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李清照词《如梦令》中“争”的释义
谈李清照词《如梦令》中“争”的释义(精选15篇)
谈李清照词《如梦令》中“争”的释义 篇1
张上明 [原创]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初中语文{试用本)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选了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词。课本在注释“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中的“争渡”时,是这样注解的:“[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过去。‘争’通‘怎’。”笔者认为,将“争渡”的“争”解释为“怎”,有损文章的表现力,也似乎难合上下文的意思。
《如梦令》一词的内容是追叙自己和朋友的一次夏日郊游的欢乐情景,词所写的是其中的一个生活精彩片段。正是由于“沉醉”而“不知归路”,才有“兴尽晚回舟”,结果“误入藕花深处”。也正是由于天色已晚,又迷了路,心里才有了慌张。而心里的慌张表现在行动上则“争渡、争渡”忙乱不已,连“溪亭”边的“一滩鸥鹭”也被“掠起”了。特别是连续的两个“争渡”,将当时的慌忙之情表现得一览无余。显然这里的“争”字解释为“争着”、“尽快地”比较合情合理。
再从“争”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来看主要有三:(1)争夺,竞争。(2)争辩,争论,(3)规劝(读音为zheng)(见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代释“争”为“怎”极少见到。况且如果在这首词中将“争渡”的“争”释为“怎”的话,词中所描绘的慌乱忙碌的情景就荡然无存。如果仅有“怎么渡”,“怎么渡”的谈论或者思考,没有忙乱、焦急之中声势不小的划船激水,又怎么可能“惊起一滩鸥鹭”呢?
(该文发表于《语文报》初中版315期2002\1\21)
谈李清照词《如梦令》中“争”的释义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3.理解这首词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及关键点:
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理解词意。
难点: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关键点:读词,读中感悟,理解这首词。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好,今天老师请你们观赏一幅画。(出示课件)
2.你们看到了些什么? (学生自由描绘。)
3.师:同学们,这是描绘什么景色的图画?(学生发言)
4.板书课题:9.如梦令,齐读课题。(指导朗读后鼻音“令”)
5.介绍“词”。(课件出示)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而诗歌没有。最初的词,是歌词,是按照一定的曲谱填写的。曲谱又称词牌。
《如梦令》就是词牌。词牌之下,一般另有题目,但这首《如梦令》只有词牌没有题目。
6.引导回忆学过的词《清平乐 村居》。
二、初读课文,简介作者
1. 简介李清照。(课件出示)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 xmlnamespace prefix ="st1"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山东济南人。我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以词的创作成就最高。宋词有“婉约”、“豪放”两大派,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漱玉词》等作品。
过渡:这首《如梦令》就是出自《漱玉词》,我们来看看李清照在这首词里写了什么样的风景,下面请大家自读这首词。
2. 自读课文,提出要求(课件出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想: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巡视指导,与个别学生交流。
3. 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和词语。(课件出示)
v 藕花 溪亭 沉醉
v 兴尽 误入 争渡
v 惊起 一滩 鸥鹭
a.指名认读。及时正音。
b.重点指导“兴”读第四声,“亭、争、惊”是后鼻音,“藕”字写法。
(2)朗读这首词。(课件出示)
v 如梦令
v 【南宋】李清照
v 常记溪亭日暮,
v 沉醉不知归路。
v 兴尽晚回舟,
v 误入藕花深处。
v 争渡,争渡,
v 惊起一滩鸥鹭。
(自读,指名读,范读,齐读等。)
三、再读课文,读懂内容
过渡:同学们,我们不仅要读通词,更要读懂词。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心地读,细细地想,试着用我们以前用过的方法,明白词的大概意思。
1.学生自学,同桌交流。
2.问题提示:(课件出示)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这件事是发生在写作的当天吗?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4)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为什么要争渡呢?
(5)为什么会“误入”?既然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
(6)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
3.师:你读懂了那一句?说一说它的意思。
交流:一句一句地说意思,再整首词说。
4.师小结词意。
5.齐读这首词。
谈李清照词《如梦令》中“争”的释义 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能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三、德育教育目标
1、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教法学法情景绘画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名学生唱歌)
唱得非常好!这首歌好听吗?(好听!)
对!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也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完成目标1
《如梦令》和我们这篇课文学过的三首古诗有一点不同,它是一首词。那么,什么叫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板书目标1)
关于词的知识,课前我已请同学们查资料了,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明确: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像“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请同学们试着用初学的知识来看一看《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它属于词中的哪一类呢?
