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浮 力

2024-06-053

浮 力(通用13篇)

浮 力 篇1

  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5课。学生通过前面四课的学习,探究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感受到在水中的物体有浮力存在。从本课开始,学生着重研究浮力问题,分析物体沉浮的秘密。第5、6两课将引导学生从浮力和重力的的关系,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本课主要是学习用实验探究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下一课探究下沉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及原因,旨在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感受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并会测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每小组)】:  

  小水槽(借用物体沉浮套件中的水槽,并在其外壁贴上容积刻度)、水、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3块、弹簧秤、细线、滑轮(可借用简单机械实验盒中的滑轮)、小竹棒(长度略短于水槽的宽度)、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感受浮力:请同学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感觉。  

  2、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揭示课题)  

  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1、出示用线系着的泡沫塑料块:同学们已经学过用弹簧秤测物体的重力,请测一测泡沫塑料块的重量,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2、此时的泡沫塑料块一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你能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试画泡沫塑料块的受力图,拉力=重力)  

  3、猜一猜:让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面时,它的重量会相同吗?  

  4、测量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中的重力。质疑:是重力等于零吗?  

  5、解释: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上时,重力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浮力相互作用,抵消了,此时,浮力=重力。(贴图示板画)  

  三、测量上浮物体在水里受到的浮力  

  1、再次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不同感觉。  

  2.为什么把泡沫塑料块按入水里突然松开手它就会快速上浮?(浮力远远大于重力)  

  3、当我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既然浮力远远大于重力,那么,它受到的浮力等于什么?能用弹簧秤测出来吗?  

  4、看课本第13页的示意图,小组讨论:“浮力=重力+压力 =重力+拉力”的道理。(贴图示板画)  

  5、教师演示实验:把小竹绑穿入滑轮的孔中,卡在水槽两边的凹槽内,按到靠近底部处,倒入水,再把系泡沫塑料块的线拉过滑轮,另一端钩在弹簧秤的挂钩上。   

  6、测量同一个泡沫塑料块一半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两种状况时的排开的水量、浮力。  

  (教材中测泡沫塑料块“小部分浸入水中”、 “大部分浸入水中”、 “全部浸入水中” 时排开的水量、浮力,十分费时,学生难以把握其体积,改为“测量同一个泡沫塑料块一半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两种状况时排开的水量、浮力”,既直观又省时。)  

  7、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测量并及时记录。  

  8、汇报数据,并产生问题:大家测量出的浮力大小为什么不一样?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四、探究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浸入水里受到的浮力  

  1、猜一猜:三个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浸入水里, 他们受到的浮力哪个大、哪个小?  

  2、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数据。  

  3、.分析数据:  

  a、泡沫塑料块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  

  五、小结拓展  

  1、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两种状况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小问题?分别怎么计算?  

  2、讲故事《曹冲称象》。  

  分析:故事中装载大象的船,相当于板贴画中的哪类情况?  

  为什么船上装石头会和装大象的重量相等?(船排开的水量相等。)  

  3、出示小石块:把小石块放入水里,下沉。在水里下沉的物体会不会受到浮力作用?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5、浮力  

  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贴图示板画)               (贴图示板画)  

  物体静止浮在水面:       ②物体上浮:浮力=重力+压力            ③物体下沉  

  ①     浮力=重力                         =重力+拉力                                                                               

  泡沫塑料块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浮 力 篇2

  详细介绍:

  第十二章浮力第一节浮力(1课时)2.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4.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石块、细线、烧杯、水和酒精。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这些都是有关浮力的问题。从本节起学习新的一章"浮力"。

  板书:"第十二章浮力

  一、浮力"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从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2)演示实验: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石块受浮力作用吗?

  教师指出,为研究这个问题,同学们分组完成课本12-2的实验。(两人一组进行实验)

  要求:①明确实验目的是判断浸没在水中和酒精中的石块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②石块要用细线拴牢。读取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时,石块不要触及杯底或杯壁。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组织讨论,教师总结

  ①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在空气中静止不动,受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是怎样的?说出石块在空气中重多少牛。

  小结:石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的竖直向上的拉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细线。二力的关系是彼此平衡。此时弹簧秤的示数就是石块所受的重力。

  ②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的读数是多少牛?此时,浸没在水中的静止石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如何?两次弹簧秤的读数之差说明了什么?

  小结:石块此时受到三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拉力,施力物体是细线;另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石块静止不动说明:石块受到的重力=石块受到的拉力+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时弹簧秤的读数,所以石块受到的重力=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浮力。弹簧秤两次读数的差就是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浮力=石块重-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也可叫做石块在水中时的视重)。以上实验,说明浸入水中的石块也受到浮力。

  教师总结讲解时,边讲边画出石块受力分析图。f)=重力(g)-浮力(f浮)1.什么是浮力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一切浸在液体里的物体都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3)浮力=物体重-物体在液体中时弹簧秤读数。f浮=g-f。"

  2.浮力产生的原因

  (1)提问:浸没在水中的正方形木块,放手后竖直向上浮,它为什么不向左或向右、向前或向后运动?

