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创设情境 以情激情《秋天的怀念》课例分析

2024-06-0511

创设情境 以情激情《秋天的怀念》课例分析(精选17篇)

创设情境 以情激情《秋天的怀念》课例分析 篇1

  创设情境      以情激情

  《秋天的怀念》课例分析

  龙泉外实校初中部   雷飞平

  缘起:踏破铁鞋无觅处

  刚踏上工作岗位,我就发现现在的学生非常的冷漠.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对于身边的人和事更是漠不关心。有些离异家庭的孩子甚至仇视父母,仇恨生活,仇恨一切。看到这种情形,我觉得非常痛心。于是,我经常找学生谈心,给他们讲道理,但却收效甚微。怎样才能扭转这种情况呢?我精心设计这堂课,希望用情来激起他们的情,用爱来点燃他们心中爱的火花。

  《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患病的母亲无微不至地照顾瘫痪的儿子,并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本文通过对生活中细小的事情的细致描写,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怀念。作为初二的学生,理解能力应该非常强,能够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 定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领会朴实的文字中蕴含的伟大的母爱。3、初步领会借助小事来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课堂实录: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回忆旧情境导入  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朱自清的《背影》吗?(生齐答:记得)因为那个肥胖的、年老的、蹒跚的背影已经刻在了我们记忆的深处,同时,它还让我们懂得了父爱无言的表达方式。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讲述母爱的好文章,一篇少有的好文章。好文章需要有好的读者。我相信十二班同学一定会成为最好的读者,对不对?(生精神饱满、声音洪亮地齐答:对),那么,这篇好文章是什么?它就是著名作家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板书课题及作者)

  (由旧的情境引入新课,符合学生认知前提。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既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又营造了一种阅读期待)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师:既然是秋天的怀念,那么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为什么要在秋天怀念?为什么要怀念??(师语音刚落,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生: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母亲,在秋天怀念是因为母亲在秋天去世,母亲在生前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爱,所以在母亲死后我怀念她。

  师:这个同学还没看书就能回答出这些问题,说明他预习得很好,大家要向他学习。(掌声响起)

  师:既然文章写了母亲对我的关爱,也写了我对母亲的怀念。哪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把这种爱和怀念给大家传达出来。(有几位同学举手,师请了一位女同学)

  师:需要音乐吗?

  生:要

  (《秋日丝语》的旋律在教室中响起,学生开始有感情地朗读,在音乐声中,学生朗读声情并茂,随着情节的发展,学生的声音哽咽了,眼中有泪花闪动,听课的同学和老师无不为之动容,场面非常的感人。朗诵完毕,教室里又响起了掌声)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生齐答:好)

  那她是不是一个好读者呢?(生齐答:是)

  那你们想不想做一个好读者呢?(生齐答:想)

  (以特殊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既是对该同学朗读水平的积极肯定,同时也激发了其他同学阅读的兴趣,为后面的自由阅读作了铺垫。)

  三、自由阅读课文,真情感知

  师:现在就请大家自由阅读课文,勾划出令你感动的段落或句子,说明你感动的理由,把这种感动与大家分享。

  (生默读,进行勾划,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有的勾了一处,有的勾划了很多处,这篇文章感人的地方很多,现在谁来读一读,把最打动你的地方说一说。

  生:让我最感动的是:“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从这里我读到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她临终时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牵挂着儿女。

  师:这可能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吧!

  生:我最感动的是“母亲就悄悄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从这里我感到了母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关心,她不想看到儿子伤心的样子,自己躲到外面去哭,其实她比儿子更伤心。

  师:说得真好,母亲对儿子的体贴在文中还有吗?

  生:有,“还记得那会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突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从这里我也读出了母亲的体贴。因为儿子瘫痪了不能走路,提起“跑”和“踩”之类的词会让儿子伤心,所以母亲突然就不说了。

  师:真是一位体贴的母亲,还有令你感动的地方吗?

  生:我最感动的地方是:“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这里写出了母亲已经病得很严重了,但我却不知道,她不告诉我是怕我担心。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母亲对我无私的爱。

  师:母亲病得很严重,在文中其他地方还有说明吗?

