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浮力的教案

2024-06-054

浮力的教案(通用15篇)

浮力的教案 篇1

  一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明白什么叫做浮力。

  2 浮力的计算问题。

  二 教学重难点:

  1 阿基米德定律的由来及其科学性。

  2 如何解决浮力的计算问题。

  三 教学过程:

  1 引入:让学生说说,在准备洗澡的时候,把自己泡入浴盆的时,水是怎样满溢出来的?

  2 让学生看书,实行先学后教的理念。

  3 阿基米德定律的学习。

  老师进行解释: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这个定律也适用于气体。它的公式是:浮力= 液体比重乘以排开液体的体积。 当物体全部浸入液体中的时候,被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物体的体积。当物体浮在液面,也就是说只有一部分浸入液体的时候,被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浸入液体那部分物体的体积。当物体浸入水中的时候,由于水的比重为1克/ 立方厘米,所以浮力数值等于排水量。然后告诉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比重计及潜水艇的物体浮沉的例子。

浮力的教案 篇2

  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4.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德育目标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点

  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压力与重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教学方法

  探究法: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探究活动.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分析比较获得对压强概念深入的理解.

  比较归纳法:通过对具体现象、事例的对比、比较,提出问题,并通过研究归纳出一般的结论.

  教学用具

  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橡皮泥、木条、弹簧秤、投影仪、录像机及录像机资料等.

  时安排

  1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

  1.播放一段风光片:金色的海滨。松软的沙滩.人们的身后是一串串大小不等、深浅不同的脚印;茫茫雪原,浩浩无边,想在上面步行的人双脚深陷.几乎寸步难行.雪橇却能使人插上翅膀……

  2.观察教材中两幅精美的图片:小小的蝉可以把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体态庞大的骆驼却可以凭借宽大的脚掌成为沙漠之舟.

  3.同学们自己分别用笔尖和笔帽扎手,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从同学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这些现象中,大家会想到什么问题吗?

  二、新教学

  [师]请同学们大胆说出自己的问题或想法.

  [生]人走过沙滩为什么会留下脚印?

  [生]人在雪地上,对雪地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了下去,而另一个没陷下去?

  [生]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的感觉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蝉为什么可以将尖尖的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中?

  [生]人走过沙滩能留下脚印和软软的沙滩有关系,因为在水泥地上走过就看不到脚印.

  [生]用笔尖扎手会感到很疼,蝉的口器能插入很硬的树皮中,是因为笔尖和蝉的口器都很尖。

  [生]我认为上面的那些现象都是力作用的结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人站在地面上、板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时,人对地或粉笔盒桌面的作用力的.情况.

  [生]人站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有一个向下的作用力,扳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对平桌面也有向下的作用力,作用力的大小应等于物体的重量.

  [师]当我们要将钉子钉人墙面或将一枚图钉按在墙上(也可请一名同学演示,感觉)时.钉子对墙面的作用力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生]按图钉或钉钉子的时候.钉对墙面有垂直于墙面的作用力.

  [师]同学们刚才谈到的几种力的情况,它们有共同的地方吗?

  [生]不论是对地面、桌面的力还是对墙面的力,它们都是垂直作用在接触面上的.作用点在地面或墙面(接触面)上.

  [师]我们把这种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演示]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滑下的物体.

  [师]请同学们分析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生]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垂直作用在斜面上.

  [投影]

  a.粉笔盒对桌面的压力.

  b.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c.按图钉时图钉对墙的压力.

  图略:

  通过分析学生应明确,有些压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况下压力和重力无关,压力不是重力.

  [生]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师]同学们可以大胆猜想.

  [生]力越大产生效果越明显.因此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关.

  [生]用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用的力差不多大.可用笔尖扎得很痛.而笔帽则没有什么感觉,

  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无关。而是和力作用的面积有关.

  [生]我们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压力作用的面积可能都有关系.

  [师]研究物理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大家可以通过实验验证,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器材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

  (同学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们的活动.最后进行交流)

  第一组:

  (1)先将沙子装在一个平底、敞口的玻璃容器中.将沙面摊平.

