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教案
《压强》教案(精选18篇)
《压强》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压强的意义、定义、公式和单位
2、 能用压强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 知道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
4、 能用压强解释日常现象
过程与方法 1、 学习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
2、 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有关因素
3、 学习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研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乐于用压强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重点 压强的概念
难点 压力作用效果的探究
器材 海绵、细沙、小板凳、橡皮泥、削尖的铅笔、气球、缝衣针、钩码、大铁钉、弹簧秤、木条、细线绳。
学
情
分
析
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极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最后达到同样的目的(老师要提前为学生准备丰富多样的实验器材)。另外本节可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环节 主要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
入 在雪地里行走的人会深深的陷入雪中,而在滑雪板上的人则可以轻灵的在雪面上自由自在的滑动,你知道这其中道理吗?学了这一节的内容之后你就会明白了 讲述,创设情境
思考,进入情境
新
授
课 一、压力作用效果的有关因素
1、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前面我们学过力的作用效果,我们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压力对物体形状的改变会有大有小,我们称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呢?首先请同学们相互讨论交流一下你们的观点,然后用桌面上的器材设计实验来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有关因素,检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是否合理
讲述压力的概念
引导启发学生设计探究实验
巡回指导 了解压力的概念
讨论压力作用效果可能有关的因素
设计探究实验进行探究活动
新
授
课
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与压力的作用面积有关。
启发学生总结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分析实验现象或数据得出结论
区分压力与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关系
二、压强
根据上述结论,要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能只用压力的大小,在物理上我们用压强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也就是说压强与压力的大小和压力的作用面积有关,那么我们怎样将压力的大小和压力的作用面积对压强的影响同时考虑进去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速度的定义,讨论交流一下我们应怎样定义压强。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p =f/ s
各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符号 意义 单位
p 压强 帕(pa)
f 压力 牛(n)
s 受力面积 平方米(m2)
例题 桌面上静止的一盒粉笔的重力为6牛,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1分米2
计算粉笔盒对桌面的压强。
解:1分米2= 0.01米2
p=f/s=6n/0.01m2=300pa
答:粉笔盒对桌面的压强为300帕。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得出出压强的定义
讲解压强的符号、单位
引导学生用公式计算压强
讨论交流
记忆压强的公式、单位、字母的意义。
熟悉使用压强的公式进行计算
三、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
根据压强的计算公式,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如果我们要怎大或减少压强,应分别采取哪些措施。
增大压强 增大压力
减少受力面积
减少压强 减少压力
增大受力面积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压强》教案 篇2
压强教案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4.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德育目标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压力与重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教学方法:
探究法: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探究活动.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分析比较获得对压强概念深入的理解.
比较归纳法:通过对具体现象、事例的对比、比较,提出问题,并通过研究归纳出一般的结论.
教具准备:
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橡皮泥、木条、弹簧秤、投影仪、录像机及录像机资料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播放一段风光片:金色的海滨。松软的沙滩.人们的身后是一串串大小不等、深浅不同的脚印;茫茫雪原,浩浩无边,想在上面步行的人双脚深陷.几乎寸步难行.雪橇却能使人插上翅膀……
2.观察教材中p66两幅精美的图片:小小的蝉可以把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体态庞大的骆驼却可以凭借宽大的脚掌成为沙漠之舟.
3.同学们自己分别用笔尖和笔帽扎手,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从同学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这些现象中,大家会想到什么问题吗?
二、进行新课
[师]请同学们大胆说出自己的问题或想法.
[生]人走过沙滩为什么会留下脚印?
[生]人在雪地上,对雪地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了下去,而另一个没陷下去?
[生]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的感觉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蝉为什么可以将尖尖的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中?
[生]人走过沙滩能留下脚印和软软的沙滩有关系,因为在水泥地上走过就看不到脚印.
[生]用笔尖扎手会感到很疼,蝉的口器能插入很硬的树皮中,是因为笔尖和蝉的口器都很尖。
[生]我认为上面的那些现象都是力作用的结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人站在地面上、板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时,人对地或粉笔盒桌面的作用力的情况.
[生]人站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有一个向下的作用力,扳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对平桌面也有向下的作用力,作用力的大小应等于物体的重量.
