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第二课时
《太阳》第二课时(精选16篇)
《太阳》第二课时 篇1
教学目标 :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 初读课文,了解各段大意,理清段意。
3、 讲读课文(1—3)学习太阳的远、大、热三大特点。
教学重、难点:体会列数字、比较等写作手法的好处。
课前准备:幻灯、字卡、有关文字投影。学生收集太阳系行星、和睦后、恒星的资料。
教学过程 :
一、 启发谈话,板书课题。10、太阳
二、 交流预习成果:
1、 字词方面:
兽(shou )繁殖(zhi )蔬菜(shu )估计(gu )
杀菌(jun )煤炭(tan )水蒸气(shui )治疗(liao )
2、 词义:
传说:人们口头流传的关于某个人或事的叙述。
估计:对事物所作的大概推断。
繁殖:繁育,生殖后代。
寸草不生:连一寸小草也不生长,形容荒凉。
三|、自渎课文,说说各段的大意。
(一) 1、太阳远。
2、太阳大。
3、太阳热。
4、太阳与我们的关系密切。
5、太阳与风雪的关系。
6、太阳与风。
7、太阳与杀菌。
8、太阳与地球。
(二) 文章共分两大部分:
第一段(1—3):介绍太阳远、大、热的三大特点。
第二段(4—8):介绍了太阳与人类、地球的密切关系。
四、 读第一自然段。
a) 出示幻灯;后羿射日。故事导入 ,这个故事是真的吗?为什么?文中那些地方(词句)可以看出。
b) 生自由读,找出答案汇报。
(1)传说、其实(师出示相关段落,圈出字词。)
(2)太阳与地球相距:150000000公里。(板书)
步行,日夜不停地走:3500年。
坐飞机:20几年。
(3)“箭哪能射得到呢?”(反问句)
箭根本射不到。
c) 师结:为了说明太阳与我们遥远,这一段利用许多数字来说明,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后羿射日”只是个传说,这种说明方法叫“列数字”。指导朗读。出示一段没有数字的文字作比较,体会列数字的好处。
五、 讲读二、三自然段。
师导:明方法除了列数字,还有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方法,文章在介绍太阳的大、热这两大特点时,是怎么写的,分组讨论学习后交流。
a) 太阳的热。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板书)
(找出相应的句子,练习朗读,读中体会。)
b) 太阳的大。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的方法。
(找出句子,读中体会。)
六、 分组朗读太阳的几大特点,深入体会说明方法的好处。
七、 用上本课的说明方法,向大家介绍你课外了解到的有关太阳系中的行星、恒星的特点。分小组交流、练说,各组选代表交流。
八、 作业 :
课后运用本课学到的说明方法,介绍一样事物。
板书:
10、太阳
说明方法:列数字 打比方 举例子 作比较
远:150000000公里
大:1300000个地球 地球
表面:6000度 钢铁
热: 中心:18000000度 火球
《太阳》第二课时 篇2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太阳》(板书课题)谁能说说作者是从几方面向我们介绍太阳的有关知识?
板书:特点
与人类的关系
二、学习第一段
(一)读课文,理清思路
1.指名三人分读第1、2、3自然段,思考:每一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太阳的什么特点?
2.交流。
板书:离地球远大得很温度高
(二)认识运用数据、比较等方法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
1.作者是如何将这三个特点写具体的呢?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前个人先独立思考)。
2.交流。
(1)读句子。
(2)找规律。
这三句话有什么共同点?也就是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把这三个特点写具体的呢?(用具体数字)
(3)再读句子,在数字下面加点。
3.练习说话
(1)看着板书,用上具体数字来说明太阳的三个特点。
(2)交流。
4.小结
5.质疑、解疑。
三、学习第二段
(一)初读第二段
1.学习总起句(出示)
(1)下面的句子有几层意思?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再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填在在括号里。
太阳( )离我们这么远,( )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2)交流
(3)齐读体会
过渡:那么太阳究竟和我们有什么密切的关系呢
2.读课文,理清思路
(1)指名四人分读第4、5、6、7自然段,思考:每一自然段分别写了太阳与哪方面的关系?
