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精选13篇)
抗日战争 篇1
课标要求: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复习内容: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日军的滔天罪行、抗战的胜利
复习重点:全民族抗战、抗战的胜利
复习难点:抗战胜利的意义
自主学习
一. 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1.背景:(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国际:
国内:
2.实现标志:_________________。
3.概况: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比较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领导 国民政府(国民党) 边区政府(中国共产党)
区域 抗战前线
路线、主要战术 片面抗战、大会战 全面抗战、游击战
主力 国民革命军 八路军、新四军
战役
意义 抗战相持阶段以后,成为抗战的主力
原因 有一定军事实力;片面抗战
两者关系
4结果:在抗战前期,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无力阻止敌人进攻,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1938年10月,___________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二. 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
(1)时间: 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
(2)暴行: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南京和平居民和已放下武器的军人超过 人
2.潘家峪惨案:
(1)时间: 年初。
(2)地点:河北省丰润县 。
(3)暴行:全村1500多人中有 多人被杀
3.七三一部队:
(1)地点:中国 。
(2)暴行: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称为“ ”。他们惨无人道地用中国活人作试验,因受试验而惨遭杀害的中国人达三千以上。
三.抗战的胜利:
1.百团大战:
(1)概况:1940年下半年, 指挥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千米的战线上,拔掉敌人据点近三千个。
(2)地位: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 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3)结论:中共领导 军民,开展广泛的 战争,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 。
2.中国远征军:
(1)背景:1942年初,日军由泰国、缅甸侵入我国 。
(2)目的:确保 这条国际交通线。
(3)战况:①中国远征军救出被日军在 包围的英军七千多人。
②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的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 。
3.抗战的胜利:
(1)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________投降,中国人民取得八年抗日战争的胜利。
(2)意义:
合作探究
1、结合课本历史纵横说明日本侵华的加剧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影响。
2、阅读材料:
材料一:日本军部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军事力量,过低的估计了中国军队的抵抗能力,因此在战略上强调“速战速决”。 企图集中兵力在最短时间内打败中国军队,逼使中国政府屈服。七七事变前,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在其主持的大连侵华会议上,狂妄地叫嚣:三个月之内就可解决中国。因此,日本政府在短短十多个月内,集中了二十八个师团的兵力,同时在华北和华东展开进攻,然后南下华中,企图一举打垮中国军队的主力,消除中国军队的抵抗,达到侵占中国的目的。
材料二:战争的胜负不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也是经济力量的较量。日本当时是一个工业发达的军事帝国主义国家,因此在军事装备和军事训练上都占据优势,而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大国,军事装备和训练、编制都过于落后,无法适应陆海空联合做战之需要。……尽管战初期中国军队进行了顽强抵抗,但以血肉之躯与有时装备的军队相战,在这种抗战时难以持久的。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正面战场的认识。
3、日军侵华的表现主要有哪些?如何看待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南京大屠杀问题?
4、日寇投降的消息传到重庆的时候,上清寺、牛角沱等处迅速响起了清脆的鞭炮声,人们纷纷自发走上街头,鞭炮声、欢呼声与狂热的掌声响彻了山城。“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正是广大陪都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心声与写照。陪都人民纷纷以各种方式庆祝抗战胜利,除了各大餐馆隆重创制并推出了“轰炸东京”这一道既有抗战意义又激励人心的名菜之外,重庆的一家报刊还刊登了一副字谜“抗战胜利——打我国古代一人名”来增添喜庆。有人猜苏武,有人猜屈原,还有人猜毛遂、蒋干等,答案究竟是什么?说明你的理由。
5、结合近代历史,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知识检测:
1、xx年12月13日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70周年祭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冥思厅的照壁上刻有“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这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是
a.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b.以史为鉴,科学发展
c.抨击右翼势力,反对篡改历史 d.牢记血泪苦,勿忘民族恨
2、抗战时期,八路军领导下的地方抗日武装,有根据地的县大队、区小队、村民兵小组等。这些“土八路”的出现是毛泽东关于什么思想的实践体现?