[师]当我们要将钉子钉人墙面或将一枚图钉按在墙上(也可请一名同学演示,感觉)时.钉子对墙面的作用力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生]按图钉或钉钉子的时候.钉对墙面有垂直于墙面的作用力.
[师]同学们刚才谈到的几种力的情况,它们有共同的地方吗?
[生]不论是对地面、桌面的力还是对墙面的力,它们都是垂直作用在接触面上的.作用点在地面或墙面(接触面)上.
[师]我们把这种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演示]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滑下的物体.
[师]请同学们分析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生]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垂直作用在斜面上.
[投影]
a.粉笔盒对桌面的压力.
b.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c.按图钉时图钉对墙的压力.
图略:
通过分析学生应明确,有些压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况下压力和重力无关,压力不是重力.
[生]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师]同学们可以大胆猜想.
[生]力越大产生效果越明显.因此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关.
[生]用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用的力差不多大.可用笔尖扎得很痛.而笔帽则没有什么感觉,
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无关。而是和力作用的面积有关.
[生]我们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压力作用的面积可能都有关系.
[师]研究物理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大家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器材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
(同学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们的活动.最后进行交流)
第一组:
(1)先将沙子装在一个平底、敞口的玻璃容器中.将沙面摊平.
(2)把压力小桌腿朝下放在沙子上.分别在桌面上加2个和4个砝码,观察并记录小桌腿陷入沙子里的情况.
(3)将沙面摊平后.再将压力小桌面朝下放在沙子上,分别加2个和4个砝码,观察并记录小桌陷入沙子里的情况.
实验表格:略
分析实验现象:
结论:
第二组:参考教材p67图13.1—3的方法设计实验.
(1)准备三块完全相同的橡皮泥(将橡皮泥编号)和两根完全相同的细木条.
(2)将一根细木条放在1号橡皮泥上.通过挂有1个钩码的弹簧测力计使木条对橡皮泥产生压力.
(3)取下l号橡皮泥,换上2号橡皮泥.弹簧测力计上挂上2个钩码.重做上面实验.
(4)取下2号橡皮泥换上第3号橡皮泥.将两根木条放在橡皮泥上,重复实验(3)
比较三块橡皮泥的形变情况.和第一组的结论相同.
[师]两组同学选择了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两组实验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生]他们研究问题的方法相同,都用了控制变量法.
[师]其他组的同学还有不同的做法可以补充吗:
[生]我们组分别用完全相同的两块橡皮泥.三根木条时挂4个钩码;一根木条时挂2个钩码模拟了教材中“猜一猜”的内容.发现一根本条挂2个钩码时橡皮泥的压痕较深,形变较大,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
[师]大家利用“猜一猜”中的数据,计算两种情况下每平方厘米面积上所受的压力;根据实验现象说明每平方厘米上受的压力和压力作用效果的关系.
(学生计算,一名同学板演)
[生]根据计算和实验现象说明,每平方厘米面积所受的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生]也可以说压力的作用效果跟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有关系。
[师]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叫做压强.
[生]可以说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投影]
压强的计算公式: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教师说明,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m2).由公式确定压强的单位就是牛顿每平方米(n/m2).人们给压强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叫帕斯卡,简称帕(pa),这是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师]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单位,实际中还常用千帕(kpa),兆帕(mpa)
[投影]
.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约0.5pa
.一颗西瓜子平放在桌面上,对桌面压强约20pa
·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5×104pa
三、小结:
1.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压力不是重力。
2.压强:是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单位是pa.
四、活动与探究:
钉板会把脚扎穿吗?
第2课时
一、教学过程:
[例题]将教材中例题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分析.
[投影]
练习1.一个质量是40 kg的中学生,他每只脚着地的面积为120 cm2,他走路时对地的压强是多少帕?(g=10 n/kg)
练习2.芭蕾舞演员的体重是475n。接地面积为9.5cm2,一只大象体重60000 n.每只脚掌面积600 cm2,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四脚着地时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学生练习,两名同学板演,教师讲评)
强调:(1)在计算的过程中各单位一定要换算成国际单位。(2)要弄清受力面积的大小.例1中学生行走时始终有一只脚着地.故受力面积为一只脚的着地面积.而大象四只脚站立时,受力面积则考虑四只脚着地时的面积.(3)还要注意题中压力的大小就是重力的大小.但不是任何情况下,压力的大小都等于重力。
[师]同学们对压强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是不是可以解释教材开头两幅照片中看到的现象呢?
