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精选12篇)
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篇1
7.8 磅 0 2
复习提问
(请看投影片1)
毛泽东同志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提问:毛泽东同志的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启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思考,体会自身所承担的历史责任。)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通过上节课所讲内容我们知道,每个公民在充分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基本的社会责任。青年人是成长中的一代,最有潜力,最有生气和活力,最有发展前途,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就寄托在我们青年人身上。由此可见,我们青年人肩负着崇高的历史使用。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板书)
肩负民族振兴的使命是最重要的社会责任(板书)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个世纪以来,中华民族面对两大历史
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为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无数仁人志士勇敢地承担起伟大的社会责任,抛头颅、酒热血,奋斗不息。其中有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在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上站下不朽的功勋。
(请看投影2)
历史巨变
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篇2
复习提问
人类的最高理想是什么?
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什么?
抽查部分学生,说说自己的理想。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1)复习巩固上课时的知识。2)和自己的实际结合起来。)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导入 新课
我们有了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自己也有自己的理想,但是理想并不等于现实,理想和现实有一定的距离,因此,理想最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实现,不可能唾手可得。那么,要实现理想,需要我们如何去行动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发展艰苦创业的精神(板书)
讨论:实现理想需要具备的条件。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是还没有实现的东西。理想的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其中艰苦奋斗是理想转化为现实的重要条件。任何事业的成功和理想的实现,都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离开了艰苦奋斗谈理想,等于纸上谈兵,不可能变为现实。因此,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
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板书)
(请看投影片1)
作 者
马克思
司马迁
达尔文
谈迁
曹雪芹
著作
《资本论》
《史记》
《物种起源》
《国榷》
《红楼梦》
所用时间
40年
30年
27年
20年
10年
(请看投影片2)
爱因斯坦: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爱迪生: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狄更斯: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和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的。
苏轼: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由此可见,任何理想的实现都必须以艰苦奋斗为前提条件。没有长期不懈的努力,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举和丰硕的成果,不可能实现任何理想。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板书)
(出示小黑板)
夸父追日、精卫填海、铁杵磨针、凿壁偷光、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卧薪尝胆、悬梁刺骨,任选一例到讲台上讲故事。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1)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2)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
(教师归纳 )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勤奋勇敢、吃苦耐劳而著称于世。劳动人民也正是领先这种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才创造出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这就是第(1)个小方面。
艰苦奋斗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板书)
革命战争年代,艰苦奋斗精神得到最充分体现(板书)
看图分析,“三五九旅开垦南泥弯”
(请看投影片3回答问题)
这幅图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状况?
当时处于战争的什么阶段?
当时敌我力量对比状况如何?
我广大军民是如何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克服困难的?
以三五九旅为典型的这种精神,在当时称为什么精神?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1)通过复习基本历史知识来分析材料,体会当时的困难。2)深刻体会艰苦奋斗的意义。)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由以上分析我们清楚地看到:在条件十分艰苦,环境极为恶劣的战争年代,广大军民正是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才克服种种困难战胜了强大的敌人,赢得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现在,我们已不再是亡国奴,我们有了自己的家园,还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吗?
讨论:有人认为,时代不同的了,现在提倡艰苦奋斗过时了。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回答是否定的。
新时期,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美德,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身上继续发扬光大(板书)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本色和传统美德,是劳动人民优秀品质的组成部分,无论是条件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和平稳定的建设时期,我们都不能丢掉它,仍要将其发扬光大。有过辉煌历史的“大渡河连”已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阅读教材第171页最后一段。
由上面讨论,我们还可以得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有伟大的创业精神。
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有伟大的创业精神(板书)
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人类社会自下而上和发展的基础是生产劳动。没有生产劳动,人类无法生存。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请看投影片4)
700多年前,北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还是荒无人烟的处女地。从1790年到1860年的70年间,陆续移入美国的欧洲移民达500万人,还有大批黑人被当作奴隶贩卖到美国资本家的种植园。美国利用这些移民和奴隶,在荒原上开辟出近10亿亩耕地,开挖了上万公里的运河,修建了4.8万公里的铁路,才使工农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这些巨大的工程和工农业的高速发展,对美国劳动人民来说,意味着需要付出多么艰巨的劳动和多大的牺牲啊!
纵观古今,横观中外,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无一不是艰苦创业精神的结晶。所以,人类要不断追求进步,就必须艰苦奋斗,不断创业。
虽然时代不同了,我们的条件好多了,但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面临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艰巨任务。我们要想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业实践取得成功,就必须使全民族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把握时机,充分利用稳定的环境和良好的条件,争取更大的进步。而不能满足现状,坐吃山空,否则,我们会重新回到被压迫被剥削的老路上去!