a.根据地建设思想 b.土地革命政策 c.人民战争思想 d.统一战线主张
3、1942年春,罗斯福总统说“假如没有中国,……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打下澳洲、印度,打败俄国。”在这段话中罗斯福
a.提示澳洲、印度、俄国将面临日本更大规模的侵略
b.肯定了中国战场对抗击日本法西斯起了重要作用
c.试图说服政府尽快对日宣战
d.对中国抗战作出的重大牺牲表示同情
4、读右边的漫画,请判断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①该漫画与“卢沟桥事变”有关 ②导致该事件出现的背景是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③该漫画表明作者已经预见到日本帝国主义必将自取灭亡 ④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奋勇抗战的坚强决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淞沪会战历时近三个月,其最重要意义在于
a.杀伤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 b.表明了国民政府的抗战决心
c.避免了上海的迅速沦陷 d.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
6.抗战时期国共分别领导组织不同战场,导致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两党阶级性质的不同 b.两党历史上积怨很深
c.两党武装力量所在地域的限制 d.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排挤
7.下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据图中阴影部分判断,他的研究课题是
a.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b.七七事变前日本占领区域的变化
c.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d.三大战役后解放区的扩大
8.日本右翼势力认为:“在支那事变(指1937~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发展的过程中,日军……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性质。最重要的是,日本方面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意图。”下列各项有力驳斥了以上言论的是 ①“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变成日本的殖民地 ②通过《马关条约》割占中国台湾 ③全面侵华战争期间占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④南京大屠杀
a.①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③
9.中国人民赢得抗战的胜利,这一事实充分说明
a.要打败帝国主义必须先战胜国民党反动派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结束
c.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 d.中国民族解放战争是和世界进步力量密切相关的
10.下列抗日战争的影响中最主要的是
a.中国人民百年来第一次完全取得胜利的反帝斗争
b.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c.为中国近代受侵略历史结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d.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知识拓展:
1.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全民族反侵略战争。因为:①它在地域上是真正的全国战争。在前线,军民坚决抵抗日军进攻;在后方,掀起了全国性的救亡运动;②全国各个阶级、阶层都参加了战斗。不仅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有部分地主买办、海外华侨和宗教界人士,都参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反对日本侵略者;③全国各党派,都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了分裂对抗的局面,求同存异,在抗日的基础上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④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都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⑤共产党努力发动和组织了广大群众,使抗日战争有了极大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2. 两大战场的抗日状况:(1)正面战场(国民党):淞沪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太原会战→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平型关大捷;徐州会战→取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枣宜会战→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 (2)敌后战场:路线:(洛川会议)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战场:敌后抗日根据地。中枢和总后方:陕甘宁边区。结果:粉碎了日军的“扫荡”“蚕食”和“清乡”;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1944年春,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3.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
抗日战争是世界上开始最早(1931年9月18日)、结束最晚(1945年9月2日)、历时最长(近xx年)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从局部逐步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的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日战争 篇2
【三维目标】
1.知识:卢沟桥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国民党正面战场四次会战、中共全面抗战路线、日军的侵略罪行、抗战的胜利
2.能力:对片面和全面抗战路线本质及结果的认识,培养学生用阶级的观点和比较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思想:认识抗日战争是在统战旗帜下,全民族的抗战,民族利益高于党派、阶级利益。
【教材分析】
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难点:国共两党实行不同的抗战路线的原因。抗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地位
【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教学法(2)合作教学法
【导入新课】
教师:今天是星期一,同学们刚刚参加完升旗仪式回来,现在我来考考大家:升国旗唱的国歌原名叫什么?