  生:有,“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这里也写出了母亲的爱。母亲患病了,她已经是非常痛苦了,但她还要为瘫痪的儿子操心,其实,最痛苦、最伤心的应该是母亲。

  师:说的真好,(师生共同鼓掌)照理说,母亲那么痛苦,她应该很绝望啊!文中的母亲表现出来很绝望吗?

  生齐答:没有

  师:那母亲是怎样的表现呢?谁来说一说。

  生:当我发脾气时,“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这体现了母亲坚强的一面,还写出了母亲对我的爱是无私而伟大的。我瘫痪了,即使别人会看不起我,但母亲却会永远地陪在身边。

  师:你怎么体会到母亲的这种爱的?具体地说,就是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生:从“扑”、“抓”字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紧张,从“忍”字可以看出母亲当时的难受。还从母亲说的话中可以体会到她对儿子的爱。

  师:(感叹)是啊!母亲的爱是无私的,中国有句古话“养儿防老”。这样一个瘫痪的儿子能给自己养老吗?(生齐答:不能)但母亲有没有嫌弃他呢?(生齐答:没有)也就是说,不管你的处境怎样,始终与你不离不弃的是你的母亲。如果说友情会有尔虞我诈的争斗,爱情会有贪慕虚荣的嫌疑,那么亲情,尤其是母子深情却是不会掺假的。要不大诗人孟郊怎么会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呢?(生目光专注,感情投入)

  师:还有感动的地方吗?

  生:“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伺弄的那些花都死了。这里写出了母亲为了照顾我而没有时间去照料花,说明母亲爱我甚于爱花。

  生:还有,“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这里的“挡”字写出了母亲愿意为我挡住一切,愿意为承担一切。这里也写出了母亲的关心和爱。

  师:大家体会一下央求般的神色是一种什么神色?在你的生活中有过吗?(思考片刻)

  生:当我犯错误时或者考试考得不好时,我请求老师不要让我请家长时就是央求的神色。

  (师生笑)

  师:对,非常好,还有感动的吗?

  生:“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里写出了母亲的爱,并没有随着她的去世而消失,它就象花一样陪伴在我的身边。

  师:母亲的爱将永远陪伴着我,非常好,那大家讨论一下,母亲的爱到底一种什么样的爱呢?

  (生小组讨论,发言热烈,教师巡视)

  生:我觉得母亲的爱是一种无私的爱。

  生:体贴入微的爱。

  生:是一种无法替代也无法阻挡的爱。

  生:母亲的爱是一种有开始却没有结束的爱。

  生:母亲是一种伟大的爱。

  师:大家对母爱都有自己的认识,非常好。我相信你们也真的能从文章中体会出来,我现在给大家讲个故事,听了之后,大家比较一下,哪一种爱更伟大一些?

  有一对母女去一个高山滑雪场滑雪,她们遇上了暴风雪。救援的直升飞机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无法找到她们,母亲心里很清楚,如果再没有人来救她们,她们都会死。在女儿睡着之后,母亲脱下自己的羽绒服盖在女儿身上,然后平静的拿起小刀(师停顿了一下,声音略显哽咽)割开了自己的动脉血管,把血洒在雪地上。母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艰难地在雪地爬行了十多米,在她身后留下了一道十多米长的血痕,正是它,给救援的的直升飞机指明了方向。女儿获救了,母亲却早已流干了最后一滴血。(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神情凝重)

  师:大家说,这种母爱伟大吗?(生齐答:伟大),那它和史铁生的母亲相比,是不是课文中的母亲就不伟大呢?(生齐答: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母爱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故事中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母爱是真实的,但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又象是一个神话,并不是所有的母亲都会碰到这种事情。大多数的母亲都是在平凡的生活中爱着自己的孩子,虽然这种爱不如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感人,但它却是一种细水长流的爱。

  师:你能列举出这种爱吗?(师生共同举例)

  就象史铁生笔下的母亲表现出来的一样,在你生气时,转过头去默默伤心。煮了两个鸡蛋,你只吃了一个她也会生气;晾晒被单时,把你用的晒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而把自己用的晒在光线较差的地方。

  师:伟大的母爱其实就体现在这样一些小事中,这样一些细节中啊!(学生神色更为凝重,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完全被震撼了)

  四  深情感悟,体会写法

  师:伟大的母爱体现在小事中,那么作者怎样通过小事来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呢?

