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2024-06-05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通用12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生活的经历,感受作者观察能力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

  2、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3、理解对比和过渡的作用。

  4、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动漫导入新课:

  动漫简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之间用足迹连接,意喻从幼儿成长成少年。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品(《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回顾作者及主要作品(ppt)。

  2、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依题目所示,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并找出这两个部分起止句中的过渡段。

  3、默读课文,思考:的百草园,并阐述理由。

  有趣、乐、奇幻、……

  4、“乐”在何处?(园中美景、美女蛇传奇、雪地捕鸟)

  三、品析园中美景语段

  1、学生阅读第二段,思考: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哪些见过?

  (14种,这段文章处处表现出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2、小组讨论作者如何来描写这些景物的?为何这么描写?

  (详略、空间顺序、时间顺序、感觉器官、动植物、动静结合)

  3、学生再读第二段,进一步体会佳句妙词:

  例:“窜”字用得好,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叫天子的机灵轻捷。

  第二课时

  一、继续分析第一部分

  1、美女蛇故事安排的作用?

  (奇幻,神秘)

  长妈妈讲故事的目的?

  为了不让小孩到角落玩,体现民俗文化。

  2、齐读课文第7节,划出生动形象写出捕鸟方法的一连串动词,并讨论:这些动词的位置可否调换或可删去部分?

  (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一连串动词,清晰准确地记下捕鸟的全过程,可见“我”的童年时代,对捕鸟十分爱好,这也反映了鲁迅小时的广泛兴趣。一是写人的动作,二是写鸟雀的动作,三是写竹筛的动作)

  二、质疑问难

  1、比较三味书屋之乐与百草园之乐的异同:

  (未脱孩童稚气的鲁迅对三味书屋简陋而蕴含深意的陈设、简单而庄重的礼仪充满了新奇,对方正、质朴、博学的先生充满了恭敬,对先生开明、宽容的教育流露出感激,甚至他迂腐的神态、陶醉的吟诵也令作者极为欢心(诵读摇摆),更不用说与众多伙伴在一起“偷乐”的时光,三味书屋后园里无声的游玩,课堂上有口无心的唱读,老师入神时我们的“相宜\"而乐(偷偷描画)。

  (说“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有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等等。

  说“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等等。)

  2、正因为童年是如此有趣、快乐,作者才对这段经历产生依恋之情,请找出有关段落,并朗读,体会其当时心情。

  (过渡段,猜测心理)

  3、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课后练习一、3)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4、学生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交流解决。

  5、默读三味书屋部分,思考: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对先生态度如何?你对先生的理解是怎样呢?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境”。先生态度“和蔼”,且又听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要求严格,教学认真,因此,“我”对先生的态度“很恭敬”。)

  6、三味书屋中的鲁迅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三课时

  一、拓展延伸

  文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词。

  请学生当场进行写作片断练习,可选取游戏、活动或劳动的过程。

  二、体验反思

  你的童年又是怎样的?谈谈自己的童年趣事。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段。

  2、完成作业本。

  【教学反思】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少年时期两个相邻的两个人生驿站,是鲁迅在历经人生沧桑后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而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说作品表现和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色束缚和损害”,那位先生是一个“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我认为这种解读存在着教条化、程式化、上纲上线化的倾向。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刻意地将两者进行比较,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只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自然地写下来,三味书屋里淋漓痛快的读书、无拘无束的溜玩、兴味盎然地偷画、严而不厉的先生在作者笔下也充满亲切温馨。所以教学中没有设计中心主旨的理解,只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个性化体验中完成对文章的解读。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形象到语言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篇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

  延吉第二初级中学   谢爱丽  2005、10、18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了解和学习写景的基本顺序和常用修辞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

  二、背景知识

  1、作者介绍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文学创作,家庭背景,名言,获得的评价)

  2、关于《朝花夕拾》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选自哪里? 《朝花夕拾》

  为什么叫《朝花夕拾》?谁来介绍一下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含有比喻的意思,指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青少年时的事情写出来

  3、解题

  鲁迅的童年有哪些珍贵的回忆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到这个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用了介词“从……到……”,大家想一想,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

  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写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

  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是什么地方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三、整体把握

  哪些段落是写百草园的呢?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明确:1-8段

  1、百草园在我心中是什么地位呢?最关键的是哪一个句子?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那时”指什么时候?

