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物理属性
物质的物理属性(通用4篇)
物质的物理属性 篇1
【考点聚焦】
1.知道质量的单位。2.会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会使用游码,会使用天平称质量。3.理解密度的概念。4.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5.会用量筒测体积,会用天平和量筒测体积
【知识结构】
一、质量
1.定义: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2.单位:国际上通用的单位是kg。
二、用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1.天平的正确使用(1)调节底座水平。(2)调节横梁平衡。(3)正确读数2.测量物体的质量3.液体质量的测量
三、密度
1. 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
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质量、体积无关。不同物质,密度一般是不相同的;同种物质的密度则是相同的。2.密度的公式:ρ=m/v 3.密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kg/m3。
水的密度1.0×103kg/m3
四、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1.测密度的原理:根据密度的公式ρ=m/v来测定。测量物体的密度时,需要测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然后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物质的密度。2.测定固体的密度3.测定液体的密度
五、密度知识的应用
1.求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2.利用密度鉴别物质
【方法提示】
1.给你天平、量筒和水,要测出金属块的密度, 判断是何种金属?写出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1)用天平称出的质量m(2)将量筒内装入一定体积的水v1(3)把金属块放入量筒内,计下水面位置的读数v2(4)算出金属块体积v金=v2-v1,则ρ金=m金/(v2-v1)(5)对照密度表判断是何种金属。
2.判断物体是“空心”还是“实心”
(1)比较密度:根据公式ρ物=m物/ v物,求出ρ物,再与该物质密度ρ比较,若ρ物<ρ,则为空心,若ρ物=ρ,为实心。
(2)比较体积:把物体作为实心物体对待,由公式v=m/ρ,求出v,再与v物比较。若v<v物,则该物体为空心,若v= v物,则该物体为实心。
(3)比较质量:把物体作为实心物体对待,由公式m=ρv,求出体积为v的实心物体的质量,然后将m与物体实际质量m物比较,若m>m物,则该物体为空心,若m=m物,则该物体为实心。
【对应训练】
1.7.9×103kg/m3= g/cm3; 1l= ml; 1mg= kg;
2.铝锅的质量540g,铝盆的质量是270g,铝块的质量是27g,则组成物体的密度之比为 。
3.质量相同的三种实心正方体金属块,分别是根据如图2所示的高度,
查表可知,a是 ;b是 ;c 是 。
4.甲、乙两物体,甲的质量是乙的质量的3倍,乙的体积是甲的
体积3/5,则组成甲、乙两物体物质的密度之比为 ,若将甲的体积截去1/3,将乙物体截去
2/3,甲、乙两物体剩余部分的密度之比为 。
5.甲、乙两实心球,甲的体积大于乙的体积,有关甲、乙两球的质量和密度的关系,可能存
在的情况有(1) ;(2) ;(3) 。
6.甲、乙两个物质的密度之比为3:2,若用它们分别掳做成一个实心物体,则质量之比和体积
之比可能是〔 〕 a.5:2 3:5 b.4:1; 8:3 c.2:1 3:2 d.4:3 1:2
7.如图3所示,三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有质量相同的酒精、水、盐水,则装酒精的是〔 〕
a.甲杯 b.乙杯 c.丙杯 d.无法判断
8.用天平测出质量100g的水,步骤有:
a.使天平的衡梁平衡
b.往可盘加入,100g的砝码
c.把空玻璃杯放在天平的左盘上,往右盘加砝码以及移动游码,使天平横梁平衡
d.要空玻璃杯中慢慢注入水使横梁平衡,这时玻璃杯中的水这是所需称量的100g的水在上述实验步骤中,正确的实验顺序是 〔 〕
a.a→b→c→d b.a→c→d→b c.a→c→b→d d.a→d→c→b
9.质量为60g的无色透明液体,其体积为75ml,则该液体可能是 〔 〕
a.水 b.煤油 c.酒精 d.硫酸
10.使用托盘天平,如果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忘记将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上,使用
它来测量物体的质量时,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为什么?
11.一架天平的砝码盒中各砝码的质量及个数见下表天平的游码标尺如图4所示,
砝码 100g 50g 20g 10g 5g
个数 1 1 2 1 1
(1)当他准备向右盘加砝码时,首先脑子时应想的问题是 。
(2)他在右盘加20g,10g,5g,砝码各一只发现天平横梁上的指针在标尺的两侧不断摆动,如图5所示
① 他用下列哪一步操作可正确称出物体的质量 〔 〕
a.将横梁上平衡螺母向右旋进一些b.将横梁上平衡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在天平右盘加砝码d.从天平右盘取出5g砝码并移动游码
② 该物体的质量 〔 〕
a.可能大于35g b.在30g与35g之间
c.可能小于30g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3)该天平的分度值是 g。测量范围是 。
12.以马铃薯为原料的淀粉厂的收购员,在选马铃薯时,需要测出马铃薯的密度,因为淀粉加
工厂是根据马铃薯的密度来确定收购价格,小宇用所学过的知识测定马铃薯的密度,根据下表确定其含淀粉的百分率和收购价:
马铃薯的密度(g/cm3) 1.08 1.10 1.12 1.14 1.15
所含淀粉百分率 14 18 22.5 26.5 29
收购价(元/kg) 0.40 0.44 0.50 0.60 0.80
(1)若手边有:天平;细线;水;量筒;尺;小刀;干净的马铃薯。
请你帮小宇同学选择其中部分器材,设计出一种测密度的方法。
①选用器材 ;
②实验量,所需要测量的量 ;
③根据测出的物理量,写出马铃薯密度的表达式: 。
(2)根据上表,你得出的结论是 。
13.一块长2m,宽0.5m,厚0.2m的金属块,质量为1.78×106g ,求此金属块的密度?并说出它
是哪种金属?若将它截去一半,剩余部分的密度是多少?试用密度公式证明。
物质的物理属性
1. 7.9 103 10-6 2. 1:1:1 3. 铝 铜 铂 4.9:5 9:5 5.(1)m1=m2 ρ1<ρ2 (2)m1>m2 ;ρ1<ρ2 (3)m1>m2 ; = 6.b 7. a 8. c 9. c 10. b 11.(1)估计被测物的质量;(2)① d ② b (3) 0.2 210 12.(1)①天平、小刀、干净的马铃薯、量筒、水、细线;②马铃薯的质量m;量筒中水的体积v1;放入马铃薯后总体积v2;③ρ=m/(v2-v1)(2)马铃薯密度越大,含淀粉的质量分数越大收购价格越高。
物质的物理属性 篇2
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一个玻璃茶杯和一个不锈钢茶杯,带进教室学生觉得非常好奇。于是我问: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物体有各自的特性。你们知道玻璃杯和不锈钢茶杯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各抒己见:玻璃杯脆而易碎、透明、导热性差、硬度高。不锈钢杯韧性好、耐腐蚀、不透明。是呀,玻璃杯易打碎,可用用开水泡茶可以欣赏茶叶泡开时优美的形态,茶杯拿在手中不烫。不锈钢茶杯不易损坏,茶杯拿在手中很烫,所以不锈钢的茶杯一般要做个把,以免烫手。