[生]蝉虽然很小。力量不会太大.但它的口器非常尖,和树皮的接触面积很小,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即压强就会很大,因此能插入树皮. ’
[生]骆驼虽然身体庞大笨重.但它有四只大脚掌,踩在地上时,地面上单位面积上受的力即压强不会很大.因此,即使在沙漠行走也不会陷进去.
[师]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损坏.因此生产、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又需要减小压强.如何改变压强的大小呢?
[想想议议]
[师]请同学们看教材p68的三幅图.讨论人们是要增大压强还是减小压强,用的是什么办法?
[师]同学们一定还可以举出生活中许多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的例子.大家可以互相讨论.
[生]常用的刀和剪都有一个很薄的刃.这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不论是钉子还是大头针、图钉做得很尖,这也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载重的大卡车上装有许多很大的轮子,滑雪者的滑雪板做得又宽又长,这些都是为了减小压强.
[师]请同学们从举出的这些刨子中.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有哪些?
[生]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改变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用改变压力的大小改变压强.
二、小结
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压强减小;减小受力面积,压强增大.
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压力.压强增大;减小压力,压强减小.
三、动手动脑学物理
四、作业:探究之旅
五、板书设计:
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压强(p)
压强:公式:p=f/s
单位:pa 1pa=1n/1m2
《压强》教案 篇3
对公式的变形及流速对压强的影响理解比较不深入,对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和液体压强的计算掌握较好。
[教学目标] 1、掌握压强公式及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2、灵活应用液体的压强公式
3、知道大气压的存在及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
4、知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学内容、方法与步骤]
1、压强及改变压强的方法;
(1)压强公式:p=f/ s;正确理解压力及受力面积(即接触面积)的概念
(2)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如:刀刃薄……)
减小: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如:铁轨上垫枕木……)
2、液体压强公式及其应用;
(1)公式:p=ρg h (其中h表示深度:即从液面往下数)
(2)应用:连通器;液压机(f1/s1=f2/s2)
(3)实验:控制变量法(控制同一深度或同一液体)
3、大气压及其与沸点的关系;
(1)大气压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实例:钢笔吸水,吸盘,吸管喝饮料)
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且减小的幅度不均匀),其数值为 1标准大气压(1atm)=1.013 105pa=760mmhg=10.3mh2o(托里拆利实验)
(2)大气压越大则液体的沸点越高(应用:高压锅煮饭容易熟)
大气压越小则液体的沸点越低(如高山上鸡蛋可能煮不熟)
4、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流速越大则压强越小;流速越小则压强越大
例1:三个同种材料做成的圆柱体,竖直放在水平桌
面上,如图所示,则对桌面压强最大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三个一样大
解:由公式p= 进行变形得:p= = = = , 甲 乙 丙
且同种材料,则密度ρ相同,而丙的 最大,即压强也最大,选c
例2:某同学用酒精做托里拆利实验,假定管内液面上方为真空,则酒精上升的高度是___米
解: =大气压(76cmhg),得:
= =12.92m
[学法指导]准确把握压强公式中的受力面积和液体压强中的深度。
[作业布置]
1.能测出大气压强数值的实验是 ( )
a.托里拆利实验 b.马德堡半球实验 c.阿基米德实验 d.滚摆实验
2.圆柱体a b高相等,底面积之比4:1,把它们竖直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比为1:2,若把圆柱 体a叠放在b上时,圆柱体b对地面的压强增大为原来的 ( )
a.2倍 b.3倍 c.4倍 d.6倍。
3、三个同种材料做成的圆柱体,竖直放在水平桌
面上,如图所示,则对桌面压强最大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三个一样大 甲 乙 丙
4.关于压力和压强下列正确的是 ( )
a.物体的重力越大,对支持面的压力一定越大 b.压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c.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 d.压力大压强不一定大
5.在水下50米深处的潜水员,受到水的压强是___________帕。
6.在结冰的湖面上行走时,突然脚下的冰将破裂,应采取 ( )
a.站住不动 b.就地爬伏在冰面上慢慢向岸边挪动
c.赶快向岸边跑去 d.立即改成单脚站立
7自来水笔吸墨水时按几下弹簧片,墨水就进入橡皮管里了这( )
a.是弹簧片作用使墨水进入橡皮管 b.是手的压力使墨水进入管
c.是橡皮管的吸力使墨水进入 d.是大气压作用使墨水进入橡皮管
8某同学用酒精做托里拆利实验,假定管内液面上方为真空,则酒精上升的高度是___________米 (外界大气压强p0=76厘米汞柱 ρ酒精=0.8×103千克/米3 ρ水银=13.6×103千克/米3)
9.有两组同样的砖甲组一块乙组两块,每块砖长:宽:高=4:2:1,下列对地面压强不相等的是 ( )
