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石壕吏》人教八上

2024-06-053

《石壕吏》人教八上(精选14篇)

《石壕吏》人教八上 篇1

  张笑天《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体诗在停顿和节奏上的特点,能准确、有感情的进行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2、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体会诗歌精练传神的语言和作者的复杂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他,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年轻时曾发出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可是命运多舛,屡屡失意;他,人到中年却因一场史无前例的战乱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他,在晚年悲守穷庐、贫困潦倒,却仍然心忧天下,最后孤苦伶仃地客死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上。他,开创了现实主义诗歌的新局面。他的诗因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被称为“诗史”,他本人更被后人誉为“诗圣”。请问,同学们,我说的是哪一位诗人?由此引出“安史之乱”,引出“三吏三别”(出示幻灯)。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吏三别”中最著名的一首——《石壕吏》(投影课题、作者)。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2、指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读,准备做点评。

  指名学生点评,然后询问学生朗读诗歌要注意什么?

  3、明确古诗朗读的方法(出示投影):

  ①读准字音,读得顺畅——第一步

  ②把握节奏、停顿与重音——第二步

  老翁逾墙走听妇前致词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③注意语速、语调,读出感情——第三步

  为了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我们共同了解一下有关的背景资料(出示投影)

  4、指名再读一遍课文,看有没有读出感情来。

  5、让我们听一遍录音,进一步感受一下诗歌朗读的魅力。

  6、自由朗读一下课文,看有没有受到启发或感染。

  7、学生跟着录音读一遍。读完后追问:读出了诗中人物的什么感情?

  明确:老妇——苦

  差吏——凶

  8、全班齐读一遍课文,再一次感受一下诗歌的情感力量。

  三、品味语言: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诗人仅用120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炼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有些词可谓一字传神。(出示投影)

  想一想,下列划线的词用哪一个好?说说理由。

  夜捉人——来捉人

  逾墙走——跳墙走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2分钟,然后小组交流3分钟,再全班讨论。

  四、深入理解诗人复杂而矛盾的思想感情:

  全班再次齐读诗歌的主体部分(第三节):

  1、老妇在差吏的威逼下,最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2、诗人对老妇的无奈之举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而对差吏的暴行却更多地保持了沉默,这又是为什么呢?

  提示:联系实际想一想,老妇要去哪支军队服役?这支军队的使命是什么?

  在此基础上思考讨论:(出示投影)

  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复杂而矛盾的思想感情吗?

  明确:如果说诗人对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是“忧民”的话,那么,诗人时刻关注着唐王朝的平叛战争则表现了他“忧国”的一面。

  五、课堂小结:

  忧国忧民是杜甫一生的坚守与追求:他有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控诉,也有过“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的孤独;有过“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感慨,更有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愿。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宁肯受冻而死,也要心忧天下,顾念苍生。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这就是杜甫,一代伟人的风范!

  六、布置作业:

  1、基础题:背诵并默写全文。

  2、拓展题:搜集古诗中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的名句。

  3、创新题:续写石壕村老妇一家人今后的命运。

  教后反思:

  学习千法,读是根本。对于古代诗歌来说,读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了以读代讲,讲中有读,读中促讲的办法。学生读,互评,再生读,听录音读,跟录音读,自由读,齐读等方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

  在学习过程中,我坚持了以学为主的原则,注重学法指导。在探究过程中,我采用了自主、合作的方法,体现在两方面:1、自主。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的时间。2、合作。对于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来合作讨论解决,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团队意识,发挥集体的力量,体会合作的快乐。

  整堂课的设计贯彻由浅入深的原则,由感性朗读到品味语言,再到情感主题,环环相扣,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布置作业注意了分层设计,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

  当然,这堂课也有明显的不足,主要是对基础知识,即文言字词的教学重视不够。另外,由于自身能力水平有限,这节课没有完全上出我预期的效果,实在是遗憾之至。

  (XX年9月29日)

《石壕吏》人教八上 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设计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图片,问: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

  (这是现代战争带给老百姓的伤害,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古诗《石壕吏》,去感受中国古代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

  二、了解《石壕吏》的背景。学生交流有关的资料: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  自由朗读,力争读出诗歌的感情

  2、  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3: 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4、  解了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悲愤沉郁)

  四、研读课文,明确主题

  1、课文题目是《石壕吏》,全文围绕那两个字展开的?捉人

  2、捉人情景的概括描写的句子?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

  3、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

  分析老妇的三次痛苦申诉,想象并虚拟差吏的怒呼。

  第一次申诉:“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吗?会怎样怒呼?)

  第二次申诉:“室中更无人,惟有辘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

  (得到官吏的可怜、同情吗?会怎样怒呼?)