  2、“乐园”乐在何处呢?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依据来

  A、有趣的景物;

  B、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

  C、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百草园是乐园体现在这三个方面,你觉得哪些方面最有趣呢?

  四、品味感悟

  (一)有趣的景物

  1、 我们来听听第二段的范读录音,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你认为百草园里哪些景物写得最生动?为什么?

  2、 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要点:词语方面抓住事物的特点

  描写角度方面形、声、色俱全

  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4、这一段写了这么多的景物,重点是写哪个地方的景物?

  泥墙根一带

  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1).“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

  都是静物

  (2).“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鸣蝉、叫天子、黄蜂

  写的都是动物

  由此可见“不必说……也不必说……”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

  景物到动物

  大家再仔细观察观察,从菜畦到桑葚,在空间高度上有什么变化呢?

  从低到高

  “也不必说”后,鸣蝉到叫天子呢

  从高到低

  5、“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中,哪个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单是……就有……”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我们来看,泥墙根一带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呢?

  从动物到静物

  6、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

  体现有趣的景物很多,

  7、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讨论,交流

  老师也写了一段,大家来看看

  不必说明亮整洁的教室,干净舒适的食堂,气派漂亮的塑胶操场,也不必说优美动听的音乐铃声,精彩纷呈的闭路电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单是新天地广场一带就有无限风光.

  (二)、

  1、百草园中还有什么值得“我”“乐”的呢?

  冬天雪地捕鸟

  2、请同学们默读第7、8两段,填写下表

  时间:

  条件:

  方法:

  收获:

  经验教训:

  3、下面这段话中准确描写了捕鸟的一系列动作。你能否复述一遍呢?

  _____一块雪,_____地面,用一枝短棒______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些秕谷,棒上_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_着,_____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__,便_____了。

  4、朗读,注意重音(准确生动的词要读重音)

  (三)

  第一部分除了写百草园的有趣景物,捕鸟,还写了什么?

  美女蛇的故事

  大家想想,写这个故事有什么好处?

  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

  五、总结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这么有声、有色、有趣、有味, 而实际上百草园是个什么样子呢?

  老师找到了一些百草园的照片,大家来看一看,

  从照片上看,你觉得百草园真的那么有趣吗?

  其实很普通

  而且作者在文章中也讲了: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是荒园

  1、既然这只是一个只有野草的荒园,为什么作者把它看作是“乐园”,而且写得这么有趣?

  明确:作者很怀念在百草园的生活,这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回忆是美好的,

  2、从中也可以看出童年的鲁迅是怎样一个孩子?好奇,热爱自然

  这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有没有影响?

  3、作者把平凡的事物写得如此生动,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呢?

  生动的语言

  清楚的层次

  观察地仔细

  真挚的感情

  六、拓展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童年时美好的记忆,鲁迅先生的百草园肯定也勾起了同学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能否说说你心中的那个“百草园“那些趣事呢?

  七、作业 

  写一篇随笔《童年趣事》

  八、教后感

  本次公开课,我选择的是老篇目,我在教学设计时着重考虑的问题就是老篇目新教法,上出新意。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的:首先,让学生深入了解写作背景。由于预备班的学生接触鲁迅的作品很少,对鲁迅的思想没有深入的了解,我不置了学生上网和参观鲁迅公园收集资料,做关于鲁迅的知识小报。学生们做的很不错,大部分小报都是有质量的,这样学生对本文的背景知识有了较深的了解。第二、我自己也参观了鲁迅纪念馆,观看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模型,并实地拍了不少照片,这些图片极大的丰富了课件的容量和可感性。第三、我精心准备了课件,使课件不是局限于代替板书,而是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从背景音乐的挑选到动画的选择,从参考图片到幻灯片的配色设计,都作了精心的考虑,使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第四、在课堂中设计一些学生活动,如朗读、讨论、即时造句等,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巩固了课堂知识,还使课内知识得到迁移,培养思维活力。