很简单的道具,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教学效果很明显。学生很快理解了物质的物理属性有:透明度、导热性、柔韧性和硬度高等。
你能根据以上信息提出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吗?学生随口而出,不锈钢和玻璃哪个硬度大?我问:怎样比较问题的硬度呢?学生讨论后设计了实验方案很快比较出不锈钢和玻璃的硬度。随后还将我们身边的钢锯条、塑料尺、铜钥匙、铁钉、粉笔、铅笔芯拿来实验并按硬度从大到小进行了排列。在组织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我巡回指导,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不要划伤手,也不要损坏课桌等。学生情绪高昂,觉得物理课好玩,在好玩的同时也学到了知识!
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
1.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2.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3.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安全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比较物体硬度时要注意安全,不要划伤手,也不要损坏课桌等。
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利用我们身边的钢锯条、塑料尺、铜钥匙、铁钉、粉笔、铅笔芯拿来实验比较了他们的硬度后,若再让学生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说出分类的方法和依据就更好了。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
物质的物理属性 篇3
本章学习了物质的基本性质——质量和密度,质量的测量工具——天平等,同时学习探究物质的密度与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会应用质量和密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标明确地提出了学生要会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淡化概念教学的僵化性。但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参与过程和方法及相互协作精神的要求明显提高。所以在复习时我让学生一边演示一遍讲解实验过程。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密度概念,这样通过亲自动手参与探究,凸显教育理念的转化,使学生由被动地对知识的接受向知识的探究转化,从而使学生能自由地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和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自主学习,梳理知识点,再让学生交流讨论归纳知识点,完成学案上的问题,使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使学生进一步的掌握知识点,在通过展示知识点和问题,加深印象,教师补充拓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通过测量液体的密度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终生探索的乐趣和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了学生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贯彻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最后通过当堂达标巩固知识点,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觉得针对不同的学生就要用不同的复习方法,对于我校的学生只有反复的练习从基础入手,扎实基本功,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才能有所提高。
反思四:物质的物理属性教学反思
最近主要是带领学生们学习了<物质的物理属性>.这一章的内容,主要学习了物质的物理属性中的质量、密度.
在质量的教学中,学生的掌握还比较清楚,知道什么是质量、它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实验室和日常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工具、以及怎样用天平来测质量等等.但是到了密度这部分,学生就感到比较困难了。例如要解释密度的意义:水的密度是1103kg/m3,它的意义是什么?有学生会重复说一下,不知道怎么去解释,还有的学生说:一立方米的水的密度是1103kg/m3或者说一立方米的水的质量是1103kg/m3。对于所说的一些物理量与对应的单位根本不能一一对应。这种现象还出现在计算题上面,在写上公式后就代数据,不习惯写单位,所以最后算的是什么量,是质量,体积还是密度,是什么单位,不好好考虑,都写上密度的单位,反正现在讲的是密度。抱着这样的思想作题很成问题。而在要用密度的知识应用时就更加糊涂了。具体到根据已知器材去测未知物体的密度,一般是利用水以及天平等去测油的密度,饮料牛奶的密度等等会感到很难下手。但在这之前类似的计算题已经做过。但是他们在做题目时也许根本没去琢磨,没去理解没有做通,只是停留在仅做题的基础上。再做到这样的题目:一只杯子装满水质量是200g放一块45g的金属后溢出一部分水再把金属取出后发现只有 196g,求金属的密度。这道题目涉及的是一些物体的质量,还有一个隐含的是水的密度,但要能找出哪部分水的体积刚好就是金属的体积,问题就好解了。在讲过这样的例题后,学生基本知道这样的思路,但是对于哪部分水的体积是金属的体积去比较模糊,所以胡乱找个大的质量减去小的质量就以为是少的水,算出其体积就是金属的体积。有些学生反映的问题都是这样。
密度这部分内容反映的问题较多,学生也有点怕,但它是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所以还得迎难而上,关键要学生能理解密度这个物质的特性,要多做题目,在做题目的过程去总结,去理解,去思考,去应用,去联系。
物质的物理属性 篇4
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安全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比较物体硬度时要注意安全,不要划伤手,也不要损坏课桌等。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
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利用我们身边的钢锯条、塑料尺、铜钥匙、铁钉、粉笔、铅笔芯拿来实验比较了他们的硬度后,若再让学生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说出分类的方法和依据就更好了。
物质的物理属性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