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语言与文学》教学设计

2024-06-051

《语言与文学》教学设计(精选9篇)

《语言与文学》教学设计 篇1

  《语言与文学》教学设计示例

  (设计A)

  教学过程

  1.测览课文,完成练习一

  通过教师谈话导入新课后,即布置学生阅读“分论”部分。在示范填写练习一“词汇”部分空格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继续完成练习一的其余空格,以达到梳理课文、把握作者主要观点的目的。(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2.研读课文,分析论证艺术

  有选择地朗读“分论”部分,并作以下分析(仅列要点):

  “词汇与文学”一节,从《诗经》的比兴说到杜甫的《秋兴》,再到朱熹的《观书有感》。接着引用《文心雕龙》中有关形象思维的论述,从正面说明词汇与文学的关系。这一部分最后所举明世宗《送毛伯温》诗一例,属于反面论证。

  “语音与文学”一节,抓住了古韵和声调这两个特点,以旧体诗、古代骈体文和新诗为例,重点说明了文学作品的抑扬美和回环美。论述之中,作者还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了古韵和古代声调的一些基本常识,其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扩大知识面。

  “语法与文学”一节,依次谈了“对仗”和一些“特殊语法形式”能够造成语言的整齐美,做到言简意赅。

  3.默读课文,点击“总论”部分 

  在这一个教学环节中,应引导学生分辨“总论”与“分论”的结构关系,明确“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的立论依据。

  4.组织学生完成练习三,培养迁移运用能力 

  分析《天净沙·秋思》时,要抓住三个名词句连用、句句押韵、平仄相对相间等特点;讨论《荷塘月色》时,可在叠字的使用、句式的铺排、修辞的选择、节奏的安排、平仄的变化等方面做文章。

  (设计B)

  教法展示

  1.明确重点 上课伊始,教师就向学生讲清楚本课文的训练重点:一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理解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二是用学过的文学作品印证作者说的道理,懂得学好语言的重要性;三是积累“抑扬、回环、绝缘、味同嚼蜡、息息相关、言简意赅”等词语。

  2.课文扫描 引导学生分节朗读课文,概括大意,完成练习一。具体步骤可作如下安排:

  第一步:在朗读的时候,弄清“抑扬、回环”等词语的含义。

  第二步:与朗读同步进行,概括各节大意。大意要点:①总论“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②论述形象思维与具体形象的关系;③论述文学作品的抑扬美和回环美;④论述语言的整齐美和言简意赅。

  第三步:在概括大意的基础上完成练习一,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理解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尽量找“原文”为答案,力求简洁明了。

  3.实践演练 对照练习一的答案,仿照课文中的举例,布置学生分组活动,分别为“词汇”“语音”“语法”所谈的“语言手段”(如“多用具体名词”“平仄”“对仗”等)补充一至二个已学过的文学例子,并作简要分析。

  为加强针对性,收到好效果,教师可用练习三第一则材料(《天净沙·秋思》)作示范。(参考答案:从词汇方面讲,词的前三句各用了三个名词,表现三种事物,让读者体会到一幅游子远在天涯的凄凉惨淡景象如在眼前。从语音方面讲,这首词句句押韵,创造出一种回环流转的美;平仄相对相间,前三句各有三个音步,节奏感强,琅琅上口。从语法方面讲,词的前三句只有名词性词组,不用谓词,地道的言简意赅。)

  4.各抒己见 任选练习二或练习三为课外作业,要求有观点,有例证,以理服人。也可就“实战演练”过程中准备的发言作一番梳理,形成一二百字的发言稿。

  教案点评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语言与文学》的特点是,借助众多例子,运用浅显语言,诠释两者的复杂关系。依据这些,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换例法”,即让学生根据王力先生的例子,举出类似的已学过的文学作品去印证作者所说的道理,进而达到理解文章、把握观点的目的。

  (设计C)

  教法展示

  1.七嘴八舌 在接触课文前,教师向学生交代课堂讨论的题目——“语言与文学”存在怎样的关系。要求学生用一刻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思考,准备发言提纲。

