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等比数列

2024-06-051

等比数列(精选15篇)

等比数列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的概念,掌握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正确理解的定义,了解公比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了解等比中项的概念;

  (2)正确认识使用的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的首项、公比、项数及指定的项;

  (3)通过通项公式认识的性质,能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2.通过对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品质.

  3.通过对概念的归纳,进一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习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是另一个简单常见的数列,研究内容可与等差数列类比,首先归纳出的定义,导出通项公式,进而研究图像,又给出等比中项的概念,最后是通项公式的应用.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的定义和对通项公式的认识与应用,教学难点 在于通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①与等差数列一样,也是特殊的数列,二者有许多相同的性质,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可根据定义与通项公式得出的特性,这些是教学的重点.

  ②虽然在等差数列的学习中曾接触过不完全归纳法,但对学生来说仍然不熟悉;在推导过程中,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分析猜想能力;第一项是否成立又须补充说明,所以通项公式的推导是难点.

  ③对等差数列、的综合研究离不开通项公式,因而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建议

  (1)建议本节课分两课时,一节课为的概念,一节课为通项公式的应用.

  (2)概念的引入,可给出几个具体的例子,由学生概括这些数列的相同特征,从而得到的定义.也可将几个等差数列和几个混在一起给出,由学生将这些数列进行分类,有一种是按等差、等比来分的,由此对比地概括的定义.

  (3)根据定义让学生分析的公比不为0,以及每一项均不为0的特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对比等差数列的表示法,由学生归纳的各种表示法. 启发学生用函数观点认识通项公式,由通项公式的结构特征画数列的图象.

  (5)由于有了等差数列的研究经验,的研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需把握课堂的节奏,作为一节课的组织者出现.

  (6)可让学生相互出题,解题,讲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的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概念,推导并掌握通项公式.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类比、归纳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是的定义的归纳及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讨论、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给出以下几组数列,将它们分类,说出分类标准.(幻灯片)

  ①-2,1,4,7,10,13,16,19,…

  ②8,16,32,64,128,256,…

  ③1,1,1,1,1,1,1,…

  ④243,81,27,9,3,1, , ,…

  ⑤31,29,27,25,23,21,19,…

  ⑥1,-1,1,-1,1,-1,1,-1,…

  ⑦1,-10,100,-1000,10000,-100000,…

  ⑧0,0,0,0,0,0,0,…

  由学生发表意见(可能按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数列、摆动数列,也可能分为等差、等比两类),统一一种分法,其中②③④⑥⑦为有共同性质的一类数列(学生看不出③的情况也无妨,得出定义后再考察③是否为).

  二、讲解新课

  请学生说出数列②③④⑥⑦的共同特性,教师指出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变形虫分裂问题.假设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每个变形虫都分裂为两个变形虫,再假设开始有一个变形虫,经过一个单位时间它分裂为两个变形虫,经过两个单位时间就有了四个变形虫,…,一直进行下去,记录下每个单位时间的变形虫个数得到了一列数 这个数列也具有前面的几个数列的共同特性,这是我们将要研究的另一类数列——. (这里播放变形虫分裂的多媒体软件的第一步)

  (板书)

  1.的定义(板书)

  根据与等差数列的名字的区别与联系,尝试给下定义.学生一般回答可能不够完美,多数情况下,有了等差数列的基础是可以由学生概括出来的.教师写出的定义,标注出重点词语.

  请学生指出②③④⑥⑦各自的公比,并思考有无数列既是等差数列又是.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③是这样的数列,教师再追问,还有没有其他的例子,让学生再举两例.而后请学生概括这类数列的一般形式,学生可能说形如 的数列都满足既是等差又是,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当 时,数列 既是等差又是,当 时,它只是等差数列,而不是.教师追问理由,引出对的认识:

  2.对定义的认识(板书)

  (1)的首项不为0;

  (2)的每一项都不为0,即 ;

  问题:一个数列各项均不为0是这个数列为的什么条件?

  (3)公比不为0.

  用数学式子表示的定义.

  是 ①.在这个式子的写法上可能会有一些争议,如写成 ,可让学生研究行不行,好不好;接下来再问,能否改写为 是 ?为什么不能?

