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画》阅读答案
《一幅画》阅读答案(通用14篇)
《一幅画》阅读答案 篇1
《一幅画》这篇文章反映了妈妈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希望作者努力学习,不怕挫折,永远向前飞奔。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幅画》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一幅画
新春佳节之际,妈妈买来了一幅画。我粗粗一看,这幅画并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我心想:书店里有那么多色彩鲜艳的年画,妈妈为什么要买这幅呢?我一边琢磨,一边细细欣赏起来。
这是一幅国画,画的背景是巍峨挺拔的高山,被淡淡的烟云笼罩着,使群山若隐若现,令人格外神往。山坡下横插过来一株苍劲的松树,松树下是一对飞奔的骏马。奔在前头的是一匹枣红马,它浑身火红,仰天长嘶,红色的鬃毛高高飘起,全身的肌肉结实得像拳击场上的运动员,一块一块地凸出来,显得十分健美有力。枣红马腾空而起,柔软而漂亮的马尾巴甩得很起劲。紧挨着枣红马旁边是一匹白马,从头到尾一片洁白。连一根杂毛也没有,像一团白云轻轻飘来,显得那么洒脱矫健,分明是一匹千里马。
我越看越着迷,似乎听到了它们得得的马蹄声,看到了他们身后卷起的阵阵尘土,仿佛看见它们自由自在地飞驰在广阔的原野上。
这时,我猛然想起刚才的疑问,便跑去问妈妈。妈妈神秘地笑了,反问我:你属什么呀?我恍然大悟,抢着说:知道了,知道了,我属马,这年画上的马象征着我。您希望我努力学习,不怕挫折,永远向前飞奔,对吗?妈妈满意地点点头。
啊!马儿,你知道这是妈妈对我殷切的期望,我决心要让它变成现实。
《一幅画》阅读题目:
1.填空。
(1)这幅国画画的是( )、( )、( )、( ),主要画的是( )。
(2)妈妈买这幅画的目的是( )。
2.用横线画出写我观画时联想的句子。
3.用‖把文章分成3段,用简洁的语句写出文章的叙述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一幅画》参考答案:
1.(1)高山、松树、枣红马、白马;健美有力,腾空而起的枣红马和洒脱矫健的白马。
(2)希望我努力学习,不怕挫折,永远向前飞奔。
2.联想(第3小节);
3.第一段(第1-2小节)
第二段(第3-4小节)、
第三段(第5小节);文章先写国画的美丽,再写我的联想和妈妈对我的希望,最后写了我的决心。
4.反映了妈妈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希望我努力学习,不怕挫折,永远向前飞奔。
5.一幅画
《一幅画》阅读答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哪些内容,感受其艺术价值,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3、初步学会课外阅读的方法。
【板书设计】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品味性的精读:
绘画传神
一、初读感知
历史价值高
二、解决疑难
三、品读批注
四、摘抄积累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看课外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看不同的文章,就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名篇名著和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我们就要进行品味性的精读(板:品味性的精读)。今天,我们就以20课为例,来学一种看课外书的方法(板: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读题。
二、尝试阅读
1、课外,拿到一篇文章,你第一件事是干什么?(把文章从头到尾看一遍,看看讲了写什么。简单说就是初读感知。)板:初读感知。
——提醒:默读,眼看、心想、嘴不动。生默读课文。
——一遍看下来,你读懂了什么?睡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保存时间久却完整、人多、人小、传神等)
三、解决疑难
1、初步浏览了这篇文章后,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生提问)
2、梳理、解决问题:
——对于词语、句子的问题,我们可以怎么解决?(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比如“官吏”一词,可以查字典解决。师生一起查字典。
——对于内容上的问题,我们可以联系全文,也可以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比如:读完这篇文章后,很想看看这幅画,就可以上网。(教师演示搜索)师生共同欣赏《清明上河图》。
四、品读批注
1、仅这样看书,只是初步地解决了疑难问题(板:解决疑难),还比较肤浅,还要抓住某个问题,有针对性地去品读。像《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篇文章,我们就可以抓住名扬中外去细细品读。
2、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
从这段看,你觉得这幅画为什么会名扬中外呢?
(1)生读语句: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2)示范作批注。
——比划“一寸”、“黄豆那么大”是多大。
——虽然人这么小,但是每个人在干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为什么?(投影仪示范批注:人小,很难画,一般的画家达不到这种水平,画得精细、精致,画技高超、技艺精湛。)
(3)刚才,我们一边看书一边在书上写下自己看书的感受,这种做法,我们通常把它称为批注。(板:批注)当然,别人的书或图书馆借来的书是不好作批注的。
3、接下来,请同学们选一段细细品读,并在旁边作批注。
4、交流。
(1)语句:这幅画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还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批注:八百多年、完整地保存,不容易,珍贵,历史悠久。
(2)语句: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
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批注:人多,行业多,画在同一幅画上,了不起,全世界恐怕也仅此一幅。
(3)语句: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批注:人物栩栩如生,非常逼真,使人如临其境,传神。
(4)语句:《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批注:历史价值高。(引导:从这幅画中,你看到八百年前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我们一样吗?服饰、建筑、交通工具等;就说画中的虹桥,有关这种桥的建造方法已经失传,现在我们仅仅依靠画上所描绘的图样,才知道古代的能工巧匠还有这样高超的智慧。
5、小结: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人那么小,那么多,画出了人物的形态,画得逼真、传神,让我们感受到他画技的高超;这幅画画出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画出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板:画技高超历史价值高)。
五、做读书卡
《一幅画》阅读答案 篇3
教学目标
1。
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感受老大爷的美好心灵。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风景是美啊,可是最美的还不是风景”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课文朗读磁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揭示课文题目
1。同学们,你看,这是一幅很简单的画,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吗?展示教学挂图,赏析图中风景,感受这幅画的简单和朴素。生看图描述。
2。这是一幅简单的画,为什么会放在“我”的习作的首页,让我永久难忘?同学们想知道原因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一幅难忘的画
3。请同学们找一找,课文中哪一段是对图画的描写。生齐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2~10段,揭示文章主题
1。赏析“美丽的风景”。
(1)我和妈妈来到了一个山明水秀的地方写生。请同学们用笔勾画出描写“美丽风景”的句子,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美丽的景象吧!