  复习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启发学生答出:立方体木块浸没在水中,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相对应的部位,距液面的深度相同,水对它们的压强相等,因而它的左右两侧面和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木块不向前后、左右运动。以上讲解可结合下图进行。(1)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即f浮=f′-f。

  (2)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

  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可启发学生举例答出。

  3.物体的浮沉

  提问:既然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为什么物体有的上浮、有的下沉、有的还可停留在液体中的任何地方?

  演示:提示同学观察物体在水中运动情况。

  把铁块浸没在水中,放手后铁块下沉。

  把木块浸没在水中,放手后木块上浮。

  把装有少量水并用胶盖盖严的小瓶(可用装青霉素的小药瓶,用注射器仔细调整瓶内水量或调整装入的细砂,直至可悬浮在水中为止)浸没在水中,放手后小瓶可悬浮在水中。

  学生讨论:浸没在水中下沉的铁块、上浮的木块、悬浮的小瓶各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大小关系如何?说明力的方向。

  教师结合实验,边讲边画出浸没下沉的铁块、上浮的木块和悬浮的小瓶受力分析示意图,总结出浮沉条件。

  让学生观察实验:浸没在水中的木块放手后上浮,最后浮出水面,漂在水面不动。教师指出,木块漂在水面上时,只有一部分浸入水中,叫做漂浮。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关系如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物体的浮沉条件并板书:

  3.物体的浮沉

  (1)下沉:f浮<g

  (2)上浮:f浮>g

  (3)悬浮:f浮=g

  (4)漂浮:f浮=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教师说明:

  (1)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

  (2)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不动。但漂浮是物体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在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3)完成课本图12-3中的填空题。1.完成本节课文练习1~5题。

  2.思考题: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返回页首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2课时)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3.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1.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如何用弹簧秤测出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浮力的大小。要求学生说出方法,并进行实验,说出结果。

  3.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是什么?1.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浮力产生的原因。下面来研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2.阿基米德原理

  学生实验:实验1。

  ①简介溢水杯的使用:将水倒入溢水杯中,水面到达溢水口。将物体浸入溢水杯的水中,被物体排开的这部分水从溢水口流出。用空小桶接住流出的水,桶中水的体积和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相等。

  ②按本节课文实验1的说明,参照图12-6进行实验。用溢水杯替代"作溢水杯用的烧杯"。教师简介实验步骤。说明注意事项:用细线把石块拴牢。石块浸没在溢水杯中,不要使石块触及杯底或杯壁。接水的小桶要干净,不要有水。

  ③将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课上出示写好的小黑板)并写出实验结论。

  石块在空气中重(n)

  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n)

  石块受到水的浮力(n)

  小桶和被石块排开水的总重(n)

  小桶重(n)

  小桶中的水重(n)⑤总结

  由几个实验小组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总结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量相等。

  说明:如果换用其他液体来做上述实验,结论也是一样。即使物体不是浸没,而是一部分体积浸入液体中,它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也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3.学生实验本节课文中的实验2

  ①明确实验目的:研究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的重量有什么关系?

  ②实验步骤按课本图12-7进行。

  ③将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并写出结论。(出示课前写好的小黑板)n)

  木块漂浮在水面受到的浮力(n)

  小桶和木块排开水的总重(n)

  小桶重(n)

  木块排开的水重(n)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几个实验小组分别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教师总结得出:漂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

  说明:实验表明,木块漂浮在其他液体表面上时,它受到的浮力也等于木块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4.教师总结以上实验结论,并指出这是由多年前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板书:"二、阿基米德原理

  1.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说明: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即:f浮=g排液=ρ液·g·v排。

  介绍各物理量及单位:并板书:"f浮=g排液=ρ液·g·v排"

  指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强调物体全浸(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等于物体的体积;部分浸入液体时,v排小于物体的体积。

  例1:如图所示(教师板图),a、b两个金属块的体积相等,哪个受到的浮力大?由于f浮=g排液=ρ液·g·v排,a、b浸入同一容器中的液体,ρ液相同,但vb排>va排,所以fb浮>fa浮,b受到的浮力大。

  例2:本节课文中的例题。

  教师板演示范。

  提醒学生注意:

  (1)认真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物理量。

  (2)确定使用的物理公式,理解公式中每个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在相同的物理量符号右下角写清角标,以示区分。

  (3)解题过程要规范。

  5.教师讲述: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体积是1米3的氢气球,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等于这个气球排开的空气受到的重力。

  板书:"2.阿基米德定律也适用于气体。

  浸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气体受到的重力。"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第2课时)2.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和解答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1.学生笔答课本章后的"学到了什么"问题1和2。然后由一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教师讲评。

  2.270克的铝块体积多大?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多大?

