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教学设计
《出师表》教学设计(通用16篇)
《出师表》教学设计 篇1
《出师表》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文言词句。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诸葛亮的三条建议,体会诸葛亮知恩图报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章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的方法。
4.反复朗读并背诵这篇课文。
学习重点
1.明确诸葛亮的三条建议,分析三条建议之间的关系。
2.体会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三条建议的良苦用心,体会诸葛亮知恩图报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
学习方式: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课时:三到四课时
学习步骤
一、课前准备
1.文常:作者: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本文选自《 》。
2.文体:表是 的一种文体。
3.你了解的诸葛亮:
二、预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
崩殂( ) 恢弘( ) 妄自菲薄( ) 陟罚臧否( )( )( ) 郭攸之( ) 费祎( ) 以遗陛下( ) 裨补阙漏( )( ) 猥自枉屈( ) 夙夜忧叹( ) 庶竭驽钝( )( ) 以彰其咎( )( )咨诹善道( )( ) 桓( ) 攘除( ) 以塞( )忠谏( )
答案:略
2、写作背景: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 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愚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
三、疏通文意:
第一段重点词语:崩殂: 殂: 疲弊: 诚: 秋: 懈: 殊遇:
诚宜: 开张圣听: 光: 遗德:
恢弘: 引喻: 义: 塞:
参考答案:(见课文注释)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此诚危急存亡之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
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战,
盖追先帝之殊遇, 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 以光先帝遗德,
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陛下确实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恢弘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以塞忠谏之路也。
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理解默写:当前形势(不利条件):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有利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提出的第一条建议: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第二段重点词语:宫中: 府中: 陟: 罚: 臧否: 付: 论:
刑: 昭: 理:
参考答案:(见文下注释)
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如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的,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 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
不宜偏私, 使内外异法也。
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提出的建议二: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严明赏罚
第三段重点词语:简拔: 遗: 咨: 悉:
答案见课文注释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 志虑忠纯,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 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而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 事无大小, 悉以咨之, 然后施行, 必能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
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再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增益实效。
第四段重点词语:性行: 淑: 均:
答案见课文注释
将军向宠, 性行淑均, 晓畅军事, 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将军向宠, 性情品德善良平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 悉以咨之, 必能使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第五段重点词语:亲: 远: 所以: 愿:
答案见课文注释
亲贤臣,远小人,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 远贤臣,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时, 每与臣论此事,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哀叹和憾恨的。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愿陛下
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诚愿陛下亲近亲之信之, 则汉室之隆, 可计日而待也。
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提出的第三条建议: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亲贤远小)
先后汉兴衰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第六段重点词语:布衣: 躬: 苟全: 猥: 驱驰:
卑鄙: 值; 许: 尔来:
答案见课文注释
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的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
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
后值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诸葛亮淡泊名利(无意于功名利禄的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写作者临危受命(写尽一生遭际的名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自述身世的目的:感激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指出创业艰难,劝勉后主发愤图强,复兴汉室。
第七段重点词语:效: 伤: 明; 率: 驽钝: 驽: 钝:
攘除; 损: 益:
答案见课文注释
先帝知臣谨慎,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 夙夜忧叹, 恐托付不效,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早晚忧愁叹息,只恐怕托付给我的
以伤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泸, 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兵器充足,
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 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消灭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 进尽忠言, 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情)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董允的责任了。
北伐的物质准备: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政治愿望: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第八段重点词语:慢: 彰: 诹: 雅言: 咎:
答案见课文注释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 以告先帝之灵。
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并取得成效,如果不取得成效,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上告先帝的神灵。
若无兴德之言,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
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那就责备郭攸之、费、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
以咨诹善道, 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询问(治国的)好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远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第九段重点词语:
今当远离, 临表涕零, 不知所言。
如今正当离朝远征,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激动得不知该说些什么话。
四、问题探究:
1.内容和主旨: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作者写此表用意何在?
主要用意:希望后主刘禅能够亲贤远佞,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2. 理清作者思路: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两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第8段)明确归纳各方面的责任。
第四部分(第9段)表文的结束语。
3.你认为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为什么?