那些借口时代不同了,艰苦奋斗过时的说法,实际上是懒惰、消极、不思进取,没有爱国心和责任感,思想落后腐败的表现,是极为有害的。
(有表情地朗读第173页第二段)
两代“铁人”的事迹集中体现了创业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讨论:中学生是否需要发挥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我们中学生虽然年龄小,却正是培养艰苦奋斗品格的关键时期。那种认为艰苦奋斗是大人的事,与小孩无关的想法是错误的。那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追求名牌,不思井取的做法是有害的,这样的学生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艰苦奋斗与自已密切相关,我们从小就应该培养艰苦奋斗的优良品格。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能不能建设好祖国,很关键的是看我们能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的人才,能不能发挥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提问:现实生活中,中学生如何发挥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物质消费方面,艰苦朴素,不奢侈浪费。
学习生活方面,发奋图强,全面发展。
思想境界方面,培养艰苦奋斗的崇高美德。
课堂小结
一个重要条件:艰苦奋斗是理想变成现实的重要条件。
一个传统美德:艰苦奋斗是战争与和平年代都需要大力提倡的美德。
一个伟大精神: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创业精神。
作业
比较不同的历史时期艰苦创业精神有何异同?
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篇3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主要是使我们初步认识以下问题:
人类社会必然要经历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一般过程,但是,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社会发展历程各具特点。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阶级社会的历史,又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徇社会进步与否提标准。
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和先进青年的远大理想。共产主义是最美好的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在理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理想的实现是理个艰苦奋斗的过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每个公民都应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党和国家把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我们要正确认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把个人前途和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明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担当起改革和发展的重任,做社会主义事业可靠的接班人。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和特殊过程的关系;分析实现最高理想和实现共同理想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之是的区别和联系等。
提高和培养观察问题的能力。初步运用生产的观点、阶级的观点、群众的观点来观察社会。
思想觉悟目标
通过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并懂得要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
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因此,我们要向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艰苦创业的先进人物学习,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通过了解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知识结构图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通过思想政治课前面四课书的学习,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为依据,初步了解了不同阶段人类生活的横断面。请思考:
我们学习了人类社会的哪些形态?
其中哪一社会形态是人类最终最美的理想家园?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1)引民学生对人类历史横断面的回顾,为本节对人类社会的纵向概括做知识准备;2)从人类的理想社会入手,活跃思维,启发思考。)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个社会的发展概况,如我国早期的山顶沿人处于的原始社会,产生了甲骨文的商朝处于奴隶社会,古典名著《红楼梦》描写的封建社会,当代美、英等国处于的资本主义社会,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等。历史老人的脚步匆匆,21世纪的曙光已从地平线上长起。当今国际社会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共处的时代,审视这一现实,如何认识二者的共处?人类最终的理想社会是什么?前面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几个社会的更替与变化是历史的偶然发展,还是有共性与规律?
导入 新课
要正确回答上述问题,就要科学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探索其深层的本质与规律,下面我们要学习的第五课将解答这些疑问,帮我们认清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正确把握理想的舫标,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五课 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板书)
第一节 科学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板书)
人类社会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板书)
三百万年前完成进化的人类与今日的人类,生活图景有天壤之别。而这变化、这进步,是经历了一个个社会阶段发展而来的。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板书)
原始社会是最初的发展阶段(板书)
(出示北京人正在打制石器、制作木器的挂图讲解)在第一个人类社会原始社会里,人们没有私心和贪欲,不存在阶级、阶级剥削和压迫,人类文明的第一粒火种在这里点燃,但原始人刚刚脱离动物界,过着茹毛饱血、半饥半饱的生活,甚至出现过人吃人的现象,处在蒙昧和野蛮状态之中。因此,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生存条件极其艰难的原始社会不是美好的理想社会,而是人类社会最初的也是最低级的发展阶段。
漫长的原始社会之后,人类进入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此后,历史的车轮继续前进,封建社会代替了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又代替了封建社会。从原始的无阶级社会发展到存在剥削压迫的阶级社会,并不是人类社会的倒退,而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什么这么说呢?
