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和动能定理》
《动能和动能定理》(通用4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 篇1
课题
动能 动能定理
教材内容的地位
动能定理是功能关系的重要体现,是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依据,因此是本章的重中之重。在整个经典物理学中,动能定理又与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并称为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三大支柱。也是每年高考必考内容。因此学好动能定理对每个学生都尤为重要。
--思路
导入新课──探究动能的相关因素(定性)──探究功与动能的关系(推理、演绎)──验证功和能的关系──巩固动能定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适用范围、简单应用。
3.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分析实验现象、处理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探究和验证过程中掌握观察、总结、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
3.经历科学规律探究的过程、认识探究的意义、尝试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演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
2.通过探究验证培养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的意识。
3.用简单仪器验证复杂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不畏艰辛敢于进取的精神。
4.领略自然的奇妙和谐,培养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
教学重点
1.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2.演示实验的分析。
教学难点
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资源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对动能有了感性认识,在高中要定量分析。
高中生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定性到定量。
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通过前几节的学习,了解了功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初步了解了功能关系。
对物体做的功与其动能的具体关系还不清楚,这就是本节重点解决的问题。
教学方式
启发式、探究式、习题教学法、类比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仪器
斜面、物块、刻度尺、打点计时器、铁架台、纸带
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
验证动能定理
--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提问:
能的概念
功和能的关系
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的动能的概念
动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动能和做功的关系。(猜想)
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它就具有能量。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转化。
由于物体运动而具有的能。
巩固上节内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设问启发思考
探究动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多媒体演示:滑块a从斜面滑下与物块b碰撞。
实物演示:
结论:
从功能关系定性分析得到:物体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则动能越大。
探究动能与质量、速度的定量的关系。
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
让滑块a从不同的高度滑下,可以看到:高度大时把物块推得远,对物块做功多。
让质量不同的滑块从同一高度滑下,可以看到:质量大时把物块推得远,对物块做功多。
学生总结动能的相关因素:物体的质量和速度。
定性分析
培养学生分析试验现象的能力
探究做功与动能的关系
多媒体演示:飞机加速,飞
机动能变化的原因?
定量分析:应用牛顿运动定
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
物理情景
问题
1.猴子从树上自由下落(投影)
重力做功与速度关系
2.飞机在牵引力阻力作用下起飞(投影)
牵引力、阻力做功与速度关系
归纳:
物体的合力做的功等于这个物理量的变化,得到式子:
这就是动能定理。
由功能关系和动能的定性表述,只能用这个物理量表示动能。
板书:动能、动能定理
由于牵引力对飞机做正功,导致飞机的动能增大。
学生分组推导:
情景
结论
1
2
用文字语言表述结论:
物体只受重力作用,重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这个物理量的变化。
物体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等于这个物理量的变化。
通过推理、演绎培养探究兴趣
培养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定量探讨
验证动能定理
引导学生验证动能定理:利
用打点计时器打的纸带。(自由落体)
学生提出设计方案(分组讨论),动手操作。
数据处理:
下落高度(h)
末速度(v)
重力的功(mgh)
动能变化
mgh与
结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重力做的功与动能变化相等。
让学生了解“探究”的重要环节
培养合作精神
用简单仪器验证复杂规律
课堂巩固
投影例题:
物体从高出地面h处自由落下,落至地面陷入沙坑h后停止,求物体在沙坑中受到的阻力是重力的多少倍?
投影三种解法,并总结。
1.动能定理与牛顿运动定律解题比较
2.动能定理解题方法步骤(三步走)
学生思考:提供多种解法
1.牛顿运动定理和运动学公式
2.分过程用动能定理
3.全过程用动能定理
巩固本节基本知识、对比两种动力学方法优缺点、学会动能定理的应用。
自然界的奇妙、和谐统一。
《动能和动能定理》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⑴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⑵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
⑶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
2.过程和方法:
⑴体验实验与理论探索相结合的探究过程。
⑵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激发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理论探究的兴趣。
⑵激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处理同一问题的兴趣,会选择用最优的方法处理问题。
二、设计思路
动能定理是力学中一条重要规律,它反映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跟物体动能改变的关系,动能定理贯穿在本章以后的内容中,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学习掌握它,对解决力学问题,尤其是变力做功,时间未知情况下的问题有很大的方便。
本课--的过程为:
学生通过回忆初中所学的内容和实验引起思考
学生讨论,设计情景,进行理论探讨和论证,找出动能的表达式。
通过对前面探讨过程的深入思考,得出动能定理
通过具体实例,深化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理解,突出动能定理的优越性
由于本节内容较多又很重要,建议安排一节习题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⑴动能概念的理解;⑵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2.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
斜面、质量不同的滑块、木块等
五、--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点 评
一、引入新课 【板书】一、动能 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动能的初步知识,那么什么是物体的动能? 【板书】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动能。 提问:物体的动能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呢?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 引导学生重复初中所做得滑块撞击木块的实验。 归纳:物体能够对外做功的本领越大,物体的能量就越大,实验中滑块的质量和速度越大,对外做功的本领越大,说明动能和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提问:那么,到底如何定量的来表示动能呢?过渡: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做功和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提问:那么比例系数为多少呢?如何去确定呢? 设计情景:如图所示,某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求做功和速度变化的关系? 选择学生的答案,投影学生的解答过程,归纳,总结。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① 根据运动学公式: …② 外力f做功: …………③ 由①②③得: 思考:外力做功引起了什么量的变化? 归纳:外力f所做的功等于“ ”这个物理量的变化,所以在物理学中就用“ ”这个量表示物体的动能。 二、新课教学 【板书】2、公式: 提问:动能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它是标量还是矢量? 【板书】3、说明: ①动能是标量,且总为正值,由物体的速率和质量决定,与运动方向无关; 提问:动能的单位? 【板书】②动能的单位:焦(j) 1j=1n·m=1kg·m2/s2 提问:二战时一位飞行员用手抓住了一颗飞行的子弹,这说明了什么? 【板书】③动能具有相对性。 讲解:有了动能的公式,前面的方程就可以写成: 提问:⑴上式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⑵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共同作功,上式是否还成立呢? 讲解:上式具有普遍意义,是力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 【板书】二、动能定理 1、表述: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2、公式: 提问:刚才的推导是在物体受恒力作用,并且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得出的。如果物体受到变力作用或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定理是否正确呢?
《动能和动能定理》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