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小狗包弟》

2024-06-052

《小狗包弟》(通用14篇)

《小狗包弟》 篇1

  张晓磊

  教学目标1认识文革给人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

  2能够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3品味文本,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变化,感悟作者勇于自我解剖的精神和同情弱小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1领悟作家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2、走出文本,联系作品,感受生活,认识自我。

  教学难点1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叶剑英元帅曾经说过:“文化大革命死了两千万人,整了一亿人,浪费了八千万人民币。”但残酷,荒唐的

  “文革”带给人们的伤痛并不止这些。列宁曾经说过“忘记历史就是对历史的背叛”,今天我们来学习巴金老先生的一篇文章《小狗包弟》来感受那个特定的时期的人们的生活,窥视我们民族这段不被我们熟悉的历史

  二:作者介绍

  三:整体把握

  1.快速阅读课文,看情节是怎样围绕小狗包弟展开的?

  明确

  板书:

  开端:包弟的来历

  发展:相处融洽

  关系                   结局:痛别包弟

  艺术家与狗————巴金与包弟————尾声:真心忏悔

  引出,对比

  2.知识点总结

  应注意的读音

  揪回 叱骂  吠

  (多音字)脚爪、爪牙    乘凉、千乘之国    创伤、创造 

  (近体词辨析)作客:寄居在别处:作客他乡

  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到亲戚家做客

  四:情感把握

  文章叙述了一个凄凉的故事,透过作者对故事的描写,我们也体会到了作者心理的复杂变化,现在,请同学们仔细品读文章感受作者的情绪流程,然后研讨课后练习一的第一问

  (多媒体展示):伤感(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

  五:探究文旨

  1.那么在作者的这段复杂的心理历程中,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情感是哪一种呢?

  (文眼)“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2.作者在文中又用了哪些语句来表示自己的这种“歉意”的呢?

  (多媒体)示例:

  1)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

  2)自己也终于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3)••••••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目的创伤是我的心伤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煎熬。

  4)这样的煎熬是不会有终结的••••••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

  ••••••

  3.巴金为了自保,在当时严峻的形势下,将一条小狗送上了手术台,内心感到歉疚是可以理解的,那么这种歉疚到了什么程度了呢?

  明确:这样的煎熬是不会终结的

  4. 为了一条小狗的生命而让自己一辈子歉疚,给了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为什么?

  小题大做

  1)小狗包弟虽小,但也是一条生命,凡是有血有肉的善良生命都应得到生存权,并免受侵害。

  2)作者通过一条小狗的遭遇,反应“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一条狗都保不住命。

  3)借小狗表现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借以反省自己。

  4)是给人们一个示例,是对人性的解剖。作者通过一条狗的命运客观的揭露了文革时那非人年代的特点,以及那一段特殊的历史给善良正直的人民所带来的近乎毁灭性的灾难。作者在这里是呼唤人性,希望“文革”这种悲剧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再也不要上演!

  5)在阅读课文中,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巴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文革中的艰难生活的?文中哪个地方有标示?

  明确:第十段“我就这样可耻的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生活。”(多媒体展示他得亏心事)

  [多媒体]:

  {“重读过去的文章,我决不能宽恕自己。人们责问我为什么把自己搞得这样痛苦,正因为我无法使笔下的豪行壮举成为现实。”——巴金

  “深深的自责和沉痛的忏悔是缠绕巴金一生的情节,并不仅仅是因为创作,也是作品中的那些冤屈的灵魂以及造成这些悲剧的时代和社会。对文革的反思,是巴金老人为心中的上帝——人民而忏悔。——朱四倍}

  这仅仅是歉意么,还是什么?(忏悔)文革残害了那么多无辜的生命,而巴金呢?他尊重生命,他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作者对文革那段历史的呼吁。在文革那个动乱的年代,多数群众卷入纷争中,作者亦属于被侵害被侮辱的人,文革结束了,国人应该自我反省,而率先反省的竟然是一个无过错的老人!面对这些,我们首先应该做什么?

