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力》教案

2024-06-053

《力》教案(精选22篇)

《力》教案 篇1

  1.理解力的三要素。

  2.会画力的图示

  教材

  重点

  难点 重点:力的三要素,用力的图示法表示一个已知的力

  难点:用力的图示法表示一个已知的力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

  方法 讲授、讨论、

  活动

  教       学       过         程

  复习提问

  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

  2.在物理实验室中常用的测力计是什么?

  3.力作用在物体上能产生哪些效果?

  新课引入

  力的效果是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用力拉弹簧,用的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可见力的大小影响力的效果。那么除了力的大小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效果呢?

  板书:力的三要素

  1.如前所述,力的大小影响力的效果。

  2.力的方向

  讲述: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我们向上提一个木箱,必须向上用力才能将木箱提起来。如果沿水平方向用力推它,只能使它沿水平方向开始运动。我们观看足球比赛,运动员射门时把球踢偏了,原因是踢球时用力的方向没能控制好。打排球时把球扣出界外也是用力的方向不妥。

  板书:2、力的方向也影响力的效果。

  讲述:大家注意看所有的门窗的把手都安装在离门轴较远的位置,这样开关门窗比较方便。如果将门窗的把手安装在离门轴较近的地方,开关门窗就很费力。

  板书:3、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讲述: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所谓力的三要素,意思是只有力的三个要素都不变,力的作用效果才不变。两个力,它们的三个要素都相同,这两个力的效果才完全相同。力的三个要素中有一个要素不同,都会使力的效果不同。例如,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用一个力作用在尺的中点,向上用足够大的力就可以把尺子平稳地拿起来。如果用同样大的力,力的作用点在尺的一端,尽管力的方向向上,只能把尺的一端提高,尺子是倾斜的。

  讲解: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这三个要素充分地反映了力的特征,我们认识一个力,只有认识了力的三个要素才算认识得清楚、全面了。

  板书:二、力的图示 备注

  讲解:力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分析才能认识力的存在。

  为了使物体受到的力更形象、更具体、更直观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我们借助画图的方法把力表示出来,也就是把力这个抽象的东西画出来,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的力的图示。

  板书:1.力的作用点的画法

  教师:要画出力,就是画出力的三要素、首先要画出力的作用点。一般来说,把力的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即可。

  (教师示范)

  板书:2.力的大小的画法

  教师:用一个线段的长度配合标度表示力的大小。力的大小是200牛顿,可选择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100牛顿,那么200牛顿的力应用2厘米的线段表示。

  (教师示范)

  板书:3.力的方向的画法

  教师:在线段的末端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教师示范)

  学生练习

  木箱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大小是1000牛顿。

  (学生画,请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4、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可以直观、准确地表示物体的受力情况,但是也可以对力的图示加以简化,只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不必严格准确地画出力的大小,突出力的方向即可。例如用1000牛顿水平推力推木箱,只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标出1000牛顿即可。这种简化的图叫力的示意图。

  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

  练习:课本p15:4

  作业:a作业本p4、5 备注

  板书设计:

  一、 力的三要素

  二、 力的图示

  1、 力的作用点的画法

  2、 力的大小画法

  3、 力的方向的画法

  4、力的示意图

  教学

  后记

  (反思) 

《力》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

  知识要求: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知道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能力要求: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力的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德育要求:

  从实际的物理情景出发,养成一种科学分析问题的习惯。

  【重点】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 理解力的概念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练法

  【教具】 薄板、铁块、弹簧、钩码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

  一、引入新课

  看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学生列举生活中力的现象)

  二、新课教学

  (一)力的概念

  1、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对力的直观的感性认识

  (1)相接触物体间的作用

  实验一、铁块将薄板压弯

  结论:板的弯曲证明压力的存在

  这个压力的产生是铁块这个物体对薄板这个物体作用的结果

  实验二、钩码将弹簧拉长(学生根据第一个实验独立进行分析)

  结论:弹簧的伸长证明拉力的存在

  这个拉力的产生是钩码这个物体对弹簧这个物体作用的结果

  总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用字母f表示

  产生力的要素:1、两个或以上物体

  2、发生相互作用

  说明:一个力的产生要有两个物体,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产生作用时就产生了力;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不接触的物体间的作用(根据前面知识可回答)

  实验三、幻灯片演示磁体间的作用

  结论:不接触物体间能够产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相互性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甲对乙施加力的作用,同时乙也对甲施加力的作用,如磁体间的相互作用

  (幻灯片演示)

  (2)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力的相互作用问题

  2、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1)受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

  施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

  (2)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力的作用,因此在判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时,必须指明针对哪个力或确定研究的对象。

  (3)针对性练习

  (三)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快慢或运动的方向发生变化;力也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幻灯片演示)

  (四)接触与相互作用

  1、发生相互作用力的物体不一定接触

  如: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相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有力

  三、练习

  四、知识点小结

  五、作业

《力》教案 篇3

  1、 能描述力的概念。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能说出力的作用效果

  教材

  重点

  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

  方法 讲授、讨论、

  活动

  教       学       过         程

  新课引入:多媒体课件播放:小丽同学推门进教室,拉开椅子,提起书包放在桌子上,翻开书本准备学习

  思考:1、小丽同学在做以上这些动作时,手臂肌肉是否会感到紧张?