广开言路——开张圣听(1段) 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段) 亲贤远小——亲贤臣,远小人(3-5段)
其中“亲贤远小”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小、广开言路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只有做到亲贤远小,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
4.作者围绕“出师”二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阅读本文应着眼于“出师”这两个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诸葛亮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跟后主刘禅之间既是君臣关系,又是辅政者与被辅政者的关系(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 岁,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因此,出师后的国内政局就成了辅政者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为此,诸葛亮在这篇表文里一面劝勉刘禅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一面又向他举荐人才来管理“宫中”“营中”之事,并殷切地阐明亲贤远佞的道理。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国内政局稳定,有了“平明之理”,诸葛亮才能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力伐魏,可见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二是要看诸葛亮怎样说明出师的理由。北伐的决策,实际上是诸葛亮的决策。当时在蜀国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有些人持静观态度,“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反对立即出兵。在这篇表文里,没有重提这种争论,只是对出师原因做了适当的说明。这种说明没有反复陈说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作者把“北定中原” 看做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为此,他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躬耕”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的“寄大事”说到这次北伐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 “先帝”,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这种方式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
3.文章第六段和第七段作者回顾了哪两件大事?全文最能概括诸葛亮感情的六个字是什么?
一是三顾茅庐;二是白帝城托孤。“报先帝忠陛下”。
5.写作特点:
(1)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具体地说,第一部分是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因此一开始就提到“先帝创业”,接着依次说先帝对贤臣的“殊遇”、“简拔”贤臣的标准和论史时的“叹息痛恨”,既表达了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有激发刘禅效法先人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寓情于事,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已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第三部分中,“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表现。
(2)质朴、恳切而精练的语言。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复汉室”之大业。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请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感,处处不失臣子的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
本文语言精炼,多以四字句行文,兼用一些工整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流行的时代风尚。本文有大量的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6.评价:诸葛亮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刘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荐祢衡表》相提并论,说“至于文举(孔融,字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虽华实异旨,并一时之英也。”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的《正气歌》亦云:“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感人之深,于此可见。
7.出自本文的成语:三顾茅庐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
计日而待 :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 指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妄自菲薄 :过分地看轻自己。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不知所云:不知道说得是些什么。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不毛之地 :形容荒凉、贫瘠。 感激涕零:因感激而流泪。形容极度
危急存亡 :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 危急存亡之秋:危险至极的紧急关头。
临危受命 :形容在紧急关头勇于献出生命。 亲贤远佞:亲近贤臣.疏远奸邪小人。
斟酌损益:处理事情斟酌情理.有所兴革
五、延伸拓展:
1.《三国演义》中与诸葛亮相关的重要情节
三顾茅庐舌战群儒 草船借箭 借东风
三气周瑜七擒孟获 空城计 挥泪斩马谡
2.从网络和其它资料中收集有关诸葛亮的资料,以“我看诸葛亮”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中心明确,语句流畅,不少于500字。
3、附录:先主敕后主遗诏全文
(1)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传末评语: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扶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2)裴松之《三国志注》引《袁子》曰:
……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
以上两点说明了什么?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人名)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出师表》教学设计 篇2