学生:《义勇军进行曲》
教师:我们一起来唱一段国歌吧!(文娱委员领唱,学生齐唱国歌)
教师: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今天的一百多年里,民族危机意识始终笼罩在国民心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便是这种意识的集中反映。这首歌创作于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从这首歌创作的历史背景看,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当时中华民族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学生:华北事变或日本侵华;抗日救国或救亡图存。
教师:这一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请大家翻开课文第30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著名战争──抗日战争。
【讲授新课】
一、全民族抗战
1.日本侵华的原因
为了全面掌握战争爆发的原因,可以适当地补充资料,从世界史的角度介绍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地位。
⑴历史背景:
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和摆脱困境的对策;历史原因: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的既定国策;
现实原因: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剧了侵略的野心,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有利条件:中国的国内局势为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尚未作好充分的准备,国际社会绥靖之风盛行。
2.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进攻中国的开始,卢沟桥中国军队的抗战,是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国人民共同抗战。统一战线的建立是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符合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利益。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外敌当前,国共两党捐弃前嫌,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了两个战场。
3、中共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
4、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组织四次会战
中国广大军民同仇敌忾,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日军曾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结果,仅仅一个上海,日军就打了三个多月。日军恼羞成怒,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他们已经不是一支军队,而是一群野兽!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
2、潘家峪惨案
3、七三一部队
(播放纪录片、幻灯:南京大屠杀片段及照片、影片《屠城血证》片断、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齐齐哈尔市毒气事件)
三、抗战的胜利
1、百团大战
教师:抗日战争打得非常艰苦,抗日低潮的时候,有些人甚至动摇了:我们能打赢日军吗?为了振奋人民的抗日精神,争取抗日形势的好转,党中央决定在华北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歼灭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展开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教师:百团大战狠狠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除了境内作战外,中国军队还积极开辟国外战场。
2、国外战场: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
教师:在英美军队配合下,1945年初,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经过八年浴血奋战,我们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3、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9月3日,国民政府决定全国放假一天,庆祝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这一天,全国人民欢天喜地,载歌载舞,各地到处张灯结彩。
(幻灯)猜谜语: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原因。猜三个中国古代著名人物的名字。
学生:(议论、回答略)
教师:这三个人分别是屈原(屈服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的原子弹)、苏武(苏联出兵东被,威胁日军)、共工(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民族人民奋力抗战的功劳)
(幻灯)
中国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
a、国际社会的援助
b、敌小我大,我强敌弱
c、国民党正面战场消灭日军的主要兵力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
(答案d)
教师: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中国都失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全民英勇抗战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教师: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我们可以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来分析。请同学们自己尝试作分析。
学生:分析、议论、
(三)布置探究学习内容
查阅有关资料:1、列举近代以来外国列强历次侵华的时间、规模和结果;
2、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3、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我多次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通过探究学习、启发引导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学生唱国歌这一情节,调动起学生的爱国情绪。后来学生们反映,他们已经四年没唱过国歌了。
抗日战争 篇3
第14课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中共与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八一三事变的概况。
掌 握 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重要史实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教材 从课文和插图中认识卢沟桥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体验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民族情怀,控诉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行径
收集资料鉴别整理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的主要罪行,结合学习活动,准备《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南京大屠杀不能忘记》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继承先烈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
思想意识 仇恨法西斯,愿为人类的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
重点难点
重点 “卢沟桥事变”
难点 通过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险恶用心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给出预习目标,指导学生预习。(全体学生)
二、学生准备
全体学生据预习目标预习课文。
学法指导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为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日本侵略军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以及和平解决所起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教师讲授:东北三省沦陷后,日本帝国主义就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地区,对北平(即今天的北京)实施包围。中国军队为了保卫北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同敌人在那里展开血战,谱写了一段“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英雄史诗。
学习新课
一、检查预习目标。(找一排学生依次回答)
1、卢沟桥事变(时间、大致经过、标志)
2、南京大屠杀(时间、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
二、小组合作讨论:
1、日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说:“因为是在战争期间,即是发生某种屠杀,也并非‘大屠杀’一类的行动。”你认为这种说法站得住脚吗?
2、作为中国人应当如何对待南京大屠杀事件?
