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2024-06-054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精选12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2、让学生领会选材,取材的要领。

  3、让学生品味、欣赏本文的精彩之处。

  教学的重点、难点:

  新闻的选材、取材怎样才能别出心载。

  教学的辅助:1、播放有关香港回归录像片断。

  2、在网上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

  教学流程:

  一、观看香港回归倒计时有关录像片断,引入课题。

  1、所选录像片断,反映出人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迎接香港回归的精彩场面(长度5分钟左右)。

  2、学生谈一谈自己看到香港回归祖国一刻时的心情。

  教师提问:此刻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中华民族曾经拥有四大发明,大唐盛世的骄人成绩,但由于晚清政府闭关自守、软弱无能,自从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任意宰割的羔羊,香港被英国帝国主义割据占领。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把帝国主义列强赶出了大陆,但香港仍然被割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们的祖国综合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中国人民可以挺直腰杆,从英国帝国主义的手中把自己的香港要回来。1997年7月1 日,这天值得所有炎黄子孙高兴的日子,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

  3、课题引入:

  怎样去报道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别了,“不列颠尼亚”》,在众多的报道香港回归这一重大事件的新闻中,这一篇荣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并成为入选高中课本的唯一一篇,这是为什么呢?

  二、研究本文写作特点,赏析精彩之处:

  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自己分析研究,看一看本篇新闻有何特点,做好旁批。

  2、课堂具体做法:教师提示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题目、选材、选取的角度,场面描写,语言特点。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5分钟,后由各小组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把学生发言的要点板书到黑板上。

  3、板书设计:

  ①题目:拟人手法,突出自豪感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象征英国殖民统治香港终结。

  ②选材、取材:

  独到,别具一格,英方撤离的角度,选择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突出历史意义。

  对比突出意义,升——降

  ③场面描写:

  对比

  港督旗帜:“日落余音”中降下,另两面升起

  日落仪式:“不列颠尼亚”一巨幅紫荆花图案

  ④语言特点:简洁、明了、生动(拟人)

  含义深刻: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4、从网上挑选三篇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要学生说一说选材的角度。

  5、学生抢答发言:你会选择哪一个角度来报道香港回归的新闻?

  6、教师总结:本文主要最突出的特点,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选材的角度较好。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特写的特点。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1、培养速读能力。

  2、写一篇香港回归的感受。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欣赏文学作品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讲解、品读、感悟、小组学习、对比阅读。

  媒体选用:多媒体展示课件。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1、课前由学生对诗歌作品的介绍。

  2、复习电视解说词的特点。(先观看三段电视解说词,多媒体展示)

  3、导入新课,看了几段电视解说词,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

  二、认识特写

  谈话:如果我们把刚才这些电视解说词的画面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样的文体就是特写。

  媒体展示:特写的含义

  抓含义中的关键词强化理解。“真实的再现”

  三、小组的形式学习本文。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用上读书符号。

  2、小组学习。

  全文选取了几个场景。

  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场景,可以选择你喜欢或适合你组的方法进行学习。

  建议使用方法:朗读体会、角色表演、抓住重点句或关键句体会深刻含义。

  3、讨论文中背景材料的作用。

  4、各小组采取不同形式展示学习结果。

  5、学生互评,提出改进意见。

  四、比较阅读

  比较消息、特写、电视解说词的异同点。多媒体给出。

  五、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特写,说说其含义。本文选取了四个场景,详细的写出了香港回归的情形。语言极富特色。

  六、课堂作业。课后练习1、2、3题。

  板书设计:

  (特写)       一   傍晚降旗                      

  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   交接仪式

  三   子夜告别   感悟→情感

  四   零点40分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篇3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展示中英交接相关照片,回顾历史

  2、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2、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含义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 合作 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首歌这样唱:“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大家知道这歌里唱的“东方之珠”是什么地方吗?(香港)(观看图片,由此导入新课: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背景介绍

  1、香港坎坷的历史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 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2、邓小平与香港回归

  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 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了头。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制度。

  三、知识回顾

  1、新闻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2、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标题、导语、主体

  3、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

  是五个“ w ”和一个“h”: 

  即1、when:何时 2、where:何地 3、who:何人   4、what:何事   5、why:何因   6、how:何果

  四、文本探究

  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一)本文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1、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

  本篇新闻的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明确: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地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

  2、导语(第1段)

  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3、主体 (2—10段)

  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4、结语(最后1段)

  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二)四个场景,三次降旗

  特写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主体部分就是选取1997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四个重要场景。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四个场景。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

  第一次降旗: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五自然段)

  第二次降旗: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标志: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八自然段)

  第三次降旗: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子旗在香港最后一次下降。

  标志:1、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

  2、从此中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十自然段)

  (三)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如: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四)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出意味深长的细节之处?

  明确:本文的细节之处非常多,课下自己多找些,重点讲解以下三处。

  1、“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分析: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

  2、“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3、“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分析: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为香港特区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还可能有以下回答:

  1、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

  明确: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这是作者在继续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时,举行降旗仪式之后发表的评论,它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无比兴奋。

  2、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确:“消失”是“逐渐减少以至没有”的意思,它很形象地描写出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驶入大海的情形,并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再这片土地上。

  (五)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明确:①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

  ②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

  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七)小结课文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3次降旗与1次升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主体部分共有10个自然段,其中有8个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的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但都有着历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突出仪式本身的涵义。另外还有两段,一个是第4段,交代有关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个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深化了主题。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五、拓展延伸

  中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地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中国收回香港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香港自古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收回香港完全符合国际法,是正义之举,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承认。

  二、70年代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的突破性进展,与英国关系的改善,为中英和平谈判解决香港问题创造了条件。

  三、“一国两制”伟大战略构想,为解决香港问题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为和平方式收回香港提供了制度、法律和政策保证。

  四、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综合国力的大大增强,是我们能够以和平方式收回香港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板书设计

  四个场景。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教学反思: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激发民族自信

  教学重点

  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速读、品读、感悟、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香港回归是什么时候?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事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新闻,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知识积累

  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事其基本特征。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精选12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2、让学生领会选材,取材的要领。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