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精选2篇)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篇1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过近代报刊、电影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课标解读】
应该掌握近代中国在新潮的冲击下服饰、饮食、建筑、社会习俗、报刊电影发展的史实,认识近代以来人们在物质生活、社会习俗、生活方式方面的变化,从而得出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和外国文化影响的产物的结论。
【考试大纲】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大众传媒的发展
【知识梳理】
一、断发易服
1.服饰变革
(1)变化的表现
①民间的服饰变革:鸦片战争后: 传入中国,民间效仿之风兴起, 和
并行不悖,成为近代社会特有的景观。
②清朝晚期官服、军服的改革:民间服饰变革推动官定服饰制度变革,清政府被迫对传统的军服改革。
③民国时期: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新服饰迅速走向 。中西合璧的 和 出现。
(2)变化的原因:
①西方服饰传入的影响。
②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
③政府政策的调整。
2.“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1)剪辫
①清政府:19xx年,清政府颁布 的法令;
②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 》,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2)不缠足运动
①清政府的努力:由于满族妇女不缠足,清政府多次下令 。
②维新派的推动:在西方 的影响下,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 。康有为在广东南海首创 ,其后,与康广仁在广州正式成了 并不断推广,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3)不缠足运动先于“断发”,但完成时间较晚。二者都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二、报刊与电影—大众传媒
1.读报刊
① 世纪初,出现近代报刊。
②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报刊用大量篇幅报道时局和战况,一时报纸成为抢手货。民众开始有 。
③1872年创办的《 》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1884年申报馆创办了《 》开新闻画报之先河。
④清末四大小说期刊: 。
⑤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⑥新文化运动后,读报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内容。
2.看电影:电影是一种以活动画面表现的艺术,富于大众性。
① 电影传入中国。
②《 》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
③《 》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④《 》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片。
⑤电影院的普及:20世纪30年代,仅上海一地就有30多所电影院,每日去影院的有10万人之多。
3.作用: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地传播信息,促进了科学事业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三、移风易俗
1.日常礼仪的革新
民国之初,为了体现民主共和精神,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和握手。礼仪的简化,显示出 、 等文明精神。
2.婚姻风俗的变革
①婚姻风俗的革新: 和 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发展不平衡,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 及 ,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3.丧葬礼仪的变革: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了国人瞩目。
【知识拓展】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及影响
特征:①发展不均衡,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的人们社会生活近代化进程明显,农村和内地变化不大,②中国近代生活变化受西方舶来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化色彩,③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影响:①中国社会生活发生显著变化,增添了新内容,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②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的色彩。
2.19世纪中期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
①“竞尚洋装”,人们根据各自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随心所欲地选择和设计自己喜爱的服饰;洋装在中国的流行,并未取代中国传统服饰,而是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②“断发”和不缠足,使人们的生活变得简洁轻松,更利于现代生活的节奏;
③读报刊与看电影,以丰富和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播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④礼仪的革新,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积极影响
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②消极方面: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走进高考】
例1.(广东单科,10)“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列强侵华带来的影响。材料中所示西洋风味的生活方式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清朝,1842年《南京条约》“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可得出。
答案 b
例2.(天津,19)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毛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是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化进程中,一些中国人不健康的心态和社会现象。准确理解打油诗的内容,是对当时一些社会现象的讽刺。由此判断c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 c
例3.(上海历史)“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 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护法运动
答案 c.从民谣辫子灭,跪拜礼灭可以看出这是辛亥革命之后才有的风俗。
例4.(上海历史)20世纪初,人们把信天主教称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吃香”、“吃药”等等。这些与“吃”有关的大众语汇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炼和语法的准确
b.“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
c.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
d.“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
答案d。此题考查的视角很新,是大众语汇的变迁来反映历史。“吃洋教”,“吃洋火腿”都体现了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例5.(xx年山东文综,27)(25分)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札记》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e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 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2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4分)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5分)
解析:
本题立意是文明史观,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发展,着重考查在文明发展的历程中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的相互影响。思考角度应从现代化的角度入手,特别是第二问,分析家庭伦理观变化的原因时,需结合梁启超那个时代的背景,寻找经济、政治、思想现代化的具体因素即,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同时还要注意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即民族危机。第四问,则是凸现家庭观念的现实意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