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

2024-06-053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精选14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 篇1

  【自学目标】

  1、体会以乐景写哀情、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

  2、理解本文独到的新闻报道视角。

  3、理解平实语句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4、培养提炼重要信息的能力和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

  5、培养不忘历史、珍爱和平、珍惜自由幸福生活、尊重人性的情感。

  【导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2、预习检测(见《高考调研》)

  二、导入设计

  所谓新闻是指社会上发生的新事情。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来说,还必须是有价值的事情。如,1939年纳粹德国对邻国发动突然袭击,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在当时是新闻;1945年,法西斯德国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中终于举起了双手,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在当时是新闻;20__年,德国总统克勒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前,虔诚地代表德国政府向受害国和人民请罪,这在当时也是新闻。还有德国法西斯战败后,法西斯在奥斯维辛建造杀人魔窟,残酷杀害400万无辜者的罪行暴露于下,引起世人的极大愤慨,这在当时也是新闻,而且是重大的新闻。但13年后,当《纽约时报》记者A.M.罗森塔尔到奥斯维辛集中营采访时,昔日德国法西斯铁蹄下的大屠场已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有的只是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以及在和煦、明亮阳光下那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奥斯维辛似乎没有新闻发生。然而A.M.罗森塔尔却以一篇题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报道获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奖。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美国普利策奖主席称它是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带着主这个问题来学习这篇文章。

  三、 整体感知

  1、本文侧重从哪些角度报道的是一件什么事?找出作者的足迹。读完全文后,你对集中营的最突出印象是什么?明确:抓住参观的见闻和感受来写奥斯维辛集中营。 可怕 悲惨 愤恨

  按参观的空间顺序:

  毒气室 见——雏菊 感——恐怖 终生难忘

  焚尸炉 见——头发 婴儿的鞋子 死囚的牢房

  感——表情茫然 浑身发抖

  女牢房 见——盒子

  感——惊惧 张大了嘴巴

  灰砖房——羞红了脸

  长廊 见——照片 微笑的姑娘

  下室 见——绞刑架 跪

  感——窒息

  2、文章标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什么新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既然没什么新闻,为何作者还要去报道呢?

  明确:

  (1)“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说这里发生的臭名昭著的纳粹法西斯行径,世人早已知道,没有什么好说的;

  (2)“没有什么新闻”是讲这里除了世人皆知的法西斯恶行之外,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事;

  (3)虽然这里没有什么新闻.但是我还是要写,因为基于一个记者的使命感,我要继续揭露纳粹法西斯的罪行,让世人永志不忘。

  (4)反映了“以史为鉴.反对战争,珍惜和平”这样一个大主题,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疾,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 篇2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描述了作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德国法西斯杀人工厂的见闻和感受。通过德军犯下的滔天罪行,警醒人们,不要因为现在的阳光明媚,就忘记了现在的残酷战争。

  一、新课导入

  1、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走进过去,反思过去,我们才能更好的走向未来。奥斯维辛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伤疤,每个到过那里的人都会反思战争,反思人性,都会有着说不尽的感慨和愤慨。下面我们来看几张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来感受下当时的残酷的情况。

  2、 请同学们同一个词语概括一下,看到这些图片的感受(ppt)?

  (学生回答)可怕、惨绝人寰、是阴暗、恐怖的人间地狱。

  刚才是图片带给我们的强烈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的沉重步伐一同走进布热金卡,让我们用富有良知的心去触碰那段血腥的历史,看一看文章是否也会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

  二、整体感知

  1、 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找同学把这些生字读一下。

  婆娑 嬉笑 凋谢 撰写 步履

  窒息 祷告 雏菊花

  (因为同学在课下已经预习了课文,所以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下面一道问题:)

  2、文章开篇就向我们展示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嬉笑”,应该说是一幅非常美好的和平景色,但是作者却认为“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呢?作者这样说是什么用意呢?

  明确:作者用的是反语,景色固然美好,却和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这里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色,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的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

  用意在于: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

  3.作者说这里曾经是一个人间地狱、杀人工厂,那么这个人间地狱由哪些地方组成呢?

  明确: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这可以在7到15段里寻找。(也是参观者的参观顺序)

  三、文本研习

  1、那人们在参观时都有什么反应,请同学们勾画出人们参观时表情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他们就不由自主的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

  人们的表情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

  侧面烘托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不直接写集中营如何恐怖,而让读者从参观者的表情来体会他们的所见,突出表现这里带给人们的恐惧。表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和纳粹的残暴。

  2、体会文章细节描写。

  (1)“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两种事物形成强烈反差,是讽刺,纳粹的残暴,终不可绝灭生命;是控诉,美好的生命被活生生地毁灭。

  毒气室和焚尸炉 → 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

  雏菊花 → 生命不息 顽强抗争

  怒放 → 讽刺纳粹永远无法阻碍生命之花的绽放

  (2)“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的丰满,可爱,皮肤洗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当一个人明知自己要被处决了,还能笑得这么甜,这是何等的悲凉。这里把死亡和鲜活微笑的美好的生命放在一起,这种强烈的反差,增强了悲剧感,更让人激起对法西斯的仇恨。

  温和的微笑 → 对生死的超脱,生命的坚韧

  为梦想而微笑 → 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

  美好而又隐秘的 → 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

  (3)“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有何深意?