  式子 给出了数列第 项与第 项的数量关系,但能否确定一个?(不能)确定一个需要几个条件?当给定了首项及公比后,如何求任意一项的值?所以要研究通项公式.

  3.的通项公式(板书)

  问题:用 和 表示第 项 .

  ①不完全归纳法

  .

  ②叠乘法

  ,… , ,这 个式子相乘得 ,所以 .

  (板书)(1)的通项公式

  得出通项公式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认识通项公式.

  (板书)(2)对公式的认识

  由学生来说,最后归结:

  ①函数观点;

  ②方程思想(因在等差数列中已有认识,此处再复习巩固而已).

  这里强调方程思想解决问题.方程中有四个量,知三求一,这是公式最简单的应用,请学生举例(应能编出四类问题).解题格式是什么?(不仅要会解题,还要注意规范表述的训练)

  如果增加一个条件,就多知道了一个量,这是公式的更高层次的应用,下节课再研究.同学可以试着编几道题.

  三、小结

  1.本节课研究了的概念,得到了通项公式;

  2.注意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要与等差数列相类比;

  3.用方程的思想认识通项公式,并加以应用.

  四、作业 (略)

  五、板书设计 

  三.                                                   

  1.的定义

  2.对定义的认识

  3.的通项公式

  (1)公式

  (2)对公式的认识

  探究活动

  将一张很大的薄纸对折,对折30次后(如果可能的话)有多厚?不妨假设这张纸的厚度为0.01毫米.

  参考答案:

  30次后,厚度为,这个厚度超过了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如果纸再薄一些,比如纸厚0.001毫米,对折34次就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还记得国王的承诺吗?第31个格子中的米已经是1073741824粒了,后边的格子中的米就更多了,最后一个格子中的米应是 粒,用计算器算一下吧(用对数算也行).

等比数列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的概念,掌握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正确理解的定义,了解公比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了解等比中项的概念;

  (2)正确认识使用的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的首项、公比、项数及指定的项;

  (3)通过通项公式认识的性质,能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2.通过对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品质.

  3.通过对概念的归纳,进一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习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是另一个简单常见的数列,研究内容可与等差数列类比,首先归纳出的定义,导出通项公式,进而研究图像,又给出等比中项的概念,最后是通项公式的应用.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的定义和对通项公式的认识与应用,教学难点 在于通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①与等差数列一样,也是特殊的数列,二者有许多相同的性质,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可根据定义与通项公式得出的特性,这些是教学的重点.

  ②虽然在等差数列的学习中曾接触过不完全归纳法,但对学生来说仍然不熟悉;在推导过程中,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分析猜想能力;第一项是否成立又须补充说明,所以通项公式的推导是难点.

  ③对等差数列、的综合研究离不开通项公式,因而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建议

  (1)建议本节课分两课时,一节课为的概念,一节课为通项公式的应用.

  (2)概念的引入,可给出几个具体的例子,由学生概括这些数列的相同特征,从而得到的定义.也可将几个等差数列和几个混在一起给出,由学生将这些数列进行分类,有一种是按等差、等比来分的,由此对比地概括的定义.

  (3)根据定义让学生分析的公比不为0,以及每一项均不为0的特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对比等差数列的表示法,由学生归纳的各种表示法. 启发学生用函数观点认识通项公式,由通项公式的结构特征画数列的图象.

  (5)由于有了等差数列的研究经验,的研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需把握课堂的节奏,作为一节课的组织者出现.

  (6)可让学生相互出题,解题,讲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的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概念,推导并掌握通项公式.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类比、归纳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是的定义的归纳及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讨论、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给出以下几组数列,将它们分类,说出分类标准.(幻灯片)

  ①-2,1,4,7,10,13,16,19,…

  ②8,16,32,64,128,256,…

  ③1,1,1,1,1,1,1,…

  ④243,81,27,9,3,1, , ,…

  ⑤31,29,27,25,23,21,19,…

  ⑥1,-1,1,-1,1,-1,1,-1,…

  ⑦1,-10,100,-1000,10000,-100000,…

  ⑧0,0,0,0,0,0,0,…

  由学生发表意见(可能按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数列、摆动数列,也可能分为等差、等比两类),统一一种分法,其中②③④⑥⑦为有共同性质的一类数列(学生看不出③的情况也无妨,得出定义后再考察③是否为).

