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石壕吏》人教八上

2024-06-052

《石壕吏》人教八上(精选14篇)

《石壕吏》人教八上 篇1

  张笑天《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体诗在停顿和节奏上的特点,能准确、有感情的进行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2、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体会诗歌精练传神的语言和作者的复杂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他,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年轻时曾发出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可是命运多舛,屡屡失意;他,人到中年却因一场史无前例的战乱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他,在晚年悲守穷庐、贫困潦倒,却仍然心忧天下,最后孤苦伶仃地客死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上。他,开创了现实主义诗歌的新局面。他的诗因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被称为“诗史”,他本人更被后人誉为“诗圣”。请问,同学们,我说的是哪一位诗人?由此引出“安史之乱”,引出“三吏三别”(出示幻灯)。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吏三别”中最著名的一首——《石壕吏》(投影课题、作者)。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2、指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读,准备做点评。

  指名学生点评,然后询问学生朗读诗歌要注意什么?

  3、明确古诗朗读的方法(出示投影):

  ①读准字音,读得顺畅——第一步

  ②把握节奏、停顿与重音——第二步

  老翁逾墙走听妇前致词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③注意语速、语调,读出感情——第三步

  为了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我们共同了解一下有关的背景资料(出示投影)

  4、指名再读一遍课文,看有没有读出感情来。

  5、让我们听一遍录音,进一步感受一下诗歌朗读的魅力。

  6、自由朗读一下课文,看有没有受到启发或感染。

  7、学生跟着录音读一遍。读完后追问:读出了诗中人物的什么感情?

  明确:老妇——苦

  差吏——凶

  8、全班齐读一遍课文,再一次感受一下诗歌的情感力量。

  三、品味语言: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诗人仅用120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炼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有些词可谓一字传神。(出示投影)

  想一想,下列划线的词用哪一个好?说说理由。

  夜捉人——来捉人

  逾墙走——跳墙走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2分钟,然后小组交流3分钟,再全班讨论。

  四、深入理解诗人复杂而矛盾的思想感情:

  全班再次齐读诗歌的主体部分(第三节):

  1、老妇在差吏的威逼下,最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2、诗人对老妇的无奈之举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而对差吏的暴行却更多地保持了沉默,这又是为什么呢?

  提示:联系实际想一想,老妇要去哪支军队服役?这支军队的使命是什么?

  在此基础上思考讨论:(出示投影)

  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复杂而矛盾的思想感情吗?

  明确:如果说诗人对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是“忧民”的话,那么,诗人时刻关注着唐王朝的平叛战争则表现了他“忧国”的一面。

  五、课堂小结:

  忧国忧民是杜甫一生的坚守与追求:他有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控诉,也有过“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的孤独;有过“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感慨,更有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愿。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宁肯受冻而死,也要心忧天下,顾念苍生。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这就是杜甫,一代伟人的风范!

  六、布置作业:

  1、基础题:背诵并默写全文。

  2、拓展题:搜集古诗中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的名句。

  3、创新题:续写石壕村老妇一家人今后的命运。

  教后反思:

  学习千法,读是根本。对于古代诗歌来说,读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了以读代讲,讲中有读,读中促讲的办法。学生读,互评,再生读,听录音读,跟录音读,自由读,齐读等方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

  在学习过程中,我坚持了以学为主的原则,注重学法指导。在探究过程中,我采用了自主、合作的方法,体现在两方面:1、自主。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的时间。2、合作。对于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来合作讨论解决,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团队意识,发挥集体的力量,体会合作的快乐。

  整堂课的设计贯彻由浅入深的原则,由感性朗读到品味语言,再到情感主题,环环相扣,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布置作业注意了分层设计,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

  当然,这堂课也有明显的不足,主要是对基础知识,即文言字词的教学重视不够。另外,由于自身能力水平有限,这节课没有完全上出我预期的效果,实在是遗憾之至。

  (XX年9月29日)

《石壕吏》人教八上 篇2

  一、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以及本文特点和地位,我把本文教学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体会本文的精炼语言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4、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准确流畅地背诵本文,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二、教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导入新课: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由盛转衰的一场大叛乱,历史上叫安史之乱它给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请看影片ppt2

  (背景音乐)同学们,“安史之乱”这四个字一定会刺痛你的眼睛因为那是一场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的战乱,那是一个浸泡眼泪、铺满鲜血的时代在这个苦难的时代里,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记录历史的真实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我们今天要来学习杜甫的三吏、三别中流传最广的一篇——《石壕吏》ppt3

