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第十二册语文教案《美猴王》
北师大版第十二册语文教案《美猴王》(精选13篇)
北师大版第十二册语文教案《美猴王》 篇1
教学创意:借虚拟情境和现代网络知识来引读名著。
教学目标:营建开放而有活力的综合学习的语文课堂。
教学理念
语文课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要点
1.抓住动作语言描写来分析石猴形象。
2.把现代信息技术与《西游记》的有关内容有机结合,以扩展学生视野。
教学过程:课前两分钟视频展示猴王各种形象,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联想。
(一)温故知新
学生根据第一课时学习及课下准备,以小组合作形式,使用各种文艺形式演绎《美猴王》,如评书、快板、歌唱、讲故事等方式,目的是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同学们,你们改编的《美猴王》完成得怎么样了?
学生七嘴八舌地表示准备就绪,并跃跃欲试上前表演。其中,一组同学表演评书《美猴王》;一组同学表演快板《美猴王》;一组同学采用“猴哥”曲调改编《美猴王》成歌。虽然改编水平不高,但形式多样、场面热烈、内容丰富。
(二)虚拟情境
教师使用电脑课件,以漫画配旁白的形式虚拟一事件:在某偏僻小镇有一名叫王洪志的人,近来自称为美猴王下凡,吹嘘自己神通广大,广招猴子、猴孙,妖言惑众,把当地搞得乌烟瘴气,现紧急动员有识之士分析一下美猴王到底是猴是人还是神?
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教室沸腾了,学生的讨论超过了平时的小组界限,他们显然被这种形式所吸引,这样的形式、内容激起了他们参与的欲望。(给学生三分钟集体讨论时间)
教师:你们讨论结果如何?
学生1:我们小组认为美猴王是神!
学生2:我们小组认为美猴王是猴!
学生3:我们小组认为美猴王是人!
学生4:我们小组认为美猴王是神猴!
学生5:我们小组认为以上观点都不对。
教师:那好吧,你们准备好材料进行辩论。
教师引发学习自由辨论,明确辩论要有理有据。支持观点的依据可以在课文中找,也可以在原著中找。出示电脑大屏幕,按顺序提出以下问题进行提示:
1.石猴是怎样来到世上的,为什么要写它的来历?
2.石猴在山中生活是怎样的?表现了他的什么特性?
3.当众猴发现瀑布飞泉时,石猴是怎样摩拳擦掌,这说明了什么?
4.在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和率众猴进入水帘洞的过程中,重点描写了他的哪些动作和语言,为什么要写这些?
(三)自由辩论
生:“我方认为美猴王是神,理由是美猴王是由一块仙石内育仙胎,一日迸裂,产一石卵,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出世如此奇异,非地球上任何生物所能比。怎么不是神?”
“我补充刚才同学的说法,除了美猴王出世神异之外,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也显示了超人的本领,如把定海神针想变多大就变多大等等。种种表现,都是神的表现。”
“我方认为美猴王不过是一只猴,课文中写了它的生活习性:‘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朝游峰洞。’另外它的一举一动猴性顽劣,与猴并无二异,顶多算有点神气儿的猴。刚才同学说它是神,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
“我方认为美猴王是人的形象,课文中语言描写,如众猴发现水源却不敢控源时,石猴显示出超人的领导才能,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当石猴控源成功时,他说,列位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只有人才有这样的思维,这样的要求。至于说他有神气、有猴性,那是作家吴承恩给这人物披的外衣。所以我们坚持认为他是人的形象。”
又一学生:“我刚才仔细听了你们的发言,我认为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但是,我从你们的辩论中获得了灵感,美猴王既不是猴,也不是人,更不是神,是有猴性、有人性、有神气的那么一个东西,是什么我说不好。”
当学生明确美猴王既不是猴,也不是人又不是神,但又说不清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再播放美猴王的各种银幕形象的课件,适时点拨:这是文学艺术形象,作家常常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段,塑造人物形象。其实美猴王既不是纯粹的猴,也不是纯粹的人,更不是纯粹的神,他是吴承恩先生成功塑造的一个集猴性、人性、神性于一身的文学艺术形象,任何想借文学形象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目的的人,只能证明他的浅薄无知。
(四)回到虚拟情境,引导学生批驳社会现象,总结陈词
学生1:“综合以上同学们所说和老师您讲的,我认为美猴王的确只是一个文学形象,它是虚构的,虚拟情境中那位叫王洪志的人,也许也知道这一事实,他是别有用心,想发财、想出名之徒,我看应该把他绳之以法。”
学生2:“我补充刚才同学的发言,王洪志事件的出现,证明王洪志所大搞迷信的地区教育落后,人们文化水平低,如果当地人们都受过像我们今天这样的教育,就不会让王洪志兴风作浪了。”
师:“他们二位的发言非常深刻,通过辩论我们终于拨开迷雾见青天了!”