作者:张孝纯
1.预习指导
激发学生预习兴趣:教师吟诵并解释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赞美诸葛亮及《出师表》的诗句,如:“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管仲)乐(乐毅)盖有余。”(《武侯书堂》)“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提供预习参考资料:
①《出师表》的时代背景: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与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②关于“三顾茅庐”及其后二十一年的形势发展:诸葛亮本来隐居湖北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他在茅庐中向刘备分析国家形势,提出了一整套富有远见性的战略方针,即“联吴抗曹,跨有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内修政理,北伐中原,统一中国,兴复汉室”。形势的发展一再证实诸葛亮的预见的正确性。公元208年,刘备虽然在湖北中部当阳一带被曹操的优势兵力战败,但同年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孙权实行联合抗曹,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兵,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占据荆州。公元214年,刘备、诸葛亮进兵益州,益州牧刘璋投降;219年又向北攻占汉中,实现了诸葛亮的“跨有荆、益”的战略计划。形势的发展对刘备十分有利。但是,由于公元219年孙权发兵攻荆州,而荆州守将关羽不善于应付,荆州失守,关羽被杀,吴蜀联盟破裂。223年刘备率兵攻吴,又遭惨败,死于白帝城。诸葛亮的战略部署遭到严重破坏,蜀国陷于困境。
③关于刘备托孤:《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章武(刘备即帝位后的年号)三年(即公元223年)春,先主于永安宫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即阿斗)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勒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也可语译。)
④关于刘禅:刘备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败。公元263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庸碌无能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当做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
⑤古今异义的词: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单音词古今异义的更多:先、崩、弊、诚、义、否(pǐ)、遗(wèi)、愚、阙、慢、雅等。应当注意加以分辨。
“不宜异同”里的“异同”是“复词偏义”,就是把两个含义不同而又有关联的词用在一起,但只取其中一个词的含义,这里只取“异”义。现代汉语也有类似情况,如:国家、妻子,但那是偏义复合词,而在文言中不是复合词。
(以上材料,可采用多种方式提供。)
针对本文特点进行预习。可引导学生思考本文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现象,如:
甲、本文是诸葛亮为北上伐曹而给刘禅上的奏疏。论理应当首先提出兴兵北伐的请求,接着说明理由以及此次北伐的战略计划等内容。但本文只在第七、八两段各有一句涉及北伐,其余内容都与北伐无直接关系,而只是对刘禅提出劝告和建议,这是不是文不对题?为什么?(清人林云铭曾提出这一重要问题。)
学生思考这一问题时,可结合课文后“思考”中第一题。
乙、从表面看,诸葛亮的建议都不是从北伐的角度提出的。试分析一下他提出了哪些建议?其中哪条是关键性的?你根据什么这样认为?他提出这些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这一问题时,可结合课文后“练习”中的第一题。
丙、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这一问题时,可结合课文后“练习”中第二题的第2小题。
丁、三顾茅庐、长坂之败、刘备托孤和五月渡泸都是已经过去的事,诸葛亮在出师北伐时却又重新提起,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可以结合课文后“思考”中第二题、“练习”中第二题第3小题。
以上预习活动可占用一课时。教师随时予以指导。
2.教与学设计
可采用诵读、问答、讨论、评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课文研读。
研读第一段:
(1)问答、讨论(示例):
①解释加点的词:先帝、崩殂、疲弊、诚、秋、盖、报之于陛下、妄自菲薄。
②文章一开头就提出“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用意何在?第一句提出个什么问题?
③“侍卫之臣”、“忠志之士”各指哪些人?第二句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④第三句的作用是什么?与上两句有何关系?从“宜”与“不宜”两方面提出有什么好处?
(2)分段评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先:尊称死去的人,用于长辈和功高德重者。
业:统一中国、复兴汉室的大业。崩殂:天子死曰崩,是避免“死”字而用山崩代替;殂字从“歹”(残骨),从歹的字都与死伤有关。以无限痛惋、追念之情从先帝创业未成起
笔,意在唤起刘禅完成其父未竟事业之志。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疲:人力 疲惫。弊:通敝,指物力困乏。诚:实在、的确。秋:原是以季代年(部分代全体),这里是“时数”。指出客观形势危急,以激其发愤图存之志。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侍卫之臣:指内廷和朝廷的官员。内:宫内和朝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忠志之士:指地方和边疆的将吏,主要指将士。外:指地方、边疆。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盖:原来,大概,这里兼有表委婉判断和对原因的解释作用。第二个“之”代“殊遇”。指出主观条件有利及其原因,以促其励精图治之行。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先从正面建议,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再从反面告诫。此句以前两句为基础,提出第一条建议:广开言路。从正反两面提出“宜”与“不宜”,恳切、有力。
第一自然段:在分析主客观形势的基础上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研读第二段:问答、讨论的具体内容,略。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从阜,从步(正反二止),本义是向高处走,引申为提升(官职)。异同:复词偏义。
提出第二条建议:赏罚公平。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昭:显示。平明:公正、严明。从正面阐明。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偏私:不公正,指偏向袒护一方。内:指宫中,外:指府中。从反面阐明。又一次提出“宜”与“不宜”,具体阐明“陟罚臧否”的做法。用意在于提醒不可偏私宫中。
第二自然段:提出第二条建议──严明法纪、赏罚公平。