  请看三幅对联: ppt4

  (1)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2)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3)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二)走进作家、了解背景(3分钟)

  请问:这三幅对联所指的人物是谁?(杜甫)大家都说是杜甫,请围绕对联说说理由(由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围绕对联介绍作者)

  附: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Ppt5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瑰丽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这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为“诗史”

  请问:杜甫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石壕吏》?(生答)ppt6

  杜甫就在安史之乱的年代里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郭子仪等率领的六十万大军被包围于安庆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候,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经过此处,就其所见所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写成了著名的《石壕吏》

  (三)整体感知全诗(8分钟)

  1.请听一听:配乐朗读《石壕吏》Ppt7

  2.请看一看;下列汉字的正确读音:ppt8

  吏:lì 邺:yè 戍:shù 咽:yè 妪:yù 泣:qì

  3.请读一读:配乐朗读《石壕吏》Ppt9

  4.请理一理:故事情节:ppt10

  时间顺序:(暮、夜、夜久、天明)

  事件:(开端:有吏夜捉人、发展:听妇前致词、高潮:请从吏夜归、结局:独与老翁别)

  诗人的行踪:(投宿、住宿、告辞)

  5.请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主要叙述了官吏夜晚来捉人,连衰老的老妇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惨事

  (四)语文实践:戏剧表演(理解课文、培养想象)(20分钟)

  请演一演:根据内容,结合体会,加以想像,展示你的才能!这是我的舞台, 秀出我的风采! ppt11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ppt12

  全班分为四组,每组至少两人以上

  (1)组内全员参与

  (2)想象丰富,有创意,合情合理

  (3)补充一些事实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4)表演符合人物身份

  (5)配合默契

  表演时,一组表演,另外三组的每一个同学根据文意和要求评分,满分是五分三组的评分结果相加为该组表演的总得分

  2、疏通文意,组织表演

  各组准备,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排练

  首先,疏通文意, 理解诗歌内容Ppt13

  (1)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理解文意,提出疑难,共同解决

  (四人小组合作,提出疑难,共同解决)

  (2)齐读诗歌,

  其次,当好编导Ppt14

  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两个人物,给文中人物设计一份出场简历

  导:历史,就是一串串真实的故事杜甫是编剧,我们也可以作导演如果你是导演,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两个人物设计一份出场简历表根据故事情节进行编排人物出场简历表

  文中人物 出场时间 出场道具 主要事件或关键动作

  杜 甫 暮 天明 投 登 别

  老 妇 夜 拐 杖 看、啼、致词

  老 翁 夜、天明 / 逾、走

  吏 夜 佩刀、棍棒等 捉、呼

  同学们编好剧是演好剧的前提,课文是诗歌的形式,要编出来,得好好地领会文学的留白艺术Ppt15

  点拨:留白,顾名思义,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画画需要留白,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写诗也是如此,给读者留下一些思考,想象的空间这种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阅读时要仔细体会

  请想一想:Ppt16

  (1)“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夜的景色可以根据故事内容合理想象同样,“暮”、“夜久”、“天明”都可以合理想象出来

  (2)老妇的“致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吗?据此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Ppt17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运用藏问于答的手法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使用于答

  明确: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从“致词”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u”,“i”.“en”、“u”四个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多次“呼”,一再逼问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对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要充分想象,都是可以的

  (3)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谁吗? Ppt18

  明确:从“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家,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

  第三,分角色排练 Ppt19

  第四,表演

  3、点评(以课文为参照)

  学生评分,培养鉴赏评价能力

  评分标准,客观、公正,并且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主题,作者感情

  请谈一谈:故事表现的主题是什么?ppt20

  明确:全诗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地描绘,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反映了战争给人民的苦难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战争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深切同情,对统治者压迫老百姓的残暴行径极度憎恨

  (五)拓展:

  1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还有哪些? ppt21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这个故事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那么,你如何看待战争和平呢? Ppt22

  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清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六)背书比赛,事半功培(3分钟)

  A、形式男与女的比赛,组与组的比赛

  B、进行比赛

  结束语: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到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ppt23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课文、对杜甫的深刻理解,再一次齐诵课文

  (背景音乐)学生在朗读中结束新课

  教师寄语:ppt24国家不幸诗人幸,赋到沧桑诗更工从来发动侵略引起战争都是统治者的过失或罪恶然而他们的过失往往要百姓来承担胜,百姓苦;败,百姓苦但愿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文明战胜野蛮,世界铸剑为犁,让三吏三别的惨状从地球永远绝迹吧!

