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

2024-06-052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通用14篇)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设计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图片,问: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

  (这是现代战争带给老百姓的伤害,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古诗《石壕吏》,去感受中国古代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

  二、了解《石壕吏》的背景。学生交流有关的资料: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 自由朗读,力争读出诗歌的感情

  2、 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3: 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4、 解了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悲愤沉郁)

  四、研读课文,明确主题

  1、课文题目是《石壕吏》,全文围绕那两个字展开的?捉人

  2、捉人情景的概括描写的句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

  3、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

  分析老妇的三次痛苦申诉,想象并虚拟差吏的怒呼。

  第一次申诉:“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吗?会怎样怒呼?)

  第二次申诉:“室中更无人,惟有辘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

  (得到官吏的可怜、同情吗?会怎样怒呼?)

  第三次请求: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明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本诗在艺术表现上,不仅运用了藏问于答的手法,而且文章精炼。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仅用二十四句,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从而体现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倾向,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五、为什么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

  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官吏的横暴,

  六、小结

  师:托尔斯泰“战争请孩子和女人走开”这里年老体衰的老妇人都抓去服役了,这足见战争的残酷,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呢?生:告诉人们要反对战争,爱好和平。

  师:对。(动情地)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七、带着对诗歌的理解试背诗歌,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石壕吏》教学反思

  《石壕吏》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中的第三首,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根据单元目标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思想、写作上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目标: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其中重点放在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和体会语言特点两方面。

  但是学习《石壕吏》,有一定的难度,主要因为杜甫的诗歌大多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这与青少年的人生阅历有些距离,再加上这首诗本身写得比较巧妙,使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感情表达比较隐晦,理解有些难度。因此,我的教学设计以“读”为主线,以“品”为中心。以读为主,读中品味,读中理解。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诗歌——解读诗歌——问读诗歌---改写诗歌等环节,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关注民生、心系百姓的崇高思想。

  在教学中,我的教学主导思想确定为:以情感人,以读促讲。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对于文言文来说读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了熟读为先,讲中有读,读中促讲的办法。具体做法是: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反复诵读、以读带讲、以读促讲,因为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范读,生读,互评,小组展示读,二部轮读,齐读等方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品味、记忆、积累文言词语,提高品读诗歌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我采用了自主、合作的方法,体现在两方面:

  1.自主。学生根据预习,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 ,同时教师也可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2.合作。对于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来合作讨论解决,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能力,体会集体的力量,合作的快乐。例如:官吏只出现了两次,却以《石壕吏》命题,原因何在?老妇的致词是由官吏一步步逼出来的,你同意吗?通过拓展想象,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在参与体验中理解了诗作的思想内容,从而再现诗作意境,品味蕴含在诗歌字里行间的感情,使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表达能力;深入挖掘人物,激发学习兴趣,使学习更生动;同时了解了“藏问于答”的手法,突破重点,体会了作者语言精练的特点。

  应该说,本节课的教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实现了预期教学目标,学生获得了有关品读古诗歌的规律性方法,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我觉得本课的成功,主要在于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作为一首叙事诗,本文的叙事性强,情节完整,很适合表演;而且,生动形象地表演,可以很快地将学生带入故事所讲的情境之中,在身临其境地表演情境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所以,我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导演,如果把这首诗改编成一出戏,你会安排几个场景?说说你的思路。并且,随即组织学生进行表演。之后,针对表演,完成“听妇之苦”、“观吏之怒”、“察作者之情”的深层解读,效果不错。层层深入的流程,学生不但读透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更站在情感的天秤上审视了自己。

  二、合作品诗,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挖掘文外之意。品诗,这一教学环节是关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句入手,抓住诗中物象,自觉地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过对人物、事件的品味、感受、再现诗中形象,感悟其创设的意境,在体会诗的意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如诗中开头就有“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句,含义丰富,你是如何理解的?为什么说“老翁逾墙走”老翁留下老妪独自逃走是否对?其作用是什么?第二自然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故事的结局是第四自然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究竟是谁在哭?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相互讨论,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小组搭配,确有好处,可以使学生全员,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这也是老师在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此环节中,我观察到学生们讨论热烈,参与的热情很高,学生们有话说,敢于说。讨论后,我并没有给出固定答案,而是对每位发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认同,并引导其他小组去补充,孩子们的思考渐渐深入,答案渐渐丰厚。学生几乎“暮”、“村”、“吏”、“夜”、“捉人”、“逾墙”、“走”一字都未放过,敏锐地发现了其背后潜在的台词。从中感悟出诗人就是通过短短几句话,几个物象,展现了安史之乱,给平民百姓的带来学生深重的灾难,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廷无能黑暗的批判。

  教学总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这节课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设置的问题不够精简,有些问题的设置过于随意,对于学生课本剧的表演缺少技术指导,在语言品读方面不够细致,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正、完善。