研读第三段:问答、讨论的具体内容,略。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推荐可靠文臣。愚以为宫中之事,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裨:这里读bì,本义是做衣服时把短布料接长,引申为补益。阙:通“缺”。愚:谦称,代第一人称,这里是作者自称。语气肯定,出言负责。
第三自然段:从思想品德着眼,力荐执法贤臣,是实现“开张圣听”的重要保证之一。
研读第四段:问答、讨论具体内容,略。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向宠:原为刘备的牙门将,公元222年,刘备被吴军战败时,只有向宠军队完好无损。推荐可靠武将。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行:音háng,行列。
和睦:这里指协调一致、团结友爱。“优劣得所”照应上文赏罚公平。同样语气肯定,出言负责。
第四自然段:从人品才略着眼,力荐治军良将,是实现“开张圣听”的又一重要保证。
研读第五段:问答、讨论具体内容,略。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远:均为形容词用作动词。先汉:前汉,也称西汉。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后汉:即东汉。小人:这里主要指宦官。东汉自光武帝以来多次因信任宦官造成祸害。此句从正反两方面引证本朝的经验教训,有力地证明:兴衰的关键在于君主是否任人惟贤,从而提出第三条建议:亲贤远佞。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感到痛心和遗憾。于:对,介词。桓帝宠信外戚梁翼,后又宠信宦官单超等;灵帝重用宦官曹节、张让等。他们都捕杀正直人士,动辄株连千百人,政治严重腐败,导致黄巾起义,终至使汉朝灭亡。再称先帝,动之以情。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隆:兴盛。计日可待:能预算日期,安心等待,指为期不远,也说“指日可待”。进一步推荐贤能,并强调“亲贤臣”的积极效果。
第五自然段:上承三、四两段,引用本朝历史正反两方面经验,提醒刘禅勿蹈桓、灵覆辙,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
以上五段为第一部分:分析形势,提出建议。
研读第六段:问答、讨论的具体内容,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躬:亲身。苟全:姑且保全。闻:出名;达:做官。诸侯: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各军阀。开始追述自身经历。先写出山前的情况:身份、职业、志趣及隐居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以:因。猥自枉屈,枉屈:委屈、屈就、俯就。枉本义是弯曲,引申表示受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看望,探访。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由是:因此。感激:感动而奋发起来。遂许先帝以驱驰。许:答应。以:介词,把、将、拿。此句与“咨臣以当世事”句之法相同。再写出山原因:感三顾之恩。后值倾覆,倾覆:倒塌、覆灭,这里指大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指公元208年刘备在长坂被曹操战败后,接受诸葛亮的建议,派诸葛出使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一事。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尔来:那时以来。尔,指示是指207年刘备三顾茅庐的时间。又写出山后与先帝患难与共,一经以身相许,历久不改初衷。
第六自然段:紧承上文“亲贤臣”,回顾先帝三顾之恩,表明自己受恩感激,忠贞不渝。
研读第七段:问答、讨论具体内容,略。
先帝知臣谨慎,谨:认真;慎:慎重。
“诸葛一生惟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不是指一般的国家大事。)刘备临终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这两处“大事”是一致的。由上文谈辅佐先帝开创基业,进而谈接受托孤重任──辅佐刘禅,兴复汉室,为后文请命北伐张本。由上文提出劝谏到转入请命北伐,从此句开始。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效:有成效,有实际效果。以伤先帝之明,伤:损害。明:知人善任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指公元225年,平定孟获等南方叛乱,以稳定蜀国后方,免除北伐的后顾之忧。这是诸葛亮“南抗蛮越”的战略思想的具体实践。写受命以来念念不忘先帝托付的大事,时时担心不能完成先帝交付的重任,以及为完成大事和重任所采取的一项战略行动──平定南方。此句实际是写为北伐做准备。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兵甲:军从和军事装备。《三国志》本传载:诸葛亮平定南方后,“军资所出,国以富强”,在两年中“乃治戎讲武,以侯大举”。当奖率三军,奖率:奖励、率领;三军:军队的统称。北定中原,中原:指曹魏占据的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庶竭驽钝,庶:音shù,是表示希望或可能的副词。竭:用尽。攘除奸凶,奸:奸邪,指不忠于国家或君主。凶:凶恶。这里“奸凶”是奸邪凶恶的敌人的意思,指曹魏方面。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旧都:指西汉曾分别建都的长安和洛阳。“还于旧都”的主语是朝廷。根据北伐的主客观条件已经成熟,正式提出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申请。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所以:用来(介宾倒置)。职分:职责、本分。归结上文,申述出兵伐魏是先帝托孤时交付的重任,责无旁贷,也理应准允。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进、尽:都是动词,前者表示知无不言,后者表示言无不尽。则攸之、、允之任也。此句上应第三自然段“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下启下段“若无兴德之言……”。出征、留守,两面都照顾到。安排周密。
第七自然段:从实现先帝托付的重任的高度,根据主客观业已成熟的条件,提出北伐之请。
研读第八段:问答、讨论具体内容,略。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两“效”:前者是效果,可译成任务;后者是见效果、取得效果。提出希望一。措辞委婉,态度坚决。若无兴德之言,兴德:使先主的圣德得到发扬、更加盛大。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提出希望二。照应上文亦宜自谋,自谋:为自身设想。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指出希望三。与上文“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亲贤臣”、“悉以咨之”相应。刘备给刘禅的遗诏中有“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等语。臣不胜受恩感激。表明期望之深之切。
第八自然段:分三层提出愿望,收束全篇议论。
研读第九段:问答、讨论具体内容,略。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临:面对着。涕:泪。零:落。不知所言。
第九自然段:本是写奏章的套语,但由于全文情真意切,寥寥十二字表达出临行前百感交集、无限恋念之情。
以上四段为第二部分:回顾经历,表明对蜀汉的忠贞和请命北伐、兴复汉室的决心。
(3)总评:
①讨论“预习指导”