  [多媒体]:

  {1.文革资料:

  叶剑英元帅曾经沉痛的说过:文化大革命死了两千万人,整了一亿人,浪费了八千万人民币。”——转引自《往事--1966写真》

  十年间国民收入损失约五千亿元。

  2.二战资料:

  二战期间,军人,平民死亡人数超过5500万,参战国物资总损失约达4万元。在中国,被日军屠杀和作战牺牲的民众、军人XX余万,日军侵略给中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

  犹太民族在二战大屠杀期间所损失的财富在2400至3300亿美元之间。这是以色列政府首次发布这样的财产损失报告。(中新网XX年4月22日电)}

  文革虽说不是战争,但其它也可称之为没有硝烟的战争,牺牲的人数,造成的损失,是可以相比较的,由此看来,文革与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等同的,那么是否一起文革与二战的原因是相同的呢?都是由于人性的缺失而造成的重大损失。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防止悲剧的上演呢?作为课后思考,下节课我们共同解答。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忏悔可以使人摆脱魔鬼”,虽然我们没有犯下二战时希特勒和东条英机那样的罪恶,也没有文革时期红卫兵的狂热,但年少轻狂的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肯定曾给别人带来过深深的伤害。我们可以不是不犯错误的圣人,但决不能做众人唾弃的恶魔,那么就请正视和反思我们的”罪过“。现在我们就接着学习《小狗包弟》。

  二.经过上节课的学习,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小狗包弟身边一直有一位身影,她是谁?

  明确:巴金的妻子萧珊  (同学举例)

  老师插叙巴金与他妻子的故事

  三.有一个疑问想问大家,文革与一条小狗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小狗包弟这么聪明可爱,还是逃脱不了自己的厄运呢?其实作者是不是事先已经设法补救了是吧?他追被把小狗送人但未成功,那么小狗包弟作为礼物却无法送出,这又是为什么?

  明确:

  1)从作者方面:属于“半靠边”状态(半靠边书上注解)

  2)从小狗方面:日本种的小狗,有瑞典旧主人(里通外国的嫌疑)

  小狗包弟是一个“包袱”,“四旧”的嫌疑

  3)当时人人自危,力求自保,无暇他顾(人们划清界限自保)——表明了小狗包弟命运的悲剧在于残忍的社会。

  四.那么对于作者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评价?(自由发言)

  参考:(无标准答案)

  1.自私:这种人是非观念很强,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摆正自己的心态。

  2.可以理解:这种人对作者则多了一份理解与同情,对于生存在那样的特殊时代中的身份特殊的作家,我们也应当给予一定的理解。体会作者送走包弟前后的心情

  五.[体会作者送走包弟前后的心情]作者是为了自保而送走包弟,而非真心的,那么他必然经历了一个情感变化的过程,谁能找出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明确:7段:胆战心惊、害怕

  8段:暗暗的流泪

  9段:睡不好觉

  ————(逐个分析并解说)

  六读第10.11.12.13段,找出作者的内心变化的词语

  明确:当时:轻松——沉重——自责

  七年-永远:忏悔

  当时的原因:轻松:包袱解除了,小狗送走了,不用担心小狗会给他们带来灾难。

  沉重:作者想到了解剖台上的小狗包弟的惨象,进而想到了为了自保将与自己相处了七年有着深厚情谊的包弟牺牲掉,心中产生了愧疚,这种内心的煎熬使他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自责:书中原话: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了解剖台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

  “尾声”部分11-13段:真心忏悔

  思考:[多媒体展示]1.作者写了光阴流逝,又写了庭院景况的改变,目的是什么?2.怎样理解评价作者的歉意,巴金的忏悔有什么意义?

  明确:

  1.“我仍住在这所房子里••••••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

  11段写的“衰草”“无缝的砖墙”有什么意味?

  衰草——文革后思想道德理想的荒芜,人们的迷茫,精神的苍白。

  砖墙——经历了这样一场浩劫之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早已不是那曾经很柔软的小篱笆了,而是换成了互相阻隔的砖墙,文革对人类心灵的伤害与扭曲,不知道还需要多长时间才会消弭。

  12段:虽时光流逝,旧物已面目全非,但那种愧疚和自责仍没减少一分,反而与日俱增,作者的心时时刻刻在油锅里煎熬,而且认为这种煎熬不会终结,除非给自己过去十年••••••的债。