(请阅读教材第158页至159页,阶级社会里人类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的概况,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三个存在剥削压迫的阶级社会都创造出了比前一个社会更高提生产力,因而有历史进步性。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必经的发展阶段(板书)
这三个阶级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并不意味着历史的车轮永远在阶级社会里滚动。在阶级社会里,文明每前进一步,对一些人是好事,对另一些人必然是坏事。古埃及的金字塔里渗透着无数奴隶的殷殷血迹,中国的万里长城下埋葬着多少农民的累累白骨!页“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步,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因此,这三个阶级社会也不是我们的理想社会。人类社会向前运行,终将进入生产高度发达、没胆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的理想社会(板书)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生产力高度发达;实行各飞尽所能、按需分配;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剥削、压迫等罪恶现象不复存在;人们具有高尚的道德觉悟,团结互助……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据此,我们中国已迈入共产主义的门槛,但要真正达到理想社会的水平,尚需努力。
综合前面的分析,从总体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一般要顺序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这是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一般过程(见投影1)
提问: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要经历这五个阶段,是不是意味着每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发展会千篇一律?社会历史的发展能不能跳跃某一个或几个社会形态?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是在政党的历史条件下顺序演进必经的五个阶段。但社会历史的发展由各种因素的合力所推动,是必然与偶然的结合,是一般与多样的统一。正如列宁所说:
投影1
“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各自的发展历程各具特点(板书)
由于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历史条件的差异,各个国家、民族走什么样的社会道路、如何去走,都有自己的特点。这种特殊性表现为:第一,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社会变革的具体方式不同。如:同样施行资本主义制度,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美国是总统共和制;同是由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法国的方式是激荡人心的资产阶级大革命,日本是跨越某个或几个社会阶段,跳跃式向前发展。
(请阅读教材第160页“解放军进驻西藏,西藏和平解放”的插图,思考。)
1、“能带走的只有自己的身影,能留下的只有自己的脚印”是西藏人民哪个社会的生活写照?
西藏有百万农奴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对此该如何认识?
还有哪些民族和国家是跳跃式发展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这句话是封建农奴制下西藏人民的生活写照。1959年民主改革后西藏跨越了资本主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这是西藏人民的幸事,是历史的进步 。同样跳跃式发展的例子还有不少。出示投影2:1)我国大小凉山的族彝族,全国解放时代仍处于奴隶社会阶段,解放后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影响下,超过了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2)原来处于原如社会瓦解阶段的日耳曼民族,由于侵入西罗马,面临先进的生产力隶农制生产关系,同罗马人一道进入了封建社会。
这些民族跳跃式发展的特例,反映了世界各国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但其最终要汇入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与人类由低向高的发展趋势相一致。
课堂小结
本堂订我们学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和特殊过程。一般过程是指人类社会的发展一般要顺序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特殊过程是指各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特点,表现为各不相同的特殊过程,甚至有跳跃式发展。只看特殊过程忽视一般过程,会把社会发展看作偶然过程,认不清历史长河的前进方向,易被暂时的逆流所动摇;如果只盾一般过程忽视特殊过程,会把社会发展看成千篇一律、僵死的过程,照搬别国经验,做出不符合国情的决策,阻碍社会生产的发展。
巩固新课
结合教材第161页第14行至21行,讨论: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吗?为什么?
对比中国历史进程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有特殊性。这是历史的误会吗?
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篇4
复习提问
人类在历史发展中依次经历了哪几种类型的社会?
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是由什么决定的?是由英雄人物决定的无规律的偶然过程,还是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决定的有序的必然过程?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1)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引发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原因的思考;2)在唯心主义的英雄史难与唯物史观的对经强思考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因。)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将来还要发展到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那么,社会的更替、变化、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物?有规律,无规律?如果有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样?这就是思想政治课初三最后理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导入 新课
生动的历史事实说明,人类社会析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转移,而是有规律可循。这个决定社会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揭开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板书)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板书)
(出示投影1,复习生产力、生产关系。)
投影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61页倒数第3行至162页第18行。)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产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一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在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理解这点从以下三方面把握;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总是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劳动技能的提高、科技的发明及应用,总要使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水平。同生产力相比较,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一种生产关系一经形成,就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表现为相对固定的形式。