  生:通过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母亲去世多年,我仍然记得她的只言片语,一个个细小的动作和细微的神情,说明了我对母亲的怀念。

  生:环境描写,文中写到了秋天的菊花,写了我对母亲的怀念。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为什么写菊花是对母亲的怀念?菊花对这一对灾难深重的母子来说,有什么象征意义?

  生:菊花象征了生命力。

  生:象征了顽强的意志。

  生:还象征了生活的希望。

  师:是啊!菊花自古就被赋予坚强的象征,在《红楼梦》中就有咏菊的诗句:一身傲骨无人晓,高雅品格比兰心”。东晋袁菘也有“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这样的诗句,说的都是菊花的亮洁和坚强。母亲想通过带儿子去看菊花,让他象菊花一样坚韧刚强,让他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师:现在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了。为什么母亲生前一再央求我去看花,我却没有去,母亲去世后,却反而让妹妹带我去看花呢?

  生:我觉得这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作者在菊花中仿佛看到了母亲的音容笑貌,感觉母亲就象花一样还留在自己的身边。

  生:我觉得这里是作者用实际行动向母亲证明,他已经树立了生活的信心,已经变得坚强起来。

  师:北海的花年年会开,母亲却已永远不在。这真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啊!作者终于去看了菊花,当他去看花时,他懂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了吗?(生齐答:懂了)他有话对母亲说吗?他说了什么?

  生齐答:有(齐读)“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

  师:好了。我们应该从这篇文章学到那些方法呢?

  生:我们应关注生活中的小事,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

  生:还应该借助环境描写来推动情节的发展。

  五、拓展延伸,真情表达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母爱了吗?请大家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几句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完全被调动了起来,有很多同学没有写就已经举手了)

  生:妈妈,我想对你说:对不起。你陪着我度过了孤单的童年,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爱。但我有时还不懂事,惹你伤心,妈妈,对不起!(声音哽咽,同学掌声鼓励)

  生:妈妈,不经意间,你的头上出现了几根白发,你开始记不住有些事情了。我才发现,妈妈,你开始老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妈妈,我懂你的心意了,谢谢你,妈妈!(掌声)

  生:妈妈,记得刚开学时,我不习惯住读,你几乎每天都会来看我,给我送东西来。为了我能在这个学校读书,你把房子都卖了。(哭出声来,说不下去了,同学掌声鼓励)为了我,你吃了太多苦,妈妈你辛苦了。(掌声)

  生:妈妈,您和爸爸离婚以后,我就跟你住在一起。为了我,你没有再婚。妈妈,我想对你说,不要因为我而放弃你自己的幸福,你给自己找个伴吧!不管怎样,妈妈,我将永远爱你。(掌声)

  (学生中很多人已经开始檫眼泪了,并伴有小声的啜泣)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把老师感动得都快哭了。我也想对妈妈说:妈妈,我很想你。这里的冬天太冷,我又感冒了,鼻炎也发了,现在浑身都难受。以前你总说:天冷要加衣服,每天要吃早饭,我觉得你很烦,但是我现在真的希望你在我身边唠唠叨叨地提醒我。(声音哽咽,停了一下,教师眼里泪光闪动,教室里掌声响起)但是,妈妈,你放心,我会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你自己也要保重,隔着千山万水,祝你健康,祝你永远健康。(掌声又起)

  (《烛光里的妈妈》音乐声响起,在略带哭腔的歌声中,许多同学和老师都哭了,大家情感在这一刻得到了升华,把课堂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师:母亲养育我们不容易,我相信每个人对于母亲都会有自己的报答,我也相信你们能够做到。最后,我们一起祝全天下所有勤劳善良的母亲幸福安康。(掌声)

  感悟: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应该说这节课的效果比我预想中的还要好。听课老师评价很高,学生反映也很强烈,有的同学下课了都还在哭。对于我来说,收获也很大,以前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我开始明白,通过课堂中创设的情境来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教育,其效果远胜于平时空洞的说教。这种给学生“温柔一刀”的方式触动了他们内心温柔的一角,使他们懂得了感动,懂得了珍惜。我蓦然发现,原来课堂可以如此生动、感人。