(2)交流并板书:
动植物、人类生活
雨、雪的形成
风的形成
防病治病
(二)学习第5、6、7自然段
1.学习5、6自然段
(1)雨、雪和风的形成与太阳有什么密切的关系呢?
(2)复述第5、6自然段。
(3)小结
2.学习第7自然段
(1)齐读
(2)太阳光有杀菌的作用,人们可以利用它防病、治病,但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对皮肤会有伤害。所以,我们要合理利用。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师引读,理清层次
3.学习正反两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
(1)同桌对读第2、3句话
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说明太阳与动植物关系的?
(2)交流
(3)仿说练习
a.你还知道太阳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b.出示:按下面句式练习说话
有了太阳……
如果没有太阳……
c.加个开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说一段话
(四)学习第8自然段
1.指名读
思考:哪句话概括写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板书:没有太阳就没有美丽可爱的世界
2.学习假设句的不同写法,练习说假设句: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
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三句虽然都是假设句,但写法不同)
3.练习说话。
4.齐读第8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
离地球远
特点:大得很
温度高
动植物、人类生活
与人类的关系:雨、雪的形成
风的形成
防病治病
《太阳》第二课时 篇3
第二课时 第一部分
师:上一堂课我们找出了第一中队长“一般特点”,找出了第二中队长“关系密切”,也找出了大队长“太阳”。那我要问一问了,谁想当大队长?(学生争着举手)你过来,(一学生上前来)想当大队长不能随随便便就当上了。你看美国竞选,克林顿当选了,他要宣誓:我怎么当这个总统。你也得宣誓。举起手来,(面向大家)我现在为什么让你们宣誓,就是看看你们的行为举止是不是大大方方。你这样扭扭捏捏的,不行,要落落大方。行了,站好了,面对同学。怎么宣誓呢?——“我是大队长,我叫什么什么……”开始。
生:(举手,笑了)
师:得严肃一点。
生:(大声)我是大队长,我叫张凤林。(众大笑)
师:对不对呀?
生:对。
师:对?大队长应该叫什么?
生:(议论后齐说)太阳。(张生似乎要重说)
师:你连自己叫什么都不知道。这不行,失去了竞选资格。(叫另一学生)
师:好了,一本正经,严肃。当大队长是要严肃的。开始宣誓。
生:我……我是大队长,我叫太阳。
师:宣誓对了,但这个大队长说话不太利索。先让他当一回好不好?好,过来。(指黑板)把你的名字写在这儿。(该生写“太阳”)谁想当第一中队长?(学生争着举手,师叫另一学生上前)你说话是不是比他(指“大队长”)利索?
生:是。
师:好,来宣誓。
生:我是第一中队长,我叫向铁。(学生在下面大声提醒此生,争着举手)
师:怎么都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不行,你又落选了!(另一学生跑上来)
生:(严肃地)我是第二大队长,我叫“关系密切”。
师:去,去去……哪来的第二大队长?(把他用手送回座位,学生大笑。又叫另一生上前)
生:我是第一中队长,我的名字叫“一般特点”。
师:(对大家)注意啊,咱们考考他。(指黑板上的“太阳”)大队长坐在这儿了,你觉得你应该坐在哪里?
生:应该坐在大队长的下面。
师:那是副大队长的位置。
生:(指“太阳”的后面)坐在这儿。
师:坐在这儿,位置倒是对,但是一共几个中队长?
生:两个。
师:一共两个中队长,如果你坐在这儿,那让第二中队长坐在哪儿?(对另一学生)你来告诉他坐在哪儿?
生:(上前指在“太阳”的后面说)第一个在这儿,第二个在这儿。(指“太阳”后面的上、下两处)
师:他说第一个在上面一点,第二个在下面一点对吗?