  从课堂中看,课前的精心准备体现出了很好的即时效果,从课堂问答和反馈来看,学生思维活跃,思路敏捷,积极性高。但是课后反思,也发现一些不足,比如,课堂节奏把握还不是非常准确,后面的一个问题还可以更深入的探讨和品读,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的改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篇3

  张超

  本文是作者在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对写作初衷,鲁迅说:“是为了在

  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文章状

  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

  情。”教学重点应放在描写“百草园”部分,而对“三味书屋”部分,因其距学生的生活略

  显遥远,可略学。所谓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束缚儿童的身心发展之说,较牵强,有概念化之嫌,

  可不涉及。采用“以情境体验”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通过引导想像(如百草园的美景)、动

  手实践(如雪地捕鸟)、模拟表演(如私塾先生读书)、口头作文、书面写作等形式,努力

  创设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空间和氛围,真正把“讲堂”变成“学堂”。

  一、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认识,这一课着重实现两个教学目标 :(一)学习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准确

  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以及遣词造句的精妙。(二)体会作者轻松愉快、幽默风趣的散文笔

  法。

  二、导入  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回忆童年趣事,是温馨而甜蜜的。中年时的鲁迅为了追寻

  这种甜蜜,特意写了一组回忆散文,结集为《朝花夕拾》。单看书名,就洋溢着浓浓的诗意

  和情趣,今天我们学习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

  教师以轻松愉快、幽默风趣的语调朗读全文(或用配乐磁带),为学生理解文意题旨及

  风格特点作好铺垫。(如换成学生自读,效果较难保证)。

  四、重点学习

  (一)详学“百草园”部分。

  问:作者回忆描述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童年生活,文章以此分为两部分。

  大家觉得哪部分最有趣、最爱读?(百草园)那我们就重点学习“百草园”部分。能否给这

  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①《我的乐园——百草园》;②《童年的乐园》;③《童年趣事》;

  ④《绿色童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答案不求一致。)

  “相传叫百草园”,连园名都是“相传”而来,可见年代久远。开篇即渲染一种沧桑感、

  神秘感,令人向往,急欲一游。第一段最后一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画龙点睛,成为

  第一部分的“文眼”。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深的怀恋。

  问:具体描写“百草园”最精彩的是哪一段?(第二段)

  学生齐读第二段。教师引导学生想像“百草园”的美景,并给学生时间,将之扩写得更

  细腻逼真:“百草丰茂的百草园,在身体四周铺展开来,空气中弥漫着百草清纯的芳香和泥

  土温和的气息。时而站在菜畦的垅上,弯腰间一间苗,菜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阳光下闪

  耀着七彩光辉。时而站在井台上,用手摸一摸石井栏,洁白而光滑。纵身从井台上跳下,仰

  起头来,看高大的皂角树,从墨绿的树冠上,透射下一缕缕笔直的光线,斑斑驳驳地印在地

  上,微风过处,无数光斑闪耀,像一地碎纸屑在翻动。爬上桑树,把柔嫩的枝条拉弯,摘一

  把桑椹,又红又紫晶莹剔透,不用吃,嘴巴里已溢满了口水。看到树叶里拉长声音、引吭高

  歌的鸣蝉了吗?看到黄黄的菜花上那只忙忙碌碌的黄蜂了吗?时起时伏,嗡嗡不已。突然,

  一只轻快的叫天子突然从草间直窜上云霄去了,天瓦蓝瓦蓝,只有朵朵白云飘浮着,天上早

  没了云雀的影子。……”富有诗情画意的想像以引导和扩写训练,使学生如临其境,更增添

  了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作者写百草园的概貌很有次序,反映出观察得细致:第一个“不必说”从低处写到高处,

  写植物,是静态,是春景,给人清新辽阔的感觉;第二个“不必说”又从高处写到低处,写

  动物,是动态,是夏景,使人感到人迹罕至的百草园充满生机;“单是”以后,又从动物写

  到植物,动物又分有声和无声,植物分可吃与不可吃,是秋景。对各色动植物的形状、声响、

  滋味各方面都作了恰当的点染,使人感到百草园确实生机盎然、乐趣无穷。第二段是教学的

  重点,让学生反复诵读,限时背诵。

  问: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用了哪些动词、形容词,把“百草园”的各种景象描写

  得形象生动、历历在目?