  (2)把压力小桌腿朝下放在沙子上.分别在桌面上加2个和4个砝码,观察并记录小桌腿陷入沙子里的情况.

  (3)将沙面摊平后.再将压力小桌面朝下放在沙子上,分别加2个和4个砝码,观察并记录小桌陷入沙子里的情况.

  实验表格:略

  分析实验现象:

  结论:

  第二组:参考教材图13.1—3的方法设计实验.

  (1)准备三块完全相同的橡皮泥(将橡皮泥编号)和两根完全相同的细木条.

  (2)将一根细木条放在1号橡皮泥上.通过挂有1个钩码的弹簧测力计使木条对橡皮泥产生压力.

  (3)取下l号橡皮泥,换上2号橡皮泥.弹簧测力计上挂上2个钩码.重做上面实验.

  (4)取下2号橡皮泥换上第3号橡皮泥.将两根木条放在橡皮泥上,重复实验(3)

  比较三块橡皮泥的形变情况.和第一组的结论相同.

  [师]两组同学选择了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两组实验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生]他们研究问题的方法相同,都用了控制变量法.

  [师]其他组的同学还有不同的做法可以补充吗:

  [生]我们组分别用完全相同的两块橡皮泥.三根木条时挂4个钩码;一根木条时挂2个钩码模拟了教材中“猜一猜”的内容.发现一根本条挂2个钩码时橡皮泥的压痕较深,形变较大,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

  [师]大家利用“猜一猜”中的数据,计算两种情况下每平方厘米面积上所受的压力;根据实验现象说明每平方厘米上受的压力和压力作用效果的关系.

  (学生计算,一名同学板演)

  [生]根据计算和实验现象说明,每平方厘米面积所受的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生]也可以说压力的作用效果跟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有关系。

  [师]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叫做压强.

  [生]可以说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投影]

  压强的计算公式: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教师说明,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m2).由公式确定压强的单位就是牛顿每平方米(N/m2).人们给压强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叫帕斯卡,简称帕(Pa),这是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师]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单位,实际中还常用千帕(kPa),兆帕(Pa)

  [投影]

  1.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约0.5Pa

  2.一颗西瓜子平放在桌面上,对桌面压强约20Pa

  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5×104Pa

  三、小结

  1.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压力不是重力。

  2.压强:是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单位是Pa.

  四、布置作业

  后习题

  五、板书设计

  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压强(P)

  压强:公式:P=F/S

  单位:Pa 1Pa=1N/1m2

  增大或减小压强

浮力的教案 篇3

  水的浮力是我们身边的科学,同时也是幼儿比较感兴趣的课题之一。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中华文化启蒙教育课程的特点以故事《文彦博取球》为载体设计了这个活动。在活动中,将有关浮力的知识巧妙地贯穿于故事之中,以故事中的小朋友取皮球这一情境,启发幼儿动脑筋、想办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提高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在设计过程中,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操作和观察,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幼儿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从小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能克服困难积极动脑解决问题。

  2.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猜想与动手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3.技能目标:能尝试与同伴合作利用浮力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创造力目标:喜欢探索身边感兴趣的事物,能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激发创造灵感。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熟悉《文彦博取球》的故事。

  2.物质准备:课件、盛有水的大盆、塑料盆、贝壳、纸片、纸盒、太空棉、石子、铁钉、铁盘、塑料绳、丝带、海绵、木头、橡皮泥、乒乓球、大塑料桶、大平盘。

  3.环境准备:创设《文彦博灌水取球》的故事环境、《平湖秋月》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起兴趣,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1.观察浮萍、浒苔的图片,了解自然界中一些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

  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浒苔?浒苔是一种生长在海面上的漂浮植物。

  这种植物生活在池塘中或是湖水中他的名字叫做浮萍。

  2.出示各种物品图片,请幼儿猜想什么东西能浮起来,什么东西能沉下去?

  (1)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以浮在水面上,有哪些物品可以沉到水底?