a.甲组平放,乙组每块也平放 b.甲组侧放乙组每块也侧放
c.甲组立放乙组叠着侧放 d.甲组立放,乙组叠着平放
10.乌鲁木齐的大气压约0.9个标准大气压,约等于__________帕,这时水的沸点________100℃
11.放在水平面上的长方体,体积为v, 密度为ρ, 重力为g, 对桌面压强为p,将它竖直切去一半则( )
a. v、ρ、g、p都变为原来的一半 b .ρ、g、p不变,v为原来一半
c.ρ不变,v、g、p为原来一半 d. ρ、p不变,v、g为原来一半
12._____________实验首先测出了大气压的数值
14.甲乙两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甲物重是乙物重的4倍,而底面积是乙的1/2,甲对桌面压强为p甲,乙对桌面压强为p乙,p甲与p乙关系( )
a.p甲=8p乙 b.p甲=4p乙 c.p甲=2p乙 d.p甲=p乙/8
13.将浸有酒精的棉花球点燃后放入广口瓶中,然后用剥了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过一会儿鸡蛋会被瓶口吞没,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
14.某同学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 测得玻璃管中水银柱高度为76厘米可使这个高度减小的措施为( )
a.往水银槽中注入水银 b.使玻璃管倾斜
c.将实验移到高山上去做 d.将实验移到矿井中做
《压强》教案 篇4
(一)教学目的
1.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二)教学重点 大气压强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学习了压强。固体能产生压强,液体能产生压强,那么气体能不能产生压强呢?请大家看书第121页(两分钟)
1.实验。我们居住的地球周周被空气层包围,空气层的厚度有几千千米。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大气层里的空气所产生的压强。这是一个茶杯,装满水,杯子里还有空气吗?用一个硬纸片盖住杯口,轻轻的把茶杯倒过来,大家看,硬纸片为什么不落下去?(配合板图)小纸片一定受到了来自大气层中的空气对它的压强。
2.实验。这是一个中医针灸科用的小瓷罐。这是一个煮熟的去皮鸡蛋。把鸡蛋放在罐口,将将落不下去。现在把一块棉花用水粘在罐的内壁用火柴将棉花点燃后立即把鸡蛋放在罐口,注意观警有什么现象?(配合板图)鸡蛋进入罐内。鸡蛋一定受到很大的压强才被压进去。这个压强是大气中的空气的压强。
3.实验。一个大试管,管内装水。把这个小试管放在大试管的水中,小试管内没有水。用食指托住小试管,将大试管倒过来,注意观察小试管如何?小试管上升。(配合板图)。此实验说明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
二、大气压强
以上的几个实验说明了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再做一个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的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1.马德堡半球实验。这是两个金属半球,合拢后很容易拉开。现在把阀门打开,把两半球内的空气抽出去一部分(抽气),再将阀门关闭,现在请两位大力士来拉拉看(学生操作)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它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在公元1654年的最初实验时,用十六匹马才把半球拉开。我们这个实验由于半球小,真空度不高,拉开它不必用十六匹马,但是已经足以证明了大气中存在着压强。
2.大气层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地球周周的万物无不在大气层之中,它们都受到大气压强。诸如马德堡半球拉不开,鸡蛋进入罐内,小试管的上升,小纸片的不落都是大气压强的作用。
三、大气压强的大小
1.实验。试管内装满水,用食指堵住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配合板图),水不流出。请大家考虑水为什么不流出?(提问,学生回答)水不流出是因为大气压强的缘故。但是试管内的水也产生压强,水不流出不仅是由于存在大气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大于管内水柱产生的压强。那么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早在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之前就由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
2.托里拆利实验。取一根大约一米长、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玻璃管,灌满水银。(边讲边做)管内没有空气。用食指堵在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P130图11—5注意观察现象。我们先看到管内水银下降,继而又静止不动了(配合板图)请问,水银为什么下降?(学生回答)大气有压强,但是水银也有压强,水银的压强大于大气压强,所以下降。那么现在为什么静止而不再继续下降?(学生回答)大气压强等于水银柱的压强。所以欲知现在的大气压强,就需要计算这个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根据上一章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设水银柱下有一个水平的小平面,通过测量水银柱的高,计算水银柱的质量和重力,利用压强的公式
(操作)。(实际测量结果不一定是760毫米,但是仍可以认为水银柱的压强是105帕斯卡)。
可见,大气压强的值等于105帕斯卡,即等于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这个实验就是托里拆利实验,它是用来测定大气压的值。
3.实验。现在将玻璃管稍稍上提,观察水银柱的高度,结果是不变的。现在将玻璃倾斜,注意,水银面上的真空体积如何变化?(学生回答)管内水银柱的长度如何变化?(学生回答)。当倾斜时,管内水银面上方的真空体积减小,水银柱变长,但是水银柱的高度如何?(测量,并在板图上画出)很显然,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不变。