生:对。
师:这是画表格的基本知识。(对学生)因为后面还有很多少先队员,所以第一和第二要离得远点儿,这儿写第一,叫什么?
生:一般特点。(在黑板上写“一般特点”)
师:对,第二个谁来?那位女同学,看来女同学比男同学稳当。每个同学都要记住:我们学习,第一要积极,第二还要稳妥。光积极,浮躁了就不行了,明白了没有?我们学习,既要积极,又要扎实,扎实就不能浮躁,(对女生)好的,你来宣誓。
生:我是第二中队长,我叫“关系密切”。
师:这多好!(面向黑板)你往哪儿坐?
生:我往这儿坐。
师:对了,写在这儿。(学生在黑板上写“关系密切”)大家注意了,现在大队长有了,两个中队长也各就各位了……(学生站起来争着举手)浮躁!你们知道我要说什么?就先举手?我要说什么呀?
(大家无语,教师又问一个学生)
生:老师要选小队长。
师:不对,坐好,注意听我说,一定要把话听明白,经过思考,再积极地发言,明白没有?
生:明白了。
师:大队长在这儿,两个中队长在这儿,但他们各坐各的,还没有产生联系。谁能想出个办法,给它们之间建立领导关系。
(一学生上前在“太阳”后面画了两条斜线分别连接到“一般特点”与“关系密切”)
师:这样连接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学生无语)我往这里(“太阳”后面)画一个括线行吗?
生:行。
师:除去这个括线还有什么办法?
(一学生走到黑板前在“太阳”下写“≡”,在“一般特点”下写“1:〓”,在“关系密切”下写“2::〓”)
师:很有意思,你们看明白没有?
生:明白了。
师:他是三道杠(指“太阳”)代表着大队长的标志。(指“一般特点”)这儿是两道杠加个“1”,代表第一中队长的标志。(指“关系密切”)这儿是两道杠加个“2”,代表第二中队长的标志。非常聪明,非常形象。下面再看,(在“一般特点”后加一括线)谁知道这儿该写什么了?
生:该写第一中队长的三个小队长。
师:叫什么?
生:叫“热、大、远”。
师:顺序不对,叫什么?
生:叫“远、大、热”。(学生去板书)
师:我们趁他去写字,来读一读课文。大家拿起书来,课文一开始就是一个传说,刚才你们说得很有意思,你能读得很有意思吗?
生:能。
师:就像一位老太太在给小朋友讲故事那样读,谁能读?没有被我叫过的同学举手?(叫一学生上前来)会讲故事吗?能不能读得很吸引大家?好,开始。
生:(读)“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
师:哎,如果老太太这样讲故事,你们愿不愿意听?
生:不愿意。
师:我给读一遍,注意听。(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又学着有感情地读,但读得疲软无力,速度太慢)
师:你们听着要不要睡着了?(众笑)你先回去,好好学怎么读,一会我还叫你,看看你下一次读得比这一次有没有进步。大家一起拿起书来,别人打拍子是唱歌,咱们打拍子是读课文,好不好?看着我的手,开始。(教师“打拍子”做手势,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大家齐读得不错,谁来自己读?(一学生很有感情地读)
师:这才有意思吧?刚才那位同学再读一次,他读得如果有进步,大家给他鼓掌好吗?
生:好。
师:你敢不敢要掌声?
生:敢要。
师:那得看你的行动,你光说要,人家不给你,你也没办法是吧?好,开始。
(这个学生很有感情地读,读得确有进步。学生一齐给他鼓掌,并站起来争着举手)
师:我知道你们一定读得很好,那就不用读了。
师:看看那边“远”有几个少先队员?(指黑板)
生:三个。
师:谁能把这三个都写上,不许写错。谁没单独发过言,单独读过课文,单独上过黑板的举手。好,你来把三个都写上,大家看书,后面的不是故事了,大家能读得有意思吗?