  要求学生在笔记本上演算,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并对在黑板上的计算进行讲评。1.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等因素无关。

  ①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提问: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在不同深度受到的浮力是否相等?

  学生回答并说出分析结果和道理。

  教师演示实验:把铁块用较长一些的细线拴好,挂在弹簧秤上。先称出铁块重(由学生读值)。将铁块浸没在水中,弹簧秤的示数减小,问:这是什么原因?由学生读出弹簧秤的示数,计算出铁块受到的浮力。将铁块浸没在水中的深度加大,静止后,由学生读出此时弹簧秤的示数,求出浮力的大小。比较两次浮力的大小,得出: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没有关系。换用其他液体进行实验,可得出同样的结果。

  教师从理论上分析: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无论物体位于液体中的哪一深度,由于液体的密度和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不变,所以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大小不改变。因此,这个物体无论处于液体中的哪一深度,它受到的浮力都是相等的。

  ②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提问:浸没在同一种液体中的物体体积相同,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取一块橡皮泥,将它捏成立方体,用细线拴好,用弹簧秤称出橡皮泥重。将它浸没在水中,读取此时弹簧秤的示数。求出它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以上读值和计算由学生完成)将橡皮泥捏成球形,按上述实验步骤,求出它浸没在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

  总结:比较两次实验测得的浮力大小,得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提问:由学生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上述实验结果。教师总结

  ③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无关。

  提问:将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铝块浸没在水中,哪个受的浮力大?

  演示:将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铝块用细线拴好,用弹簧秤测出它们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比较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

  总结:比较两次实验结果得出: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无关。

  提问:由学生用阿基米德定律解释上述实验结论。教师总结,并结合复习提问2的分析指出,有的同学认为"较轻的物体受的浮力一定大"的看法是错误的。

  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是否运动无关。

  提问:体积相同的铁块和木块放入水中后放手,铁球下沉,木块上浮,哪个受的浮力大?

  学生讨论,教师用阿基米德定律分析它们受到的浮力一样大。总结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是否运动无关。

  通过以上的实验和分析,教师总结并板书:"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有关,而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与密度、物体在液体中是否运动等因素无关。"

  2.例题:(出示小黑板)

  ①如图所示,甲、乙两球体积相同,浸在水中静止不动。哪个球受到的浮力大?为什么?哪个球较重?为什么?解:甲球受到的浮力较大。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甲球浸没在水中,乙球是部分浸没在水中,故甲球排开水的体积大于乙球排开水的体积。因此,甲球排开的水重大于乙球所排开的水重。所以,甲球受到水的浮力较大。板书:"f甲浮>f乙浮"

  浸在水中的甲、乙两球,甲球较重。分析并板书:"甲球悬浮于水中,g甲=f甲浮

  乙球漂浮于水面,g乙=f乙浮

  因为:f甲浮>f乙浮

  所以:g甲>g乙"

  小结:解答浮力问题要学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分析。对于漂浮和悬浮要弄清它们的区别,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答浮力问题的重要方法。

  例题:有一个空心铝球,重4.5牛,体积是0.5分米3。如果把这个铝球浸没在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放平后,它是上浮还是下沉?它静止时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要求全体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演算,由一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教师针对演算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讲评。

  要求学生答出:

  由于铝球全部浸没在水中,所以v排=v球=0.5分米3=0.5×10-3米3。

  f浮=g排液=ρ液·g·v排=1.0×103千克/米3×10牛/千克×0.5×10-3米3=5牛

  因为:f浮>g球,所以铝球上浮。

  铝球在水中上浮,一直到露出水面,当f浮=g球=4.5牛时,铝球静止在水面上。此时铝球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铝球的重。

  小结:解答此类问题,要明确铝球是研究对象。判断上浮还是下沉以及最后的状态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应用公式计算求解。

  3.总结计算浮力大小的四种方法:

  应用弹簧秤进行测量:f浮=g-f。g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f为物体浸入液体中时弹簧秤的示数。

  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求规则固体受到的浮力。f浮=f向上-f向下。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ρ液·g·v排。此式可计算浸在液体中任意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根据物体漂浮在液面或悬浮在液体中的条件f浮=g物,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求物体受到的浮力。

  浮力

浮 力 篇3

  【设计理念】

  1. 通过实验引发讨论,培养学生探索事物现象的能力。

  2. 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

  3.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知道一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 会用弹簧秤法测浮力。

  3. 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4. 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重力和浮力决定的。会判断物体浮沉。

  5. 会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并知道漂浮的物体浮力大小等于物重。

  【教学器材】

  弹簧测力计、墨水瓶、烧杯、水、乒乓球(3个)、溶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 什么是力?