  总结:可见反省、忏悔,重建家园,何等的急迫,任重而道远。

  2.作者于质朴简洁的语言中,道出了自己的真情,毫无保留,毫无掩饰,体现了他由于解剖、敢于将真话的精神。

  意义: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率先反省的竟然是一个无过错的老人!巴金不仅失去了包弟,而且失去了最亲的亲人萧珊,可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用文章作为声讨,控诉的工具,而是深深的自责,反省,歉疚和忏悔。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却站出来忏悔,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力量的。在此我们感受到作者勇于自我解剖,敢于讲真话的精神和勇气,这种特殊的反省的目的在于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巴金的《随想录》出版后,引发了文坛的震动,英气了人们对于文革的思考。巴金由此赢得了社会的普遍敬意和称颂----20世纪中国的良心。

  [多媒体]

  “重读过去的文章,我决不能宽恕自己。人们责问我为什把自己搞得这样痛苦,张因为我无法使笔下的豪行壮举成为现实。”

  “这是一笔心灵上的欠债,我必须早日还清。它像一根皮鞭在抽打我的心,仿佛我又遇到了五十年前的事情••••••人间的消失”——巴金

  [多媒体]“勃兰特下跪”的资料(略)

  师:勃兰特以一种特殊的姿态表明,只有承担起历史的责任,才能走向未来。而巴金老先生也是在努力唤醒大家,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那么我们现在回头看这篇文章,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换句话说,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1)揭露文革的罪恶

  2)变现了作者勇于自我解剖,敢于讲真话的精神和勇气

  3)呼唤人性,讴歌人性

  那么,上节课我们留下的疑问是否可以解答了呢?

  无论是战争还是文革,带给人们的都是灾难,究其根源,是在于我们自己,在于我们自身。不仅是对于防止文革这样的历史悲剧,甚至是对于二战也是同样的原因。只有呼唤人性,讴歌人性,真心忏悔,由于自我解剖,才可以防止历史悲剧的上演,呼唤二字,这里有对生命的尊重,有对反省历史的呼号,有对光辉人性的呼唤。自责,忏悔,实际上就是呼唤人性,呼唤一个理性的合乎人性的新时代的到来,也是从另一方面对这种人性的讴歌和赞美。

《小狗包弟》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透过细节描写来叙事,或隐或显地表现感情的写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拈取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的构思技巧。

  三、德育渗透目标

  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善待他人的美好情愫。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对文中叙事中说理抒情的方法的掌握,是本文的一个重点,应让学生反复体会文章中叙事和说理抒情的内容,从而把握叙事中抒情的方法。

  2.鉴赏课文的写法,学习巧妙的构思。教学中应抓住文中材料运用的精到之处,领会其精妙之处。

  学生活动设计

  1.反复诵读课文。

  2.讨论并赏析文章精彩的语言和巧妙构思,体会文章所蕴涵的深挚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作者、作品简介

  巴金,生于1944年,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李荛棠,字芾甘,笔名巴金,四川新繁县人,1928年,写成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后来又写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小说,又发表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1982年曾获“国际但丁文学奖”,巴金先后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等职。

  二、明确目标

  1.掌握文章在叙事中说理抒情的方法。

  2.学习文章精巧的构思和布局。

  三、整体感知

  请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初步提炼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浏览全文后,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明确]文章由一位艺术家和狗的故事引入,接着写了自己收养小狗包弟、小狗包弟在自己家生活的情景及小狗被迫送走的经过,最后写了自己的愧疚之情。

  2.[教师引导]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回答]这篇记叙文,通过对自己收养小狗包弟前后过程的叙述与描写,表现了小狗包弟的善良、忠诚、惹人怜爱,表达了自己对不能保护小狗包弟的深深的自责,从而反映了“四人帮”时期那种不尊重人身自由、肆意践踏人权的混乱的社会现实,启示人们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3.[教师引导]文章开头先写一位艺术家和小狗的故事,其作用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1)开头的故事是文章的引子,引出小狗包弟的故事主体;(2)小狗对主人的忠诚及其勇敢的精神是对小狗包弟形象的一个补充;(3)以小狗对主人的忠诚和勇敢的行为,来反衬自己不能保护小狗包弟,表达自己深深的自责,进而表示了作者对“四人帮”破坏人身自由、肆意践踏人权的愤懑和无奈。

