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2024-06-056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

  3、了解感悟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分析评价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

  【教学重难点】

  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

  2、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3、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学生自读课文

  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查字典解决)。

  识记重点字词:

  绥靖 阻遏 锐不可当 气势磅礴 回肠荡气 聿 闱乡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学习字词,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三、朗读课文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欣赏”,学生听读,并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

  2、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讲台上复述。

  3、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或对照教材也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的内容。

  四、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

  (第1句、第2句)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3、教师讲知识:

  ⑴ 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导语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⑵ 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⑶ 新闻还要有“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五、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预习提示”介绍“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证明了报道的及时。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报道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

  六、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语句,读一读。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口头完成。

  2、课后练习六,书面完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回顾: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整理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3、请结合上书用简短的话将这则消息复述出来。

  结合复述讨论课后练习一,明确交代清楚要素是新闻真实性的需要。

  二、学习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1、整体感知:

  速读新闻,理清新闻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2、思考品味:

  ⑴ 完成研讨与练习四。

  ⑵ 全文共分为五个层次:

  ① 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② 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③ 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

  ④ 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⑤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三、拓展延伸

  1、思考题: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文中选择论据来证明蒋军的大势已去?

  阅读全文寻找证据,证明我军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三第三组,感受新闻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例:比较下面两段话:

  ⑴ 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⑵ 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分析:上面两段话主要意思一样,但第1段表达较笼统。第2段中将“越过”改为“突破”,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是经过激烈的战斗才取得胜利的。“渡至”比“到达”的意思具体确切,说明人民解放军是从水路进军的。而第2段中的“24小时内”和“即已”则比“共”字更具体、更准确了,突出人民解放军渡江时间短、进军神速。第2段是毛泽东的原文,和第1段作比较,充分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和简明。

  四、教师总结

  1、《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五、提高巩固

  从近期报纸上找一则你最喜欢的新闻进行分析,分别找出该则新闻的六要素、结构要素以及进行适当的点评,具体的阐述你喜欢它的原因。

  六、作业练习

  1、检查字词。

  2、课后练习讨论。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了解新闻的六要素。

  3、学习本文语言的简明准确精练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弄清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了解新闻的六要素。

  3、学习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收集有关解放战争以及渡江战役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给加粗字注音:

  横渡(héng) 荻港(dí) 溃退(kuì) 锐不可当(dāng)        

  协定(xié) 抵抗(dǐ) 泄气(xiè) 督战(dū)        

  歼灭(jiān) 要塞(sài) 阻塞(sè) 瓶塞(sāi)

  2、解释词语:

  横渡:从水流的流向垂直的方向渡过江河。

  均是:都是。均:全,都。

  溃退:败退。溃:溃败。

  歼灭:消灭。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二、导入,解说新闻发生的背景

  可以由学生上来放映自己收集的资料,也可以由学生介绍自己查找的资料。

  背景: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反动派退守江南,企图以长江作为防线阻止我军的大军南下。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4月21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横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于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统治了22年的南京。第四野战军的一个团于5月14日从武汉东面的团风到武汉1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16日、17日解放了华中重镇汉口、汉阳和武昌。这就是著名的渡江战役。

  三、介绍新闻有关的知识

  1、新闻的概念: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指报刊、广播电视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狭义的新闻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为“消息”。本文就是后一种。

  2、新闻的特点:

  ⑴ 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⑵ 报道迅速及时。

  ⑶ 简明扼要。

  3、新闻的结构:

  新闻一般包含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三个部分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里面,没有明显的标志。

  新闻的标题有一定的特点:除了正题外,还可有引题(常用来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或揭示事件意义)、副题(一般是事实的提要,对正题作补充说明),由于是多行标题,所以容量较大。新闻的导语一般是紧接电头的一、二句话或是第一段文字。导语要求用极简练的文字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揭示主题。主体是消息的主干,担负着阐述导语提到的主要事实和补充次要材料的任务,要求写得内容充实、线索清楚、层次分明。背景往往是说明事件发生的原因、条件或环境的材料,有时是注释性的材料;写在消息的哪个地方,并没有一定之规。结语则或是对消息内容作一小结,或是指出所报道事件的发展方向;有些新闻事件已表述完整,也不一定要加结尾。