  本课的教学使我深刻的领悟到:学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现在的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生活经验,奇异多彩的想法,出人意料的探索结果,往往超出预想的设计。面对新情况,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课程资源与学生所提供的充满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共融。语文教学只有以对话为土壤,才能开出真情感受的花朵。唯有在对话中,语文教学才能走向学生心灵。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 篇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石壕吏》。

  一、说教材:

  《石壕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第一课时已学过了前两首,学生对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习这篇《石壕吏》应该问题不大。

  《石壕吏》语言凝练、质朴,内容比较集中,主要记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请求从军服役的经过。第二天天明,作者独与老翁别暗示了老妇已被抓走。全篇以老妇的致词为主,兼有动作描写,再加上对偶句的运用,使文章愈加生动。

  二、说目标:

  结合这个单元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思想、写作上的特点,我将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为:

  1. 读懂文章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例如:古今异义词(裙、已、前途等)和一些特殊词语的意义。

  2. 了解古体诗在停顿和节奏上的特点,能准确、有感情的进行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3. 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复杂思想情感和精练的语言。

  4.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5. 通过比较诗风的变化,体会文学来源于生活。

  其中重点放在对作者思想的把握和体会语言特点两方面。

  三、说教法:

  学习千法,读是根本。对于文言文来说读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了熟读为先,讲中有读,读中促讲的办法。先生读,互评,再生读,范读,自由读,齐读等方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

  文言文教学的一大弱点往往枯燥乏味,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选择了多种学生感兴趣的因素:猜对联、当演员演短剧等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效率。同时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认识和对作品的理解。

  在探究过程中,我采用了自主、合作的方法,体现在两方面:1、自主。学生根据学案预习,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 ,同时教师也可以有的放矢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自己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倾向,编排剧本,教师只作适当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2、合作。对于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来合作讨论解决,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能力,体会集体的力量,合作的快乐。例如:官吏只出现了两次,却以《石壕吏》命题,原因何在?老妇的致词是由官吏一步步逼出来的,你同意吗?

  四、说设计:

  (一)导入:

  张贴在黑板上两幅对联,问“今天咱们要接触的名人就在这两幅对联里猜他是谁”?引用朱德、郭沫若的对联认识杜甫,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背背上节课学的《春望》”——(温故知新)。“今天我们来学习与《春望》同一时期的一首长篇古体叙事诗《石壕吏》”。(板书课题)“问大家一个问题:长大想当演员 的举手,今天老师给大家一个机会,把《石壕吏》排成短剧演演好不好?那要演好剧首先我们应该做什么?熟悉剧情主题,把握人物特点。”

  (二)预习交流

  1. 结合注释1介绍故事背景。 目的:有助于理解和准确把握文章内容和思想。

  2. 谈预习后的收获和产生的问题。 目的:让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强调两个读音:老妇出门看(kān) 咽的三种读音。“走”、“已”、“裙”、“前途”、“且”、“虽”、“急”等词语的意思。目的: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知识,准确理解课文。

  3. 一生读课文互评,教师点拨古体诗的停顿、节奏。

  再指生读。 强调感情基调。

  师范读。------自由读。-------指生读-------齐读

  目的:熟悉课文,以读促讲,加强记忆。

  4. 疏通文意。目的:准确的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言词汇。

  (三)品读探究:

  1. 明确作者投宿的时间地点和发生的事件,体会从中反映出的社会的动荡不安。

  2. 分析老翁、老妇、官吏、杜甫的形象特点,从中把握人物性格和反映出来的问题,品味作者的思想倾向。重点分析致词的内容,分层,概括层意。想象老妪说这些话的用意,结合插图想象官吏会说些什么。同桌配合补充吏呼的内容,并在班内说一说。

  目的:培养学生的分析想象力,深入挖掘人物,激发学习兴趣,使学习更生动。了解“藏问于答”的手法,突破重点,体会作者语言精练的特点。

  从分析杜甫的沉默入手,结合其身份、背景,分析他的复杂的思想感情。这一综合性的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目的:培养合作整和能力。

  (四)研讨

  题目是《石壕吏》但却用大量篇幅写老妪,只对官吏简单叙述是否不妥?体会作者语言特点。

  (五)“走进石壕村”

  1. 生动的复述故事。目的:培养想象力,表达力和记忆文章内容。

  2. 四人一组演短剧。目的: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表演调动兴趣,加深理解,培养综合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六)总结

  (七)延伸练习:目的:巩固所学,照顾全体,拓展知识。

  1. 解词: (抢答)

  投——;逾——;一何——;附书至——;且——;

  新——;戍——;犹得——;幽咽——— ;急——;