  4.[教师引导]文中多次写了小狗包弟讨人喜爱,写日本朋友几次讯问小狗包弟的细节,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充分表现小狗包弟的善良、可爱、伶俐、弱小,为后文引出被送往医院做实验品的悲惨结局作铺垫,渲染了作者的自责之情,反衬了那个时代的混乱与残酷。

  5.[教师引导]文章第十段写到“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对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学生思考,回答]这句话用了借代的修辞格,这在那种恶劣政治环境中,自己也陷于了不能决定自己命运的悲惨处境,人和动物命运相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那个践踏人权的混乱时期的厌恶之情。

  6.[教师引导]本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1)善于拈取“身边琐事”表现深广的内涵,以小见大,构思巧妙;(2)语言朴实无华,只要诉诸真情,就能生动感人。

  总结、扩展

  写文章不在于用了多少华丽的词藻,而在于是否法铸真情,本文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写作范例,用心体会真情实感在写文章中的作用,不断实践,逐步形成自己健康的文风。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小狗包弟》 篇3

  《小狗包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的主要价值,首先在于它的认识作用,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动乱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的人们普遍的命运穷困、人性扭曲的状况,由此而产生课文应有的认识教育作用,包括现在的高中生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那个年代;课文的价值还在于作者的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醒人心的力量,老年的巴金显示出一个正直的成熟的作家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进而可以引发学生对过去那个年代甚至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和拷问,这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学生分析】

  学生对散文样式已比较熟悉,情节的把握不是难事;学生对文革这段特殊历史缺乏了解,因此不会做深入的思考,自我中心主义较普遍的孩子同时普遍缺乏反省意识,但已经初步具备判断分析能力的学生若能被事实震撼,反省忏悔意识定会被唤醒,理性思维定会被激活。

  【教学目标】

  1.把握散文的情节结构,掌握通过文眼窥文“神”——主旨的方法

  2.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合作探究的能力

  3.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设计思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小狗包弟》让学生了解那个生命因特殊的政治原因被彻底漠视而置于社会边缘的历史,感受作者作为一个处于特定时代的有良知的人的无奈和严于解剖自己勇于忏悔的人格,从而让学生铸造一颗敢于反省忏悔的坦诚求真的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以戏说的语气讲述冯冀才《100个人的XX年》中的一个荒唐故事(一位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故事大王似的语文教师因为讲述胆略过人机警智谋的毛主席浏阳遇险水沟藏身而被人划为歪曲毛主席伟大形象的右派而被判刑8年丧妻失子)后设问:这是真的吗?

  或许你们不敢置信,我也不敢置信,然而这是事实,而且事实甚至比这个更残酷、更荒唐,这就是“文革”。列宁曾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就通过文革见证者巴金老先生的一篇文章《小狗包弟》来感受那个特定时期的人们的生活,窥视我们民族这段不被我们熟悉的历史。

  二.走近一个忏悔的灵魂——整体把握

  (一)把握情节学生快速默读然后复述情节

  1.教师引导:这是一个凄婉的故事,题为《小狗包弟》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看情节是怎样围绕小狗包弟展开的?

  2.学生浏览文本归纳情节然后复述情节(开端——发展——结局)

  3.教师综合学生意见后概括补充形成板书:(多媒体显示)

  引子(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

  开端(包弟来历)

  ↓

  发展(在家七年,与包弟相处很好)

  ↓

  结局(痛别包弟)

  (二)情感把握

  1.师导:该篇叙写了一个凄婉的故事,也流泻了一段复杂的心理历程,溶入了作者的悲欢怨恨之情。让我们紧贴作者的心,仔细品读感受作者的情绪流程。

  2.学生品文体验作品感情然后各抒己见

  3.教师综合学生意见形成板书:(多媒体显示)

  伤感(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

  (三)探究文旨

  1.教师引导:“抒情写意是散文的当行本色,甚至可以说是散文的核心和灵魂”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提示: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朱自清《荷塘月色》有“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郁达夫《故都的秋》有“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早,来得清,来得静,来得凄凉”,试问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2.学生浏览课文

  明确:文末“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3.教师提问:文章哪些言语表明了作者的“歉意”?