  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发表不同的意见,不求答案统一,不期效果很好。教师可适当点评,对于有创意的发言,应充分给以肯定。

  2.九九归一 先由教师引导学生逐节朗读课文,完成练习一、二;后由教师作讲授小结。小结要点为:①本文由“总论”和“分论”构成。②课文抓住语言的三个要素(词汇、语音和语法)分别阐述了语言和文学的关系。③“分论”部分,围绕“语言手段”和“表达效果”进行了全面。充分的论述。

  3.举一反三 通过完成练习三,让学生能够用学过的文学作品印证作者所说的道理,懂得学好语言的重要性。

  (王国彬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2)

  教案点评

  数学老师讲授新课时,往往采用讲解例题后布置学生阅读课本,仔细领会新课精神的法子。这样做,我们认为不但有利于学生思维,也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教学王力先生的《语言与文学》,我们不妨借鉴数学老师的这种方法尝试尝试。

《语言与文学》教学设计 篇2

  戴小瑾  

  ------------------------------------------------------------

  【教学目的】

  1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理解课文——古今汉语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的差异。

  2理论联系实践,积极运用本文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的语言现象,促进文言文的学习。

  3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规范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重难点】

  1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

  2古今汉语在语汇方面的变化。

  3古今汉语在语音方面的变化。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问答法、讨论法、阅读法等。

  媒体设计

  教师可将语言演变各种具体情况的实例、素材提前准备在powerpoint幻灯片中,以便学生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设计

  同学们学文言文时经常会遇到哪些困难?特殊读音多,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情况复杂,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等等。这是为什么呢?语言从古至今经历了哪些变化呢?我们来听听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是如何破解这些问题的。

  (解说:从学生的亲身体会入手,更容易使学生关注这些问题。再者,吕叔湘先生的这篇文章也是用学生学过的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开篇的。)

  二、解题

  吕叔湘,1904年生,江苏丹阳人,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文言虚字》《汉语语法论文集》等。

  本文选自《语文常谈》,原题为《古今言殊》。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查阅工具书,消除阅读障碍,熟读课文。

  (2)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与形式。

  (解说:这一步骤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鉴于课文是一篇学术论文,且篇幅较长,学习时,学生在头脑中先搭一个架子,是很有必要的,架子搭好了才能往里面填充具体的东西。)

  2具体研习。

  (1)全文由三部分组成,能不能给每部分加个小标题?(学生回答,师生讨论,共同确认。)

  明确:

  ①语言是变化的。

  ②语汇的变化。

  ③语音、语法的变化。

  (2)本文是一篇语言学论文,依然是议论文的范畴,对议论文而言,论证思路是很重要的。请大家结合课文题目、三个小标题和具体内容,分析这篇课文的论证思路。(学生思考作答,师生探讨,得出结论。)

  明确:本文题目是《语言的演变》,作者先用一个大家很熟悉也相对浅显的素材证实了语言和世界上万事万物一样,是不断变化的。这是一个前提,即我们先得确定“语言是演变的”,然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探讨“语言是如何演变的”,作者正是依照这个思路来谋篇布局的。

  (解说:理清思路是当务之急,况且这篇课文的思路是很规范、很符合人们思维习惯的。老师要引导得法并适量给予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经过以上这两问两答,思路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3着重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1)列出结构提纲。

  ①默读课文,找出每一段承载作者观点的语句。

  (解说:第二部分的写作思路基本上是先指出语言变化的情况,然后列举大量的实例。因此,找出承载作者观点的语句,对于列出第二部分的结构提纲是很有帮助的。)

  ②依据这些承载作者观点的语句,相互讨论,完善课后练习第二题的答案。

  (解说:这一课时并没有直接告知课后练习答案,有三个原因:一是借这个机会让学生再次熟悉课文,二是养成学生严谨的作风,不断完善思维,三是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