  4、新闻的表达方式:

  新闻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比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当然在充分叙述事实的基础上可以作些画龙点睛式的精辟议论。

  5、研讨问题:

  ⑴ 找出本文的结构的特点: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本文的标题,文章只有一段,开头的一、二句是本文的导语。以下是本文的主体部分。

  ⑵ 体会标题、导语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⑶ 文章如何体现新闻的迅速及时性的,请找出词语:

  明确:电头以及文中出现的有关时间的词语,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至发电时止等。

  ⑷ 开头括号里的内容即电头,能不能去掉?

  明确:这些内容是表明所报道材料的真实性的,能体现报道的及时性。

  四、整体把握,讨论

  1、快速阅读,概括主体内容。

  2、新闻也有六要素,和记叙文一样: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请同学找出本文中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21日下午五点、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

  地点:长江1000余华里的战线,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中路军: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西路军:九江、安庆段,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

  东路军: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

  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

  经过: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

  结果:百万大军胜利渡江。

  3、学生讨论归纳主体层次(三层)。

  4、研讨三个层次是如何衔接的?

  ⑴ 按时间顺序。

  ⑵ 渡江部队的顺序衔接。

  ⑶ 内容上的衔接:

  如“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与西路同日发起渡江作战”、“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上下文自然就衔接起来了。

  5、作者在安排三路军进攻时有详有略,为什么?为什么不先说西路军?

  明确:因为中、西两路军所遇抵抗之敌均为微弱,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写东路较详,把中路和西路一起先写,东路后写。再有中路的进攻在次之前已经有报道了,所以略写。

  6、本文在叙述中插入了议论,请找出来并讨论议论在文中的作用。

  这些议论指出,敌人的毫无斗志一方面是由于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另一方面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议论的目的在于把极少数国民党的顽固分子和广大官兵区分开来,争取多数,孤立少数,以瓦解敌军;再则,国民党拒绝签定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这里重点强调的就是这点,有力证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

  五、体会本课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1、题目“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的“百万”、“横渡”“百万”是实数,确切,体现报道的准确、真实、严密,“横渡”体现我军渡江的气势磅礴。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括号中的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不含,说明当时九江并没有解放,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可见语言的准确、严密。

  3、可做课后练习三,让学生自己体会本课语言的特色来加以巩固。

  六、作业

  1、朗读课文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复习有关新闻的知识。

  3、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4、自己在报纸上找一篇新闻,划出新闻的结构和写出新闻的六要素,下节课交流。

  5、预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和复习

  1、听写词语:

  绥靖 阻遏 阌乡 潢川 管辖 阻隔 消耗 逃窜 襄阳

  2、提问有关新闻的知识:

  ⑴ 新闻的特点。

  ⑵ 新闻的结构。

  ⑶ 新闻的六要素。

  二、整体感知课文,研讨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2、找出本文的新闻的六要素。

  3、如何划层次:

  明确:可分五层。

  ⑴ 导语,概述南阳的解放。

  ⑵ 用史料说明南阳的重要战略地位。

  ⑶ 回顾一年来蒋介石被迫放弃南阳的经过。

  ⑷ 概述战略反攻以来我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⑸ 南阳逃敌的命运。

  4、找出本文的议论性的语句,体会在文中的作用:

  议论成分可以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深度。在新闻中插入适当的议论,阐明问题,是必要的。

  5、自己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分析本课语言上的特色。

  三、小结

  本文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新闻作品,内容不局限于南阳解放而由南阳解放说开去,叙述一年来中原战局的巨大变化,中原我军的巨大胜利。写法灵活自由。