  4.学生浏览课文后回答:

  参考内容(多媒体显示)

  “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

  “自己也终于变成了包弟……我好象作了一场大梦。”

  “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箭熬。”

  “这样的煎熬是不会有终结的”

  5.教师进一步引导:结合上面的语句谈谈你对“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这句话中的“歉意”的理解

  6.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结合材料发表看法

  师:这发之心底的语言,我们可曾领会?这不仅仅是歉意,更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忏悔!是对生命的尊重,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反省历史的呼号。

  附材料(多媒体显示):

  “重读过去的文章,我绝不能宽恕自己。人们责问我为什么把自己搞得这样痛苦,正因为我无法使笔下的豪行壮举成为现实。”——巴金《最后的话》

  深深的自责和沉痛的忏悔是缠绕巴金一生的情结,并不仅仅是因为创作,也是为着作品中那些冤屈的灵魂以及造成这些悲剧的时代和社会。对文革的反思,是巴金老人为心中的上帝--人民而忏悔的典型写照。(朱四倍——新华网)

  二.关注社会人生——关于忏悔的延伸讨论:面对这些,我们首先该做什么?

  1.提供发人深思的图片和材料:(多媒体显示)

  ①文革资料

  叶剑英元帅曾经沉痛地说过:"文化大革命死了两千万人,整了一亿人,浪费了八千亿人民币。"(转引自《往事——1966写真》,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十年间国民收入损失约五千亿元"(转引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②二战资料

  二战期间,军人、平民死亡人数超过5500万,参战国物资总损失达4万亿美元。在中国,被日军屠杀和作战牺牲的民众、军人2000余万,日本侵略给中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新华网-5-9)

  犹太民族在二战大屠杀期间所损失的财富在2400亿至3300亿美元之间。这是以色列府首次发布这样的财产损失报告(中新网XX年4月22日电)

  ③全球环境恶化资料

  据中国科学院公布结果:1995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875亿元,而仅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就占76.2%,达1428.9亿元。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在最新发表的《世界咨文》中指出,许多全球性生态系统正处于危险境地。如今,北极冰帽已经变薄42%,全球27%的珊瑚礁已经消失。这些数字说明地球上的一些关键生态系统正在恶化,而环境恶化又引发了更多的自然灾害。在过去XX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080亿美元,超过此前40年造成的损失总和。最新的气候模型表明,除非人们大大减缓对矿物燃料的使用,否则到21XX年,地球温度将比1990年的水平上升6度。这样的温度提高会导致水资源极度缺乏,食品生产减少和诸如疟疾、登革热之类的致命疾病广为扩散。

  ④德国的忏悔与日本的靖国神社参拜

  1970年1月25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刚刚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后,原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毅然双腿下跪,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当时的西德总统赫利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消息传来,东西方和平人民无不拍手称赞。1971年12月20日,勃兰特因此获诺贝尔和平奖。历届日本政府从首相到阁员,从来没间断过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对此,包括中国、韩国、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政府和民间都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3.学生结合材料分组分别就其中一个方面展开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甲:牢记历史,不忘国耻。

  已:发奋图强,把祖国建设成现代化强国。

  丙: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

  。。。。。。

  (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侧重于实际行动,而不是反省忏悔这种意识)

  4.教师就学生发言进行点评归纳:

  同学们被这些数据的震撼了吧,个个摩拳檫掌的了,我似乎看到了祖国的希望,“将来的寰宇,必是赤旗的世界”啊!但从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看,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或加剧,仅仅依靠国家的强大是不够的,在此之前面我们首先应该忏悔:一个人惟有忏悔自己的罪过才能获得新生;一个民族只有忏悔自己历史上的过失才会远离偏执,专制和野蛮,走向理性与文明;人类惟有忏悔自己的行为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存互进。惟有忏悔我们的社会才会走向和谐,人类才会走向美好的大同。(多媒体显示板书二)

  四.“认识你自己”——忏悔意识与我

  1.教师引导:著名作家冯冀才说:“忏悔可以使人摆脱魔鬼”虽然我们没有犯下二战时期希特勒和东条英机那样的罪恶,也没有文革时期红卫兵的狂热,但年少轻狂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曾犯下给人带来深深伤害的过错,我们可以不是不犯错的圣人,但绝不能做不敢承认过错的小人,可以不是人见人爱的天使,但绝不能做众人唾弃的恶魔,请正视和反思我们的“罪过”。

  2.学生反省:以坦诚的心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忏悔,直接交给或寄给曾经伤害过的同学、老师、父母、亲戚或朋友等。(教师率先反省忏悔然后谈感受)

  4.引导学生谈反省忏悔后的感受然后小结:或许在我们说出隐藏在我们心底那些见不得人的事情的时候,我们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但在我们将自己大白于众人拷问完我们的灵魂之后就会发现我们如释重负、内心更和谐、人更真实,其实我们已经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希望生活中的我们“一日三省吾身”!