(五)过渡板块
播放课件:动画片《西游记》主题歌《猴哥》。目的是打开学生尘封的记忆,拓展无限的联想。
给学生十分钟时间讲《西游记》故事。学生讲了《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火焰山》、《流沙河》、《高老庄》等等。
课件演示:介绍网络知识。什么是网站,什么是是网页及网络内容形式等。
师:现在要让你们班做一个美猴王网站,请同学们合作设计网页。集体讨论研究制作。
大家简单谈谈自己的意图:
“我们的网址是www.美猴王。上我们的网,你能看到精美的美猴王影视形象,你能查到孙悟空八十一难的故事。”
“我们的网址是www.搜猴。我们做的网页是专门搜集评论美猴王的文章的,如果你想知道别人是怎么看美猴王的,请查阅我们的网页。”
“我们小组决定做一个有关美猴王的民间俗语、谚语、成语的网页。”
“我们小组决定做一个专门是美猴王图片的网页。”
师:同学们,我们把今天未做完的网页作为作业吧,过几天咱们开个展览。
(六)抛砖引玉
师:中国古典文化灿烂辉煌,我们用两课时是不能领会它的博大内涵的。老师只想抛砖引玉,假如通过我们的学习,你对古典文化开始有点兴趣,那赶快读名著吧,知识的宝藏等着你们去挖掘。
教学反思: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所以我设计一个具有浓厚现实色彩的虚拟情境,使用自由辩论的方式来分析美猴王形象,达到了我预想的效果。综合性学习提倡跨领域学习,所以我使用网络知识请同学们做网站,设计网页,立意是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又兼容并包,一举多得。虽然存在一定问题,如:有近一半学生对网络一无所知,但这种缺憾会给他们以强烈的震憾,引导他们去探究未知的领域。综合性学习强调合作精神,所以我都采用小组合作式、集体讨论式完成问题探究过程
第一单元同步作文:
写作要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感到生活中处处充满乐趣,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选取生活中给你带来乐趣的生活经历,与同学分享。
写作指导:
1、抓住“乐趣”,选取生活中喜欢做的事。如:集邮、养鱼、读书、打篮球、踢足球等,感受其中的快乐。
2、把曾给自己带来乐趣的感受最深的生活经历写清楚,写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用第一人称写,写完认真修改
北师大版第十二册语文教案《美猴王》 篇2
这堂课,我在课型设计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将教师"讲"的成分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而让学生的"讲"和"议"来占领课堂。学生在读读说说、议议画画中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课文,并拓展延伸到整部小说。四大教学板块相辅相成,教学设计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了解美猴王的特点并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学习本课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吸取它的精神养分,提高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精心设计了四大教学板块,其中,我较为满意的是第四教学板块。这个板块注重学生的体验实践,让学生观看《西游记》第一一集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并边看边思考:美猴王具有什么特性?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讨论了美猴王的性格特征,他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字众望。他是猴、人、冲三位一一体的形象。在评选创作画的过程中,学生争先恐后地拿上他们的圆到投影仪上展示,并上台作介绍,正像一位同学说的:我画的是孙悟空大战哪咤。你们看,哪哇三头六臂,手执银圈,脚踏火轮,而孙悟空腾云驾雾、高举金箍棒,眼看就要打下去了……顿时掌声雷动,二个、三个……一双双手举得高高的,都想上台展示自已的劳动成果,足见课前他们的创作是多么的用心啊!