题甲参考答案:这绝不是文不对题,而是因为诸葛亮此次上表虽然是为了请命出征,但主要意图却在于劝谏刘禅“内修政理”,并向他提出有关的建议。根据史料,我们知道,刘禅一贯平庸无能,朝政事无巨细,都由诸葛亮负责处理。此次诸葛亮出师北伐,势难匡误救失,对国内政局是很忧虑的,因此他只有提出建议并荐人自代。这正是针对蜀国当时朝廷形势而定的。
题乙参考答案:诸葛亮在表中提出三条建议:广开言路;赏罚公平;亲贤远佞。其中第三条是关键性的。因为如果做到了“亲贤臣,远小人”,那么广开言路、赏罚公平也就容易做到;反之,则前两条建议也就无法实现。这是诸葛亮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维护封建政权的宝贵经验。正因如此,诸葛亮对第三条建议在第三、四、五、六、七、八各段中不仅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历史实例和本人经历加以说明,而且推荐贤臣良将并明确职分,反复陈述,不厌其烦。全文也以“开张圣听”起,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收。从表面看来,这些建议确实都不是从出师北伐的角度提出的,与北伐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内修政理”是早在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提出的一整套总战略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现在重新提出,目的正在于为北伐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使北伐无后顾之忧,所以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题丙参考答案:表中十三次提到先帝,大体可分为四种情况:
论天下形势,则强调先帝中道崩殂(不利)
追先帝之殊遇(有利)
论亲贤远佞,则强调先帝简拔
先帝称“能”
先帝叹息痛恨
表本人心志,则强调先帝之顾
许先帝以驱驰
先帝之托
先帝之明
报先帝
告先帝之灵
对刘禅告诫,则强调光先帝遗德
深追先帝遗诏
不难看出,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刘禅听了,忠言而不逆耳(即所谓“直而不肆”),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处处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文中虽然明提陛下只有七次,但“暗提陛下”尚有五处(即:“诚宜开张圣听”之前、“宣付有司”之前、两次“悉以咨之”之前、“则责攸之”之前),实际共十一处,或表忠诚,或表心愿,或提具体建议,表明诸葛亮处处为刘禅着想,使再昏庸的皇帝也不能无动于衷了。总之,“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题丁参考答案:诸葛亮在表中重提三顾茅庐、长坂之败、临崩托孤、五月渡泸等往事,并非一般的忆旧。诸葛亮在这里追述自己追随先帝艰难创业、忘身忧国不避辛劳的历史,固然有以自己的一片忠贞激励刘禅的用意,但主要的还是为北伐中原请命,因为这样写能够更亲切感人地表明:北伐中原是先帝托付的大事,也是诸葛亮本人“追先帝之殊遇,而欲报之于陛下”(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决心和行动。这一点很容易被忽视;而忽视了这一点,就看不出文章后半部主要是请命北伐,而误以为只在第七、八两段各有一句涉及北伐,此表也就不大像“出师”表了。
②总观全文,作者以托孤老臣的身份,规劝刘禅广开言路、执法公平、亲贤远佞,向他力荐贤臣良将以修明政治,并在此基础上以“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的一片忠诚,从完成先帝临崩托付重任的高度,提出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恳切要求。这就是《出师表》的主题思想。但作者表达这一主题思想时,既晓以理(主要在前半),又动以情(主要在后半),情深词切,语重心长,句句从肺腑中流出。
但应当指出,诸葛亮忠于刘备父子的思想,是他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这就是本文局限性所在。但这是具体历史条件使然,我们不应苛求于古人。
《出师表》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愿望。
4、理解并学习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⑵积累一些文言实同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
⑴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愿望。
⑵理解并学习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崩殂(cuí)疲弊(bì)陛下(bì)妄自菲薄(fěibó)恢弘(hóng)以塞(sè)驽钝(nú)裨补阙漏(bìquē)陟罚(zhì)臧否(zāngpǐ)郭攸之(yōu)行阵和睦(háng)费祎(yī)长史(zhāng)猥自(wěi)夙夜忧叹(sù)咨诹(zōu)以遗陛下(wèi)以彰其咎(jiū)斟酌(zhēn zhuó)
2、查字典,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2、关于“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p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叫匕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
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中道:中途
崩殂:死。崩,古代指皇帝的死亡。殂,死亡。
疲弊:人力疲劳,物力缺乏。
诚:实在,确实。
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盖:发语词,有“因为是”“原来是”的意思。
殊遇:特别厚待。
遗德:遗留的美德。
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
3、请学生翻译第2段:
一体:指国家的官员。
为忠善者:尽忠做好事的人。
昭:显示,表明。
平明之理:公平严明的治理。
4、请学生翻译第3段:
良实:善良的人,诚实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是以:以是,因此。
愚:古时自称,我。
广益:更多的益处、成效。
5、请学生翻译第4段:
晓畅:通晓,精通。
行阵:队伍,指军队。
优劣:指才能高的人,才能低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6、请学生翻译第5段:
亲:亲近。形容词用作动词。
远:疏远。形容词用作动词。
所以: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兴隆:兴旺发达。
倾颓:倾覆衰败。
未尝:没有一次。
痛恨:痛心遗憾。
计日而待:计算着时间而到来。指为期不远。
7、请学生翻译第6段。
躬:亲自。
苟全:苟且保全。
闻达:闻名作官。
由是:因此。
感激:感动、激动。
驱驰:快跑,喻奔走效劳。
有:通“又”,表余数。
8、请学生翻译第7段。
托付不效:托付的事情未能办到。
三军:指全军。
庶:差不多。
职分:职责。
9、请学生翻译第8~9段。
效:重任。
不效:不能实现。
兴德:发扬美德。
察纳:观察采纳。
不胜:不尽。
涕零:流下眼了。
10、朗读课文,要求朗朗上口。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今义:非常恨。
布衣:
古义:贫民百姓。臣本布衣。
今义:布的衣服。
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
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感激:
古义:感动,激动。由是感激。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2、一词多义:
效:
重任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实现、完成不效则治臣之罪。
感激:
感动,激动由是感激。
感谢。臣不胜受恩感激。
3、词性活用:
光:名词用为动词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形容词用为动词发扬扩大恢弘志士之气。
良实:形容词用为名词善良诚实的人。此皆良实。
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优劣得所。
亲:形容词用为动词亲近亲贤臣。
远:形容词用为动词疏远远小人。
奸凶:形容词用为名词奸邪凶顽的人攘除奸凶。
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4、通假字:
阙通缺,缺点稗补阙漏。
有通又,表余数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虚词:
以:
介词,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词,因先帝不以臣卑鄙。
连词,表目的来,用来以光先帝遗德。
连词,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连词,表时间以受命以来。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或组词
1、薄:
(妄自菲薄)
2、塞:
(以塞忠谏之路)
3、行:
(行阵)(性行淑均)
4、否:
(陟罚臧否)
5、遗:
(以遗陛下)
二、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益州疲弊。2、盖追先帝之殊遇。
3、恢弘志士之气。
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5、先帝不以臣卑鄙。
6、由是感激。
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庶竭驾钝,攘除奸凶。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诵课文,熟读成诵。
2、思考课后练习,对课文内容和写作特色质疑。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翻译了课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课文主要内容和主要写作特色。
三、正课
1、朗诵课文,尽量背诵。
2、提问:文章开句就提到“先帝”刘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因为蜀国是先帝创下的基业,是“北定中原”“恢复汉
室”的根据地,而先帝的理想未能实现而中途死亡,使作者感到十分痛惜,肩上的托付的担子之沉重。同时警示后主要奋发有为,继承先辈遗志。为后文提出建议定下基调。
3、提问:
第1段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分析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的
关键时刻,希望刘禅“居安思危”。
4、提问:第1段提到“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土”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这是蜀国“人和”的主观条件,而且是先帝“殊遇”造成
的。客观条件虽然堪忧,主观努力尚且可为。在这样的形象下,做为蜀国的国君应当如何做,文章开头从三个方面使后主认识到应当有所为。
5、提问: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
讨论并归纳:提出了三条建议。
⑴广开言路。“诚宜开张圣听”;
⑵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⑶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6、提问: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⑴希望后主能“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
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⑵希望后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⑶希望后主能“亲贤臣,远小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国家
“兴隆”
总之,作者希望蜀国能够有一个清明的政局,成了“北定中原”强大
稳定的后方。
7、提问: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讨论并归纳:
作者自叙本志,说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称赞先帝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
作者自叙本志,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师伐魏,“北定中
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以报答先帝。
8、提问:第七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是他
“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9、提问;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讨论并归纳;“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安抚夷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战备。
10、提问: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
室,还于旧都”。
11、提问: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安排?推贤了哪些贤臣?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⑴宫中:推荐良实,志虑忠纯的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⑵营中:推荐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将军向宠。
⑶其他:推荐贞良死节之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目的是消除北伐后顾之忧,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12、提问: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讨论并归纳:
⑴以出师为己任。“此臣报先帝面忠陛下之职分也”;
⑵定下军名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可联系北伐失败,自贬三等,去丞相号,说明此绝非虚语)
13、提问: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讨论并归纳:
⑴对贤臣:“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有“兴德之言”。
⑵书后主:“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
诏”。