  感动之余,我也开始反思这堂课的成功与失败之处。我觉得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注重了情境资源的开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的运用了教材。在备课的时候,我充分地考虑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从实际出发创造性的运用了教材。首先根据是新旧情境的联系去运用教材。我们在本学期二单元学了朱自清的《背影》,那是篇讲述父爱的文章。通过对那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已经有所了解,对通过小事表达人物感情的方法也初步掌握。有了这些基础,对于这样一篇讲母爱,写作方法也相似的文章,学生理解起来应该是不困难的。所以我用学过的《背影》来导入  新课,就是充分考虑了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立足于这个现实水平,我才能挑战学生的潜在水平。

  其次是把学生生活实际与教学联系起来。当学生总结出母亲的爱是一种什么样的爱以后,我讲了那个母亲割破血管来救女儿的故事,这个故事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远。但正是因为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个神话,所以我引导学生明白伟大的母爱往往体现在平凡的小事中,并举了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通过这些事例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细节,体会母爱的表达方式,同时也为后面他们对母亲说心里话做了准备和铺垫。

  二 营造有利个性充分发展的情感氛围,形成共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学生由于经历和情感的差异,使得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有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来自己分析,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他们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如在对自由阅读课文,真情感知这一环节,我提出的问题是“勾画出你最感动的段落和句子,并说明理由” 。对于这样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而且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学生参与的面也就增大了。在他们谈自己的理解时,我虽然也有主流的引导,但同时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尊重了他们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和体验,促进了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发展。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了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成了自己选择所需要的信息主动的过程,他们从中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

  三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还在于教学情境设置较好,老师始终与学生一起感动,情感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首先,在配乐朗读时用了《秋日丝语》作为背景音乐,巧妙地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掀起了情感变化的第一浪。再加上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使他们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氛围中。其次就是讲故事这个地方,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同时把他们引到体会平凡生活中的母爱这一主题上,强烈的情感落差再次使他们心潮起伏,掀起了情感变化的第二浪。当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体会到了母爱的无私伟大之后,我又不失时机地提出让他们对妈妈说出自己的心里话。那些发自肺腑的真实的声音使全场老师和同学无不为之动容,这也是我在课前始料未及的。正是它,掀起了情感变化的第三浪。如果说学生的感情在这时还有所保留的话,那么当《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声响起的时候,情感的狂潮早已是泛滥成灾了。这些教学情境的设置,一层又一层地把学生的情感推向深入,直至达到情感的颠峰。我发觉自己就象在剥一个洋葱,随着一层层的皮被剥掉,不是我想学生掉泪,而是他们不得不掉泪。

  四  评价产生激励,评价创造情境。课堂上,我始终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当学生发言时,我并没有保持沉默,而是首先肯定他的大胆发言,继而努力、迅速地掌握发言者见解中的关键点进行评价,给予他们及时的鼓励,这种鼓励有效地刺激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始终保持活跃。评价不仅及时,而且形式多样。比如第一个同学起来回答了问题后,我就说他还没有看书就能回答出来,说明他预习得好,大家要向他学习。再如当配乐朗读的同学读完时,我问大家她是不是个好的读者,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其实就是对这个同学最好的评价。在评价的方式上,除了采用传统的语言鼓励外,我还采用了掌声鼓励和用眼神鼓励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课堂是遗憾的艺术”。我觉得这节课总体上是成功的,但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主要是依赖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来完成的,当然这其中也有我的启发在里面。课上完了,我始终有个困惑,就是我不敢完全放开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学习。比如在自读课文,初步感知阶段,我提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的答案与我事先准备好的答案是一致的。我觉得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在自读课文,真情感知这一环节上,完全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尽管最后也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他们的回答也不乏真知灼见。但我就觉得有些控制不住课堂了,就象放风筝时我手中的线无法自如地控制风筝。学生回答时根本不按照课文的先后顺序,而是那个地方感动就说那个地方。这中间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显得有些凌乱,我觉得课堂就不在我的掌控之中了。怎样把启发和探究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做到收放自如,这是我将继续思考的问题。

创设情境 以情激情《秋天的怀念》课例分析 篇2

  一、回顾课文内容

  读过《秋天的怀念》,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这节课让我们再进一步走进文本,品悟课文,更多地去感悟 “我”对母亲的怀念。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了史铁生和他伟大的母亲。谁能用简练的语言回顾一下课文内容?(文章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的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说说文章围绕“我”与母亲主要讲了哪几个小故事?