  ③学生发表意见。

  ④教师归纳总结并板书。

  (2)质疑答疑。

  吕叔湘先生对语言演变的每一种情况都列举了大量实例,学生对不理解的例子提出质疑,可以由已理解的学生解答,也可以由教师解答。

  (解说:吕叔湘先生举了很多例子,其含义学生未必都能准确理解。这个例子为什么能验证这种语言演变,有的学生会想不通,师生在课堂上相互探讨,是必要的,是一种互动,也是一种民主。)

  四、课堂小结

  学生合上课本,教师结合板书中第二部分的结构提纲,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回忆、大胆发言,逐个为语言演变的每一种情况举出实例。

  (解说:学习一篇学术论文只搭架子、列提纲是不够的,特别是这篇学术论文对中学生的学习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对作为例子的语言现象也要予以一定的关注。)

  第二课时

  一、导语 设计

  近年来,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很多词语,有的是与新事物相伴而生,如“随身听”;有的是从国外引进的,如“作秀”,想必同学们都有体会。可是,语音的变化好像很难察觉,语音到底有没有变化呢?

  二、研习课文

  1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2师生问答,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1)语音的变化似乎是不易察觉的,但吕叔湘先生提示我们,在三种情况下可以发现语音的变化,是哪三种情况?

  明确:

  ①古诗不押韵了。

  ②古诗“平仄不调”。

  ③形声字的读音跟它的声旁并不相同。

  (解说:结合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把押韵、平仄、形声字的有关知识复习一下,以便下面的内容顺利进行。)

  (2)语音是由哪三个部分组成的?

  明确:声母、韵母、声调。

  (3)吕叔湘先生提示我们的三种情况,分别体现了语音哪一部分的变化?

  明确:用普通话读古诗,有些已经不押韵了,说明从古至今韵母有了变化;有些“平仄不调”说明从古至今声调有了变化;有些形声字的读音和声旁不相同说明从古至今声母有了变化。

  (解说:为了把问题说得更清楚,教师在和同学们一起归纳时,可以结合具体例子讲解。)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学习,大家可以发现,吕叔湘先生提示我们的三种情况,不是没有目的的。语音是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组成的,只要证明这三部分都是变化的,也就证明了语音是变化的。而吕叔湘先生提示我们的三种情况恰好证明了声母、韵母、声调的变化,有的放矢,在看似不经意间说明了问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方案二(适用于基础较好的学生)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设计(同“方案一”)

  二、解题(同“方案一”)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同“方案一”)

  2具体研习。(同“方案一”)

  3课堂训练。

  选择一段浅易文言文,让学生尝试使用吕叔湘先生在第一部分中的三种分类方法,亲自分析、体会语言的演变。

  (解说:这一练习的难度稍大,耗时也会较多,教师也要作细致、认真的准备工作,以免归类有误。)

  4着重研习课文第二部分。(同“方案一”)

  四、课堂小结(同“方案一”)

  五、布置作业 

  这些年,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我们的语言中又出现了哪些新词语,可以尝试写一篇小论文。

  第二课时

  (同“方案一”)

《语言与文学》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语言一面是稳定的,另一面又在演变的道理。 

  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初步区别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一般异同点,注意语体风格,纠正书面用语中“半文不白”的现象。 

  3、学习本文在说明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和通俗简练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举例说明的方法和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的写法。 

  2、难点: 古今语言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课文与作者简介: 

  本文为《语文常谈》一书的第六章,原名《古今言殊》,是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普及性读物,共收文章八篇,课文是其中的第六篇。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四个部分的小标题为“语言也在变”,“语汇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化”,“从文言到白话”。选入课本时,作者删去了第四部分,前三部分的小标题换成了序数词一、二、三。 

  吕叔湘,江苏省丹阳县人,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数十年来一直从事语文研究和语文教学工作。写了不少专著,代表作是《中国文法要略》、《汉语语法论文集》、《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熙合著)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 语言也在变。 

  写一封信的“信”,古人用哪一个字表达? 