生:能。
师:这就应该读出语感来,怎么读,还看我来“打拍子”,开始。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后半段,读得很有语感)
师:多好,谁想读?(一学生朗读)
师:谁敢跟他比?(另一学生朗读)
师:大家当评委,用五个手指给他亮分。好,主要是四分和五分。那个同学瞎给,你凭什么只给人家一分?(众笑)不公正。再找一位(指另一学生)谁敢跟他比?他读完后,咱们全班马上站起来跟他比着读。(学生朗读课文)
师:大家跟他比,开始。(学生齐读)
师:给自己亮分——都是五分啊!
生:对,对!
师:好,有四分的。这比较实事求是。我要问一问,刚才你们读的时候,强调了哪些内容?你有感觉吗?
生:我认为强调了“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还有“三千五百年”什么的。
师:概括一句话,强调了什么?
生:主要强调了数字。
师:用数字来说明问题,最具体,一听就明白,所以写说明文举例、列举数字,是非常重要的写作方法。刚才读的时候,除去强调了数字以外,还强调了哪些内容?
生:强调了“日夜不停地走”。
师:是啊,日夜不停地走啊,走啊,还得走三千五百年,多远啊!强调了数字和一些关键语句,那么表现的是什么?
生:远。
师:我们在朗读中,通过声调和语气的变化,强调了这些具体的数字和词语,就表现了远。这就是朗读的真谛,这就叫读出了语感。(指黑板)下面大家想一想,“大”这个小队长有几个少先队员?(生答只有一个)就一个少先队员还能画括线吗?
生:不能。
师:那该怎么表示?
生:画一条横线。
师:对了,画一条横线。(在“大”字后画一条短横线)谁来写出这个少先队员?(一学生上黑板写)大家打开课本第二段,像刚才那样有语感地读出来,想想读时要强调什么?这回我不打拍子,你们自己能不能读好?
生:能!(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非常好,你们读得这么好,我都要感动得流出眼泪了,现在男同学读一次,开始。(男生齐读)
师:女同学超过他们。开始。(女生齐读)
师:好,温柔中,内蕴着力量,很好。(指刚才学生写下的“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这个“抵”字在这儿当什么讲?
生:说它和太阳一样大……
师:那个“抵”字怎么讲?
生:比的意思。
师:才能比得上太阳,也可以,换一个更接近的。
生:顶。
第二课时第二部分
师:对了,你过来,(此生上前)你学过《赵州桥》没有?
生:学过。
师:赵州桥的栏板非常漂亮,上面雕刻着许多花纹。其中有一个栏板刻着两条龙,它们各自伸出前爪来,“互相抵着”,什么意思?(与学生互伸右手,掌心相抵)
生:顶着。
师:对了,这个“抵”字在很多情况下都是“顶”的意思,敌人来了,我们抵抗。就是跟他顶着打。明白了吧?看看下面“热”有几个少先队员?(在板书“热”后面加一个括线)
生:三个。
师:谁来写?(学生争着举手,教师请一位学生上前写)好啦,我们还来读课文,我找一位没读过的同学。哎,你没读过,你敢不敢读?
生:敢。
师:敢,那就开始。(学生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教师纠正“虽”字的读音)
师:读得挺好,就是读错段了。(众大笑)应该读第三段。(学生重读第三自然段)
师:(打断)哎,她强调出该强调的内容没有?
生:没有。
师:所以就不能表现太阳的热。(学生争着举手)干嘛不让人家锻炼呀?你再读一次。(生重读)
师:很好,大家一起读一读,前两句要压低点,才能显出第三句的高潮来。没有低就没有高。这叫辩证法,将来你们就知道了。开始。(学生齐读)
师:很好,我还想听一个平常读得最好的同学来读,你给推荐一个读得最好的。(大家争着举手)如果是你,你就说“是我”。(学生说“是我”)
师:那你就来读。(该学生读课文)
师:(打断)我教给你这样读,你拿这个“大火球”来吓唬吓唬大家。(众笑)看他们害怕不害怕。你要想吓唬他们,就要注意你的语气了,大家注意听。(学生读)
师:(很有语气地范读)“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这样来读。(生再读)
师:对,你提议一下,谁来和你比呢?