  (七)作业:ppt25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提示]石壕史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石壕吏》人教八上 篇3

  一、            说教材:

  《石壕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第一课时已学过了前两首,学生对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习这篇《石壕吏》应该问题不大。

  《石壕吏》语言凝练、质朴,内容比较集中,主要记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请求从军服役的经过。第二天天明,作者独与老翁别暗示了老妇已被抓走。全篇以老妇的致词为主,兼有动作描写,再加上对偶句的运用,使文章愈加生动。

  二、          说目标:

  结合这个单元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思想、写作上的特点,我将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为:

  1:读懂文章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例如:古今异义词(裙、已、前途等)和一些特殊词语的意义。

  2:了解古体诗在停顿和节奏上的特点,能准确、有感情的进行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3: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复杂思想情感和精练的语言。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5:通过比较诗风的变化,体会文学来源于生活。

  其中重点放在对作者思想的把握和体会语言特点两方面。

  三、          说教法:

  学习千法,读是根本。对于文言文来说读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了熟读为先,讲中有读,读中促讲的办法。先生读,互评,再生读,范读,自由读,齐读等方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

  文言文教学的一大弱点往往枯燥乏味,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选择了多种学生感兴趣的因素:猜对联、当演员演短剧等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效率。同时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认识和对作品的理解。

  在探究过程中,我采用了自主、合作的方法,体现在两方面:1、自主。学生根据学案预习,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 ,同时教师也可以有的放矢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自己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倾向,编排剧本,教师只作适当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2、合作。对于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来合作讨论解决,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能力,体会集体的力量,合作的快乐。例如:官吏只出现了两次,却以《石壕吏》命题,原因何在?老妇的致词是由官吏一步步逼出来的,你同意吗?

  四、          说设计:

  (一)                               导入:张贴在黑板上两幅对联,问“今天咱们要接触的名人就在这两幅对联里猜他是谁”?引用朱德、郭沫若的对联认识杜甫,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背背上节课学的《春望》”——(温故知新)。“今天我们来学习与《春望》同一时期的一首长篇古体叙事诗《石壕吏》”。(板书课题)“问大家一个问题:长大想当演员 的举手,今天老师给大家一个机会,把《石壕吏》排成短剧演演好不好?那要演好剧首先我们应该做什么?熟悉剧情主题,把握人物特点。”

  (二)   预习交流

  1:结合注释1介绍故事背景。      目的:有助于理解和准确把握文章内容和思想。

  2:谈预习后的收获和产生的问题。  目的:让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强调两个读音:老妇出门看(kān)    咽的三种读音。“走”、“已”、“裙”、“前途”、“且”、“虽”、“急”等词语的意思。                        目的: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知识,准确理解课文。

  3:一生读课文互评,教师点拨古体诗的停顿、节奏。

  再指生读。     强调感情基调。

  师范读。------自由读。-------指生读-------齐读

  目的:熟悉课文,以读促讲,加强记忆。

  4:疏通文意。目的:准确的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言词汇。

  (三)品读探究:

  1:明确作者投宿的时间地点和发生的事件,体会从中反映出的社会的动荡不安。

  2:分析老翁、老妇、官吏、杜甫的形象特点,从中把握人物性格和反映出来的问题,品味作者的思想倾向。重点分析致词的内容,分层,概括层意。想象老妪说这些话的用意,结合插图想象官吏会说些什么。同桌配合补充吏呼的内容,并在班内说一说。

  目的:培养学生的分析想象力,深入挖掘人物,激发学习兴趣,使学习更生动。了解“藏问于答”的手法,突破重点,体会作者语言精练的特点。

  从分析杜甫的沉默入手,结合其身份、背景,分析他的复杂的思想感情。这一综合性的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目的:培养合作整和能力。

  (四)研讨

  题目是《石壕吏》但却用大量篇幅写老妪,只对官吏简单叙述是否不妥?体会作者语言特点。

  (五)“走进石壕村”

  1:生动的复述故事。目的:培养想象力,表达力和记忆文章内容。

  2:四人一组演短剧。目的: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表演调动兴趣,加深理解,培养综合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六)总结