在学生讨论后,老师强调: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它歪曲了历史真相,其目的是美化侵略战争,企图逃避罪责,蒙混视听。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是无穷的灾难,绝对不能忘记我们的同胞用生命和鲜血写就的祈愿:反对战争、争取和平! 炎黄子孙绝对不能忘记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深仇大恨,要高度警惕日本右翼势力的卑劣行径,坚决防止法西斯势力的复活。我们还要注意将日本人民同军国主义分子、右翼分子、新法西斯分子区分开来,尽量帮助那些暂时受到蒙蔽的日本中学生明白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三、老师据大纲强调重点(指导学生掌握):
1、卢沟桥事变(时间、标志)
2、南京大屠杀(时间、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人民的人数)
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是局部的,七七事变后的抗战是全国性的。
四、多媒体展示。
五、课堂展示。
1、在图上找出卢沟桥、南京等地。
2、用史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
2、预习新课。
3、课外活动,准备《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南京大屠杀不能忘记》。
教学反思:
抗日战争 篇4
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爆发
一、教育目标
(-)知识教育点
1.抗日战争的爆发:卢沟桥事变。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八一三事变和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红军的改编,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3.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和平型关战役;徐州会战和台儿庄战役;国民党政府的片面抗战路线及其后果。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洛川会议和全面抗战路线;敌后抗日根据地;《论持久战》的发表。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指导学生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分析矛盾的方法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的不同本质和结果,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及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说明国内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中国人民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认识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神圣的全民族抗战。
2.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是相互配合,相互支援的。国民党在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抗战,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并为敌后战场的开辟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对此,教育学生国家、民族利益高于党派、阶级利益的爱国主义教育。
3.通过讲述中国共产党在建立统一战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全面抗战路线、开辟敌后战场,为抗战发展指明道路等内容,激发学生认识中共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地位,以及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国共两党实行的不同抗战路线及结果。
(二)难点
国民党政府抗战初期抗战的评价。
(三)解决办法
1.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先可联系旧知识,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逐步激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其必要性,中国共产党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以及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中共一直为实现全民族联合抗日而不懈努力,使建立统一战线有了可能性。七七事变以后,中国共产党为此继续努力,八一三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要“抵抗暴力”。9月,国民党公布合作宣言。在民族危难的紧急关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从而实现了国共合作局面,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从必要性、可能性和最终实现把相关事件联系起来,即可掌握建立过程。同时,紧紧围绕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和中共为此作出的努力这两条主线来掌握,而国民党方面态度的变化发展又是至关重要的。
2.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应从国共两党的阶级本质不同,决定他们采取不同的抗战路线这~角度来理解。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虽被迫加入全民族抗战的行列,但从其一贯与人民为敌的阶级立场出发,害怕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革命力量的壮大,故而推行一条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代表,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积极发动群众,壮大人民的力量,包括争取联合国民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两个不同的出发点,两种不同的路线,产生两种不同结果是必然的。
3.对国民党抗战初期抗战的评价。可以指导学生从三方面来分析评价。一是在民族危亡的的关键时刻,国民党政府组织了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使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被粉碎,为最后夺取抗战胜利起到了一定作用。二是国民政府虽然是被动参加全民族抗战之中,而且在战略上连犯错误,但广大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抗战,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三是国民党的抗战是片面的,因此,又对抗战的发展又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1.有关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的录像、《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
2.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对华侵略、抗日救亡运动,西安事变、中共的宣言、方针政策,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等内容,整合成一个较为系统的课件,作为教学的辅助。视频材料、文字说明、图片资料结合起来。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搜集近几年发现的日本侵华罪证的新史料或文物。
2.学生动手绘制一张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
3.学习《论持久战》原文,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使学生能准确地表述抗战初期的以下基本史实。卢沟桥事变和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具体过程和两次国共合作的主要异同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抵抗及其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论持久战》对抗战发展的指导。
2.使学生能正确说明国共两党实行不同抗战路线的原因;客观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的作用。
3.使学生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人民的抗战是在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在抗战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二)整体感知