最精彩的片断当属拓展想象这个环节。同学们想象的内容十分丰富离奇,有些是我连想都没有想过的。就像我们班的泽鸿同学说的:"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我会化解巴以冲突,让他们马上停止战争,化干戈为玉帛,帮助当地平民以最快的速度重建家园,过上和平安乐的生活。"多么有政治远见啊!小小年纪就能关心世界大事,充分表现出当代,扣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愿望。王鹭鹏同学紧接着说:"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我会让沙漠以最快的速度变为绿洲,让当地群众免受黄沙之害。"另一名同学想象更切合实际:"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我会建造许许多多的希望小学,让那些经济困难的儿童能快快乐乐地去上学,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年龄最小的韩凡同学也不甘示弱,她说:"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我会拔下一根毫毛一吹,在大陆和中国台湾之间架起一座金桥,让两岸人民自由往来,到时,我会邀请中国台湾小朋友们到我们实验中学参观。"班上好动大王黄灵清此时也不甘寂寞,他说:"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我耍让老师越来越年青。"又是热烈的掌声。下课铃响过一阵子了,可是同学们依然沉浸在丰富的想象世界里。是啊,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但被打开,语言思维如泉水喷涌而出。从他们想象的各种各样的内容中,我看出了新一代的少年思想境界十分开阔,美猴王的勇敢机智、有胆有识、深手众望在他们身上得以体现。神话小说的特点学生理解是到位的。当然,还有个别同学是这样说的: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我就不用学得那么辛苦了,考试时我可以偷看,我还要天天吃好的,穿好的,过上世界上最好的生活……对于这种暴露出来的个人享乐想法,我也及时地给予教育,51导他们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本文的教学设汁,我力争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实践了查、听、读、说、想和画的综合能力,便书本知识和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完全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评论者,并积极参与活动,仔细观察学生的探究活动,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北师大版第十二册语文教案《美猴王》 篇3
标 题14《美猴王》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2、学习小说中塑造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3、体会本文语言通俗,简洁,生动的特点学习重点:
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动作、语言描写成功塑造一个集“猴”、“神”、“人”特点于一身的艺术形象的。学习难点:美猴王到底“美”在什么地方?
学习内容
t
学习要求一、练习回顾1、《美猴王》选自《 》第一回,作者是 , 代小说家,字 ,号 。2、欣赏动画版《西游记》主题曲:猴哥猴哥,你真了不得,五行大山压不住你,蹦出个孙行者,猴哥猴哥,你真太难得,紧箍咒再念,没改变老孙的本色,拔一根毫毛,吹出猴万个,眨一眨眼皮,能把鬼识破,翻个跟斗十万八千里,抖一抖威风山崩地也裂,哪里有难都想你,哪里有险都有哥,身经百战打头阵,惩恶扬善心如佛,你的美名万人传,你的故事千家说,金箍棒啊永闪烁,扫清天下浊。二、自学讨论:
1、字词积累:
镌( ) 迸裂( ) 遂( ) 涧( )麋鹿( ) 瞑目( ) 石碣( )径( ) 呵欠( ) 力疲神竭( ) 喜不自胜( )
家当( )抓耳挠腮( )
2、整理课文层次,理清故事情节,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三、展示提升
1、分析“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美猴王”它美在哪里?