  (形容词如:“碧绿”“光滑”“高大”“紫红”等;动词如“长吟”“伏在”“直窜”

  “低唱”“弹琴”等。用词准确、精练而生动。)

  教师强调:描写景象,需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巧用动词、形容词。(板书)

  问:为表现“百草园”的“无限趣味”,作者采用了一种什么句式?(采用了“不必说

  ……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

  这种句式的容量很大,不但在“不必说”之中,做到了简略地概说,而且突出了“单是”

  以后的重点,让人感到仅仅“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已趣味无穷,可想而知“百草园”

  的佳趣一定比比皆是,数不胜数,更勾起了读者无限美好的向往。要求学生运用“不必说…”

  句式及恰当的动词、形容词,进行口头作文。5分钟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口头作文,或讲述童

  年玩“老鹰叼小鸡”的游戏,或回忆小学捉泥鳅的情景,或口述升入初中后的见闻。如《我

  校的宣传走廊》:“跨入初中大门半月来,我感到一切都很新鲜。不必说宽敞的实验室仪器

  琳琅满目,也不必说校史陈列馆的内容丰富多彩,单是校门内两侧的宣传走廊,就有无限的

  情趣:‘时事要闻’‘文苑天地’‘数理世界’‘学生风采’……”口头作文费时不多,却

  为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架设了一座桥梁。

  描写百草园时插入的“美女蛇故事”,可不讲或略讲:这是由“赤练蛇”引起的相关联

  想,丰富文章内容,增添阅读情趣,涂抹神秘色彩。说明即便是惊心动魄的“美女蛇故事”,

  也是趣味盎然的“百草园”的一部分,中年的鲁迅依然记忆犹新。

  问:春夏时的“百草园”是美丽迷人、充满趣味的,那么冬天的百草园如何呢?(不下

  雪的百草园比较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作者描写雪后的百草园也是充满乐趣的,

  重点写捕鸟。教师要求学生熟读“扫开一块雪……养不过夜的”一段,体会“雪地捕鸟”一

  段作者连续运用了哪些动词?(扫、露、支、撒、系、牵、拉、罩)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

  自己捕鸟的经历,谈谈捕鸟时紧张而愉悦的心情,并准备竹筛、短棒、长绳等捕鸟用具,让

  学生按照鲁迅文中所指示的方法,动手演示捕鸟过程。这样,既引导学生认真看课文,体会

  一系列动词的准确性,又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增添了课堂的生活情趣。

  教师强调:交待事情,需有条理、准确地运用动词。(板书)

  印发或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的片断,与课文比较阅读,异中见同,扩大阅读

  面:“……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

  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

  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

  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

  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全文见新高

  中《语文》第二册)

  (二)略学“三味书屋”部分

  问:作者如何从描写“百草园”过渡到“三味书屋”?(用过渡段)学生齐读过渡段,

  体会幽默风趣的语言。“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的句式表达了少年鲁迅对百草

  园的留恋,对自由生活的热爱,而且以儿童的心理来作种种揣度,更显质朴、天真、可笑。

  问:私塾先生给大家印象最深的表现是什么?(读书的样子)

  让学生依照书上的描写,模仿先生读书的样子。若有条件,可适当化装:长衫、眼镜、

  胡须……

  问: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有趣,鲁迅描写了教书先生哪些方面?(神态描写——微笑起来

  ……;动作描写——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语言描写——铁如意,

  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

  教师强调:刻画人物,需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板书)

