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

2024-06-054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精选16篇)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池塘里生物环境资料,认识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系统,以此为蓝本设计生态瓶的建造方案。

  2、能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3、能互相听取意见、共同协作生态瓶,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重点:

  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

  对自然环境下生态系统的认识。

  教学准备:

  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都观察过我们校园里的荷花池吧里面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

  二、探究过程

  1、观察池塘生态系统。

  出示群落图片,老师向学生介绍,提醒学生关注下面问题:

  (1)池塘里有哪些水生生物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池塘里有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学生边观察边回答。

  2、设计建造生态瓶的方案。

  (1)小组讨论:

  首先考虑我们的生态瓶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得好一些,我们还要为它们考虑些什么

  (2)记录设计方案。

  3、做一个生态瓶。

  (1)准备相应的制作材料。

  (2)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

  4、小结。

  三、板书设计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的作用。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边缘薄;镜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3.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学习、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工具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活动,探究放大功能器具的的特点。

  2.学会使用放大镜,对比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能发现更多的细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培养持续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

  2.了解放大镜的发明史,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与人合作,共同探究。

  【教学重点】知道放大工具的结构特点,了解放大镜能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探究具有放大功能器具的特点,明白放大镜是“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每生一面)、信封、钱币;十种对比观察的器具;烧杯、水、记录纸。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课前视频导入

  1.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它与我们看到的实物有什么不同

  2.组织学生回答,导入新课。

  二、探究器具放大的秘密

  1.出示10种不同的器材,分别用它们观察文字,寻找哪些器具具有放大功能。

  (1)将器具按能否放大分成两类。(预测-实测)

  (2)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3)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比一比,想一想,怎样的器具能放得更大?

  2.交流学生的发现。

  通过比较发现能放大物体图像的器具具有“透”“凸”(中间厚)不能空心的特点。能放大的器具如果中间越厚,边缘越薄(凸度越大)放大物体的图像也就越大。知道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3.拓展活动: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不具放大功能的器具也成为一个“自制的放大镜”。

  4.小结,并介绍放大镜的历史。

  三、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了解放大镜的用途,让学生谈谈生产、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哪些工作要用到放大镜?

  2.用肉眼和放大镜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物体观察,比较肉眼观察和在放大镜下观察有什么不同。并记录在记录纸上。

  3.组织学生观察,教师巡视。

  4.组织学生汇报各自的发现。

  5.小结放大镜的作用。

  四、总结延伸

  1.你还想用放大镜观察什么?你还希望用什么工具观察物体?

  2.总结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通过相互交流了解认识一些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特点。

  2、通过调查活动了解当地的野生生物的生存状况和保护情况。

  3、增强对自然环境条件下的野生生物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一些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的特点。

  教学难点:

  让学生意识到对自然环境条件下的野生生物的保护。

  教学准备:

  活动手册、红树林、丹顶鹤、藏羚羊等野生生物的图片或影视资料、当地野生生物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哪些野生的动物或植物?”

  “动物园的老虎算野生动物吗?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受人干扰少的生物才算野生生物。”

  二、探究过程

  1、介绍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

  (1)了解《野生动物保_》和自然保护区的规定。

  (2)交流介绍自己知道的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

  (包括红树林、丹顶鹤、藏羚羊等野生生物。红树林并不是红颜色的树林,它是一种稀有的木本植物,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上,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作为当今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的木本植物,红树林起到海岸森林脊梁的作用。红树林是海洋生物食物链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食物链转换,它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

  (3)写出保护野生生物的理由。

  (4)小组交流。

  2、调查当地的野生生物。

  讨论野生生物当前的保护状况及在野生生物的保护上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3、小结。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运水游戏中,再次感知水的特性。

  2.能认识和选择在不同情况下适宜运水的工具、材料,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3.在活动中充分感受玩水带来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准备:

  水、充气盆、空桶、漏斗、瓶子、小水桶、小杯子,小铲子,小筐、小勺子、毛巾、棉花、吸水纸、海绵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起学生对水的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水吗?水是什么样的?玩水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不能把自己和同学的身上弄湿)

  (二)通过玩水,自由探索。

  1.运水。

  (1)我们今天接到一个新任务,就是把这边水槽里的水运到那边的水槽里去。(不能直接倒,并且不能漏了水或着撒了水。)

  (2)学生运水。(渗透教育“水是很珍贵的,别把它漏到地上了。”

  2.看图片。

  师:看着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水会流东,水很珍贵,要节约用水;谁能给人们带来方便,也能带来危害。)

  (三)活动延伸:

  师:今天的任务都完成得很好,下面让小水轮转起来。(两人一组)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征,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1、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征;

  2、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食盐、白糖、勺子、筷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是什么?

  生:水变咸了(师同时板书)。

  师:水为什么变咸了?

  生:因为放了盐。

  师:怎么知道水里放了盐?

  生:尝一尝。

  师:老师这有一杯溶液,谁来尝一尝?(指生品尝)

  师:是盐水吗?

  生:不是,是糖水,因为它是甜的,说明放了糖。

  二、认识溶解。

  师:同学们想不想做一杯甜水和一杯咸水呢?生:(齐答)想。

  师:怎么做?说说你的方法,并说一说要用到哪些物品和器材。

  (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小组鼓励。学生按照老师给的提示来配置溶液。(师巡视、指导)

  强调:边做实验变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学生配置的溶液展示,并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那我们刚才放到烧杯里的盐和糖去哪了?

  (生来回答:化了、看不见了……)

  引出:我们科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溶解”,根据我们刚才做的实验,你认为什么样的是溶解?(生讨论交流汇报,师简述溶解的意义)

  三、深入探究,拓展认识。

  在水里是不是所有的物品都能溶解?学生交流后师小结。

  四、课堂反思: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指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五、作业布置:

  把食盐水倒入盘子里,放在窗台上,没议案进行观察,会有什么发现?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放大镜(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平面镜片。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猜想

  1、导入:

  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1)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2)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二、探究与实践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拓展与创新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说说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尝试利用放大镜来放大物体。

  四、小结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物品是由各种材料做成,不同材料具有各自的特点,可以把物品按材料分类。

  2.我们周围的世界可分为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与识别物品,意识到物品与材料的不同。

  2.学生通过对物品分类的活动,达到对材料特征的认识。

  3.学生通过对物品分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

小学科学备课教案(精选16篇)小学科学备课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池塘里生物环境资料,认识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系统,以此为...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