  “书”例: 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信”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信”在古代的意思很多:  

  (1)相信“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2)使者“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 

  (3)确实“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第一节告诉我们: 语言具有稳定性,它的变化短时期不能察觉。但是语言同世界上万事万物一样,是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着的。 

  语言又具有继承性,现代汉语就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成的。它们之间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 

  “人”、“手”、“心”、“笔”、“墨”、“山”、“水”、“牛”、“羊”、“田”、“收”、“放”、“大”、“小”“追”、“长”、“短”、“弱”等的词义,古今大体是一致的。但就语言文字的整体来说,由于时代相隔久远,旧事物、旧概念不断地衰亡或改变,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地产生发展,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之间便出现了很多差异。 

  阅读2--7节,划出《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段文言里与现代汉语“意义有所不同”,“用法有些两样”的字。如: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  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吾孰与徐公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1、根据划出的词看,哪些词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不能单用? 

  意义相同,不能单用的有: 

  古:    形    貌    衣    镜    妻    自    信    外 

  ↓     ↓    ↓    ↓    ↓    ↓    ↓    ↓    ↓     

  今:   体形  容貌  衣服  镜子  妻子  自己  相信  外面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中许多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成了复音词里的一个词素,有的只是成语的一个成分。如“形影不离”、“糖衣炮弹”、“破镜重圆”、“自以为是”、“信以为真”等,这是古今汉语的一大差别。 

  2、以“之”字为例子,结合课文说明“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到很大限制”。  

  “之”在古代汉语里使用极其频繁,其它用法暂且不说,单就表示从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用法,就有附在名词后边的。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有时附在形容词后边的,如“高爽之地”。可是“之”表示从属关系时,今天就不能说“李明之学问很好”,“美丽之校园,令人陶醉”等,因为这种说法半文半白,不规范,要把这两句话中的“之”改为“的”,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要求。( 

  在某些特殊固定短语里,“之”仍旧保留着。如“之上、之下、之中、之内、之外、之前、之后、三分之一、原因之一、条件之一、一技之长、光荣之家、少年之家”) 

  3、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的意义还在使用。 

  如“修”: 古时可作“修建”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学习”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原毁》 

  “修订”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庭。”《答司马谏议书》 

  上述“修”的三种用法,至今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里,而且使用广泛。如: 修理、修路、修改、自修等,可是,现代汉语表示“长”却不能单用“修 ”。 

  以上说的是字义的变化,其实有些是词义的变化,有些是复合词里词素的变化。 

  请把第三自然段里文言句子划出来,并译成现代汉语。 

  原句:                     译文: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1)、我跟城北徐公比哪个漂亮? 

  (2)、我与徐公孰美?        (2)、我跟徐公比哪个漂亮? 

  (3)、君美甚。             (3)、你漂亮得很。 

  (4)、忌不自信。           (4)、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漂亮)。 

  (5)、客从外来。           (5)、客人从外边来。 

  (6)、与坐谈。             (6)、(邹忌)跟(他)一起坐下来交谈。 

  (7)、不若君之美。         (7)、不及你漂亮。 

  古今汉语语法比较大致也有三种情况: 

  (1)、文言句式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消失的。 

  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忌不自信”。 

  (2)、文言句式跟现代汉语句式大体相似,但现代汉语句式有了改进的。 

  如: “贤者使(之)使贤王。”(《晏子使楚》) 

  兼语“之”文言可省去,现代汉语除了“他请吃饭”之外,一般不省兼语,这是现代汉语比文言明确的地方。 

  (3)、文言句式仍旧保留着,但用法上受了很大的限制。 

  如:“之所以”、“给……”、“为……而”、“唯……是”、“有……所”等只是作为固定短语形式沿用在书面语言里。 

  第 二 课 时 

  第二部分: 语汇变化的几个方面。 

  1、有些字的消失。 

  为什么古时一些常用的字,现在不用了?  