  私塾先生在文中并非反面角色,作者并没有表现出对先生的恶感,也没有把主题放在批

  判旧教育制度上。尽管先生有些古板迂腐,但不失为一位教学认真、心地善良、值得尊敬的

  老人。在鲁迅看来,“三味书屋”的生活和“百草园”一样,是值得留恋和回忆的。

  五、梳理总结

  本文思路清晰,先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中间用过渡段。写百草园重点写

  了三方面内容,写三味书屋重点写了私塾先生读书神态,层次分明。语言轻松愉快,幽默风

  趣,可读性很强。笼罩全文的是一种依依深情。

  六、课后作业 

  刚才我们一起分享了童年鲁迅的欢乐。同学们也是十一二岁,也是刚刚走出童年的大门。

  童年就像珍藏在你们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有绿水、有白云、也有蓝天;有晚归的牛

  羊,有牧童的短笛;更有母亲那一声声悠长的呼唤。童年,浓缩了一段历史,一段泪珠也在

  唱歌的历史;童年,沉淀了一个童话,一个冬天里也有花香的童话。童年的故事说不完,就

  像大海里的珍珠,每一颗都晶莹剔透,每一颗都熠熠闪光。同学们能不能把童年的趣事说出

  来给大家听,让我们也一块来分享你们的快乐呢?大家想不想用我们这节课学到的方法试着

  也写一篇《难忘的童年》,和鲁迅先生比一比谁写得好呢?

  (作者单位:山东兖州一中 272100)

  作者邮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篇4

  (一)、指导思想: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二)、教学设计:

  一、 导入  课文: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快速阅读课文,限时7分钟(大约3500字)

  三、合上书,快速回想课文内容,限时6分钟

  提问:  1、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2、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

  3、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  

  板书:乐园

  四、分组讨论:

  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2分钟

  五、用自己的话来总结。3分钟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六、提问: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小结:

  “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闪烁的星星,虽不十分耀眼,却透漏着永恒的生命力。”

  “童年是半空里的风筝,整天飞行在嬉笑中。、”……

  所以当鲁迅一天天的长大,他不得不同他的乐园告别上学去了。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小孩子被押解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学的情形。他能适应得了学校生活吗?(3分钟)

  六、快速阅读“我”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2分钟)

  百草园是我用回忆美化了的乐园,三味书屋却是我生活了七年的学堂。板书:学堂

  七、小组讨论:

  1、 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分钟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3、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

  板书:成长。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3分钟)

  八、下面我们再一次认真看课文,请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10分钟)

  九、下面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去,文章写得非常美,我们大家找一个值得你学习的句子,模仿它写一段话。(3分钟)

  十、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在我们学过的《风筝》一课中,在我们看到的鲁迅的照片中,他却是一个很严肃的,甚至有点不近人情的感觉。那么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作业 就是搜集关于鲁迅的文章、作品与资料,然后写一篇《我眼中的鲁迅》,时间是两周。

  板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乐园     学堂

  成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2、充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会作者对少年美好往事的怀念之情。

  说明:鲁迅研究专家李何林曾说:“此文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不错,文中描摹的情景、抒发的感受应该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而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旨在通过阅读探讨、思考对话等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张扬学生斑斓个性。

  【教学重点】

  深入文本,在对具体段落、词句的体味品读中,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深切怀念之情。

  说明:语文学习需要沉浸,教学过程是带领学生解读文本、理解认识作者思想情感的过程,更是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各种语文学力的过程。所以,要给学生思考活动的时空、让他们在对具体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思考,表达各自见解,不断提升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从题目看,本文回忆了两个地方的生活情景──百草园、三味书屋。先请大家找出由百草园过渡到三味书屋的段落。(第9节)   导入新课,营造氛围,开始本课的学习。   让学生齐读这一节,问:从这里,大家可看出少年鲁迅对百草园、三味书屋各抱有怎样的感情?

  对百草园──依恋、难舍、热爱。

  对三味书屋──畏惧、害怕、茫然。   这堂课其实由两大块组成,即了解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学习情况,体会他丰富的思想感情。而第9段是条分界线,段中也自然流露了少年鲁迅对这两个地方不同的情感,因此把它选为突破口。   那么,百草园到底有什么魅力让少年鲁迅如此留恋忘返呢?   关注学生活动,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对话,适时点拨、随机引导。     例如:园内有好吃的野果子(桑葚、覆盆子);有好听的虫鸣声(油蛉、蟋蟀)和刺激的故事(美女蛇);有好玩的昆虫(蜈蚣、斑蝥);还有好看的植物(菜畦、皂荚树、菜花)。简直是个不用买门票的天然植物园和动物园,是孩子的快乐天堂。所谓景语即情语,在生动有趣的描摹中,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留恋之情跃然纸上。(也要引导学生投入地朗读这部分文字,更好地体会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   教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通用12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儿时...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