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2024-06-053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精选12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篇1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写法。

  2、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3、记住历史惨痛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写法。

  教学难点

  1、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2、记住历史惨痛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方法

  教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    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从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导入新课

  大家看到的就是73年前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当时的南京真是尸骨遍地、血流成河!在二战期间,不仅是日本法西斯心狠手辣,在欧洲,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德国法西斯对欧洲人民犯下的罪行更令人发指!

  二、认识奥斯维辛

  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

  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

  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

  这里是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开始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

  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奥斯维辛主营、布热金卡营、莫诺维策营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奥斯维辛”一词演变到现在,已成为了屠杀和灭绝人性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三 研读课文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1、读了资料和课文后,你们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什么印象?

  明确:   可怕、惨绝人寰、恐怖

  2、作者有没有直接描写集中营如何残害“犯人”的?你是怎么体会到它的可怕的呢?

  明确: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纳粹的残暴,它的可怕是通过作者和参观者的感受表现出来的。

  3、今天,人们参观的奥斯维辛是经过复原的,当初德国人为了销毁罪证曾把它炸毁,即使是这样,我们还是能找出德国法西斯的罪行。本文按照空间顺序,写了参观者参观了哪些东西?

  毒气室 ---- 焚尸炉 ---- 女监房 ---- 实验室 ---- 纪念墙 ---- 绞刑室

  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实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勾画出人们参观时表情变化的句子,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 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

  ---- 沉思

  ——“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人们的表情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

  侧面烘托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不直接写集中营如何恐怖,而让读者从参观者的表情来体会他们的所见,突出表现这里带给人们的恐惧。表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和纳粹的残暴。

  四、重点研讨,理解下列语句含义

  (1)作者上来就说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作者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么美好的一切?

  明确:

  景色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个曾经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发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有这样和平美好的景色,他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2)“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明确: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暗示生命是不会被彻底摧毁的,正义必定战胜邪恶

  (3)“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作者为什么要为我们展示这样美丽的画面?

  明确:

  温和的微笑→ 对生活充满热爱

  为梦想而微笑→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

  美好而又隐秘的→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

  对姑娘的描写揭露了法西斯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暗示人们应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4)“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你觉得为什么作者会认为这里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你理解“作祷告”的含义吗?

  明确:

  作祷告,无非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是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这个“人间地狱”里,作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正是“没门”,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5)全文写参观者的话就一句,两个字——“够了”——这一句临近文章结尾,点到为止,却余音袅袅。它包孕着丰富哪些的感情?

  明确:

  对法西斯刽子手的咬牙切齿,义愤填膺。

  对受难者苦痛的目不忍视,耳不忍闻。

  对历史悲剧不再重演的祈望。

  对和平自由长存的美好祝福……

  五、自由分组讨论

  1、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

  ①“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

  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②为什么又要写,报道了这篇新闻?

  ——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2、思考比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什么不同之处?

  一般报道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时效性  最新发生的事件

  时效性不强

  报道

  内容  客观事件

  个人感受

  情感

  倾向  客观

  个人情感浓厚

  这篇报道突破了新闻“零度写作”原则(全面、客观、实在地向受众提供生活与人生定位的新闻),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觉,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3、归纳主题

  本文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同时,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六、小结

  奥斯维辛恢复了平静,南京大屠杀也已经过去73周年了,但我们不能忘记,因为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列宁

  历史不容忘却!牢记国耻!振兴中华!

  七、作业设置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请你写一段50字左右的文字,描述一下她的内心活动。

  八、板书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毒气室 ---- 焚尸炉 ---- 女监房 ---- 实验室 ---- 纪念墙 ---- 绞刑室

  控诉罪行

  向往和平

  牢记历史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知识。

  2、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了解新闻知识。

  2、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

  教    具: 多媒体课件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一首歌这样唱:“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大家知道这歌里唱的“东方之珠”是什么地方吗?

  香港。

  1997年7月1日,在外漂泊了一百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记者,必须拿出精品来,为盛事纪实,为历史留影。数位新华社记者不辱使命,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再次聆听那振奋人心的一刻。

  二、背景链接

  1、香港坎坷的历史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2、邓小平与香港回归

  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 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了头。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制度。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

  三、了解新闻知识

  1、新闻

  把社会上新近发生的重要事情及时地、如实地报道出来叫做新闻

  2、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意义性

  3、新闻的分类

  广义: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狭义:消息

  4、新闻的体裁分类

  四大类:消息报道、特写、通讯和报告文学

  5、新闻的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1)标题:是文章的核心,包括引标、正标、副标。

  (2)导语:是新闻的开头部分,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3)主体:是导语之后,对新闻事实的具体叙述。

  (4)结尾:新闻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比较发人深思。

  (5)背景:是对新闻事实的补充,起补充作用。

  本文体裁为特写。

  “特写”,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的一种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新闻文体。 “特写”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四、研读课文

  (一)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结构

  明确:

  导语:(第  1  段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英国对香港统治的结束。

  主体:(第2-10段):以时间为序,具体记叙告别仪式。

  结尾:(第 11  段 ):英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二)四个场景,三次降旗

  本文主体部分就是选取1997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四个重要场景。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四个场景: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找出英国在香港的三次降旗。

  三次降旗:

  第一次降旗: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

  第二次降旗: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标志: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三次降旗: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子旗在香港最后一次下降。

  标志:1、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

  2、从此中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三)介绍每一仪式之后作者总要介绍一些背景材料,找出这些背景材料,并思考,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

  对事件做了必要的补充,使得每一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厚度,因而虽然作者并不直接发表评论,说出仪式的历史意义,但情感和评价暗含其中。

  五、 思考讨论

  1、如何理解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含义?