生:刘云吧。
师:刘云,你读。(刘生读)
师:非常好,好啦,大家看黑板,(指板书中的“六千度”)太阳的表面温度有六千度,谁能在这儿用另外一个方法表示出摄氏六千度?
(一学生上前在黑板老师刚画好的括号里写出“6000℃”)
师:对不对?
生:对。
师:(指板书“℃”)这个小圆圈表示什么?(生答:表示度)这个英文字母“C”表示什么?(生答摄氏度)对,这里又说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在板书“估计”下画一个括号)这个“估计”,谁能用一个数学符号来表示?
(一学生上前在黑板前犹豫,其他学生在下面小声提醒他,后在括号内写下“≈”)
师:他画了一个约等号来代表“估计”,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那么“估计”是什么意思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明白了我就不讲了。(指板书“关系密切”)大家再看“关系密切”这个第二中队长,先看看一共有几个小队长?(学生思考,议论。教师指四位学生上来板书第二中队各小队长)让他们写着,我们还来读课文。现在你们自己练习一遍,读第四段。(学生各自朗读第四段)
师:好,现在咱们进行朗读擂台赛。(学生争着举手)听我说,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的那句读给大家,读完了,你想一个人,点他的名字,叫他跟你比。
(指一学生读,该生读得鼻音很重,声音显得有些瓮声瓮气)
师:他读得好像是神话故事里藏在老槐树背后的老爷爷在说话一样。(众笑)再放轻一点,速度再快一点。不然这样没法跟人家比。(生又读)
师:好啦,点谁的名?
生:徐强。(徐生读)
师:谁是胜者?
生:徐强。
师:好啦,对大家鞠躬,坐回去吧。谁还想当擂主?(学生争着举手)没读过的来读,先想好跟谁比。
(指一学生读,该生读完后又点一人读)
师:可以,你要注意保护嗓子。(该生嗓音有些哑)大家看这儿,(指刚才学生写的板书)对不对?
生:对。(至此,第二次学生板书的全样为):
师:现在大家看看你们第一次写的黑板,还有哪一条没有往上写?一齐读出来。
生:“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师:这一条,该往哪里写?
生:往“关系密切”那里面写。
师:算“关系密切”这一中队里的一条?大家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不同意,请发表你的见解。
生:它应该是副大队长。
师:副大队长?写在“太阳”下面?这个副大队长是个外国人,它的名字那么长!(众笑)
生:应该写在那儿……空白的地方。(指黑板)
师:写在这儿?(指着黑板上的一块空白)为什么要写在这儿?是不是因为这儿是空白?
生:不是……(说不明白,停住了口)
生:我把它写在“一般特点”和“关系密切”中间。
师:写在这儿是不是?(指两词的中间)写在这儿,它算什么职位?还有别的意见没有?你不能把它放到正确位置,说明你对这句话在课文里的作用和地位还不了解。
生:我认为应该放在整个内容的最后面,右边。
师:是不是这样的?(在所有板书后加一个大括线)
生:我就是这样想的。
师:整个括起来,写在这里,(指刚画的最大的括线之后)还有没有这样想的?
生:有。
师:(指最大的括线后)这是第一种(在括线后面加写①)还有第二种,在第二中队“关系密切”后面画括线。(老师画线)同意第一种的举手,(大部分学生举手)同意第二种的举手。啊!一个人。注意啊,真理有时候就在少数人手里。咱们就这两种意见辩论辩论好吗?