  (七)延伸练习:目的:巩固所学,照顾全体,拓展知识。

  1:解词: (抢答)

  投——;逾——;一何——;附书至——;且——;

  新——;戍——;犹得——;幽咽——— ;急——;

  虽——;前途——;裙——;走——;已————

  2:找出文中的对偶句——————,——————。

  ——————,——————。

  仿写:  草堂佳作在, ——————。

  国家强盛,    —————。

  3:背诵《望岳》比较与本诗风格上的不同。目的:体会文学源于生活。培养写作。

  (八)作业:

  1:续写石壕村一家人今后的命运。

  2:背诵全文。

  目的加强协作训练和佳作积累。

  五:板书

  石壕吏

  时间     地点      事件

  (暮)   (村)  (有吏夜捉人 )——社会动荡  不得安宁

  老翁:逾墙走      睡卧不宁

  官吏:呼  一何怒  凶暴蛮横  不可一世

  老妇:啼  一何苦  值得同情   勇挑重担                                    

  杜甫:沉默        关心时局   同情百姓

  设计目的:理清脉络,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把握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巧妙的构思。

《石壕吏》人教八上 篇4

  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2、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3、改写并表演诗歌,体味诗歌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教学设想:

  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难点: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程序与策略:

  一、导入(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从此走向衰落,759年唐军在邺城大败,数十万人死伤殆尽,唐军退守河阳,到处抓人以补充兵源。诗人被迫离开洛阳,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看到的尽是妻离子散、离家别土的悲剧,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段经历写成的。

  二、准确朗读诗歌

  1、略微补充些文学常识(古体诗、“三吏”“三别”)

  2、听范读,注意节奏起伏

  3、注音:吏逾邺戍咽妪泣

  4、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三、疏通诗意、把握内容

  1、速读诗歌,解释重要词语,理解诗意

  2、提出疑难,共同讨论解决

  3、分别用一个对偶句概括诗歌内容和主旨(讨论)

  四、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朗读诗歌,寻找诗中意味深长的词句并分析意境(练习)

  五、体验反思

  1、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2、如果你当时在场,你最想对差吏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六、小结、布置作业

  1、阅读杜甫“三吏”“三别”的另外五篇文章,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石壕吏》改写成剧本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立于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

《石壕吏》人教八上 篇5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石壕吏》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2.学会欣赏通过写景、写物抒情的诗词。

  3.五篇作品各自的体裁。

  (二)能力目标

  1.在理解《石壕吏》的基础上自读“三吏”“三别”。

  2.背诵五首古代诗词。

  (三)情感目标

  1.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悲天悯人之心。

  2.认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

  二、学法引导

  朗读背诵联系写作背景加深理解,加强积累,用配诗作画的方法体会意境,佐以点拨、讨论、改写等方式加以提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石壕吏》中老妇向官吏诉说家中的悲惨遭遇,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老妇的诉说用意在于想使官吏同情她,使家庭免于服役。但是官吏不同情她,老妇无可奈何自请服役。

  2.五首诗各自的体裁。

  教师讲解并加以举例、比较。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l.投影片:①文学常识 ②随堂练习

  2.有关配诗、配词的画。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于课内熟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课外读“三吏”、“三别”,教师作适当指导。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l.学习《石壕吏》一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课内背诵这首诗。

  (二)整体感知

  l.阅读提示,教师讲解此诗背景:诗歌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为了补充兵力,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思想和人民贴得更近。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亲见差役把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创作了“三吏”“三别”,这组诗如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2.教师范读此诗。

  (三)教学过程

  1.讲解该诗体裁:五言古风。

  2.生字、词的掌握。

  逾墙:yú 越过。一何:多么。

  致词:说话。

  邺城戍:shù 防守。

  老妪:妇人。

  3.疏通文意,指导学生口译诗歌,并分析。

  ①故事开始:第一自然段,点明时间、地点,官吏在晚上出来抓人当兵揭开了故事的序幕,老头警觉地越墙而逃,老妇出门应付。深刻揭示战祸之中人民不得安宁的情景。

  ②故事的展开:第二、三自然段,在差役的态呼

《石壕吏》人教八上

《石壕吏》人教八上(精选14篇)《石壕吏》人教八上 篇1  张笑天《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体诗在停顿和节奏上的特...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