  五.课堂总结:巴金是现代中国不多的文学大师、思想家之一,他以丰硕的文学成果以及一生坦荡

  无瑕圣哲般高贵的人品,向世人证明了爱心的价值、真诚的伟大,以及天才的光芒,这位“20世纪中国的良心”,他的名字必将与鲁迅等人一样,长留青史,像北斗一样在天空闪烁!让我们记住这位老人并学习这位老人的不断进取的精神和严于解剖自己灵魂的勇气,铸造一种坦诚真实的人格。

  六.课外合作探究:狗与“伤痕文学”

  巴金此文开篇就写艺术家与狗的故事,然后写自己与狗,不光此篇写狗,他在另外的文章中也写到狗,不光巴金如此,反映文革的“伤痕文学”都经常写到狗,你如何看待这一文学现象?

  1.学生课外阅读“伤痕文学”查阅相关文学评论(6人一组,4人分组从网上和书籍中查阅相关文章,2人分别查阅相关评论)

  2.课后教师与学生交流并发表有倾向性的意见:

  (一)映射大众命运,反映“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

  (二)用狗对主人的忠诚与情义,反衬出特定年代特定社会中人性的懦弱和人性的扭曲;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忏悔罪过铭记历史;倡导理想的平等、自由、博爱、惟科学知识是尊的人际关系与生活,呼唤一个理性的合乎人性的新时代的到来。

  3.教师提供复印的参考材料——高建国《深情中吟出的忏悔》

  附摘录部分:“……也许因为狗是情义之兽,能与主人同生死,共患难,因此,常常出现在作家笔下。特别是动乱年月,人情殆尽、亲友疏远时,狗的出现,就更衬托出人世间的冷酷与凄凉了。所以我们看到,在大量的描写“文革”生活的作品中,狗,常常成了重要角色,用它们特殊的对主人的忠诚与情义,反照出社会中人的无情的万般世相……”

  板书设计:

  一.情节情感

  引子(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悲伤

  ↓↓

  开端(包弟来历)——欢快→忧虑

  ↓

  发展(在家七年,相处很好)∕↓

  ↓

  结局(别包弟)——轻松→沉重→歉意

  二.一个人————→内心和谐↘

  ↓

  一个民族————→走向理性→

  ↓

  人类————→和平发展↗

《小狗包弟》 篇4

  教案

  教学目的:

  1. 探索作品主旨,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从而了解“文革”所带来的伤害,进而更恰当地评价作者的行为。

  2. 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学习作家勇于体剖自我的精神和文人为文的态度。

  3. 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特色。

  4.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结合文中重点语句去评价作家和领悟作者

  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特色,并且引导学生从重点语句中去认识作家和了解“文革”,学习作家真诚解剖自己,用真诚去感染读者的文人为文态度。

  教学过程:

  环节:导入

  方法:提问和讲授

  教学内容:讲述一些有关“文革”的情况

  1.提问: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文革”呢?那你们对“文革”的了解有多少?你们有没有听过祖辈父辈讲过有关“文革”时期的事情?又或者从历史书中或课外阅读中听讲过有关“文革”的事情呢?有的话请同学们勇敢地举手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回答后归纳总结,然后补充自己找到的有关“文革”的资料,让学生更加了解“文革”的社会背景。)

  文革资料:

  (1) 叶剑英元帅曾经沉痛地说过:“文化大革命死了两千万人,整了一亿人,浪费了八千亿人民币。十年间国民收入损失约五千亿元”而 二战期间,军人、平民死亡人数超过5500万,参战国物资总损失达4万亿美元。在中国,被日军屠杀和作战牺牲的民众、军人2000余万,日本侵略给中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