  虽——;前途——;裙——;走——;已————

  2. 找出文中的对偶句——————,——————。

  ——————,——————。

  仿写: 草堂佳作在, ——————。

  国家强盛, —————。

  3. 背诵《望岳》比较与本诗风格上的不同。目的:体会文学源于生活。培养写作。

  (八)作业:

  1. 续写石壕村一家人今后的命运。

  2. 背诵全文。

  目的加强协作训练和佳作积累。

  五、板书

  石壕吏

  时间 地点 事件

  (暮) (村) (有吏夜捉人 )——社会动荡 不得安宁

  老翁:逾墙走 睡卧不宁

  官吏:呼 一何怒 凶暴蛮横 不可一世

  老妇:啼 一何苦 值得同情 勇挑重担

  杜甫:沉默 关心时局 同情百姓

  设计目的:理清脉络,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把握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巧妙的构思。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 篇3

  [设计说明]

  学生所处时代和生活环境与杜甫笔下《石壕吏》的生活世界有很大差距,如何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能够沉浸到文本里面,有所感受,有所触动?这是教读《石壕吏》的困难所在。通常的做法有很多,比如可以让学生在疏通文字障碍之后编演课本剧。但是据我看来,即使一些颇为流行的课本剧视频,学生的表演也大多与文本真实情感有很大的隔膜,结果演下来,即使好看,学生也往往还是浮于文本理解的表面。因此,我觉得教读《石壕吏》应该紧紧围绕文本自身,通过背景资料的介绍与提示,以及反复的“文本接触”,包括诵读——实际上诵读的效果本身就很能看出诵读者对诗歌的理解程度,让学生渐次深入文本,深化其对诗歌的理解层次。

  基于上述考虑,我在《石壕吏》第二课时,设计了五个环节的教学内容:

  “听读”意在通过学生倾听音频资料,对诗歌所叙故事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对诗歌中出现的人物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对诗歌的情感基调有一个初步的感觉。——当学生在默听诵读时,头脑中应该能够浮现出一幅幅“电影画面”,即使他与画面中人物及其命运还有相当的距离,但配乐的诵读有助于带动他们入情入境。

  “品读”是理解诗歌的主要环节,也可以逐句析解,但在这样的理解活动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理解的个性就难以展现。所以,我设计了一个“主活动”(或“主问题”)—— 让学生“各用一组词语概括人物形象,或表达自己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判断”,当学生在选择词语表述自己的感受和判断时,实际上他应该已对诗歌有了相当的理解,虽然这理解有可能会出现偏差,但偏差本身也能说明问题,而且可能是最需要解决的、生成性的课堂问题。有关诗歌理解的重要问题,诸如背景资料,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及其相关作品,重要诗句、重要语词(如“一何苦”的“苦”,“独与老翁别”的“独”等)的理解等等,都可在这一环节一并解决。

  “诵读”环节意在通过学生诵读来展现其对诗歌理解的状况——情感把握、人物理解以及语言感觉等是否准确、到位、敏锐。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一方面要诵读,一方面还要评价其他同学的诵读。前者是感性的“入乎其内”,后者是理性的“出乎其外”。为这一活动提供支持的就是前两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听读”提供了范例,“品读”促进了理解。

  “议读”旨在发现和交流学生在前述学习活动——听、品、读——中生成的问题或疑惑。这是一个机动的安排。比如“富有同情心的杜甫,为什么没有劝止石壕吏的行为?”等问题也许会让学生产生疑惑——事实上这类问题对推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很有价值。当然这类问题也许在“品读”中已经涉及。

  “读写结合”的方式本来有很多,常见的写法如让学生填补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我之所以设计了“转换叙事角度重述故事”,是因为这是一首叙事诗,“叙事”应该是从读到写的迁移重点。诗歌是从诗人杜甫的视角看过去的,虽然诗人杜甫内心的情感是含蓄的潜藏在字里行间,但我们读《石壕吏》能真切的体会得到。如果从老妇、老翁或石壕吏的视角重述故事,这些人物的内心活动就有可能从隐到显,以另一种方式显现出来。——通过转换角度叙事实际上需要学生“填补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活动的结构化是不少教师还没有注意到的一个问题。如果课堂活动之间彼此关联不大,孤立性太强,这节课的“活动结构”可能是散乱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可能因此受损。我设计的五个教学环节,前面的教学活动是后面的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它们之间层层推进,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化的教学活动系统。

  当然,这样的教学设计只是课堂教学之前的一个预设,当我们面对具体的、个性化的学生群体时,还会遇到各种种样的生成性的问题(或难题),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相关作品及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2、学习诗歌通过叙述和对话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重点)

  3、感受并同情底层人物命运的悲惨,体会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反思造成这一悲惨现实的社会原因。(难点)

  [教学内容]

  导入:明朝学者陆时雍在评《石壕吏》时这样说:“其事何长!其言何简!” ,说诗人杜甫用极其精练的语言给我们讲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故事,请同学们先听范读,在听读时不妨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到底是谁的故事、怎样的故事呢?