(由学生自由发言,最后由同学总结:词牌名:如梦令,属于小令,因为它只有33个字)。
(三)完成目标2
下面我们用比赛的形式来深入学这首词,看一看,谁学得好,谁学得快。
前后桌为一组,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将进行三个环节,每个环节中获胜的组将获得一颗星,得星多的代表队就是最后大赢家。(老师出示准备好的问题)
1、抢答题.
首先,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并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知识初步的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听完之后,请大家抢答下面的问题。注意,除了回答问题之外,还要从课文中找出答题的根据。
①老师配乐范读
②学生抢答
题目:本首词的作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著名的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的一次郊游)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由哪个词知道的?(不是,“常记”)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夏天,“藕花深处”)她是一个人去的吗?有哪个词知道的?(不是,“争渡”)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入?(“沉醉”)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日暮”)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③答题最多且正确率最高的队为胜利者,为该队加星。
2、必答题
①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了荷塘的深处才发觉。尽管这景色迷人,还是急着寻找归路。怎么渡怎么渡的声音在静夜里格外清越,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鸣叫起来,扑腾腾飞起来,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这幅画面美不美?(美!)原来词人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这样一幅美妙的画面,可惜,我们却不能亲眼目睹。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为老师弥补这个遗憾呢?(愿意!)好,请大家拿出你们的纸和笔,将这幅美丽的画面画出来,展现给大家看。
请每个代表队的同学共同讨论完成。画的时候,请注意词中所提及的事物。(学生作画,教师指点)
学生完成画后,由学生自由进行评论,并选出最好的图画,为该代表队加星。
②在完成了以上的环境之后,同学们对本首词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了,下面我们要完成的是对本首词的当堂背诵。
在这个环节,老师限时三分钟,请每位同学背诵本首词,在背的时候注意节奏和停顿,并在背诵中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感情。老师会随机的在每队抽一位同学代表本队背诵。(学生背诵)
教师抽背,并请同学们从熟练程度,背诵技巧,感情投入等方面评价,评选出胜利者,并为该代表队加星。
(四)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们的学习目标已经全部完成,我们的比赛也到此结束。其实今天的胜负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竞赛中学到了知识,还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我相信,只要大家拥有像今天一样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保持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那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生活中的大赢家!
板书: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
溪亭 爱生活、爱自然、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沉醉 回舟 误入 争渡
谈李清照词《如梦令》中“争”的释义 篇4
9.词两首(《如梦令》《渔歌子》)
重点、难点:
1. 什么是词?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其实,词起初叫做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2. 词的分类: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小令;58字以内为小令
(2)中调;59~90字为中调
(3)长调。91字以上为长调。
3. 词牌和题目: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沁园春·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如梦令》是词牌,《渔歌子》是题目,咏打鱼。
4. 《如梦令》
(1)作者: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2)译文:
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
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3)大家一起读一遍这首词,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季节?
从“藕花深处”可以判定是春末夏初。
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
从“常记”一语可以看出已经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
有趣,值得回味。
注意:第五句连用两个“争渡”,这叫什么句式?
叠句。
(4)这首词记的是女词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
从“争渡”一语可以看出,还有她的许多同伴。
为什么要争渡?
“误入藕花深处”。
为什么会“误入”呢?
因为“沉醉”。
还有别的原因没有?
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边的亭子,可见周围是水乡,水路纵横。
什么时候发现“误入”的?
沉醉中发现周围净是藕花想到来时没有经过这个地方,这才大叫起来:错了!错了!