  (2)出示我的猜想以及浮沉等符号标志,请幼儿选择一种物品猜想它能浮在水片上还是能沉到水底,按标志选择相应的位置放好。

  3.请每位幼儿选一种物品猜测它们能浮上来,还是能沉下去并根据标志选择合适的位置。

  二、幼儿操作实验,并将结果与猜想进行对比

  1.提出实验要求:

  (1)记住实验结果,结束后进行对比。

  (2)做浮沉实验前怎样做才能不湿袖子?

  (3)当几个小朋友都想用一种材料该怎么办?

  (4)怎样才能让实验桌保持干净整洁?

  (5)做完实验应该怎样做?

  2.幼儿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3.将自己的实验验结果与实验猜想进行对比调整。

  三、通过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引出问题,幼儿动手尝试操作解决

  1.讲述《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并引发幼儿用自己刚学到的本领帮助故事中的小朋友解决困难。

  2.教师指导幼儿讨论如何分工合作的问题。

  3.幼儿分组利用浮力原理进行取球实验。

  4.引导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揭晓故事结尾,向大家介绍文彦博是一位中国古代聪明睿智好孩子的典范。

  四、延伸活动

  中国古代有个文彦博,今天我在咱们班里也找到了许多“小小文彦博"鼓励幼儿用自己学到的本领解决生活中的更多问题。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活动中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浮力ll文彦博取球蕊擎悬琴擎酝.》辫蓥幼儿园教育活动亲倒及评析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想了很多方法,尤其在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大家都很认真地去实验,虽然幼儿的思路一直跟着教师走,在活动中教师给了幼儿很大的自由,幼儿敢说敢做,在帮助小朋友把皮球取出来的时候,各组幼儿情不自禁的鼓掌欢呼,气氛很热烈,达到了非常好的互动效果。

  专家点评:

  这次活动的全过程体现了幼儿科学教育中应培养幼儿尝试的精神要求,它基本遵循了问题。尝试(操作、实践)。发现、提出新问题。再尝试一再发现这一活动过程,不断尝试不断发现,使认识不断深化。在以往的科学教育中,较多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而对幼儿情感、态度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则重视不足,在这个科学活动的探讨过程中,教师大胆加入了通过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幼儿从中发现知识,学习知识,学会技能,以达到获取经验、建构概念、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教师为幼儿提供的丰富操作材料,可以帮助幼儿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这种结论不是教师传授,而是幼儿的直接经验,因此,幼儿的学习就显得十分积极主动。

浮力的教案 篇4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知道浮力的应用。

  二、问题及例题:

  问题1:演示塑料瓶飘在水面上,为什么?谁能描述一下什么叫浮力?浮力是什么方向?

  叫浮力,方向。

  问题2: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3:通过想想做做3,说说可以怎样测量浮力的大小?

  问题4: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呢?

  例题:通过例题的学习,说明浮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三、目标检测:

  1.铁块浸在煤油中受到的浮力方向是。

  2.一物体用弹簧测力计测得重5N,浸在水中测力计示数变为3N,则受到的浮力是N

  3.一石块悬挂在弹簧秤下,当石块慢慢浸入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当石块全部浸入水中后,增加石块浸入的深度,弹簧秤的示数。

  4...把一木块浸没在水中,排开的水所受重力为12N,木块受到的浮力

  A.大于12N B.小于12N C.等于12N D.等于10N

  5.下面关于浮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液体的密度大,则对浸在其中的物体的浮力一定大;

  B、只要物体的体积大,所受的浮力一定大;

  C、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形状及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D、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一定小于沉没在液体内部物体所受的浮力。

  6.同样重的铁块甲和乙,甲浸没在水中,乙浸没在煤油中,铁块受到的浮力要大一些.(>)

  四、学习小结:

  1.浮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

  3.浮力的方向

  (1)二次称重法:

  4.浮力的大小(2)压力差法

  (3)公式法

  五、配餐作业:

  A组:

  1.将重力相等的实心铜球、铁球、铝球浸没在水中,它们受的浮力

  A.相等B.铜球最大C.铝球最大D.铁球最大

  2.两个物体分别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将它们同时浸没同一种液体中,两弹簧测力计减小的数值相同,两物体必定有相同的( )

  A.密度B.体积C.质量D.形状

  3.潜水艇潜在水下航行,当它下潜的深度增加时,比较它所受到的水的压力和浮力关系是( )

  A.压力越大,浮力越大B.压力越大,浮力不变

  C.压力不变,浮力越大D.压力不变,浮力不变

  4.有一金属球,在空气中称得重3.8N,将它浸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时,有50ml水从溢水杯流入量筒,求:

  ⑴金属球的体积

  ⑵金属球所受浮力

  ⑶金属球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

  B组;

  1.金属块重10N,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当它全部放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8N,此时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是N.如金属块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弹簧测力计上的读数应该N.如果把金属块全部浸没在酒精中,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是 xN.

  2.有一个木块,把它浸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时,从杯中溢出10g水,若把它浸在盛满酒精的溢水杯中,会从杯中溢出g酒精(酒精密度是0.8×103kg/m3,水的密度是1.0×l03kg/m3,木块的密度是0.5×103kg/m3).

  3.给你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金属块,一杯水,请你设计一个测量金属块密度的实验,要求:

  (1)、写出实验步骤和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2)、写出金属块密度的表达式。

  六、学后反思:

浮力的教案 篇5

  《浮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付敬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浮力的集中计算方法,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知道浮力的应用,会制作密度计。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沉浮条件

  教学难点: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沉浮条件解决实

  际问题。

  教学方法:校教学模式

  学 法:科学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流程:

  激情引趣:我是一条来自深海的鱼,一天,来了一个小伙伴

  在我们的对话中(如图)谁是对的?

  自主合作学习:

  一、总结构建本章的知识结构

  定义 产生原因

  物体的浮沉条件 浮力

  二、问题一:比较浮力的大小 浮力的应用

  阿基米德原理

  内容 公式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轮船 潜水艇 热气球

  流体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升力

  1.如图所示,将一只玩具青蛙放入水中,它能漂浮于水面;把它放入另一种液体中,它却沉入底部。则在这两种情况下这只玩具青蛙受到的浮力大小相比较( )

  A. 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较大

  B. 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较大

  C. 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 无法比较浮力大小

  (解析:由题知:液体密度不同,由图可知: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符合上述条件;又由于是同一只玩具重一定,根据物体的沉浮条件有:在水中F水=G,在液体中:F液<G,比较得:F水>F液,故选A=

  2.体积相同的三个球A、B、C,在水中静止时的位置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 )

  A、球A受到的浮力最大

  B、球B受到的浮力最大

  C、球C受到的浮力最大

  D、三个球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解析:由题知液体密度相同,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 F浮=ρgV排,C球受浮力最大,故选C)

  归纳、总结:比较浮力的大小的方法:(1)用物体的沉浮条件(2)阿基米德原理 问题二:计算浮力的大小:

  1.一物体用细线挂在弹簧秤上,弹簧秤的示数是4.5牛,当把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是1.5牛,那么这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是牛,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是 牛。

  启发学生分析:物重为4.5N,利用重力和浸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计算浮力 F浮=G物-F=3N

  2.密度为0.9×103kg/m3质量为8.1千克石蜡,放入足量水中,石蜡受到的浮力多大? (解析:因为物体的密度为0.9×103kg/m3<水的密度:1.0×103kg/m3,物体漂浮或悬浮时利用浮沉条件计算浮力 F浮=G物=mg=81N)

  3.轮船问题:一艘轮船(重力不变)从长江驶入大海,他受到的浮力 ,船会。 (解析:船是漂浮物体,F浮=G 重力不变故浮力不变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浮力不变,液体密度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成反比

  由于海水的密度大于河水的密度,所以船在海水中浸入的体积小于在河水中浸入的体

  积,故船会浮上来一些)