  1、听读——

  提醒学生边听边想象人物、整理情节,准备复述故事。

  提示:复述时请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

  (可以让学生在听读同时在书上圈划相应的重点字词,可以根据范读也可以据自己理解来划。这样可为下一步的诵读做好准备。)

  过渡:故事中都有哪些人物呢?

  (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我”、差使、老翁、老妇、孙母、孙子——按故事人物的出场顺序)

  2、品读——

  各用一组词语概括人物形象,或表达自己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判断,并结合课文谈谈理由。也可以此带动对诗歌的理解,解决阅读鉴赏的基本问题,如诗句理解等。(有关背景等知识可随机讲解)

  差役:涉及到的语句“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深夜偷袭,如狼似虎,凶神恶煞,气势汹汹,盛气凌人,飞扬跋扈,可恨,可恶,可气。设问:石壕吏为什么这么凶恶?有没有可能不凶恶?

  老妪:涉及到的语句“老妇出门看、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出门周旋,惊恐万分,可怜,可敬,敢于出头,富有牺牲精神,顾全大局。设问:老妇“苦”在何处?她是不是真的勇敢?是谁把她逼向勇敢?

  老翁:涉及到的语句“老翁逾墙走、独与老翁别”——仓皇翻墙,逃跑避难,可怜,惭愧,无奈。问:他的逃走是懦弱、畏缩吗?如果他知道差役连老妇都抓的话,他还会逃走吗?

  孙母:涉及到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如闻泣幽咽”——悲惨,家破人亡,衣不蔽体也是食不果腹,夫离婆散。

  孙子:涉及到的语句“惟有乳下孙”——可怜。他对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他长辈们所期盼的美好生活对他来说还太过久远啊。

  “我”即作者杜甫:天黑时分投宿到石壕村的一户人家。涉及到的语句“暮投石壕村、夜久语声绝、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无奈、不满、沉痛、悲哀、同情——对捉人无奈,对差役的凶悍不满对朝廷无能的不满,对战争对人民造成的灾难同情之余有沉痛有悲哀。设问:诗人为何没有出来横加阻拦或仗义执言?是懦弱吗?大敌当前,国家岌岌可危,征兵也是无奈之举,这也是诗人既忧国、又忧民的思想矛盾所在:一方面国难当头,需要补充兵力资源;一方面百姓生活极其困苦,且已无兵可征。

  小结:是战乱给人民带来了如此深重的苦难,朝廷的无能是悲惨现实的根本原因。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沉重情绪让我们感同身受。

  以上我们通过具体语句的分析加深了对人物对诗歌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诵读。

  假使你就是诗歌中的“当事人”——作者或老妇等,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3、诵读——

  注意特定身份的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活动与言行表现,以及作者对不同人物的情感态度。

  学生个别读。

  提示:个别语句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思想感情,如“老翁逾墙走”一句应读出恐慌,语速稍快,“吏呼一何怒”应读出差役的气势汹汹,语气加重,“妇啼一何苦”应读出老妇的凄苦,语速稍慢,“夜久语声绝” 、“独与老翁别”应读出作者的复杂情绪等。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就人物形象、思想内容、语言表达或具体词句的理解等方面质疑。

  4、议读——

  细节讨论与质疑问难。交流阅读中遇到的疑难和困惑,主要探讨一些相关的疑点。

  提示:

  (如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来提,如:故事发生的季节是“春天”,在一个应是生机勃勃,万物勃发,春意盎然的季节,却是发生了一个如此悲惨的故事,两相对照无意中是个反衬啊。若“品读”这个环节已经大部分解决了这些问题,则这一环节可略过)

  5、读写结合——

  这是叙事诗,叙事者即是杜甫自己——故事的展开是从杜甫的视角看过去的。请同学们尝试转换叙事角度重组故事。(1)如果从老妇的角度叙述故事,应该怎么叙述?(2)如果从老翁的角度叙述故事呢?(3)如果从石壕吏的角度叙述,又会怎样?(是不是所有的差役都是这样横暴无礼?)

  提示:交流并评价重组的故事,看看是否合情合理?

  (这是第一课时的作业,考虑到课上的时间问题,放到课下完成,课上用来交流。可能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并不能很好的把握课文,但通过改写可以促进他的理解,同时初读的体验也是很宝贵的。)

  [作业]

  必做:1、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2、修改自己改写的《石壕吏》,让它更能贴近我们的理解。

  选做:课下阅读“三吏”、“三别”。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诗史”的特点。

  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古代诗歌的分析的能力。

  3、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通用14篇)八年级《石壕吏》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