4.提问,学生讨论。请大家讨论,如果由于天气的变化引起了大气压强的增大或减小,托里拆利实验的水银柱高度怎样变化?(学生讨论后回答)大气压强增大,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增大;大气压强减小,管内水银柱下降。所以这个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随大气压而变,这就为我们测量大气压提供了方便。今后学习气压计就是这个道理。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内容。第一个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尤其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的实验充分认识到大气压强的存在。第二个是解决了大气压强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大气压强的值等于实验中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五、作业
课后请大家注意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或设备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原理,每人举三个例子。
P.131 1、2、3。
《压强》教案 篇5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
3.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由托里拆利实验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5帕斯卡,它相当于760毫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二)教具
演示用:玻璃杯、硬纸片、水、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壳鸡蛋一个、注射器、钩码、约1米长的玻璃管、水银、汽水瓶、皮碗、米尺、啤酒瓶。
学生用:皮碗(每二位学生一对)。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演示实验:由实验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暂不放手,问:如果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
2.讲述:同学们要知道实验时,硬纸片不会掉下来的原因吗,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阅读课文前面的“?”和图11—1。读后问:大家阅读了马德堡半球实验,空气把两个铜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16匹马都很难把它们拉开。对于这个实验,同学们想试一试吗?现在,我们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来做一做。
2.学生实验:学生照课本中图11—2做实验,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不容易拉开(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
3.讲述: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着,这层空气又叫大气层。空气由于受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教师板书这句话)。
4.讲述:刚才同学们所做的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和奥托·格里克做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充分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抽出金属半球内空气(或挤压出皮碗内的空气),两个金属半球(或两个皮碗)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紧紧地压在一起,因而很难把它们拉开。
5.演示、验证:刚上课时,老师演示的实验,表明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水对硬纸片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托住了硬纸片,所以硬纸片不会掉下来。
演示课本中图11—4的实验(演示后,由学生举手发言,说明鸡蛋为什么会挤进广口瓶内,引导学生说出由于棉花燃烧耗尽了瓶内空气,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鸡蛋在大气压强作用下,被压入瓶内)。
6.讲述、过渡:根据奥托·格里克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伽俐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这个问题。
7.演示:
(1)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2)演示托里拆利实验(一面演示,一面讲解),演示完后,请一位学生上台用米尺测一测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度。
教师讲述并板书: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8.讲述:760毫米水银柱的压强有多少帕呢?请同学们根据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hg算一算(学生演算,教师巡视)。学生算出结果后,接着讲述: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帕,这就是托里拆利实验测出的大气压强的值(教师板书后,简要说明这个值是“海平面”所测的值,不同的地方大气压强不同,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三、小结本课内容
四、巩固练习:
1.演示: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向底端,插注射针的孔用橡皮帽盖住,倒置注射器后,在活塞上挂上500克的钩码,活塞不会被拉出注射筒。请同学们讨论为什么?