生:行。
师:同意第二种的那一个同学起来,说出你的道理。谁能驳倒他的就发言。想说话就站起来说,不用举手。
生:因为它最后说“没有太阳,就没有可爱的世界。”如果说是第一种的话,就成了太阳的特点了,一般特点。其实它说的还是太阳和地球的关系,所以放“关系密切“后面。
生:我觉得应该写到最后,因为这句话是起一个总结的作用。
生:我赞同第一个意见,因为它如果写在“关系密切”那儿的话,就跟“太阳”没什么关系了。所以要这样合起来讲一个意思。
生:我认为课文里讲的这个是一个最后的总结。这里边把太阳的作用也写出来了,应该包括太阳的特点。这样就可以起一个总结的作用。
生:我同意第一种,因为它在课文的最后起了一个总结的作用。主要还是写太阳的功能。
生:我同意第二种,因为它在最后一个自然段,如果它起了一个总结的作用,那它就会另起一个自然段,而不是在这个自然段里写。
师:现在同意第二种意见的同学增加了力量。
生:我同意第一种,它虽然在第八段的最后一句话,可是它还是起到总结的作用。因为要是没有总结,就不知道没有太阳的危害性。
生:我觉得应该是第二种,因为这一句话不一定非要总结全文,它实际上总结了密切关系。
生:我同意第一种意见,这句话整个儿地概括了前面所有的内容,所以应把它单独写在最后。(还有许多学生要说)
师:好,我知道大家还有很多话要说,但时间已经很长了,那么经过这一段辩论,持第一种意见的同学已经被第二种意见的同学说服了没有?(学生答没有)
师:那么坚持第二种意见的同学,是不是被第一种意见的同学说服了?(学生答没有)
师:谁也不服谁,怎么办?要不要我来讲。
生:要。
师:谁要我讲谁就是懒汉!(众笑)我告诉你们一个方法好不好?
生:好。
师:你家里如果生活中有了富余的钱,往哪儿放?
生:银行。
师:存在银行里面,是吧?现在我们学习中有了疑问,你不要钻牛角,钻牛角钻进去了往往就出不来了,而且耽误时间。怎么办呢?你也先把它存起来。(板书“存疑”)这叫“存疑”,把疑问存在这儿,先往下学。也许学到什么时候,回过头来,这个疑问就解决了,好不好?
生:好。
师:咱们先做个练习:课文后面的练习题里面要求我们用“如果……就”造句。要是我现在就让你们造句,肯定没意思。“如果天气下雨,我就带雨伞。”“如果我病了,就请假。”这样练习还有没有意思?
生:没有意思。
师:咱们换个样子。(把“如果”写在黑板上部的空白处,把“就”写在黑板下部的空白处)怎么说句子呢?“如果……”后面的话,必须说“一般特点”里的内容。比如:“如果太阳离我们很远”——“一般特点”里的所有内容都可以说。“就……”的后面要说“关系密切”里面的内容。比如:“就不能杀菌……”。就像这样来说,谁能说?
生:如果太阳表面有六千多度,就能杀菌防治疾病。
师:“如果”和“就”后面的内容是从上、下两部分板书中选出的,这一点对。但句子有问题:太阳实际上就有六千度,不能再假设它——假想它有六千度。
生:如果太阳表面温度不高的话,就没有杀菌、防治疾病的作用。
师:这个假设就对了。因为太阳的温度就是很高,我们假设它不高。是假想的情况。
生:如果太阳表面温度没有这么热,就没法形成气象变化。
师:好,看来这样说难不住你们。我再加点难度行不行?
生:行。
师:在“如果”后面加个“不是”,再加个“而是”,这回说吧。
生:如果太阳表面温度不是六千度,而是两千度,就不会有杀菌作用了。
师:完全可以。
生:如果太阳离我们不是一亿五千万公里,而是很近,那就不会形成生态环境。
师:对,太热了也就不会形成生态环境了。
生:如果太阳不是离我们很远,而是很近,就形成了生态环境。(众
《太阳》第二课时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