  (2) 冯冀才《100个人的XX年》中的一个荒唐故事:一位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故事大王似的语文教师因为讲述胆略过人机警智谋的毛主席浏阳遇险水沟藏身而被人划为歪曲毛主席伟大形象的右派而被判刑8年,导致丧妻失子。

  (3) 作家秦牧曾这样记述“文革”期间在广州街头的所见:“人们咬着匕首,抬着尸体游行。”“一天早上,当我走回报社的时候,一路看到在树上吊尸的景象。那些尸体,大多是被打破头颅、鲜血迸流的。在一德路到人民中路短短一段路程中,我竟见到八具这样的尸体。”

  总结:这场运动堪称“十年浩劫”,多少无辜的人惨遭杀害,多少千年古迹毁于一旦。那真的是一个非人的疯狂年代,亲友疏远,人情殆尽。在这个动乱的年代里,人的生命贱如草芥,一钱不值,人性扭曲变形。而在这样的年代,我们的巴金先生又遭遇了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小狗包弟》这篇课文来了解一下。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问题,听讲、思考和酝酿情绪。

  环节:介绍作者和作品

  方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1.释题:本篇课文选自巴金先生晚年散文集《随想录》,而本文是《随想录》里面经典篇目之一,本文的出发点非常明确,是对“文革”做出个人反省。

  2.作者: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四川成都。

  3.作品: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散文集:《随想录》;

  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

  学生活动:学生拿出练习册,把介绍作者和作品的重点内容画一画。

  环节:检查预习

  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

  教学内容:请学生上黑板写出下列字词的读音(左边请一名男生写,右边请一名女生写,然后请其它的学生做“小老师”)

  舔舔(    )   叱骂(      )

  作揖(    )   解剖(      )

  租赁(    )   堕落(      )

  篱笆(    )   修葺(      )

  学生活动:写字音

  环节:文本分析

  方法:教授法和讨论法

  教学内容:1.大致上简析文章思路。引导学生通过找出文中写小狗包弟的段落来把文章分

  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第二部分(2—10自然段):小狗包弟的故事

  第三部分(11—13自然段):作者反省和忏悔

  (根据学生的答案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写出正确的答案)

  学生活动:学生快速通篇默读后把文章分为三大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教学内容:2.分析第一部分

  问题:本文讲的应该是巴金先生和小狗包弟的故事,但为什么开头第一自然段却写艺术家和狗的故事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请学生边齐读第一自然段的某些句子边思考)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归纳和补充总结。解决问题“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学生活动: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后回答问题

  教学内容:3.分析第二部分

  时间 事件/情节 情感 语句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时间找出和小狗包弟有关的事件或情节,此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这样的情感?

  请前后两排同学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表意见,完成表格。

  (课室内走动,了解学生讨论情况并进行引导。请学生回答后进行分析归纳

  补充总结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讨论后每小组派一位代表发表意见,共同完成表格

  环节:作业

  教学内容:1.根据对第二部分的学习,课后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 作者为什么要通过写一只小狗的经历来反映文革现实呢?

  (2) 作者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为什么要以此作为情感基调呢?

  2.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写第三部分,即写作者的自我反省、歉疚和忏悔,请同学们预习第三部分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你觉得作者仅是注重写文革现实还是更注重写作者的自我反省 ?

  (三个问题在学生分组讨论时写在黑板上)

  板书提纲:

  1. 释题

  2. 作者及作品

  3. 字音

  舔舔(    )   叱骂(      )

  作揖(    )   解剖(      )

  租赁(    )   堕落(      )

  篱笆(    )   修葺(      )

  4. 文本分析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艺术家与狗的故事:铺垫

  引出下文

  对比:

  第二部分(2—10自然段):小狗包弟的故事

  时间 事件/情节 情感 语句

  第三部分(11—13自然段):作者反省和忏悔

  5.作业

  (1)作者为什么要通过写一只小狗的经历来反映文革现实呢?

  (2)作者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为什么要以此作为情感基调呢?

  (3)你觉得作者仅是注重写文革现实还是更注重写作者的自我反省?

《小狗包弟

《小狗包弟》

《小狗包弟》(通用14篇)《小狗包弟》 篇1  张晓磊  教学目标1认识文革给人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  2能够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