  标题有两层意思。

  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2、重点理解下列语句含义

  ①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提示: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等描述性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港督府的外观。通过对港督府的描述,告诉世人,经过中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与漫长的等待,香港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随着末任港督彭定康的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永远地成为过去。

  ②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提示:

  这句话平实的语言,对比的鲜明,其中之一饱含了中国人民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的欣喜之情。

  ③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提示: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英国米字旗的降下,代表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香港回归了祖国,五星红旗从此飘扬在香港上空。

  ④从1841年1月23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

  提示:

  对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殖民统治的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不应该忘记的。中国人民经过了漫长的等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祖国的一天。作者心中,人民心中,都是感情澎湃。这种感情,通过精确地记录英国统治香港的时间来表现,语言含蓄,很有分寸。

  ⑤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提示:

  “从海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行占领了中国领土,开始了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明写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实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点明了题意。这里没有讽刺,没有痛骂,我们却从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感受到心潮的起伏。

  六、拓展延伸

  中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地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学生讨论思考,各抒己见,老师适当引导)

  明确:

  一、香港自古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收回香港完全符合国际法,是正义之举,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承认。

  二、70年代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的突破性进展,与英国关系的改善,为中英和平谈判解决香港问题创造了条件。

  三、“一国两制”伟大战略构想,为解决香港问题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为和平方式收回香港提供了制度、法律和政策保证。

  四、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综合国力的大大增强,是我们能够以和平方式收回香港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在此,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为强大祖国做贡献)

  七、小结

  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特别的。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向世人宣告了中国主权的回归。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这一历史让我们倍感自豪,也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八、课外练笔

  写一篇读后感,语言要简洁,能把感想写得有理有据。

  板书:

  别了,不列颠尼亚

  四个场景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篇2

  13 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 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 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二、

  课程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简介文题与体裁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本文是一篇通讯,广义上是新闻的一种,也是报刊常采用的基本体裁之一,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通讯除具有新闻性之外,还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绘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二、 学生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 给下列生字注音

  颠 瞩 凝 督 荆 舰

  2、解释下列生词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陈迹:过去的事情。

  瞩目:注目。

  三、 分析课文

  1、 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

  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③“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2、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时间                   地点           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30分 港督府 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40分 港督府 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

  下午6点15分 距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

  东面的广场 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1997年6月30日

  下午7点45分 “威尔士亲王”军营旁 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1997年6月30日

  最后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来临的

  第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1997年零点40分 中国南海 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3、 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场景二:下午6点15分  在添马舰 军营东面的广场 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中国国旗升起;

  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

  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4、7、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用不再来的意味。

  5、 把这篇通讯改写成一篇新闻,你省略了哪些语言?体会一下这些语言的好处。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广场上灯光渐暗”“‘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末任港督官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5年的彭定康登上了带有皇家标致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将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交待告别的细节,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体清楚。

  “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仪式的气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写,但在这里交代,对“告别”的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

  6、在改写过程中你是否发现本文时间的表述非常精确,但表述形式不一致,为什么?

  7、 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是:

  ①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同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②新闻叙述要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有较细致的描写,往往还含有作者的议论,一般篇幅比较长。

  ③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搜集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

  2.学生自己生成问题并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1.运用网络进行小说阅读教学(图片学生更直观、更充分的美感享受)。

  2.利用在线讨论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课前准备】

  抽样调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对学生感触比较深的句子进行排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有人说过去的1XX年是血腥的世纪。现在请同学们点击“20世纪十大天灾”。这是天灾部分,也就是大自然造成的灾难。面对天灾,不论危害多大,在不可抗力的情形下,人们只能一边痛惜天灾所带来的伤痛和损失,一边坦然承受。还有人祸,人祸指人为造成的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约 3千万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第二次大战死亡人数则超过5千万人,著名的例子有,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的、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惨剧--“南京大屠杀”。当时的南京真是尸骨遍野,血流成河,大屠杀中遇难的中国人达30多万人,二战期间,中国军民的死伤人数达到3500万,相当于如今一个福建省的总人口数。在日本法西斯横行中国的同时,在欧洲,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在以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代表的德军专门设置的人间地狱里,约有400万犹太人被严刑拷打,随意杀戮。二次大战后至今,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大小战事而造成的死亡人数已不下一次大战的死亡人数了。

  通过刚才的数据能否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预设:人祸远比天灾让人恐慌)

  明确:20世纪的种种“人祸”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让人类伤亡惨重、涂炭生灵的,更多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2.关于奥斯维辛:

  请看网页上的介绍

  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看到这些画面的感受

  (预设:可怕,惨绝人寰,恐怖等等)

  刚才是图片给我们带大的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沉重的步伐走进布热金卡,用我们富有良知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血腥的历史,看看这篇文章是否也能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

  3.写作背景: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二、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感受新闻内容,并思考,作者将主要的笔墨放在哪里?

  预设:

  参考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过与感受

  参观了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文本的学习。

  三、细部揣摩:

  (环节一)讨论探究:

  课前准备:请同学们预习,并找出能触动自己心灵的或者不理解的细节描写的句子,每个学生写3—5句

  针对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整理出排行榜:

  1“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2.“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波娑起舞。”

  3..为什么对于参观者来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4.那个女孩在微笑。在笑什么呢?

  5.参观者们用恳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精选12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篇1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