14、提问: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讨论并归纳: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可联系“乐不思蜀”,亲信宦官黄皓等事例)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尤为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15、提问:本文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表以陈情”,意思是表的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抒情的色
彩。第一部分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方针、政策和历史经验教训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能继承先帝的遗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第二部分寓情于叙,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知遇之思和无限感激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尽心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最后,诸葛亮以“讨贼兴复之效”自许,并且说“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天帝之灵”,更是情词恳切,催人泪下,集中表现了他感恩图报的心情。
四、小结
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五、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文后的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存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凤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波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报先帝而忘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神九之任也。
1、选出于“故五月渡沪”的“故”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a、桓侯故使人问之
b、而两狼之并趋如故
c、既克,公问其故
d、彼竭我盈,故克之
2、选出加点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a、先帝不以臣卑鄙
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遂许先帝以驱驰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3、上文中‘由是感激”的“是”是指代是什么?请用现代汉语翻译这句话。
答:<u></u>。
4、第二段中,作者指出“出师”的战略目标是
a、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
c、北定中原,庶竭努钝,攘除奸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d、此臣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附译文】
先帝创建统一全国的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国,我们蜀国贫困衰弱,这真正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啊。可是,侍卫大臣们在宫廷里毫不懈怠,忠诚的将土们在边境上奋不顾身,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特殊恩典,想要在陛下身上来报答。
(陛下)实在应该广泛的听取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而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
宫廷和相府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提升\惩罚、表扬、批评,(标准)不应当有差别。如果有做坏事j犯律令以及尽忠办好事的人,应当交给各主管部门决定对他们的惩罚和奖赏,来显示陛下公平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造成宫廷和相府有不同的法制。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伟、董允等人,都善良诚实,志向和心思都忠贞纯正,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使用人我以为宫中的事情,不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补救缺点,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将军向宠,性情善良,做事公正,对军事精通熟练,从前试用他的时候,先帝曾称赞他有才干,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可以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部队团结一心,把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安排得当。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间,每逢跟我谈论这些,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正直、有才干而且能以死报国的臣子,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就为期不远了。
我本来是平民,亲自在南阳耕田,只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谋求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先帝不嫌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分,三次到茅庐来探望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我因此十分感激,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严重挫折,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21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唯恐先帝的托付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沪水,深入到寸草不生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让我能用尽自己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恢复汉家的基业,回到旧日的都城。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权衡事情的得失利弊,毫无保留的向您提出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希望陛下责成我实现讨伐曹魏、复兴汉朝的大业,如果不能实现就冶我的罪,来禀告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美德的建议,就应当责备郭攸之、费袜、董允等人的怠慢,指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亲自多加考虑,(向他们)询问治国的正确道理,认识、采纳正确的意拗深切的追念先帝的遗命
《出师表》教学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