七七事变至1938年10月,是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七七事变开始了日本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全面侵华战争,全国的抗战由此开始。在中共倡导和推动下,国共两党在民族危亡之时,再度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的抗战。两党实行两种不同的抗战路线,存在两个木同的战场。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在防御阶段起了主导作用,由于敌强我弱,国民党的片面抗战,导致正面战场的连续失败,大片领土沦陷。以共产党军队为主体的敌后战场,在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同时,在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立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毛泽东的《论持久战》,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为全国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采用多媒体教学,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视特点,材料详实的优势,教师生动的讲述,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完成教学任务。
导入新课
结合本章引言说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绝非偶然,是为实现其蓄谋已久的吞并中国、独霸亚洲、称雄世界既定方针的必然结果。说明日本扩大对华侵略的政治、经济因素。
进行教学时,可将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日寇全面侵华和中国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第二部分,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抵抗和
结果。第三部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第一部分的教学,着重强调日本是全面侵华,中国是全国性的抗战。中国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就开始了反法西斯的斗争,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之一。强调国共两党抗战态度的不同及中国共产党对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推动作用。可以结合课后的材料解析题,分析说明抗战初,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态度是十分坚决的,要求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是十分诚恳的。而国民党是被迫抗战的。
指导学生学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内容时,可补充早在7月15日中共中央向国民党方面递交的《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有关内容。宣布中国共产党愿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彻底地实现而奋斗”、“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和“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四项保证。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过程中的作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过程,从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国民党方面态度的变化三方面把过程中的主要事件联系起来。
第二部分的教学着重引导学生分析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失利的原因及其所起的作用。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国民党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日本的侵略严重侵害了国民党的利益,国内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推动,迫使国民党进行抗战。但其阶级本质决定其与人民为敌的立场不会改变。因此,它不可能发动人民抗战,害怕人民的力量在抗战中壮大,故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其结果必然是丧师失地,损失惨重。但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的抵抗对粉碎日本迅速灭亡的计划起到了一定作用,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英勇奋战的业绩也是值得肯定的。一些具体史实可由学生阅读或讲述。
第三部分的教学突出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及毛泽东《论持久战》对抗战发展的重大意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要利用地图让学生明确主要根据地的名称、地理位置。毛泽东的《论持久战》除要明确历史背景、观点、历史意义之外,还要让学生了解毛泽东得出观点、结论的基本方法。
(三)总结
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抗日战争成为一场全民族的抗击外来侵略的战争。在这一斗争和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丰富了统一战线的内容,积累了革命斗争经验。中国共产党执行全面抗战路线,深入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抗日战争 篇5
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日军得寸进尺,4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日本强占东北后,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但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前,未能形成全国性的民族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发动进攻,第29军奋起抵抗。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8月13日,日军又进攻上海,同样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抗战。
中国共产党面对民族危亡的严重形势,率先捐弃前嫌,主张国共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共同挽救中华民族。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就此同国民党进行了多次谈判。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作为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根本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督促下,1937年9月,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宣告成立。
抗日战争 篇6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及抗战的胜利。
(2)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及特点成因;
(3)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作用及其形成的原因、过程;
(4)分析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及地位和抗战胜利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
(5)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通过探究学习,启发引导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
(2)开展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学生自己探究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国难当头之时,中华民族的儿女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为维护民族独立进行卓绝的斗争。
(2)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民族抗战”。
(3)通过本课学习,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民族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全民族的抗战
难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原旧人教分四课时,现人教则浓缩为一课时。与旧人教相比,新课程:
(1)对日军的暴行除原有的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外,还增加了“潘家峪惨案”;