  (1)“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2)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

  (3)母亲央求“我”看花。

  (4)母亲的临终嘱托。

  二、品读课文,谈感受。

  (一)感受娘俩好好活

  我们要读懂一个人,无非是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大家从这三方面认真去思考,就能读懂。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细细地品读课文,边读边想:双腿瘫痪后, “我”的心境是怎样的,面对痛楚的“我”母亲又是怎样做的?你是从哪看出来的,结合具体词句以及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和感受。(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字、词、句,品一品、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预设点一:文章第一段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1. 提问:双腿瘫痪后,我的心境是怎样的?(痛苦 绝望)你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

  抓住“暴躁无常”、“突然砸碎”“猛地摔向”“狠命的捶打”体会“我”的痛楚无助。(引导学生结合资料谈)

  2.师适时提问:看到这样的“我”,母亲是怎么做的?

  每当“我”发脾气时,母亲就“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后,“她又悄悄地过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

  生:从“躲”“偷偷地”“悄悄地”可以看出母亲面对脾气暴躁无常的“我”,非常小心谨慎。

  师:为什么要这样小心呢?

  生:因为母亲懂得双腿瘫痪的儿子内心的痛苦,她理解儿子,在她心里只有儿子顺心才是最重要的。

  师:孩子们,你们觉得爱是什么?(爱是理解)

  生:“偷偷地注意”不放心,担心儿子做傻事。“眼圈红红的”母亲心里比儿子其实更痛苦,但还要抚慰儿子受伤的心灵。

  师:绝望无助的“我”“狠命地捶打着”自己的双腿,看到此情此景,母亲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母亲扑下去的是什么?抓住的仅仅是我的双手吗?母亲忍住的又是什么呢?(可以体会到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除了要忍住儿子的抱怨,还要忍住自己的痛苦,更要忍住儿子的病痛给自己带来的双重打击。)

  师:孩子们,你们觉得爱是什么?(爱是包容)

  师:母亲的话语更是令我感动。此时母亲又说了什么?

  从母亲的话里我们读到了至真至纯的疼爱和体贴,你们觉得爱是什么?(体贴)其实母亲生活得很苦,儿子的病已经让他苦不堪言,自己的重病更让她苦上加苦。然而母亲依然苦口婆心地劝导儿子。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这句话看似是很平常的劝慰话,让我不要失去勇气,其实她也是在给自己打气。她知道儿子需要她)。省略号说明母亲要说的话很多很多,在这里所有的语言都化作了最简单、最朴实的一句——“好好儿活” :母爱无言,却似一条潺潺的小河,悄无声息地滋润我的心田。母爱就是一个行动、一句话语、一个神色。概括地讲母爱是一堆细节,一堆不起眼的细节。如果把母爱比做大海,那细节就是一滴水,一滴水汇成了大海,一堆细节聚成了母爱。

  朗读指导:谁能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母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指导读我“暴怒无常”的句子时要读出“暴怒”、“绝望”的语气,读描写母亲的句子时应读出母亲对儿子的心疼和无奈.)

  师:儿子当时懂母亲“好好儿活”的意思了吗?

  生:没有。儿子因为自己双腿瘫痪的原因,只是一味发泄自己的内心苦闷,当时根本没有仔细想过母亲的感受,一直到后来妹妹告诉才知道母亲已患重病。

  师:当时母亲的情况怎样呢?