既误入,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
不行,已是“日暮”时分。
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
从“惊起一滩欧鹭”可以想见浆声、水声和少女们的笑语喧哗声一时并作,酒意也消失了。
(5)小结:
这首词构思巧妙。从“沉醉”一语可以看出,女词人和游伴们在溪亭里曾举行过一次时间不短的郊宴,一边说笑、行酒令,一边喝酒,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直至夕阳在山才匆忙上船。但词中却略去郊宴不写,而只写归途,甚至连归途也没有写全,至“争渡”“惊鸥鹭”便戛然而止。这是因为由于误入而群起争渡是这次郊游中出乎意外的一个高潮,用这个典型细节能更鲜明、更集中地表现少女们天真活泼的性格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6)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善于抒情造境。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
②造语浅显新奇。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瑰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如“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等。
5.《渔歌子》
(1)作者:张志和(约730~约810 )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兰溪人。张志和博学多才,歌、词、诗、画俱佳。
(2)译文:
西塞山,青又翠,白鹭展翅飞,
桃花红,江水碧,鳜鱼正肥美。
头顶青箬笠,身披绿蓑衣,
斜风细雨迎面吹,钓鱼的人儿不想归。
(3)赏析:这首词通篇二十七字,有山、有水、有飞鹭和肥鱼,还有斜风细雨,更有那优游自在的渔父。词人藉渔父寄托自己的情怀,而渔父又是被安排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恰是江南春色方浓、桃花春汛泛起时,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父,高处有从水田飞入上空的白鹭鸶,低处有落英缤纷的春水绿波,更有能引起人们鲜美味觉的大口细鳞的肥嫩鳜鱼,鹭在飞,水在流,鱼在泼刺地嬉逐,水映桃花而红,桃花因水而湿。人、花、鱼、鹭,一切都被斜风细雨所笼罩,天地万物浑然一体,显得那么的新鲜、清丽、秀润。好一幅水墨淋漓的“烟波垂钓图”。
词人当时正是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由此而产生了自然、淳朴的意趣,不愿离开这一个魅人而又宜人的境界的深情。“斜风细雨不须归”,对渔父说来,不正是他对美的发现、对美的执着追求么?在斜风细雨中,张志和体验到鹭鸶的飞翔更飘逸,漂流在水里的桃花瓣格外鲜妍。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垂钓,渔父的心情,就不只是为美而陶醉,更为眼前的优美画境而坚定了意志,不仅不思归,而是更进一步的“不须归”了。张志和所执着的已经不是垂钓,而是作为词人内心的自白——“我决心以山水之间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终老”。这显然又是画中之诗,隐伏在西塞山前空间结构背后的时间潜流,悠悠地但终于又是深稳有力地荡漾着的感情波澜。可见,张志和的淡泊逸致不是诉诸直接咏怀,而是寄情于景,以画入词。词人而兼画家的张志和,把高远的情思化为清空的意境,把质朴的语感提炼为脱俗的意趣,从而使他的词作形成独树一帜的高蹈风格。正因为张志和与世俗相忤,所以才能从大自然中觅取心灵滋养,从而陶醉于清山秀水之中。
谈李清照词《如梦令》中“争”的释义 篇5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如梦令》
【内容】: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作者小传】: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
【注释】:
常记:长久记忆。
沉醉:大醉。
藕花:荷花。
争渡:这里指奋力划船渡过。有注“怎渡”者,不宜从。
滩:明·毛晋汲古阁本《漱玉词》作“行”。
【赏析】:
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此首小令,为作者年轻时词作。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创造一个具有平淡之美的艺术境界,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给人以强列的美的享受。
谈李清照词《如梦令》中“争”的释义 篇6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激趣导入
大家知道“词家三李”都有谁吗?知道这个人吗?(课件:李白),背两首他的诗。其实,李白不只是“诗仙”,他还是“百代词曲之祖”。
知道这个人吗?(课件:李煜),背几句他的词。李煜被称为“词圣”。
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词人也姓李,她被称为“词国女皇”。是婉约派的开山之宗,有人用“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来评价她的词学造诣,这个李易安就是李清照。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词,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学生看视频:简介李清照)
二、了解有关词的基本知识
1、你们学过哪些词?(《长相思》、《清平乐·村居》、《忆江南》)
2、你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么?
(诗每句字数一样,而词不是。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可配乐演唱。词有的分上下阕。词有词牌名,每一种词牌名,都有固定的句式和韵律。
3、《清平乐》是词牌名。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如梦令 忆江南 水调歌头 西江月 虞美人 )
师:对,这些都叫做词牌名,不是词的题目。而且每一种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就叫做——
生:如梦令。
师:同一词牌可以填许多不同内容的词,有的词有题目,有的词则没有题目,没有题目的,我们为了区分,往往以词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如这首《如梦令》,我们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我们今天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在学习词的时候,要打开所有的感官。用耳朵去听,用嘴吟诵,用脑去思考,用心去想像。
三、初读课文,领悟大意
1、自读,读通读顺
要求:
读准一个多音字“兴”,认清一个生字“藕”的字形;读对停顿。
2、检查朗读情况
指名读;齐读(随机纠正错音)
3.听配乐范读(课件)
4、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把它读懂了,看看能不能读懂词的大概意思。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和同学一起商量商量。
5、交流:
(2)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的一次郊游)
(3)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不是,“常记”)
(4)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夏天,“藕花深处”)
(5)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不是,“争渡”)
(6)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
(7)为什么会误入?(“沉醉”)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日暮”)
(8)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9)指名学生说说诗的大意
(10)古人说:诗言志。意思就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表达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教师板书)
四、品读悟情
1、经同学们这么一联想补充,这首由30几个字组成的高度凝练概括的词立刻丰满具体起来了,我们的眼前似乎出现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来,一起读这首词。一边读一边想象这幅活动的画。
2、你们真能干,自己就能读懂词了,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词眼”,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来,读读这首词,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随机板书学生的答案)
3、围绕“醉”来感悟
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个“醉”字展开的?是什么让他们深深地陶醉了?(板书:醉)
(1)、陶醉于美酒、美景
这首词中的哪些句子,哪些词语让你读懂这个“醉”字?
