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2024-06-052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精选3篇)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篇1

  [学情调查]

  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本课的部分内容,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于政治制度演变的总体把握还比较欠缺。

  [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生、发展和膨胀。汉到元,正是这一制度不断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上的权力却逐渐趋于分散,地方政治机构分工既协调又相互牵制,都是为了中央更方便控制地方,其实也是为了将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君主专制的本质。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发展过程,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1.掌握重要概念中朝与外朝、三省六部、行省制度等。

  2.认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

  3.结合历史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理解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式]

  1.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帮助思考。

  2.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详见[教学构思])

  [教学构思]

  教学内容 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 预期效果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权力矛盾 情境创设:讲述宋太祖建德二年(公元964年)欲任赵普为宰相发诏敕难以完成法定手续的故事。

  问题设计:从这个故事来看,宋代皇帝的权力是否完全不受限制?如果皇帝的权力受到牵制,那是受谁的牵制?

  说明:从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来,皇权与相权是中国政治中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的一对矛盾。 思考问题,讨论发言。 明确学习主题。

  2.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资料引入:①汉朝形成“中朝”与“外朝”机构;②魏晋南北朝时形成三省体制;③隋唐时期确立了三省六部体制;④宋元时期中书省与枢密院为中央权力机关。

  问题设计: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变化是一种什么样的趋势?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谁的权力在不断扩大?说明什么问题? 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①从汉到元,相权在不断地分散和削弱;②皇权在不断加强;③这正是君主专制的本质。 了解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掌握“中朝与外朝”“三省六部”等概念,掌握归纳法学习历史。

  3.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资料引入:①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末形成州、郡、县三级制②唐代地方形成藩镇割据局面③宋代地方政权分为州、县两级④元代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设问: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是一种什么样的趋势?你认为这样的变化趋势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 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了解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掌握“藩镇割据”“行省制”等概念。

  4.小结 从汉到元,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上的权力却逐渐趋于分散,地方政治机构分工既协调又相互牵制,绝对服从于中央。这样的政治体制有效地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稳定,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但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仍将继续膨胀。 思考、讨论、理解。 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懂得运用归纳和比较的方法学习知识。

  [背景资料]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节选

  ……直到宋朝,太祖赵匡胤开国为帝时,建德二年,恰逢三个宰相相继去职,太祖欲派赵普为宰相,但皇帝诏敕一定要经宰相副署,此刻旧宰相既已全体去职,一时找不到副署人,该项敕旨,即无法行下。宋太祖乃召集群臣会商办法,当时有人献议说:“唐代皇帝曾有一次下敕未经宰相副署,此在甘露事变时,当时前宰相已死,皇帝临时封派宰相,即由尚书仆射参知政事者盖印,今可仿此方式办理。”同时即有人反对,谓“唐代甘露事变,虽曾用此方式,但为乱时变通权宜办法。今大宋升平,不应采此方式。”如是再四商讨,是决定由当时开封府尹副署盖印行下。当时宋都开封,开封府尹即等于国民政府建都南京时之南京市长,恰巧当时开封府尹是赵匡义,由喜宋太祖的嫡亲胞弟,后来即为宋太宗;这才算完备了这一诏敕的法定手续。……

  ……政府中最重要者为“相权”,因于相权的变动,一切制度也自随之变动。唐代政府和汉代之不同,若以现在话来说,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汉朝只有一个宰相,但遇政府有大政事,亦常有大会议,这是皇帝宰相和其他廷臣的会议。唐代则把相权划分成几个机关,这几个机关便须常川会议,来决定政府一切最高政令。汉代宰相下有副宰相,御史大夫,我们也可说,宰相掌握的是行政权,御史大夫掌握的是监察权。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此三省职权会合,才等于一个汉朝的宰相,而监察权还并不在内。

  中书省首长为中书令,门下省主管长官为侍中,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唐分官阶为九品,第一二品官,均以处元老,不负实际行政责任。三品以下,始为实际责任官吏。中书令门下侍中及尚书令皆为三品官。……

  ……中书主发令。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此种最高命令,名义上是皇帝的诏书,在唐代叫做“敕”。凡属重要政事之最高命令,一定要皇帝下敕行之。但实际上皇帝自己却并不拟“敕”,而系中书省拟定,此所谓“定旨出命”。在中书省中除中书令为正长官外,设有副长官“中书侍郎”。中书侍郎之下又有“中书舍人”,员额有七八人之多。中书舍人官位并不高,而他们却有拟撰诏之权。遇中书发布命令,多由他们拟撰。……即如唐制,中书舍人拟稿,亦由诸舍人各自拟撰,是谓“五花判事”。然后再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就此许多初稿中选定一稿,或加补充修润,成为正式诏书,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成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所以唐代政府定旨出命之权,是操于中书省。皇帝只同意画敕而止。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在门下省侍中侍郎之下,设有若干第三级官,谓之“给事中”。给事中官位并不高,但对皇帝诏书亦得参加意见。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称为“涂归”。意即将原诏书涂改后送还中书省重拟之意。涂归亦称“封驳”“封还”“驳还”等,其意义略相同。此项涂归封驳之权则属诸门下省。若以今日惯语说之,门下省所掌是一种副署权。每一命令,必须门下省副署,始得发生正式效能。如门下省不同意副署,中书命令便不得行下。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而于决定命令则无权过问。……

  课改沙龙

  本教学设计围绕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多样的历史材料,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来,着重探究了“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结。在学生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的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学习知识的能力,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总体把握的能力。

  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中,下面的三个问题值得引起充分的重视:

  1.在探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如下表所示:

  朝代 中央 地方

  行政机构 职权 意义 行政机构 职权 意义

  西汉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北宋      

  元朝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在中央政权中,皇帝制度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这对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相权却处在不断被削弱的过程中;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关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问题,可选取某一特定历史剧的场景图示或影像片段请同学们辨析,历史剧中皇帝和大臣议事的场景与历史史实是否相符?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组织学生创设秦朝、唐朝、宋朝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央行政的情景:秦始皇与“三公”坐着在议事,当意见相左时,大臣与皇帝据理力争;唐太宗先分别召开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会议,各围绕一个紧迫问题展开讨论,争论不休争执不下,后设立政事堂,再召开三省会议;宋太祖坐着与站着的大臣们议事。总之,紧紧抓住皇权的加强这一中心,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皇权与相权间矛盾的演变趋势。

  3.引导学生探究自己的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一方面感受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所处的地位,一方面理解元朝管理地方的措施对现今中国的影响:元朝的统一,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的融合,促进了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为现今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初步基础。元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它的许多措施对我国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从而引导学生辩证地把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影响。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篇2

  【课标点击】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自学导练】

  知能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1)原因:初期,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_____、_____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景帝平定________;汉武帝颁布“_______”, 规定诸侯王死后,_______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中期:(1)措施: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________。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_______。

  (2)结果: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_______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1)背景: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2)措施: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________。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____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3)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____________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_________的祸根。

  4.元朝:(1)措施:实行________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___________,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______的节制。

  (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___________,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___________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____的开端。

  知能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1)原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目的:为了加强皇权

  (3)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 握有实权的先是_______,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________。

  3.隋唐时期:(1)措施: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

  (2)影响: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精选3篇)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篇1  [学情调查]  学生在初中时已经...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