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4、本文在语言艺术上有什么特色?请举例说明。
四、浏览巩固
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石猴来到世上、成为美猴王的故事。
五、抽测达标
学习反思
北师大版第十二册语文教案《美猴王》 篇4
《美猴王》是第一单元的一篇拓展阅读课文,节选自《西游记》,描述了石猴出世后,发现水帘洞,在花果山称王这一段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惬意生活。虽然原文是文言白话,但学生们对《西游记》电视剧特别熟悉,所以在课上我让学生的“讲”和“议”来占领课堂。
课一开始,学生们先谈论自己眼中的“孙悟空”这个形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学生边读边思考:美猴王具有什么特性?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讨论了美猴王的性格特征,他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他是猴、人、神三位一体的形象。
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由其是描写猴的动作,孩子们边读边体会。逯哲说:“老师,我读着读着,脑海中就浮现出画面来了。”
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孩子们讲讲《西游记》的其它故事,这也掀起了一个高潮,因为这是某些孩子的特长。
总之,本节课气氛活跃,学生把学习当作了一件快乐的事,真希望每次课都有这样的效果。
北师大版第十二册语文教案《美猴王》 篇5
一、 教学目标:
1. 抓住动作语言描写来分析石猴形象。
2. 掌握以下词语的字形、字音:镌 迸裂 麋鹿 瞑目 石碣 天造地设 滔滔不竭 力倦神疲 拖男挈女 瞑目蹲身 喜不自禁 抓耳挠腮
3. 练习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特点,刻画人物个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找出课文中描写石猴动作、语言的语句,并具体分析哪些语句表现了猴的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人的特点。
难点: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特点,刻画人物个性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 ——2课时
二、 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
开辟:开天辟地。
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天地日月的灵气。
遂suì:于是。
迸裂: bèng 裂开并往四处飞溅。迸,向处溅出或喷射;突然碎裂。
麋mí鹿:哺乳动物,毛淡褐色,雄的有角,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颈像骆驼,但从整个来看哪一种动物都不像。性温顺,吃植物。
宿:sù(住宿)、(宿舍);xiù(星宿);xiǔ(住一宿)
山中无甲子:(天干地支)山中生活不分年月。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jiǎ、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xū、亥hài叫作“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六十组干支字为一个周期,叫一个甲子。
玩 耍 :shuǎ 嬉戏
奔:bēn(奔跑);bèn(投奔)
滔滔不竭:象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滔滔:形容流水不断。
瞑míng目:闭着眼。瞑,闭眼。
径jìng:直接。
当:dāng(当然);dàng(当铺)
石碣jié:石碑。
镌juān:雕刻。
喜不自胜:高兴得不能控制自己。
造化:福分。
天造地设:指事物自然形成,合乎理想,不必再加人工。造:制作;设:安排。
顽劣:顽皮不顺从。
力倦神疲pí:指气力削减了许多,精神也疲倦了。
拱服:敬畏服从。
三、 课文朗读:
四、 课文导语:
猴哥、 猴哥,你真了不得。五行大山压不住你,蹦出个孙行者。猴哥 、猴哥,你真太难得。紧箍咒再念,没改变老孙的本色。拔一根毫毛,吹出猴万个。眨一眨眼皮,能把鬼识破。翻个跟斗十万八千里,抖一抖威风山崩地也裂。哪里有难都想你,哪里有险都有哥。身经百战打头阵,惩恶扬善心如佛。你的美名万人传,你的故事千家说。金箍棒啊永闪烁,扫清天下浊。
五、 常识(分发)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我国明代小说家,他所创作的《西游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少年时,就已名冠乡里,他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zǔ》之类的小说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潜默化中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
嘉靖十年,吴承恩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应乡试。然而才华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这位誉满乡里的才子竟名落孙山。
第二年春天,他的父亲怀着遗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败的教训,吴承恩在以后三年内,专心致意地在时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试中却仍然没有考中。吴承恩羞恨交加,这年冬天,竟病倒了。
两次乡试的失利,再加上父亲的去世,对吴承恩的打系是沉重的。在他看来,考不取举人,不仅付资无由,而且愧对父母,有负先人。但他并不以为自己没考取是没本事,而只是命运不济,他认为“功名富贵自有命,必须得之无乃痴?”