  二、讲解新课

  请学生说出数列②③④⑥⑦的共同特性,教师指出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变形虫分裂问题.假设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每个变形虫都分裂为两个变形虫,再假设开始有一个变形虫,经过一个单位时间它分裂为两个变形虫,经过两个单位时间就有了四个变形虫,…,一直进行下去,记录下每个单位时间的变形虫个数得到了一列数 这个数列也具有前面的几个数列的共同特性,这是我们将要研究的另一类数列——. (这里播放变形虫分裂的多媒体软件的第一步)

  (板书)

  1.的定义(板书)

  根据与等差数列的名字的区别与联系,尝试给下定义.学生一般回答可能不够完美,多数情况下,有了等差数列的基础是可以由学生概括出来的.教师写出的定义,标注出重点词语.

  请学生指出②③④⑥⑦各自的公比,并思考有无数列既是等差数列又是.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③是这样的数列,教师再追问,还有没有其他的例子,让学生再举两例.而后请学生概括这类数列的一般形式,学生可能说形如 的数列都满足既是等差又是,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当 时,数列 既是等差又是,当 时,它只是等差数列,而不是.教师追问理由,引出对的认识:

  2.对定义的认识(板书)

  (1)的首项不为0;

  (2)的每一项都不为0,即 ;

  问题:一个数列各项均不为0是这个数列为的什么条件?

  (3)公比不为0.

  用数学式子表示的定义.

  是 ①.在这个式子的写法上可能会有一些争议,如写成 ,可让学生研究行不行,好不好;接下来再问,能否改写为 是 ?为什么不能?

  式子 给出了数列第 项与第 项的数量关系,但能否确定一个?(不能)确定一个需要几个条件?当给定了首项及公比后,如何求任意一项的值?所以要研究通项公式.

  3.的通项公式(板书)

  问题:用 和 表示第 项 .

  ①不完全归纳法

  .

  ②叠乘法

  ,… , ,这 个式子相乘得 ,所以 .

  (板书)(1)的通项公式

  得出通项公式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认识通项公式.

  (板书)(2)对公式的认识

  由学生来说,最后归结:

  ①函数观点;

  ②方程思想(因在等差数列中已有认识,此处再复习巩固而已).

  这里强调方程思想解决问题.方程中有四个量,知三求一,这是公式最简单的应用,请学生举例(应能编出四类问题).解题格式是什么?(不仅要会解题,还要注意规范表述的训练)

  如果增加一个条件,就多知道了一个量,这是公式的更高层次的应用,下节课再研究.同学可以试着编几道题.

  三、小结

  1.本节课研究了的概念,得到了通项公式;

  2.注意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要与等差数列相类比;

  3.用方程的思想认识通项公式,并加以应用.

  四、作业 (略)

  五、板书设计 

  三.                                                   

  1.的定义

  2.对定义的认识

  3.的通项公式

  (1)公式

  (2)对公式的认识

  探究活动

  将一张很大的薄纸对折,对折30次后(如果可能的话)有多厚?不妨假设这张纸的厚度为0.01毫米.

  参考答案:

  30次后,厚度为,这个厚度超过了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如果纸再薄一些,比如纸厚0.001毫米,对折34次就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还记得国王的承诺吗?第31个格子中的米已经是1073741824粒了,后边的格子中的米就更多了,最后一个格子中的米应是 粒,用计算器算一下吧(用对数算也行).