  第三次请求: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明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本诗在艺术表现上,不仅运用了藏问于答的手法,而且文章精炼。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仅用二十四句,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从而体现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倾向,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五、为什么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

  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官吏的横暴,

  六、小结

  师:托尔斯泰“战争请孩子和女人走开”这里年老体衰的老妇人都抓去服役了,这足见战争的残酷,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呢?生:告诉人们要反对战争,爱好和平。

  师:对。(动情地)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七、带着对诗歌的理解试背诗歌,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附:板书设计

  石壕吏

  吏:  捉  怒  呼  逼

  妇:  出  啼  苦  走

《石壕吏》人教八上 篇3

  望岳

  一、导入  。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春望》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石壕吏》教案

  教学目标 : 

  1. 整体感知课文 

  2. 揭露官吏的横暴 

  3. 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介绍背景导入  ,简介作者: 

  1. 介绍背景。 

  2. 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 

  ◆ 《石壕吏》简案 第1页 共2页 ◆ 

  三、整体感知: 

  1. 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 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 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 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 

  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石壕吏》人教八上 篇4

  诗词五首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石壕吏》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2.学会欣赏通过写景、写物抒情的诗词。

  3.五篇作品各自的体裁。

  (二)能力目标

  1.在理解《石壕吏》的基础上自读“三吏”“三别”。

  2.背诵五首古代诗词。

  (三)情感目标

  1.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悲天悯人之心。

  2.认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

  二、学法引导

  朗读背诵联系写作背景加深理解,加强积累,用配诗作画的方法体会意境,佐以点拨、讨论、改写等方式加以提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石壕吏》中老妇向官吏诉说家中的悲惨遭遇,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老妇的诉说用意在于想使官吏同情她,使家庭免于服役。但是官吏不同情她,老妇无可奈何自请服役。

  2.五首诗各自的体裁。

  教师讲解并加以举例、比较。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l.投影片:①文学常识 ②随堂练习

  2.有关配诗、配词的画。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于课内熟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课外读“三吏”、“三别”,教师作适当指导。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l.学习《石壕吏》一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课内背诵这首诗。

  (二)整体感知

  l.阅读提示,教师讲解此诗背景:诗歌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为了补充兵力,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思想和人民贴得更近。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亲见差役把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创作了“三吏”“三别”,这组诗如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2.教师范读此诗。

  (三)教学过程 

  1.讲解该诗体裁:五言古风。

  2.生字、词的掌握。

  逾墙:yú 越过。一何:多么。

  致词:说话。

  邺城戍:shù 防守。

  老妪:妇人。

  3.疏通文意,指导学生口译诗歌,并分析。

  ①故事开始:第一自然段,点明时间、地点,官吏在晚上出来抓人当兵揭开了故事的序幕,老头警觉地越墙而逃,老妇出门应付。深刻揭示战祸之中人民不得安宁的情景。

  ②故事的展开:第二、三自然段,在差役的态呼,老妇的苦啼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明确一点,差役绝不是静听老妇诉说,而是不断怒呼咆哮,并没有同情她,因为如不是差役追问不放,老妇不至于被逼到自请赴役。从老妇的哭诉中也可见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疾苦:三男全被征兵,三男已死亡,可见战争之惨烈,寡儿媳衣不蔽体可知其贫困。

  ③故事的结局:第四自然段,老妇被捉,儿媳妇抽泣,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彻夜未眠。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

  4.作者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控诉官府捉人的凶狠残酷,反映了黑暗惨淡的战乱现实,表现了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

  情。

  (四)总结、扩展

  1.杜甫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在他的诗中,“三吏”、“三别”描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于人们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会有启发。

  2.背诵《石壕吏》。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三吏”“三别”。

  2.改写《石壕吏》为记叙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龟虽寿》一诗中作者所表达的人到暮年而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

  2.体会《观书有感》一诗所表现出的思想意义。

  3.背诵这四首诗。

  (二)整体感知

  1.阅读提示中的相关部分,介绍作者的情况。

  (1)曹操,字孟德(155-220),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2)朱熹,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学家,客观唯心主义者。

  2.朗读这两首诗歌。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龟虽寿》

  (1)了解《电虽寿》的体裁:乐府诗,四言古风。

  (2)讲解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字词:

  烈士:有雄心壮志的人。

  不但;不只。

  (3)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神龟、腾蛇虽一个长寿、一个能腾云驾雾,但它们没有雄心壮志,所以终有竞时,终成上灰;而烈士虽已暮年,却依然壮心不已。作者希望通过人为的努力达到长寿的目的,成就一番人事业。

  2.《观书有感》

  (1)了解《观书有感》的体裁:七言绝句。

  (2)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寓意。

  “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而得以深且清,清得不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而巨能够反映出它们“共徘徊”的细微情态。

  它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地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才能免于停滞和僵化。这种形象的表达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四)总结

  两首诗歌内容不同,体裁各异,通过学习理解借物抒情、借景寓理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1.默写这两首诗。

  2.预习《相见欢》、《清平乐》。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欣赏词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朗读。

  2.文学常识。

  (三)教学过程 

  1.学习《相见欢》

  (l)写作背景

  亡国前耿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南唐亡国降来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中,过着终日以泪洗面的凄凉日子,《相见欢》写的就是这种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相见欢》为词牌名。