① 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溪亭日暮”图
1、咱们先来读读一、二句
从哪里读出“醉”字了?
交流:“不知”(为何会“不知”?)
“沉醉”是啊,同学们想想,她是在哪里喝酒啊?(溪亭)什么时间?(日暮)
你的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说说日暮时湖边的美景。
交流: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辉当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
看着这样的景色,你的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了哪些诗句?
(如:;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虽然这里不是长江黄河,但落日美景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词人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请你调动想象说一说
(生:喝酒 生:聊天 生:做诗、对对子 生:看风景。)
是啊,在这样的地方,品着美酒、(板书: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荷香,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让我们闭上眼睛带着浓浓的醉意读一读
还有什么让他们深深地醉了?我们读下去
画面2:误入藕花深处
谈李清照词《如梦令》中“争”的释义 篇7
师:我听说,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全校古诗词大奖赛,同学们都在积极地准备着。现在,我出示画面,大家根据画面联想古诗词,看谁联想得快?特别提醒一下:吟诵的时候,最好吟出古诗词的味道来。
1、《寻隐者不遇》山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清平乐 村居》
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看出来有没有听出来,前三首都是古诗。第四首是一首词。这一节课,我们要再次好好感受一下词的魅力。让我们一起走进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幻灯片出示)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正确、读通顺。(学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给我们听听?(指名一人读)
师:读得真好,“兴尽晚回舟”的“兴”是个多音字,“误入藕花深处”的“藕”是个生字,他都读准了。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老师想问问大家,“兴尽晚回舟”的“兴”为什么要读第四声呢?
师:哦,我明白了。有个成语叫“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读)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趁着兴致而来,兴致满足了就返回了。那这首词中的“兴尽”就是指------5
师:同学们,读古代的词,注意好词句的节奏和停顿,就能读出它的韵味,读出它的音乐美来,请大家欣赏录音《如梦令》,注意他朗读时候的节奏和停顿。
师:想不想自己练练,也读得这么好听?(试试吧)
师:(指名读) 来,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师:同学们,读词,读通,读顺还不够,还要读懂它。接下来,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看注释、看画面、问老师、问同学。。。。)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了,请你轻轻地读,再用自己的话轻轻地说,看看能不能把话说顺了,说通了,说明白了。好不好?开始吧!(自说—同桌说)
师:你读明白哪一句词的意思了?你站起来说给大伙听听。
师:曾经有人评价李清照的这首词是“以寻常语绘精美画”,那么这首词描绘的究竟是怎样精美的图画呢?请大家闭上眼睛再次欣赏录音,边听边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录音)
师: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稍停顿)用一段话把你看到的一个画面描写下来,好吗?
师: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来说说看?
生:( )( )( )
师:真美!是词中那句话让你想到了这么美的画面呢?(据答出示:常记溪亭日暮。。。。)
师:你刚才说得那么美,相信你一定能读好它。(生读)
师: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我为之沉醉。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词人和她的朋友会在西亭边做些什么呢?( )古人都喜欢饮酒,好朋友在一起更是酒逢知己千杯少。李清照尽管是个女子,但在她的许多词里,都提到了酒。我们继续,他们还会做些什么呢?
生:( )
师: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者花香,酒香,他们吟诗、弹琴、唱歌、下棋,玩得多尽兴啊!这景象怎能不令人沉醉呢?这就叫酒不醉人( ),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行文字。( )
师:继续交流,你仿佛也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生:( )( )( )
师:这么美,怪不得词人看得有滋有味,如痴如醉,连小船误入藕花深处都没有察觉。让我们一起走进去。(出示:兴尽晚回舟。。。。。)读
师:在这样的藕花深处,我情不自禁的想起很多描写荷花的古诗来,你想到了吗?
生:( )
师:有诗有画,充满诗情画意,让我们一起再读( )
师:当一弯
谈李清照词《如梦令》中“争”的释义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