  呼应首段,再次展现今天布热金卡环境的安谧,风景的秀丽,这是用乐景寄托对遇难者的哀悼,同时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珍惜今天的自由、和平和幸福。

  (4)、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

  1958年这篇最先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文章,在美国新闻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一时各媒体争相转载。并于年末获得了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反复声明的“没有什么可供报道的新闻”能最终获此殊荣,并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明确:①“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②为什么又要写——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补充新闻的特点:时效性强,报道的是客观事实,客观性强。

  六要素:(5个w1个h)何时(when)、何人(who)、何事(what)、何地(where)、何故(why)和如何(how)。而本文时效性不强,主要写个人感受,个人情感浓厚。只有地点,事件,其他模糊不清)

  四、拓展练习

  思考:今天学习此文的意义、价值?

  时间永是流逝,二战的硝烟也渐渐远去,罗森塔尔的思考,德国总理的忏悔却在提醒我们奥斯维辛是人类历史上无法跳过的一页,请将“面对奥斯维辛,我们不该……更该……”的句子补充完整,并以此为开头写一段文字,展现你的思考。(200字左右)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继续了解新闻的一般特点,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及细节描写来表情达意。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3、了解纳粹的历史罪恶,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

  揣摩、理解意蕴丰富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让我们来听听来自奥斯维辛、题为《蝴蝶》的诗——

  那一只,就是上次那一只,

  那么丰富、明亮、耀眼的黄色,

  或许,那是太阳金色的泪水

  滴在白色的石头上……

  那样、那样的一种金黄

  轻盈得翩然直上。

  它离去了,我相信,这是因为

  它自己要告别这个世界。

  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

  被囚禁在这个集中营。

  可我已经发现,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

  蒲公英在招呼着我

  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

  只是,我再也没见到另一只蝴蝶。

  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

  蝴蝶不住在这里,

  不住在集中营。

  这首诗的作者,生于布拉格的巴维尔弗里德曼,在21岁时被遣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两年之后,他被毒气室夺去了生命。

  找不到更多关于他的记录,年轻的巴维尔只是死亡于此的上百万犹太人中的一个。

  那个年代被太多的毁灭和死亡充斥,我们唯一相信的真实,是那座人间地域里散发着的腐臭气息,和那些年幼年轻年老的写满恐惧的眼睛。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记者罗森塔尔,进入这座恐怖的人间地狱。

  二、奥斯维辛介绍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由于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窖和焚尸炉。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6000具尸体。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被杀害的多是犹太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纯客观报道的原则,着眼于感人的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让我们牢记历史教训,珍爱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2、结构

  导语(1~3段)——背景(4~5段)——主体(6~14段)——结语(15段)

  四、再读课文,研讨问题

  1、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还要去报道?

  这句话的意思使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是没有什么新闻可供报道了,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奥斯维辛虽然是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但每一个参观者进来了都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震惊和窒息,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2、文章一开始描述了奥斯维辛现在的情景: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

  景象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里曾经是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发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然有着这么和平美好的景象,作者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3、如何理解: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句话?

  可以理解为作者的一种讽刺任纳粹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或许是一种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可见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4、写作手法:作者报道集中营,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与直接写展览本身相比,这样写所特有的表现力在哪里?

  此文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记者自己的情感和判断,只是用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见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或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纯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不同,把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的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更能感染读者。

  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威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毫无疑问,奥斯威辛集中营,在许多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词了。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粘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战栗,单是参观者所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

  四、阅读拓展

  观看影片《辛德勒名单》

  五、作业

  以《把伤痛刻在心中》为题写一段文字。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 篇4

  一、说教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选自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课,这是一篇新闻作品,曾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从情感到表达都堪称一篇佳作,作者运用侧面描写,通过不同的场景为我们展示了二战中犹太人曾遭受的苦难,满含着对历史的反思。

  二、说学情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本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鲜活文本理解上难度不大,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学习侧面描写的烘托作用以及透过战争苦难去珍爱和平。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闻写作的叙事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细节和侧面描写,提高学生细心挖掘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观者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洞察他们的内心感受,理解参观者的同时体会战争中人类面对的灾难。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通过参观者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洞察他们的内心感受,理解参观者的同时体会战争中人类面对的灾难。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整体感知

  首先,引导通读全文,找出本篇新闻作品的标题、导语、背景、主体、结尾,并说说每部分都写了什么。因为本文条理十分清晰,所以学生很容易概括出:导语(1—3)讲述现在,背景(4—5)回忆过去,主体(6—15)参观苦难,结尾(16)回到现在。

  其次,根据大家划分出的部分,引导学生着重来看文章的主体(6—15)参观苦难,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是体现作者情感的部分,顺势抛出问题:参观的顺序是怎样的呢?

