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梦令》教学案例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案例(通用13篇)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案例 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能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三、德育教育目标
1、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教法学法情景绘画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名学生唱歌)
唱得非常好!这首歌好听吗?(好听!)
对!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也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完成目标1
《如梦令》和我们这篇课文学过的三首古诗有一点不同,它是一首词。那么,什么叫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板书目标1)
关于词的知识,课前我已请同学们查资料了,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明确: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像“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请同学们试着用初学的知识来看一看《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它属于词中的哪一类呢?
(由学生自由发言,最后由同学总结:词牌名:如梦令,属于小令,因为它只有33个字)。
(三)完成目标2
下面我们用比赛的形式来深入学这首词,看一看,谁学得好,谁学得快。
前后桌为一组,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将进行三个环节,每个环节中获胜的组将获得一颗星,得星多的代表队就是最后大赢家。(老师出示准备好的问题)
1、抢答题.
首先,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并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知识初步的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听完之后,请大家抢答下面的问题。注意,除了回答问题之外,还要从课文中找出答题的根据。
①老师配乐范读
②学生抢答
题目:本首词的作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著名的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的一次郊游)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由哪个词知道的?(不是,“常记”)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夏天,“藕花深处”)她是一个人去的吗?有哪个词知道的?(不是,“争渡”)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入?(“沉醉”)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日暮”)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③答题最多且正确率最高的队为胜利者,为该队加星。
2、必答题
①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了荷塘的深处才发觉。尽管这景色迷人,还是急着寻找归路。怎么渡怎么渡的声音在静夜里格外清越,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鸣叫起来,扑腾腾飞起来,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这幅画面美不美?(美!)原来词人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这样一幅美妙的画面,可惜,我们却不能亲眼目睹。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为老师弥补这个遗憾呢?(愿意!)好,请大家拿出你们的纸和笔,将这幅美丽的画面画出来,展现给大家看。
请每个代表队的同学共同讨论完成。画的时候,请注意词中所提及的事物。(学生作画,教师指点)
学生完成画后,由学生自由进行评论,并选出最好的图画,为该代表队加星。
②在完成了以上的环境之后,同学们对本首词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了,下面我们要完成的是对本首词的当堂背诵。
在这个环节,老师限时三分钟,请每位同学背诵本首词,在背的时候注意节奏和停顿,并在背诵中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感情。老师会随机的在每队抽一位同学代表本队背诵。(学生背诵)
教师抽背,并请同学们从熟练程度,背诵技巧,感情投入等方面评价,评选出胜利者,并为该代表队加星。
(四)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们的学习目标已经全部完成,我们的比赛也到此结束。其实今天的胜负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竞赛中学到了知识,还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我相信,只要大家拥有像今天一样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保持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那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生活中的大赢家!
板书: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
溪亭 爱生活、爱自然、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沉醉 回舟 误入 争渡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案例 篇2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初步读文
简介李清照。回顾所学白居易的《忆江南》,并背诵。
说一说词和诗有什么不同?(相机引入“长短句”、词牌名)简介什么是词牌名。
从朱熹的话“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入手,提出学习要求:用心展开想象,用眼仔细观察,用口有感情地吟诵。
自由朗读《如梦令》这首词。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生读。
检查学生的朗读。
个人读——个人读——集体读(评价)
提高要求:注意停顿,就会更有诗词的节奏和味道。老师范读一句,让学生再读这首词。
一生读。(师评价)——个人读——师生集体读
2、批文悟情,理清情线
怎样读懂一首词呢?有什么好方法?(生交流,比如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看插图等。师概括。)
用交流的方法,看能不能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了。
交流每一句诗歌。
第一句要处理的点:常记、溪亭、日暮、沉醉
第二句要处理的点:兴尽、误入。为什么会“误入”?
第三句:要处理的点:“争渡,争渡”!什么心情?作者为什么用了两个争渡?可以看出什么?
感悟把诗歌读“长”了的乐趣,体味诗词含蓄之美。
齐读这首词。
3、想象画面,以图悟文。
再读这首词,你能从中找到几幅“画”,“画”的名字是什么?
第一幅画:“溪亭日暮”
用自己的语言说这个画面。 老师引导品味画面之美,情感之“醉”。
指导朗读。
第二幅画:“藕花深处”
你看到了什么?你闻到了什么?