  四、分小组交流学生各自准备的新闻,并加以评点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2、写出历史上发生在南阳的三次重大战争。

  3、复习第一课的字词和有关新闻的知识。

  4、预习第二课。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知识目标〗

  1、解并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

  2、识记课文重点字词。

  〖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

  〖教育目标〗

  了解感悟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分析评价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

  〖重点难点〗

  了解并且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媒体〗

  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设计〗

  一、导语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识记重点字词

  鄂(湖北) 豫(湖南) 绥靖 阻遏          

  锐不可当 气势磅礴 回肠荡气 聿          

  闱乡      

  三、知识介绍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速读全文,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速读全文,划分新闻内容要素:

  时间兵力渡过兵力中路军

  安庆──芜湖

  20日夜~22日夜30万30万西路军

  九江──安庆21日17时~22日22时35万2/3东路军

  南京──江阴21日17时~22日22时35万大部

  五、思考品味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三一、二组品味新闻的语言。

  六、教师总结

  七、巩固提高

  1、思考题:

  阅读全文寻找证据,证明我军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2、从近期报纸上找一则你最喜欢的新闻进行分析,分别找出该则新闻的六要素、结构要素以及进行适当的点评,具体的阐述你喜欢它的原因。

  〖课后记〗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们掌握了新闻的基础知识,通过表格形式,学生对解放军的行军路线有了较为清晰的掌握,达到了预期授课目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知识目标〗

  1、巩固重点字词。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新闻六要素及结构要素。

  〖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在解放战争时期采取的土地政策,感悟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

  〖教学媒体〗

  投影仪。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提问学生有关新闻的知识要点:

  1、新闻六要素;

  2、新闻结构要素;

  3、结合课文字词、知识要点的掌握情况。

  二、整体感知

  速读新闻,理清新闻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84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得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各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三、思考品味

  1、完成研讨与练习四。

  2、全文共分为五个层次:

  ⑴ 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⑵ 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⑶ 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

  ⑷ 有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⑸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四、拓展延伸

  1、思考题:

  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文中选择论据来证明蒋军的大势已去?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三第三组,感受新闻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五、教师总结

  教师对学生今后的读书读报活动提出要求:

  博而精,不仅要瞧热闹,更要瞅门道。

  六、提高巩固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篇4

  一《新闻两则》教案   ssslll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解并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

  2、识记课文重点字词

  (二)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

  (三)教育目标:

  了解感悟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分析评价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

  二、重点难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三、教学媒体:

  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

  (一)导语 :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揭题解题

  (三)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查字典解决)。

  识记重点字词:

  鄂(湖北) 豫(湖南) 绥靖 阻遏 锐不可当 气势磅礴 回肠荡气 聿 闱乡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学习字词,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四)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五)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六)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或对照教材也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的内容。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随之板书如下,增强学生认识本文内容的条理性。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七)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 (第1句、第2句)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3、教师讲知识:

  (1)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 ”(板书),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导语 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2)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3)新闻还要有“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 、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说明】教师随着讲解,板书:标题、导语 、主体。这是传授知识的环节。作为学生新接触的一种体裁,讲些必要的知识是有用的,不能忽视。在学生对本文内容和构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传授有关知识,显得自然,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太困难。

  (八)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学生答题后教师再讲,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预习提示”介绍“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证明了报道的及时。)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报道准确)

  教师板书:真实、及时、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关于简明扼要问题,课后有短文专门讲解,课下阅读。 

  (九)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语句,读一读。 

  (十)布置作业  :

  课后练习二、三。口头完成;

  课后练习六。书面完成。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巩固重点字词;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新闻六要素及结构要素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

  3、了解我国在解放战争时期采取的土地政策,感悟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课:

  1、回顾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 、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整理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标题、导语 、主体、背景、结语。

  3、请合上书用简短的话将这则消息复述出来。

  结合复述讨论课后练习一,明确交代清楚要素是新闻真实性的需要。

  二、学习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整体感知:

  1、速读新闻,理清新闻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84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得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各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二)思考品味:

  1、完成研讨与练习四

  2、全文共分为五个层次:

  1)导语 ,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2)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3)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

  4)有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5)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三、拓展延伸:

  1、思考题: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文中选择论据来证明蒋军的大势已去?