  “有些字眼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代以马车,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马在人们生活里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马的名称便特别繁多。今天在人们生活里占的地位已没有过去那么重要,除了养马主人对他的马起的特殊名称外,一般只照毛色区别。所以原来称谓马的一些字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了。我们学过的《劝学》(节选)里有“舆”、“蛟”、“跬”、“骐”、“骥”等词,这些词今天也不用了。 

  2、“新字的出现”。 

  “有些字眼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 

  如: 属于“金”部首新出现的字: 钍、钒、钙、钛、钡、铱、镭…… 

  属于“气”部首新出现的字: 氘、氚、氖、氢、氧、氩、氮…… 

  属于“石”部首新出现的字: 码、泵、硅、砝码…… 

  又如: “四化”、“语言美”等,也是新出现的,但这些字不是单字,而是词组。 

  这些字都是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产生的。可以肯定,将来还会有大量的新字眼充实到现代汉语词汇里来。自然,出现新事物、新概念不一定就要造新的字,也可以通过其它形式造出新词来表达新的概念。 

  3、外来事物带来了外来语。 

  汉语中的外来词有意译、音译、部分音译法三种。 

  意译: 民主、科学、专政。 

  音译: 葡萄、苜蓿、咖啡、可可、柠檬、雪茄、巧克力、白兰地、沙发、扑克、哔叽、尼龙、马达、引擎、雷达、休克、奎宁、吗啡、尼古丁、凡士林、逻辑、米、克、吨。 

  部分音译: 啤酒、卡片、法兰绒、道林纸、芭雷舞、摩托车、水泵。 

  4、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变,许多字眼的意义也起了变化。 

  比较下面句子里加点的字的古今意义的不同: 

  (1)、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  古: 逃跑  今: 步行 

  (2)、以头抢地耳  《唐雎不辱使命》  古: 撞  今: 非法夺取 

  (3)、孤与老贼势不两立  《赤壁之战》 古: 不敬之词  今: 偷东西的人 

  (4)、欲亡赵而走燕  《廉蔺列传》  古: 逃  今: 灭亡、死亡 

  (5)、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 劝告  今: 讽刺 

  (6)、劝学  《劝学》  古: 勉励  今: 说服 

  (7)、使人给其食用  《冯谖客孟尝君》  古: 供应  今: 给予 

  学习文言文或现代书面语某些复合词和成语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 

  (1)、词义变化的一种形式是词义扩大或者缩小。 

  例: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赤壁之战》 

  “中国”在这里指“中原”一带,即黄河流域,不包括长江以南,现包括台湾省在内的三十个省市自治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疆域。 

  从这一例可以看出,虽然字眼不变,但意义扩大了。 

  又如: 古代的“天下”指“中国”,现却指“世界”。 

  词义除了扩大外,还有缩小的。 

  如: “臭”古时指一切气味,现指跟“香气”相对的一种难闻的气味。这是词义缩小的缘故。 

  又如: “金”古时指金、银、铜、铁。今天成了黄金的专用词,不包括银、铜、铁,只有在少数情况下,还保留着古义,如“五金公司”。 

  (2)、词义的转移也是一种变化形式。 

  如: ①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  《冯婉贞》  古: 整装  今: 完毕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曹刿论战》  古: 供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 为国为民献身 

  许多词尽管字形一样,古今的意义却完全不同。它们之间不是共同存在,而是新的意义代替了旧的意义。 

  (3)、词义变化的又一种形式是词义的弱化与强化。 

  如: ①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廉蔺列传》古: 获得罪过  今: “得罪你了”“得罪”约相当于“抱歉”,意思轻。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蔺列传》  古: 对立今: 极深的怨恨。(重) 

  (4)、从变换形式上看,古代的单音词很多成了复音词或多音词。(略,见前) 

  (5)、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同一概念时,古今用字也不同。 

  如: ①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隆中对》  古: 看重,看得起  今: 器皿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古: 广泛  今: 渊博。 

  这些都是语言演变的明显标志。 

  总之,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个方面。由于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而且形式最多、最复杂。但是不管变化的形式怎么复杂,却总是沿着语言的“简”和“明”两方面发展的。如: 

  过去讲“病愈”用“瘳”chōu ( 病数月乃愈《狱中杂记》) ;讲“儿童”用“垂髫”tiáo 

《语言与文学》教学设计

《语言与文学》教学设计(精选9篇)《语言与文学》教学设计 篇1  《语言与文学》教学设计示例   (设计A)   教学过程   1.测...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