  密度计问题:在一支铅笔的下端粘上一块橡皮泥,将它分别置于甲、乙两杯液体中观察到静止时的情形如图所示,铅笔在甲杯液体中受到的浮力铅笔在乙杯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甲杯液体的密度 乙杯液体的密度。

  分析同上。

  三、归纳总结:浮力的计算方法:

  四、巩固拓展:

  1.利用旧牙膏皮可以做很多小实验,一位同学吧空的牙膏皮剪去尾巴做成筒状,放入盛有水的脸盆中,发现牙膏皮漂浮在水面上;然后再将此牙

  膏皮卷成小团状后放入水中,牙膏皮沉入水底,比较

  前后两种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

  A.牙膏皮漂浮时受到的浮力比它沉底时收到的浮力大

  B.牙膏皮漂浮时受到的重力比它沉底时收到的重力小

  C.牙膏皮沉底时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

  D.牙膏皮沉底时排开水的体积与它漂浮时排开水的体积相等

  2.将同一物体放在液体中的三种情况如图所示,其中物体受到浮力最小的是------------------(C )

  A.图甲 B. 图乙 C. 图丙 D. 无法比较

  3. 在远洋轮船的船舷上,都漆着五条"吃水线",又称"载重线",

  如图

  2所示.其中标有W的是北大西洋载重线,标有S的是印度洋载重线.当船从北大西洋驶向印度洋时,轮船受到的浮力以及北大西洋与印度洋的海水密度ρ1和ρ2的关系,有( A )

  A.浮力增大,ρ1=ρ2B.浮力减小,ρ1=ρ2

  C.浮力不变,ρ1>ρ2D.浮力不变,ρ1ρ液,物体 ;ρ物F2时,这个物体还能保持平衡吗?学生们很快答出:“不能”。教师接着提问:“物体将要向哪个方向运动?”(学生答):“向F1方向运动”。接着,教师小结:“当F1>F2或F1”“=”或“ G物 上浮

  F浮=G物 悬浮

  F浮FB > FC B. FC > FB > FA

  C. FB > FA > FC

  D. FA = FB = FC

  (五)由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关系判断物体浮沉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和浮沉条件得出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关系,并板书 对应训练:金榜53页2题

  三、小结

  四、教学反思:

  1.物理情景是物理学习的催化剂,学习物理知识,就要让学生进入创设的物理情景中去,使得学习富有新鲜和实在的气息。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我设置物理问题让学生通过题目复习基础知识。

  2.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的刺激作用,在学生做题过程中,我不断加入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多角度考察同一知识点。

  3.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要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4、对时间把握度不够,到最后一个环节时,时间剩余很少了,只是简单对了下答案,没有进一步延伸。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应用还有待提高。

浮力的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教学重点

  浮力的概念及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叙述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等)

  同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

  猜想包含的知识(液体或气体对物体有一个向上的力或提到“浮力”)。

  二、探求新知

  针对浮力这种常见现象,你想知道哪些有关浮力知识呢?

  学生活动:展开想象,分组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提出一系列问题: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2.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物体是否受浮力?3.浮力大小等于什么?4.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5.物体的浮沉有条件吗?等。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板书。下面我们先探究:什么是浮力,有无方向,方向向哪?

  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

  教师演示:

  ①出示一个很深的量筒,将一个乒乓球放进去。

  问:谁有办法不把量筒倒过来,就能把乒乓球取出来?你为什么能想到这个办法呢?

  ②左手拿一个乒乓球,松手,让学生注意观察它的运动状态;再把乒乓球放在右手手心上,松开左手时乒乓球还会下落吗?为什么?

  ③展示加水后量筒中的乒乓球和手中的乒乓球,让学生进行对比。

  鼓励学生观察、对比、思考回答。

  学生体验:将木块放入水中并逐渐压入水底,然后放手。一是体会:手的感觉;二是观察

浮力的教案

浮力的教案(通用15篇)浮力的教案 篇1  一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明白什么叫做浮力。  2 浮力的计算问题。  二 教学重难点:...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