2)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即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出示投影2:原始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示意图,教师简析,略。)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如: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时候,劳动产品在勉强维持生活上没有剩余,部落冲突中抓到战俘一般都被杀掉,不可能存在剥削。到后来,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劳动产品有了剩余,把俘虏当成奴隶才有了可能。可见,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可能使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变革。马克思说的“手推磨产生的地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表现:
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时,就促进生产力发展。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新建立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要求,因而都曾大大促进生产力发展。
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就阻碍生产力发展。这就要求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人类社会就是这样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
人类由低级向高级阶段的不断发展,正是上述规律作用的结果(副板书)
(副板书)
这个规律最早在19世纪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示,斯大林将这概括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我们通俗地称之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依据这个规律,衡量一种社会制度的建立或消亡,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标准就在于这个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否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中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板书)
这个规律同时还昭示我们:如果生产力没有达到某种新水平,就不能建立起超出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新的生产关系;即使人为地勉强建立起来,也不能巩固。如我国1958年乱的“共产风”,盲目追求生产关系上的“一大二公”,人为地拔高生产关系,结果是级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付出代价后对我国国情的正确认识,它也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的。所以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必然经历的特定阶段,不可逾越(板书)
(请阅读教材第162页倒数第1行至163页第5行阿凡提的故事。)
提问;为什么阿凡提认为种进的庄稼汉比高高在上的国王更有力量?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人们要创造历史,首先要能够生存。天上不会掉馅饼,人类社会的存在以生产劳动为基础。同时,社会生产的发展也决定着社会的整个面貌。所以在各种各样的人类活动中,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其他一切活动。
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板书)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社会的发展变化,但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制度的变革绝不会自动进行。为什么?因为社会制度的变革肯定会触犯原统治阶级的利益,他们必然疯狂镇压。因此,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阶级只有经过革命斗争,才能实现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社会前进。
阶级社会的历史又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板书)
(出示《斯巴达克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攻打冬宫》的挂图,学生思考阶级斗争的作用后教师归纳)
阶级斗争贯穿了阶级社会的全部历史,是撬动历史车轮前进的杠杆。斯巴克起义动摇古罗马奴隶制的基础;陈胜、吴广等秦末农民的反抗导致了暴秦的覆灭,促使汉初刘邦等帝国减轻剥削;1917年俄国无产阶级起义攻打冬宫,第一次成功地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伟大转折。
(请阅读教材第164页插图“安泰同他的敌人搏斗”,结合投影3、4、5启发思考)
投影3 19世纪英国的卡莱尔认为:“伟大人物的历史真正构成了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世界的历史不过是伟大人物的传记。俄国民粹派把群众视作“群氓”,认为他们不过是一连串的“零”,少数英雄人物才是“实数”,只有把“实数”放在“零”的前面,方能构成有效的数字。
投影4 毛泽东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人民却成了渣滓……”,“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兵民是胜利之本”。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投影5 人民群众对三大战役的支援
历史前进的力量来自谁呢?是英雄领袖还是人民群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英雄领袖会产生重大影响,但离不开人民的支持。人民群众才时历史的真正主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板书)
课堂小结
本节课是社会发展常识的总结果,主要学习了一条规律、三大观点。一条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是贯穿整个社会发展史的一条主线,只有抓住这条主线,才能深刻理解社会的发展与更替,指导现实的国家建设,认清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树立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心。三大观点分别是劳动观点、阶级观点和群众观点(见投影6)
巩固新课
课堂讨论: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请分析:
为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中国而言不可逾越?
前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向资本主义制度的回汉与演变是否意味着共产主义不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趋势?
作业
课堂讨论第一课
投影6
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篇5
复习提问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儿子的信中写到:
(请看投影片1)
共产主义就存在于人类自身之中,存在人类的幸福之中。建设共产主义,这就意味着造福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然而,若没有一个幸福的社会的这一点做不到的。
提问:
共产主义与人类自身的关系?
建设共产主义如何在实际行动中体现现来?
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奋斗,需要什么?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1)复习巩固旧知识;2)导入 新课。)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从教育家的话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共产主义并不是离我们很遥远,它实际上就存在于人类自身之中。要建设共产主义,更需要每一个人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踏踏实实奉献,创造一个幸福的社会。因此我们说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要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青年应有社会责任感(板书)
每个公民都应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板书)
(请看投影片2)
鲁滨逊是英国著名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他为了发财,多次冒险奔走海外。有一次,他乘船去非洲贩卖奴隶,因为船只遇险,随波漂流到了一个荒岛上,开始穴居山洞,后来建造了小屋。17年后求了一个土人,靠火枪的威慑和情感的感化,驯服了土人,取名“星期五”,做他的奴仆。
讨论:鲁滨逊在美洲一个荒无人烟的岛上生活了28年,是否脱离了社会,他在岛上的生活需要衣服、斧子、火枪等,都是别人制造并提供给他的。他会造船、建屋、烤面包,这些生产知识的技能是经过社会的培养教育才有的。鲁滨逊曾得意地说:“我什么东西都可以做出来”。但他不能不补充一个条件:“只要我有工具”。可是工具从哪里得来呢?很显然来自于社会。假如鲁滨逊没胆带过去的工具和自己愿先就会的技术,可想而知,他是无法生存的。“狼孩”的故事正说明了这一点。
由
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