2.演示课本图11—6的实验:将啤酒瓶装满水,堵住瓶口,倒插入水中,缓缓往上提(瓶口不提出水面),观察啤酒瓶中的水是否流出来。讨论原因。
五、布置作业 :
1.课后认真阅读一遍课文。
2.把本节后练习的第1、2题和章后习题第3题做在作业 本上。
3.把课文后练习第3题和习题第1、2题在阅读课文后,联系课内所讲内容,进行思考,准备着下节课在课内口答。
(四)说明
1.课文中图11—2“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的“皮碗”在农贸市场的金鱼市上可以购买,这样的皮碗是金鱼缸中固定水草用的,价格很便宜。学校实验室可统一购买,用后由实验室保管,供长期使用。这个模拟实验效果很好。
2.在做托里拆利实验要注意打开窗子通风。要边做边讲,使学生明白玻璃管内装满水银,排出了空气,倒置插入水银槽内,管内水银徐徐下落到一定高度而停止下落,上部为真空,这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强支持着的道理。
3.用注射器挂钩码的补充实验,一方面是进一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另一方面也达到巩固本课知识的目的,同时在注射器活塞下挂一个500克的砝码,给学生以惊奇,更加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到此,初二学生已学习了快一年的物理了,要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断地保持下去,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强。
4.对于啤酒瓶的实验,啤酒瓶容易获得,学生自己都可以做,可作为作业 (动手的作业 )让学生回家自己做一做,比在课室内看一看更生动,更具体,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物理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5.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压强》教案 篇6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会在实验中记录必要的数据,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教具:
演示用: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压强计、水、盐水、200mL 的量筒、玻璃板、第三节练习第2题和习题第9题装置。
学生用:压强计、200mL的量筒、水、盐水(以上器材,每两位学生一组)
(三)教学过程
一、旧课复习
1.什么叫压强?写出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
2.压强的单位是什么? 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
3.以上问题,由学生回答,回答有错的请另外的学生纠正或补充,然后由教师评讲。
二、新课引入
问题的提出:
放在水平面上的固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承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液体也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盛在容器内对容器底部、侧壁和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会有哪些特点呢?(板书课题:第二节实验:研究液体的压强)
三、进行新课
1.演示、讲述
(1)演示实验:将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开;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筒内(倒水前,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筒口相平),请同学们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侧壁开口处扎有橡皮膜的圆筒(倒水前,也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侧壁筒口相平),又请同学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外凸出)。
(2)讲述:根据以上实验表明,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教师板书)
2.学生分组实验:
(1)讲述设问: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这个压强有什么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自己来研究,找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介绍压强计:介绍时,用手指轻轻按一按金属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按,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请同学们观察压强计U形管中两管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力稍大点,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压强也越大。
(3)讲述实验步骤:
一面讲述,一面演示。接着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的“实验步骤”,弄清楚应当怎样做实验,通过实验要研究什么问题。实验时,注意金属盒口朝着什么方向,并要保持橡皮膜在液体(水或盐水)中的深度相同的同时,观察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认真做好记录。
(4)学生按步骤进行实验(一部分同学用水做,另一部分同学用盐水做)。
实验中,教师注意指导、检查,着重检查橡皮膜所朝的方向、记录数据和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以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5)实验完后,请同学们对实验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液体内部是否有压强?液体内部压强有什么规律?分别请用水和盐水做实验的一组同学说一说,在同一深度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两部分同学所做实验的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课堂讨论(教师问,学生答)
问:当把压强计连着的扎有橡皮膜的金属盒放入水中(或盐水)时,在U形管中观察到什么?(学生答:U形管的两管液面出现高度差)
问:出现这个高度差,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表明液体内部有压强)
问:把橡皮膜朝不同的方向,U形管两管液面还有没有高度差?又说明什么问题?(仍有高度差,表明液体内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问:将橡皮膜保持在同一深度,朝着不同的方
《压强》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