  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得出:本文是按照空间顺序,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不育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来进行依次描写的。

  最后,通过阅读概括学生可以感受到每一个参观者的感觉都是——恐怖。

  通过这样的一些问题,学生能够顺利的概括出文章的脉络初步体会参观者的心情,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引导学生在文中划出参观者在参观不同地点时的动作和表情。

  比如学生可以找到:毒气室、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他们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女牢房——“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绞刑室——“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

  其次,根据学生的答案,我将设置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两个问题,(1)通过我们刚刚找到的那些句子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参观者怎样的心理状态?(2)思考作者为什么没有直接去描写这些地点,而是通过参观者来表现集中营恐怖的。

  引导学生得出:(1)参观者无不惊恐万分。(2)这是运用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这种恐怖的气氛,比直接去描写给读者的冲击力更大,读者便不由自主的进入了参观者的情境。

  最后,引导学生回到开头的部分,作者连用四个“不该”,体会其中的含义有哪些。

  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将奥斯维辛现在的美好与奥斯维辛过去的痛苦相联系,用“不该”二字进行连接形成鲜明的对比,历史上的奥斯维辛与现在的奥斯维辛反差越大,就越让人无法接受,也暗示着读者不要忘记那个伤痛。

  通过这样环环相扣的环节,在学生掌握写作手法的同时,也能深入那段历史感悟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进而激发学生珍爱和平的思想情感,至此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延伸作业

  课下我会为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观看与二战相关的影片,如《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影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 篇5

  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几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高中语文一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短新闻两篇》中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接下来,我将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说课:说课标,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教学预测。

  一、说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要激发、寻求、提升阅读者的主体感受和认知深度,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深入走进文本。

  二、说教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一课的一篇新闻特写,在似乎平淡的事实之中,作者以独特环境中的见闻和感受,发现到了不平静的风暴,感受到了罪恶与善良的对立。学习本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学会珍惜和平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同时根据本单元新闻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奥斯维辛的历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以及抓住并理解表达作者主观评价的语句。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印象性新闻报道。“印象性报道”是记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人物访问所获得印象写成的报道。把对事实和新闻人物的客观报道与描述同作者的主观印象结合起来写,是印象性报道的主要特色。它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作者强烈的情感。

  三、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讨论法、提问法、电化教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选择运用多媒体声像,板书,旨在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

  四、说学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本课我引导学生主要采用预习法,分小组讨论法,意在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说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

  有这么一个地方,它被人称为“杀人工厂”、“人间地狱”。在这里,黑暗充斥着每一个角落,死神日夜出没,它就是奥斯维辛集中营。放幻灯片,图片,文字解说奥斯维辛集中营。

  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奥斯威辛的了解呈现两级情况,一种是一无所知,一种是有所了解,但是以不了解的为多。因此,在教学的开始——导入部分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图片直观,很有震撼性,触动心灵,易感染学生)让学生对奥斯维辛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拉近学生与奥斯维辛之间的距离。

  二)初步感知

  1、根据课文题目预设问题:

  作者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又写了呢?

  带着问题读课文(答案用文章中的语句或依据文章中的语句来回答)

  “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根据课文题目可预设问题很多,但选择“作者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又写了呢?”即作者的创作动机,只是作为讲授本篇课文的一个切入点,引导学生直击新闻主体部分。以主体为中心,辐射其他新闻元素。

  2、紧接着,提问:

  作者不安的心情的来源,是什么触动了他?即参观者在奥斯维辛的见闻,感受。

  (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思考,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成堆的头发婴儿的鞋子囚犯的照片

  “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文中7—15自然段,实际上是参观者参观奥斯维辛时,在动作行为,神情语言上都有所变化。而作者正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利用这点,从细节上把握情感,“还原”残酷、恐怖的历史真相。

  小结:

  虽然不曾经里那些惨痛,但从参观者的反应、感受,我们可以看出法西斯纳粹的残暴与惨绝人寰。过去的奥斯维辛不堪回首,不忍再揭伤疤,如今的奥斯维辛怎么样了呢?

  “阳光明媚温暖”“白杨树婆娑起舞”“儿童追逐游戏”

  这样,过去的奥斯维辛与现在的形成鲜明对比,两者宛如两重天,一个是地狱,一个是天堂,当身处奥斯维辛历史遗迹中,留给参观者的是历史的厚重带来的静穆,压抑,但走出来,面对明媚的阳光,孩子的笑脸,他们释然。——记住历史,珍惜眼前的和平生活。

  三)、深入理解

  问题:在这些描写参观者的感受的句子中,有没有你不明白的语句?(学生自由提问,由另一学生作答,老师引导,作有效补充,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个事实为什么令人终身难忘?

  2)、纪念墙上有一张照片,很特别,一个姑娘在温和地微笑着。照片为什么引人深思?她在想什么?

  3)、“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为什么?

  问题:在第1、2自然段中“最可怕”“居然”“噩梦”“不该”……作者面对着现在的不热金卡为什么会用这些“不适合”词?

  问题:文中出现了几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类似的话,作者为什么这样说?是真的没新闻了吗?(分组讨论)

  这篇新闻很特别,与一般的新闻不一样,属于印象性报道。字里行间蕴藏着情感,因此要注重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其中的蕴味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精选14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 篇1  【自学目标】  1、体会以乐景写哀情、侧面描写...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