  2. 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测力计)

  3. 出示弹簧测力计下挂空墨水瓶。墨水瓶受几个力?(两个)

  4. 两个力是什么关系?(一对平衡力)

  5.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二、导入新课

  (一)演示实验

  1. 用手托住空墨水瓶。分析受力情况,看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2. 分析变化原因,手对空墨水瓶的托力多大?如何求得?

  学生实验:

  将弹簧测力计吊着空墨水瓶,放入水中浸没,观察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现象?(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对它向上托的力。)物体在其他液体中是否也受到向上托的力呢?

  演示实验:

  将吊着的空墨水瓶放入溶液中,看到什么现象?分析变化原因。

  问:漂浮的物体是否也受到向上的托力呢?

  学生实验:

  将乒乓球投入水中,设法将它按入水中,有何感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二)板书

  一、 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

  ↓                  ↓         ↓

  (受力物体)         (施力物体)(方向)

  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任何一个都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受力物体是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另外对浸入的理解,它包含两种情况:①部分浸入;②浸没。

  讨论:

  1. 给你弹簧测力计、水、烧杯、钩码,如何测出钩码浸入水中的浮力?

  (1)先测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g 。

  (2)物体浸入水中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

  (3)求浮力

  2. 浸在液体中物体一定受到浮力吗?(有各种意见)

  演示实验:

  图1

  (1)取一只去底的矿泉水透明塑料瓶,瓶口朝下,瓶口略小于乒乓球。放入乒乓球。

  问:如果我往里面注水,乒乓球会浮起吗?(会。因为要受到水的浮力)

  (2)往塑料瓶里面注水。现象:乒乓球被水压在瓶底,同时有水从塑料瓶口漏出。

  (说明浸在水中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浮力。为什么呢?)

  板书: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3)用瓶塞(或手)堵住漏水的瓶口,注意观察乒乓球下面积满水时有何现象发生?

  (现象:乒乓球下积满水时乒乓球会上浮。)

  (4)将水倒回烧杯,分析原因。

  第一次乒乓球只受到水给它向下的压力。

  第二次乒乓球下积满了水,即受到水对它向下的压力,而且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力。乒乓球上浮说明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这就是压力产生的原因。>

  图2

  我们举特例来分析:立方体浸没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

  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其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和面积相等,并且对应部位距水面的深度相同。

  问:水给它们的压强是否相等?(相等)

  问:水给它们的压力是否相等?(让学生讨论)(压力相等并且方向相反)

  分析:(p =ρgh  p =f/s  s 一定,f =p·s)但是,上下两表面处的深度不同,下表面处的深度更深,压强更大,而上下两表面的表面积相同,据p = f/sf = p·s,所以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比上表面受到的压力更大。即>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板书:原因:>

  而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这就是浮力。

  板书:实质:=-,方向竖直向上。

  总结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问:既然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浮力,那么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在水中上浮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

  板书:三、物体的浮沉

  演示实验:将三个乒乓球浸没水中(一个充满沙;一个中空;一个有部分沙,用蜡封住),松手后出现什么现象?分析讨论。

  图3

  问: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重力、浮力)它们的施力物体是谁?(地球、水)

  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由它们共同决定。

  (1)当=g 时,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静止)(悬浮)

  (2)当>g 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上升)(上浮)

  (3)当<g 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下沉) 板书:

  问:沉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静止)为什么?(另外受到容器底对它的支持力。)

  问:那么上浮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静止)我们就说物体漂浮在液面上,那么,。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三、总结扩展

  (一)本书主要学习三个知识点:

  1. 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如何,以及如何用实验法测浮力?

  2. 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 物体的浮沉条件。

  我们要理解、记忆,并且借助实验,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二)思考:上浮的物体,上浮至漂浮在液面上

  讨论:物体的重力怎样变化?浮力怎样变化?浸没在水的体积能怎样变化?说说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系?

  四、布置作业

浮 力 篇4

  第十二章 浮 力  第一节 (1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和的方向。

  2.理解产生的原因。

  3.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4.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 (二)教具 演示实验器材:正方形木块、乒乓球、玻璃水槽、水、铁块、小药瓶、注射器、细砂。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石块、细线、烧杯、水和酒精。 (三)教学过程 : 一、引入新课

  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这些都是有关的问题。从本节起学习新的一章。

  板书:"第十二章 浮 力

  一、浮 力"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

  (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从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施力物体是水。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大于重力。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

  (2)演示实验: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石块受作用

浮 力

浮 力(通用13篇)浮 力 篇1  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5课。学生通过前面四课的学习,探究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