悟神、明义,这样读书才能真正读出书中之“味”。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同样,好文章不读不知其美。只有经过反复诵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这个整体的把握过程中,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便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训练。这种训练与那种单项分解知识点的训练不同,前者是动态的、活的训练,后者是静态的、死的训练。因此,精彩的语段必须熟读成诵,在诵读中唤起情感,在诵读中体味语言运用之妙,也只有在诵读中才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能力。
鲁迅先生说:“诵习一字,当识音形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然后“自文字到文章”,“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三识”、“三美”既是语感的基本训练,又是美感的经验积累。一篇精美佳作,教学时,不宜把它嚼得支离破碎,而应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在反复吟诵中,凭借联想、想象、揣摩、触发迁移,再现再创造,提高对语言审美的感受能力。吟诵《听潮》是一种美的享受,用平稳、舒缓的语调读出大海的沉吟,感受那恬静、清丽、和平、愉悦的柔态美;用昂扬急速的语调读出大海的愤怒,感受那铺天盖地、排山倒海、万马奔腾的雄壮美,在美的感受中理解作者对大海的深情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愿望。吟诵《海燕》,则想象那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风号浪涌,海燕振翅高翔,搏击风云的壮阔场面,及暴雨骤至,激浊扬清,天清地明的清亮世界,从而感悟“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一呼喊的深层含义。
吟诵,是一种能充分传达文章情意的自然读法。不求声音宏大,但求读得清爽自然,不求普通话标准(标准当然好),但求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该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该悲凉处还它个悲凉。使文中之意皆出于我之口,文中之情皆出于我之心。这种吟诵的读法,是体会文章意蕴情感的桥梁。
吟诵体会,不只是心灵的感受,还包括身体的感受。人们常说心领神会,实则是心领身会。而且唯有达到身体的感受,认识才是真实、具体、深切的。古人云:“一民饥之,犹己饥之;一民寒之,犹己寒之。以身体物,亦既切矣。”此语颇有道理。我们常说“切肤之痛”、“切身利害”正表明了这一点。这种体会,是创作活动不可少的,也是阅读欣赏中不可少的。例如:
“噫吁乎,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这些诗句,描写了巨大的自然表象。面对这样的自然表象,诗人必然会受到强烈的震撼,会产生一种强力度的外向冲动,从而引起躯体的反应,比如身体前倾,伸挺腰杆,扩张胸膛等。因此,读者吟诵这些诗句时,也应尽力感受作者这些体会,产生如同作者一样的外向冲动,唯其如此,才能体会到作者壮阔的胸襟和豪放的气魄。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大力倡导诵读,是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适用于现代文教学,更适用于古文教学。还需要补充一点:诵读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有人认为“语感的培养唯赖于读”,这就未免有点绝对化了。还是要把教师的精讲、点拨与学生的熟读、背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1972年叶老在给江一多的信里说:“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地方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噜里噜索,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读书看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举个例子说,郭沫若的著名历史剧《屈原》中屈原的侍女婵娟怒斥宋玉时有这么一句台词:“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导,你这没骨气的文人。”可以这样点拨学生,“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跟初稿的“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有何不同?类似这样的地方,只是让学生自己阅读,他们是领悟不了的。周扬在《论赵树理的创作》一文里说:“有时一句平常的话,在一定的场合从一定的人物的口中说出来,可以产生不平常的效果。”比如,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写到在客栈里听到柔石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杀,身中十弹,壮烈牺牲的消息时,有这样一句:“原来如此!......”表达了先生无限悲愤简直难以用笔墨具体描述的心情,可以说是力透纸背。像这样的地方,就需要教师“点睛”了。朱光潜先生在一篇谈美学的文章中曾说:在阿尔卑斯山中的公路上,遇到美好的风景时,路边就有标牌,上面写着:“慢走,请注意欣赏。”教师的精讲、点拨,无疑就是指引学生的“标牌”,在加强语言教学、培养语感中可以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培养语感,学生还必须在理解领悟的基础上熟读、背诵。理解是前提,重复是关键。对语言的理解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比如分析、比较、揣摩等。但是,理解了,懂得了,还不是学习语言的终结,恰恰是学习语言的开始。因为理解了,并不等于化为己有,成为语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的重复,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才会在头脑中固定下来,才会在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才会出现技能化、自动化,于是语感才会形成。没有重复,也就没有语感。
(二)细读语段,理解语言
语文本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言文字的教学和训练。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是学习语文的根本任务,也是学习语文的基本目标。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务必切实加强语言教学。
指导学生阅读每一篇课文,一要领会关键性的词语;二要揣摩限制性的成份;三要理解警策性的句子。如:我们初读《孔乙己》,谁也不会介意文章末尾对孔乙己悲惨结局的叙述──“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可是在细读课文时就不难发现“大约”、“的确”的巧妙运用。“大约”、“的确”看似矛盾实不矛盾,“大约”说明孔乙己的死无人过问,他活在世上只是一块笑料而已,“如果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因此,他已成了社会上一个多余的人,反映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的残酷现实。“的确”说明孔乙己的死是必然的,他的悲剧正是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极深的一批下层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孔乙己去咸亨酒店,“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符合这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的性格、心态和境遇。既“排”出了他拮据穷酸的本相,也透出他不少分文酒钱的要面子心理,还表示他对短衣帮无情耻笑的“不屑置辩”。若换作“掏、摸、拿、挖”,不是语言逊色的问题,而是没有上述的表达效果,甚至连“准确”的要求也未达到。
如何通过加强语言的教学使学生的感悟力有所提高,下面谈一些粗浅的做法。
1、删留比较法
在阅读作品、欣赏语言时,我们从删和留两个角度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先假设删去某修饰语,将删去的修饰语前后的句意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明白,如果不用某个词来表达,则表现力很差,如果留下了某个词,则境界全出。例如:
①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灯》)
②我已经说过: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仍有几点出于我的意
素质教育呼唤语文教学务本归真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