品味画面之美,想象画面之香!读得美一点,香一点。
指导朗读:读得“美”一点,“香”一点。
第三幅画:“一滩鸥鹭”
在这个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描述画面,体会作者在焦急中得到的一份意外的惊喜。
指导朗读,带着这种惊喜读这句话。
倾听朗读,闭目想象画面。
再次感情读文,读出美,读出沉醉。
小结本文:它是多么热爱这美丽的大自然,热爱着美好的生活呀!所以他醉了!
再次感情读文,读出浓浓的醉意来。能背诵的同学试着背一背。
4、欣赏吟唱,适度拓展
古代的词不仅可以当做画来欣赏,还可以谱成曲来吟唱,如果你喜欢,就跟着视频轻轻地唱起来。
结尾:唐诗宋词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给予了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希望同学们课外时间多读一读唐诗宋词,从这些文学的经典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作业设计:
1、必做:朗读背诵《如梦令》。
2、二选一:
①搜集李清照的其他词,读一读或唱一唱。
②小练笔:试着将《如梦令》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来。
板书设计:
如梦令
沉醉————兴尽————争渡
溪亭日暮—(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词。
2、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词的学习方法。
3、通过品味诗词的境界,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字词,想象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的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李清照的资料。
教学反思:
《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回忆她一次郊游流连忘返,醉于景、醉于酒、更醉于情后误入“藕花深处”的一次奇趣的经历,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从以下几点入手:
1、加强朗读指导,体会诗词音韵之美。让词“活”在学生的嘴上,才能“活”在学生的心里。只有解决了难读的问题,才能解决“难入”(入情、入境)的问题。
2、通过寻找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体会本词的特有的“图画”美,并通过学生自己的拓展想象,让画面有“声”有“色”,并通过学生的连续想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成“动画”。
3、吟唱《如梦令》,既是对文章理解的加深,也是对内容的艺术呈现。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几处纰漏,比如:第二环节的想象部分不够深入,过程衔接存在问题;吟唱部分收场过早,学生沉醉其中被硬生生的拉了回来;教学评价有几处明显不到位等。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案例 篇3
议:“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歌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其次认真思考了如何体现“减负增效”的课堂模式,并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我用了以下方法:
一、朗读全词,读出节奏。
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等方式,以及朗读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节奏。
二、结合注解理解内容
古诗词的教学,最忌逐句串讲。由于这首词的意思浅白,贴近生活,学生易于理解,再加上学生课前已经预习过,因此,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首先让学生在注释的帮助下,小组合作学习,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接着全班交流,请学生说说整首词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读懂了词的内容,而作者却只用33个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感悟古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
三、展开想象体悟意境
别林斯基说过:“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形象意境,领会诗情,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古诗词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李清照的《如梦令》向我们展现了“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一幅幅流动的画。教学中,在学生熟读诗文的基础上,在古曲的萦绕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用耳听、用嘴吟、用脑想、用心灵感受,不知不觉把自己带入了特定的词境中。此时学生眼前的画面不单是视觉的画面,而且也融合了他的感情和情绪,学生的脑海中增加了许多诗词中并未提到的物象,如“一条清澈的河流在茵茵原野上流淌。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晖当中。李清照时而倚亭而立,与朋友们把酒言欢;时而仰望着天,欣赏落日余晖;时而眺望河面,哼着小曲;……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扑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这一切则能不让学生沉醉?又怎能不让李清照沉醉呢?这时,教者趁热打铁让学生用笔描述下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并美美地读一读。让语文能力的训练扎扎实实地落实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
四、把握重点品味语言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品读,发现哪个词最能概括表达词的意境,并联系词的内容说出自己的体会。要求学生不仅要感悟哪个词用得好,还要说明为什么好,具体表现在哪里。学生列举了“醉”、“误”、“深”、“惊”等词语,我并没有否定哪个词不妥,而是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做出了不同程度的个性化解读。我肯定了大家说的都有道理,告诉学生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首首精,字字妙,这首《如梦令》里边的33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
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基础上,我再结合自身对文本解读,引导紧扣词眼,欣赏 “醉”字,分析词人陶醉在哪些美景中,因何陶醉,并感悟“醉”字和整首词意的关联,以及作者为何对那日的情景念念不忘。进而体会语言运用的精炼、巧妙,进一步感悟词的意境、情感。像这样凭借情境,让学生咀嚼诗句、品味诗句的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情味,学生就有了很具体的感受调适。此时鼓励学生把这首词背下来,于永正曾这样说过: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好的古诗文,好的现代文一定要背,不背不记就不是学语文。
在这节课上,学生不仅能轻松愉快地学好这首词,而且能通过朗读、练写、背诵等形式扎扎实实学语文,每一位学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案例 篇4
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词也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女词人----李清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一首词。板书课题:如梦令
学生齐读课题。
2、明确目标
学习这首词的时候,我们要开动所有的感官,用耳朵去听,用嘴吟诵,用脑思考,用心想象。
3、预期效果
那么理解词意、感悟意境对于大家来说就不成问题了。对自己有信心吗?