  指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自己身患重病,却依然用“好好儿活”来劝慰儿子,支撑自己,从这儿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坚强、无私。

  预设点二: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面对绝望无助的儿子,母亲尽可能的用自己的深爱给儿子以活下去的希望与信心,课文接下来又给我们讲了哪个小故事?(母亲央求我去看菊花)

  三、小组合作学习:母亲央求“我”看花。

  这段让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字、词、句,品一品、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1.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一个“挡”字体现了母亲的细心,无微不至的爱,不想让 “我”看到生命凋零的秋叶而伤感。“憔悴”说明母亲的病已经很严重了,为了照顾我更是心力交瘁,“央求”一次能看出母亲的用心良苦,他要让儿子好好活下去。

  2.“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喜出望外”是指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感到特别高兴。母亲的“喜出望外”仅仅是源于我答应去看菊花,我偶尔的平静、心情好转就可以让母亲喜出望外,足以说明母亲爱我的深切。

  3.母亲“一会坐下,一会站起”, “絮絮叨叨地”说着话表现了母亲因为儿子的回答高兴地不知所措,以至于多说了话而说漏了嘴,于是忽然不说了,怕再说错话刺激儿子,要知道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母亲比“我”还敏感。母亲对“我”的爱已经无处不在了。

  师:通过自学,你们觉得爱还是什么?(呵护)你们不仅学会了学习方法还深刻感受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老师希望你们把母亲对自己的爱装进行囊,让这份爱永远伴随你成长。老师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想读读这段了,可以吗?师范读。

  朗读指导:朗读时随母亲心情的变化语速时而缓慢,读出央求的语气,时而欢快读出如释重负,充满希望的语气,结尾时欢快的语调要戛然而止,在朗读中幻化出母亲因失言而重陷痛苦的现实与无奈中的画面.

  (二)感悟我俩好好活

  预设:母亲的临终嘱托

  师: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母亲去世了,直到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依然惦记着她的儿子,当时她只有49岁。在母亲去世七年后,他的儿子写下了这篇文章,此时他懂得母亲的心了吗?

  齐读最后一段

  此时他又是什么心情?(伤感 愧疚,思念)不同颜色的菊花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我真正懂得了什么?

  师:菊花依旧,慈母却不在,睹物思亲,怎能不伤感?我们要像史铁生那样去敬爱自己的母亲,但我们不能像他那样为不能孝敬母亲而遗憾终生。因此老师想送大家一句话“树欲静也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希望我们抓紧父母健在的光阴,及时尽孝.盛开的菊花就像走出阴影的我,不同的菊花绚丽多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懂得人应该坚强,应该笑对人生。

  三、升华情感

  一个平凡的动作、一句朴实的话语、一件件平凡的小事都涌动着母亲的爱,孩子们我们再齐读课题。想一想文章题目为什么叫《秋天的怀念》?

  现在我们不难发现此时的秋天在作者眼里已经变成了七彩色了。我们也明白了作者在秋天怀念的道理,他就是想借秋天告诉母亲,我已经能笑对人生了。

  (三)体会我们的好好活。

  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活,让这一次的活热烈而辉煌。希望大家从这篇文章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母爱,还会看到作者对生命的思索——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究竟该怎么办?

  面对挫折和灾难,我们不仅要有勇气去面对,同时也需要家人和朋友的关心。生命是美好的,要好好珍惜,好好儿活才是!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命运是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奋斗来改变的!

  从史铁生的身上我们受到了启发,世界上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身体的局限这辈子我们改变不了,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灵。为此,作为一个健康的人,我们必须——好好活!

  作业布置

  1.表达练习:结合你对史铁生的了解及今天你在课堂上的所学,把这篇课文讲述给你的父母听,一定要说说自己学后的感受。

  2.写作练习:回顾母亲爱你的点点滴滴的细节写一篇习作,体裁不限但一定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板书设计:

  我 母亲

  暴怒→安慰

  思念←去逝

创设情境 以情激情《秋天的怀念》课例分析 篇3

  各位评委: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秋天的怀念》。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等七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怀念母亲的回忆性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生前在自己瘫痪时的几件小事,用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我们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并不难,关键是如何使学生在把握母爱这一主旨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熏陶与感染,感悟人间真情。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七年级学生能在阅读中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因此我设计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本文写作背景以及作家史铁生;学习本课生字词,正确读写“瘫痪、暴怒、沉寂”等;掌握回忆性散文的写作;理解关键句子“好好活”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如何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伟大的母爱;有感情地

创设情境 以情激情《秋天的怀念》课例分析

创设情境 以情激情《秋天的怀念》课例分析(精选17篇)创设情境 以情激情《秋天的怀念》课例分析 篇1  创设情境 以情激情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