(2)利用教学挂图帮助学生理解“连绵”、“清澈”、“粼粼”等词语的意思。
(3)小组讨论,相互交流。
(4)自由品读,并想象画面。
2。感悟“老大爷美好的心灵”。
(1)我正要画小木船时,它却划走了,当时我的心情怎样?
(2)当我懊恼时,出现了什么奇迹?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3)从小木船的变化,可以看出老大爷是个怎样的人?小组共同讨论,找出有关的句子体会。从“水波散开”、“准确无误”,看出老大爷技艺高超。从“居然划回来了”、“别急,我等着”、“划着小木船走了”可以看出老大爷真诚善良的心灵。
(4)当画画完时,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5)这时,妈妈是怎么说的?勾画出有关的句子自由读一读。
(6)小组共同讨论妈妈的话:“风景是美啊,可最美的还不是风景。”那最美的是什么?
3。同学们,现在知道作者为什么喜爱这幅画了吗?生自由回答。
4。师总结:
一件事能给人带来莫大的帮助,一个举动会让人感动不已。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为了满足“我”的心愿,主动把船划回来,静静地等我画画到天黑,然后又默默地把船划走了。“我”不能忘记老大爷带给“我”的幸福和喜悦,是他美好的心灵点缀了山明水秀的风景,让人心明眼亮,豁然开朗。
三、配乐一齐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老大爷美好的心灵
四、拓展延伸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最难忘的一件事或一件物。
附:板书设计
一幅难忘的画
老大爷:划走
划回
划走
(真诚善良)(水波散开)(准确无误)(笑了笑)
我:急哭
高兴得直想跳
感到高兴
《一幅画》阅读答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闲适.猎奇.流溢.兴趣盎然.莫名其妙”等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反复品读中,结合老人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体会老人身上的可贵品质。
3、感受老人那种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点: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老人身上的可贵品质和美好情怀;
2、理解这一幅画的的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侧面描写对人物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由题质疑
板书课题“一幅画和一个人”,提问:齐读课题,请同学们说一说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有这些疑问:
1.我想知道是一幅怎样的画和一个怎样的人?
2.我想知道这幅画和这个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3.我想知道这个人和这幅画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把字音读正确。
2.出示重点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粗犷 闲适端详 猎奇 景致 挽留 山坳 流溢
郁郁葱葱 漫无边际 兴趣盎然 莫名其妙
3.出示一个( )的人和一幅( )的画,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适当的词语,并说出自己填写的理由。
4.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读书,采用互读互检等方式,练习正确流利读书。
5.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再次熟悉课文,尝试说出选择的理由。
第二课时
一、出示中心话题,形成探究主题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个人和这幅画,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找一找,画一画,并说说理由。
3。自己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
4。最后全班交流,以读促悟,读中感悟。
学生可能会从四个方面的入手谈自己感动之处:
1.围绕老人的外貌和手的细致描写来谈。
2.围绕老人的动作描写来谈。
3.围绕老人的语言描写来谈。体会老人的执着与坚强。
老人的语言很简单,在和我的多次对话中都是回答简单的一个字——“啊”,竟有六次之多;话虽不多但很纯朴的一个老人。
4.围绕老人的那幅画来谈。
“两个小人儿,都握着铁锹,在种树。” 引导学生通过体会“两个”来感受老人内心的孤独。
二、抓重点段落,升华情感。
围绕课文最后一段的情景描写,体会老人的美好情怀。结合重点词语“歌声”“身影”“晚霞”的特殊含义来理解?
三、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再读全文。
四、拓展练笔
假设老人当选了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你打算怎么给他写颁奖词?练一练。
《一幅画》阅读答案 篇5
教材分析: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作者介绍:
滕明道(1085—1132),北宋官吏。字子济,应天府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崇宁末,举进士,继中词学兼茂科,除秘书省正字。
多音字:
都dōu(都是)dū(首都)
作zuò(作业)zuō(作坊)
乘chéng(乘法)shèng(千乘之国)
笼lǒng(笼罩)lóng(竹笼)
近义词:
保存——保管热闹——喧闹悠闲——清闲
普通——平常紧急——危急惊扰——打扰
名扬中外——闻名天下形态各异——各种各样
反义词:
完整——残缺热闹——
《一幅画》阅读答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