民主导学
任务一:读中渲染,理解词意
任务呈现
(师先配乐朗诵)师:这首词听起来具有舒缓委婉的音韵美,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并且试着读懂它。同桌可以互帮共享。
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读词,把字音读准,把词读正确、流利。
2、学生借助注释自己学词,理解词的意思。
3、小组内交流能理解的词句的意思及自己不懂的地方,教师巡视。
展示交流:
1、指名读读出词语的味道来。(“兴”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成“xìng”。同桌之间讨论一下为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兴”在词中的意思为“兴致,情趣”,所以应读成“xìng”)全班齐读。
2、指名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任务二: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任务呈现:刚才我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学习诗词,光读懂还不够,我们还要把这首词读美了、读活了、读出味道来。怎么读就有味道了?细细地读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然后静静地想其中的含义,边读边想,你就会走进诗词中,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感受,就会品出味道来。
古人有“诗中有画”的说法,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甚至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板书: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自主学习
细细地读,静静地想
展示交流:
板书三个画面1、画面一:“溪亭日暮”
(1)指名读第一、二句。
(2)“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黄昏情景)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想象的画面。指名读这两句。
(3)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时候,词人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呢?
(4)这首词是词人当天写的吗?(生:从“常记”可以看出已经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生:这件事非常有趣,值得回味。)(板书:常记)
小结:这首词构思巧妙。从“沉醉”一语可以看出,女词人和游伴们在溪边的亭子里曾举行过一次时间不短的郊宴,一边说笑、行酒令,一边喝酒,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直至夕阳在山才匆忙上船。请再次深情朗读第一、二句。
2、画面二:“藕花深处”
(1)说说你对“藕花深处”的理解?
从“藕花深处”可以判定是词中描写的是春末夏初时节,荷叶茂密,荷花绽放,香气四溢的景色。(师引导学生想象)
(2)讨论:为什么词人和同伴们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沉醉”)还有别的原因没有?(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边的亭子,可见周围是水乡,水路纵横。)
(3)深情诵读第三、四句。
3、画面三:“一滩鸥鹭”
(1)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既然误入,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不行,已是“日暮”时分。)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从“惊起一滩欧鹭”可以想见浆声、水声和少女们的笑语喧哗声一时并作,酒意也消失了。)
(2)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朗读这几句。
4、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让词人觉得非常有趣,值得回味的事
任务三、找出词眼,品读全词。
任务呈现:
同学们真不简单,把三十三个字读成了一个个美丽的画面,读成了一幅流动的画,此外,还学会了文包诗的一种写法。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词眼”,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来,读读这首词,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
自主学习: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展示交流
1、生读词,思考。读后交流,明确:这首词是围绕“醉”来写的,“醉”是这首词的“词眼”。
2、再读这首词。词人陶醉了,她陶醉在美景中,她陶醉在美酒中,她陶醉在美丽的意外中,她陶醉在美丽的生活中,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案例 篇5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如梦令》
【内容】: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作者小传】: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
【注释】:
常记:长久记忆。
沉醉:大醉。
藕花:荷花。
争渡:这里指奋力划船渡过。有注“怎渡”者,不宜从。
滩:明·毛晋汲古阁本《漱玉词》作“行”。
【赏析】:
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此首小令,为作者年轻时词作。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创造一个具有平淡之美的艺术境界,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给人以强列的美的享受。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案例 篇6
一、话题引入,初读感知。
1、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欣赏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你们读过词吗?那你们能不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被称为长短句。
2、介绍词牌名,不是词的题目。而且每一种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就叫做——如梦令。
二、初读感知。
1、生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顺、读正确。
2、指名学生读。适时纠正学生的读音,指导关键字词的读音。
3、学生齐读词。
三、细读全词,古文今译。
1、过渡:光读通读顺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案例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