  (2)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写了西楼、残月、梧桐、深院、清秋,西接见月,夜已深沉,作者不能入睡,可见愁情浓重。作者眼中之景,都是凄凉冷落的,情和景合二为一。其中“锁”字暗点了身世。

  (3)词的下闽直抒胸臆,为千古之绝唱。

  把抽象的愁极其深刻形象地写出来,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它不能说出,只能意会,这是真正经历过愁苦的人的真切的感受。

  2.学习《清平乐》

  (1)介绍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国建立之初。他在上饶、铅山隐居时期写了不少诗词,《清平乐》为其中的一首。

  (2)疏通字意。

  翁媪(ǎo)——老公公、老婆婆。

  亡赖——无赖,指顽皮、淘气之意。亡通“无”。

  相媚好——互相打趣。

  (3)体味词所描绘的意境,表现农村平和、清新、愉快的生活情境,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四)总结

  词所表达的意境比诗更加深远。

《石壕吏》人教八上 篇5

  杜甫诗三首《望岳》 《春望》 《石壕吏》教案3

  春望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石壕吏》人教八上 篇6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及《石壕吏》的背景。

  2、通过朗读、心理模拟和短剧表演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设计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一组伊拉克的新闻图片,问:战争给伊拉克的老百姓带来了什么?

  (这是现代战争带给老百姓的伤害,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古诗《石壕吏》,去感受中国古代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

  二、了解杜甫及《石壕吏》的背景。学生交流有关的资料:

  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他历经安史之乱,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尤其在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兵败邺城后,在他从洛阳到华州的途中,看到官差疯狂拉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三、疏通字词,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指名读,其他同学听:是否全读对了;齐读。

  注意:逾   戍   妪   咽

  2、  自读,注意哪些句子读懂了,哪些句子读不懂,四人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注意重点字词:

  逾墙走:越过墙逃跑              一何:多么

  戍:防守                         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                         绝:没有

  幽咽:隐约、轻声地哭。           犹得:还可以

  3: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明确: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4、  解了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悲愤沉郁)

  四、心理模拟:在事发现场,当事的老翁、老妪、媳妇、差役心里会怎么想?

  先独立思考再相互交流。(从不同角度体会当时百姓的痛苦,社会的黑暗腐朽)

  五、短剧表演:在走进诗中人物的内心后用短剧的形式来创造表演。

  1、  分组准备:4~6人一组。

  2、  表演

  3、  同学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点评表演。

  4、  杜甫目击了老妪一家的悲惨遭遇,他心里怎么想?

  (可从对老翁一家不幸遭遇的同情、对官差如狼似虎的愤恨、对朝庭黑暗无能的批判、对朝庭捉丁平叛的矛盾等角度进行思考。)

  再一次联系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经历了解其人其诗。

  六、欣赏:

  以视频形式(选自《唐之韵》之诗圣”杜甫)再一次深入地理解《石壕吏》的思想内容及杜甫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结束语(接视频解说词的最后一句:因为他们是弱者):但是,作为弱者的杜甫,并没有逃避现实的痛苦,他用满腔的热血倾注了对战乱中百姓疾苦的关注,用嘶哑的声音撕开封建王朝的黑暗腐朽,忧国忧民,呕心沥血,用诗歌唱出时代的最强音,这就是杜甫之所以伟大之所在!

  七、作业:

  1、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通过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有一定的环境描写,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2、  课外阅读《三吏》《三别》《兵车行》等诗。

《石壕吏》人教八上 篇7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石壕吏》。

  一、说教材:

  《石壕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第一课时已学过了前两首,学生对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习这篇《石壕吏》应该问题不大。

  《石壕吏》语言凝练、质朴,内容比较集中,主要记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请求从军服役的经过。第二天天明,作者独与老翁别暗示了老妇已被抓走。全篇以老妇的致词为主,兼有动作描写,再加上对偶句的运用,使文章愈加生动。

  二、说目标:

  结合这个单元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思想、写作上的特点,我将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为:

  1. 读懂文章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例如:古今异义词(裙、已、前途等)和一些特殊词语的意义。

  2. 了解古体诗在停顿和节奏上的特点,能准确、有感情的进行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3. 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复杂思想情感和精练的语言。

  4.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5. 通过比较诗风的变化,体会文学来源于生活。

  其中重点放在对作者思想的把握和体会语言特点两方面。

  三、说教法:

  学习千法,读是根本。对于文言文来说读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了熟读为先,讲中有读,读中促讲的办法。先生读,互评,再生读,范读,自由读,齐读等方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

  文言文教学的一大弱点往往枯燥乏味,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选择了多种学生感兴趣的因素:猜对联、当演员演短剧等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效率。同时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认识和对作品的理解。

  在探究过程中,我采用了自主、合作的方法,体现在两方面:1、自主。学生根据学案预习,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 ,同时教师也可以有的放矢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自己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倾向,编排剧本,教师只作适当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

《石壕吏》人教八上

《石壕吏》人教八上(精选14篇)《石壕吏》人教八上 篇1  张笑天《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体诗在停顿和节奏上的特...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