生活困顿给吴承恩带来的压力并不小于科考的失利。父亲去世以后,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开支,但他却没有支撑门户的能力,更没有养家活口的手段。家中生活来源,除了每月从学府里领回六斗米外,只能坐食父亲所留遗产了。
品尝了社会人生酸甜苦辣的吴承恩,开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虑社会人生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诗文向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抗争。
一生穷困的吴承恩,奋尽全力完成中外闻名的《西游记》后,带着悲喜交加的心情,约于万历十年离开了人世。
他虽然终身未能腾达,但他和他的《西游记》,在中国学取得了光辉而崇高的地位,永将光照千秋。
《美猴王》这篇文章是从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节选出来的。《西游记》共 100 回,小说主要写美猴王—— 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石猴从出世到称王的全过程。以后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西游记》——我国古代小说最杰出的一部长篇神话小说
《西游记》是吴承恩的前代传说和平话,戏曲的基础上,并熔进现实生活的内容,创作出一部宏大的神话小说,它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在前往西天取经途中历尽艰辛,一路降魔伏妖,最后取得真经的故事。
《西游记》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唐三藏等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理想化的神话人物形象,创造了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情节生动、奇幻、曲折,人物语言生动流利,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了一种幽默诙谐的艺术情超和丰富大胆的艺术想象力。
《西游记》内容梗概:全书情节可分为四部分:第一,从第1回至第7回,叙述孙悟空出生、求仙及得道,大闹“三界”;第二,从第8回至第12回,描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的故事,交代取经缘起;第三,从第13回到第99回,描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玄奘西行,路遇八十一难,但在佛力的支持下,由八戒、沙僧协助孙悟空保护唐僧,一路斩妖除怪,化险为夷,平安到达西天;第四,第100回为全书的结尾,描写师徒四人取经回到东土,都修成正果。
六、 课内问题--串讲:(含语言分析)(板书出题目)
1、孙悟空的名字演变:
石猴——美猴王——弼马温——齐天大圣—孙悟空——孙行者——斗战胜佛
2、文章段落层次:
开端(第1自然段)石猴出世。
发展(第2、3自然段)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
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石猴的山间生活。
第二层(第3自然段),写众猴玩耍,发现了瀑布。
高潮、结局(第 4 自然段),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第一层(从“好猴”到“也省得受老天之气”),写石猴发现水帘洞。
第二层(从“众猴听得”到结尾),写石猴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石猴出世—— 山间生活——自荐探泉——发现洞天—— 携众搬家—— 被拥为王
3、 石猴是怎样来到世上的?为什么要写他的来历?
石猴出世。“傲来国”、“花果山”、“顶上”是交代地点。 “东胜神洲”、“仙石”、“仙胞”、“石卵”、“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写石猴是天地生成。石猴出生表现了他“神”的特点。
这样起笔,让石猴出一世就显出神异出众,也为后文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除妖降魔埋下伏笔。
4、怎样写石猴的山间生活的,这样写表现了石猴的哪些特点?
行动、饮食、交往、行踪 —— 活泼、机智、灵巧
5、 当众猴发现瀑布飞泉时,石猴是怎样说的?这说明了什么?
石猴“跳”出来,应声 “高”叫:“我进去!我进去!”这说明他胆大超群,不同一般。则已带有“人”的特点。
6、 在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和率众猴进入水帘洞的过程中,重点描写了他哪些动作和语言?从中可以看出石猴的哪些特点?
发现水帘洞。 “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瞑”、蹲”、“纵”、“跳”四个动作显示出石猴的勇敢灵巧、本领高强。“忽睁 眼抬头观看……再看…… 看罢多时……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这四“看”表现了石猴胆大心细,善于观察。能够识字,这是人的特点;无师自通,则又具有“神”的特点了。石猴“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欠道:‘大造化!大造化!’” “石猴道:‘没水,没水……’”这些动作和连续重复的语言都显示了猴性。“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这一提议表现了石猴聪明过人、见识超群的特点和热爱自由的思想,表现了“人”的特点。
这一部分写石猴入瀑,发现水帘洞,他向众猴描述了洞中的情景,提出进洞居住的建议。作者通过对石猴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石猴的勇敢灵巧、本领高强、胆大心细、善于观察、聪明过人、见识超群,集“猴”、“神”、“人”的特点于一身。
▲“跳、抢、夺、占、争、搬、移”等一系列的动词的作用?
——表现了猴子顽劣的特性。
7、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
(正面描写: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情)
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8、美猴王 “美”在哪里?
身世美—— 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有灵通之意
行为美—— 瞑目蹲身,将身一跃.入瀑布泉中.
性格美 —— 胆大心细、聪明过人、见识超群。
9、讲故事:——保留
拔一根毫毛,吹出猴万个。眨一眨眼皮,能把鬼识破。翻个跟斗十万八千里,抖一抖威风山崩地也裂。哪里有难都想你,哪里有险都有哥。身经百战打头阵,
惩恶扬善心如佛。你的美名万人传,你的故事千家说。金箍棒啊永闪烁,扫清天下浊。
“你的故事千家说”,给学生十分钟时间讲《西游记》故事。如:《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火焰山》、《流沙河》、《高老庄》等等。
10、充分发挥想象,请以“假如我是孙悟空”为题,或以“俺老孙”的口吻,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11、介绍网络知识。什么是网站,什么是是网页
北师大版第十二册语文教案《美猴王》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