(2)中国的抗日还增加了“中国远征军”赴缅抗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还增加了“武汉会战”;
(3)略去了中共根据地建设和中共“七大”相关内容。
★主干知识认识和学习点睛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中国抗日战争(1937-1945)的情况,主要围绕三个内容展开:日军不断扩大对华侵略并在中国制造灭绝人性的屠杀、中华民族在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下开展全民族的抗日救亡活动和抗战胜利。。全方位介绍了中国抗战艰辛历程。要充分认识中共在面对复杂形势之下,抓住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时调整策略推动着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并在抗战中不断壮大和发展自己,成为民族抗战的脊梁,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国人民的抗战走的是一条民族之路世界之路,这也符合当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立足本民族放眼全世界。学习本课还要深刻对历史进行反思,近代中国为何从泱泱大国最后沦落为被人任意欺凌的局面?日本军国主义为何一步步走上一条与世界人民为敌的不归路?学习本课时要中国抗战放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去认识,要适当了解与此同时世界反法西斯活动的进程。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
(师)在学习今天的内容前,我们先通过3幅历史图片复习一下上节的内容。
图片1:中英《南京条约》签字仪式
图片2:中日《马关条约》签字仪式
图片3:《辛丑条约》签字仪式
这3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生)中国近代史上的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三次战争都以中国战败告终,清政府被迫和列强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师)中国近代史是屡遭列强侵略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反对外来侵略英勇抗争的历史。然而,由于清王朝的腐朽、中国的落后,以及种种内外因素,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正义战争都没能取得胜利。以上3幅历史图片正是这段屈辱史的历史见证。然而,在强敌面前,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仆后继,顽强抗争。反抗、失败、再反抗,再失败,终于,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师)播放纪录片片段:日本无条件投降(盟军受降仪式、南京政府受降仪式)
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战争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为什么能够赢得这场战争?中华民族是这样战胜敌人的?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中有怎样的历史地位?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本节内容:抗日战争。
一、全民族的抗战:
1、日本大举侵华(抗战前期):
(1)1931年9月,制造“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亡;
(2)1932年1月,制造“一·二八事变”,袭占上海;
(3)1932年3月,扶植溥仪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
(4)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
(5)1937年7月,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抗战开始;
(6)1937年8月,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
(7)1938年10月,攻占广州、武汉,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影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为此要矛盾,促使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固的长城,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2)作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长期坚持抗战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必要条件。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的倡导者,也是坚定的维护者,对团结中国人民抗战到底并取得最后胜利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合作探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
提示:①1935年华北事变时,中国共产党于8月1日发表著名的《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②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正式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瓦窑堡会议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作了进一步阐述。它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性文献,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③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④1937年八一三事变发生后经过国共两党谈判,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
⑤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国共两党成功地实现了第二合作。
3、两个战场的抗战:
(1)国民党:正面战场
①路线:片面抗战路线即单纯依靠政府军,不发动人民群众的抗战路线;
②战役:淞沪会战、太原会战(之平型关大捷)、徐州会战(之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
【备课资料1】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
1937年7月7日夜间,驻北平丰台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时,藉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中国驻军拒绝了日军的要求。日军就将宛平县城包围,多次开枪向宛平城内射击,并以迫击炮攻城。当日军进行军事演习挑起事端之时,当地驻军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111旅旅长何其沣,一面向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报告,一方面指挥城内守军第
219团团长吉星文,率部还击。第29军司令部发出命令:“命令全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中国军队抗日的枪声在卢沟桥打响了,这就是七七卢沟桥事变。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一篇关于准备抗战的谈话。他表示:“万一真到了无可避免的最后关头,我们当然只有牺牲,只有抗战,但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必不得已的办法。”同时又说:“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8月13日上午9时15分起,日海军陆战队在铁甲车的掩护下,由宝山路商务印书馆旧厂址出发,于横浜桥过淞沪铁路,向宝山路我军阵地进发,并开枪射击。我方保安队为自卫起见,用机枪扫射,打退了敌军,日方士兵死5人,伤10余人。下午3时50分,日军开始大规模进攻,并以大炮轰击,我军奋勇抵抗,这就是“八一三”事变。
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增兵上海,成立第三战区。冯玉祥任司令长官,顾祝同任副司令长官,陈诚任前敌总指挥。9月,蒋介石兼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组织大规模的“淞沪会战”。
淞沪抗战历时3个多月,日军以松井石根大将为总司令,共投入12个师团及侮空军、特种兵部队30余万人的兵力。中国军队先以冯玉祥为总司令,后由蒋介石兼任,共投入70余个师70余万人的兵力,伤亡高达25万人,日军在此役中共伤亡40672人。淞沪守军浴血奋战,使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打破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为中国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忱。
【备课资料2】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
抗日战争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