等比数列 篇3

  教学目的:1.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 2.理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推导; 理解等比中项概念.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定义式及通项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1.等差数列的定义: - =d ,(n≥2,n∈n*)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3.几种计算公差d的方法:d= - = =     4.等差中项: 成等差数列    二、讲解新课:   下面我们来看这样几个数列,看其又有何共同特点? 1,2,4,8,16,…,263;        ① 5,25,125,625,…;          ② 1,- ,…;            ③ 对于数列①, =  ;  =2(n≥2) 对于数列②, =   ;   =5(n≥2) 对于数列③, = · ; (n≥2) 共同特点: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1.等比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q≠0),即: { }成等比数列 =q( ,q≠0) 注意:等比数列的定义隐含了任一项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1: 由等比数列的定义,有: ; ; ; … … … … … … … 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2: 4.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的数列:非零常数列. 5.等比中项: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g,使a,g,b成等比数列,那么称这个数g为a与b的等比中项.  即g=± (a,b同号) a,g,b成等比数列 g =ab(a·b≠0) 三、例题例1 课本     p123例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题目,并自己动手解题. 例2 一个等比数列的第3项与第4项分别是12与18,求它的第1项与第2项.(课本p123例2) 例3  求下列各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1.  =-2,  =-8 (答案 ) 2.  =5, 且2 = -3   例4. 求数列 =5, 且  的通项公式 解:  以上各式相乘得:     例5. 已知{an}、{bn}是项数相同的等比数列,求证 是等比数列.(课本p123 例3) 四、练习: 1.求下面等比数列的第4项与第5项: (1)5,-15,45,……;    (2)1.2,2.4,4.8,……; (3) ,……. 2. 一个等比数列的第9项是 ,公比是- ,求它的第1项. 五、作业:课本 p 125习题3.4   1(2)(4),2,  5, 6,7(2),8,  9.

等比数列 篇4

  教学目的:1.灵活应用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 2.熟悉等比数列的有关性质,并系统了解判断数列是否成等比数列的方法。 教学重点:等比中项的应用及等比数列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等比数列定义、通项公式、性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等比中项    二、讲解新课:   1.等比数列的性质:若m+n=p+q,则 2.判断等比数列的方法:定义法,中项法,通项公式法 3.等比数列的增减性:当q>1, >0或0<q<1, <0时, { }是递增数列;当q>1, <0,或0<q<1, >0时, { }是递减数列;当q=1时, { }是常数列;当q<0时, { }是摆动数列; 三、例题讲解 例1 已知:b是a与c的等比中项,且a、b、c同号, 求证:  也成等比数列。 证明:由题设:b2=ac   得:   ∴  也成等比数列 例2 已知等比数列 . 例3  a≠c,三数a, 1, c成等差数列,a , 1, c 成等比数列,求 的值.解: ∵a, 1, c成等差数列, ∴ a+c=2, 又a , 1, c 成等比数列, ∴a  c =1, 有ac=1或ac=-1, 当ac=1时, 由a+c=2得a=1, c=1,与a≠c矛盾,         ∴ ac=-1,   a + c =(a+c) -2ac=6,          ∴  = . 例4 已知无穷数列 ,       求证:(1)这个数列成等比数列            (2)这个数列中的任一项是它后面第五项的 ,            (3)这个数列的任意两项的积仍在这个数列中。 证:(1) (常数)∴该数列成等比数列。         (2) ,即: 。          (3) ,∵ ,∴ 。             ∴ 且 , ∴ ,(第 项)。 例5 设 均为非零实数, ,     求证: 成等比数列且公比为 。 证一:关于 的二次方程 有实根,   ∴ ,∴   则必有: ,即 ,∴ 成等比数列   设公比为 ,则 , 代入     ∵ ,即 ,即 。 证二:∵       ∴       ∴ ,∴ ,且       ∵ 非零,∴ 。 四、课后作业:课本p125习题3.4   10(2),  11,《精讲精练》p126 智能达标训练.

等比数列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的概念,掌握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正确理解的定义,了解公比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了解等比中项的概念;

  (2)正确认识使用的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的首项、公比、项数及指定的项;

  (3)通过通项公式认识的性质,能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2.通过对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品质.

  3.通过对概念的归纳,进一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习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是另一个简单常见的数列,研究内容可与等差数列类比,首先归纳出的定义,导出通项公式,进而研究图像,又给出等比中项的概念,最后是通项公式的应用.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的定义和对通项公式的认识与应用,教学难点 在于通项公式的推导

等比数列

等比数列(精选15篇)等比数列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的概念,掌握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正确理解的定...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