  阅读全文寻找证据,证明我军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三第三组,感受新闻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例:比较下面两段话:

  A、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B、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分析:上面两段话主要意思一样,但第1段表达较笼统。第2段中将“越过”改为“突破”,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是经过激烈的战斗才取得胜利的。“渡至”比“到达”的意思具体确切,说明人民解放军是从水路进军的。而第2段中的“24小时内”和“即已”则比“共”字更具体、更准确了,突出人民解放军渡江时间短、进军神速。第2段是毛泽东的原文,和第1段作比较,充分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和简明。

  四、教师总结

  1、《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 、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五、提高巩固

  从近期报纸上找一则你最喜欢的新闻进行分析,分别找出该则新闻的六要素、结构要素以及进行适当的点评,具体的阐述你喜欢它的原因。

  六、作业 练习

  1、检查字词

  2、课后练习讨论

  【附:教学后记】

  课后记:新闻文体知识教学,如何能与新闻的内容结合起来,是本文教案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先引导启发学生找出能够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而后讲授有关“导语 ”的知识,因为“导语 ”在全文之首,作用就是能够概括表述全文内容。学生既练习了辨析关键语句的能力,又对“导语 ”的位置和作用留下较为清晰的印象,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自然结合在一起。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篇5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总课时:

  第1课、《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4、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走进新闻。

  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可以采用怎样的办法呢?

  (报纸上、电视上或者广播里发布消息。)是啊,在现代社会里,新闻在传播信息方面起着巨大作用。 “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消息(新闻)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条。一是事实说话。正如陆定一同志所说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二是迅速及时。迅速,是指它能很快地向读者(或听众、观众)传播;及时,是指快而得当,适合需要。三是高潮在前。写消息时,通常把最主要、最新鲜、人们最关心的事实写在前面,把比较次要的内容写在后面,形成所谓“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四是简明扼要。简明,就是既简洁又明白;扼要,就是准确地把握住事物的主要之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就充分体现了上述特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由毛泽东亲自撰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

  走进新闻——新闻有哪些特点和要素?

  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基本结构:

  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它可以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多行标题包括:主标题、引题、副标题。

  导语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新闻的基本事实或主题,给读者以总体印象。    

  主体:是主要部分,对导语 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阐释和拓展。

  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此“电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二、新闻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2、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及新闻的要素。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20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三、合作探究,画画地图。

  画画地图:分别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已占领的地方用红色标线,向前进发点用箭头标出。(可画在课本上的地图上)

  四、角色体验,变换阅读。

  1.当当播音员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2.当当军事家

  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3.当当主持人

  如果你来当主持人,你将怎样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

  五、语言品味,学习提高。

  ♂看谁读得好,讲得好。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1、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②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

  ③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④ “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 “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到达”,泛,) “24小时内”,时限明确,(“共”,时限不明,一般化,)“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界更为确切; “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剩下的”,表达内容模糊。)

  ⑤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或正面或反面)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2、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②第4小题①句,对战况、战果的介绍比较笼统,不够准确之外,也不够鲜明。而②句中,“整天激战”介绍了战况,“歼灭及击溃”更鲜明的报道了敌军惨败状况,“广大地区”既准确说明了并非全境,又鲜明指出了大局已定,“控制江阴要塞”鲜明的表述出“封锁长江”的确凿态势,更切实可信。将“东路军”改为“我军”在不影响准确明了的前提下,自然融入了亲切自豪的感情色彩。

  ③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精选15篇)《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