  2、门、书包、椅子、课本的运动状态与原来相比是否发生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1、 手臂肌肉感到紧张

  2、 门、书包、椅子、课本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说明:生活和生产中所见到的推、拉、提、压等过程中存在力的作用

  板书:第一章第二节:力

  一、 什么是力

  1、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阅读:课本p9图1、2、2,分组讨论上述例子中受力物体有哪些,施加力的物体有哪些?

  实例 施加力的物体 受到力的物体

  推土机 推土机 土

  牵引车拖拉故障车 牵引车 故障车

  起重机提升重物 起重机 重物

  压路机压实路面 压路机 路面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板书: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思考:在有力作用时物体应该有几个以上?单独一个物体能否有力的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板书:3、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要产生力必须有两个以上的物体

  二、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活动一:观察用丝线悬挂起来的两个带同种电荷的塑料小球,相互靠近是所发生的现象

  提问:a、b两球是a排斥b还是b排斥a或相互排斥而分开? 备注

  活动二:将相同形状的一块磁铁和一块铁块分别放在小车上,并将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使两车相互靠近到一定距离时由静止放开,观察发生的现象

  讨论:是磁铁吸引铁块,还是铁块吸引磁铁,还是相互吸引?

  分析:1、a、b两球是由于相互排斥而离开

  2、 磁铁和铁块是由于相互吸引而靠近

  板书: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讲解:力总是成对出现的,这对力叫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展示发生车祸时两车都被撞扁的情景,使学生对力的相互性有更为具体的认识,并请同学分析原因。

  提问:你还看到哪些现象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讨论:既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任何一个力都涉及到两个物体,是否两个物体一定要相互接触才能发生力的作用?(演示小磁针在条形磁铁磁场中受力转动。)

  板书:板书:力的作用效果

  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板书:2.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讲述: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讲述: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讲解:运动状态改变包括① 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 物体的运动由慢变快

  ③  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

  ④  物体的运动由快变慢

  ⑤  物体运动的方向发生改变

  小结:

  练习:课本p15:1    作业:a作业本p2、3 备注

  板书设计:

  第二节:力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物体间里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力的作用效果

  1、 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2、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

  后记

  (反思) 

《力》教案 篇4

  第一节 力

  教学课题

  第一节  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②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③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④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⑤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②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③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②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

  仪器材料

  实物投影仪、磁铁、铁钉、铁球、两个刷子、三角板                                                                                                                                                                                                                                                                                                                                                                                                                                                                                                                                                                                                                                                                                                                                                        

  板书设计

  §7-1 力一、  力的概念 1.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符号:f 3.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4.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5.  力的单位:n 二、  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四、  力的图示:(作图略)五、  力的示意图:(作图略)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新课引入

  一、什么是力教师先投影图片“人压跳板跳水,运动员踢球”:或观察教材90页中前四幅图片(通过投影或制作成电脑动画),从不同侧面展示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等情况. 演示:起重机吊起钢管,磁铁吸引铁棒. 总结这些实例的特点:这些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作用.从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说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力的一些现象 学生总结共同特点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演示:磁铁吸引铁钉 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来了.说明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学生举例

  力的相互性演示:1.两刷子互相摩擦,刷毛都变弯曲. 2.两小车上各放一条形磁铁,松手后两车同时开始运动、手托球. 录像3.穿旱冰鞋的同学互推力的单位: 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 (n).在这里介绍牛顿的资料 那么,“牛顿”这个单位究竟有多大?我手托两个鸡蛋,告诉学生,手托住两个中等大小鸡蛋,大约需要1牛的力.然后举起我们用的物理书放在手上,该书对手的压力大约2.5牛.同学们亲自体会一下物理书放在手上时感受到的压力.二、力的作用效果实物投影仪展示: 用磁铁吸引静止在光滑桌面上的一个小铁球,铁球在磁铁的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教师继续用磁铁吸引小铁球,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教师再举一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的实例.请同学到讲台上亲自拉弹簧、用力握小橡皮球、用力弯锯条, 三、力的三要素教师可以从“开门”或用板手拧螺母的实例来引出力的三要素. 推力离门轴较远,比推力离门轴较近易推开门.用扳手拧螺母,手握在扳手的末端比握在中间容易把螺母拧紧. 首先要注意选择力气悬殊的两名同学以让其他同学信服,再要注意两个同作用点的选择.这个活动一是能较好的说明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二是调动课堂气氛,应该让学生试一试.没机会亲自试一试的同学课后可做一做.力的图示在力的图示中表示出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要注意作图顺序,应先定标度,再定点,定方向,定长度,最后画箭头,箭头的尖端正好对齐线段的末端.教师应动笔画规范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箭头 教师介绍力的示意图,并指出力的图示和示意图的区别.教师可对一个力分别作出图示和示意图,从画图的对照中找出二者的区别.学生只要求会画力的示意图.

  课后作业

  练习册相关部分

  教学后记

《力》教案 篇5

  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1.力的概念教学

  力的概念是十分抽象的,对初中学生来说真正地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以及今后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突破.

  (1)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首先力是由物体产生的,因此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力的作用必然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孤立的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对任何一个力来讲必有其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

  第二,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受力)物体.

  以上内容应通过实验、事例加以说明.

  (2)进行必要的反复.

  抓住本节课知识体系,抓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反复论证一个概念,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对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它从力发生至少有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等不同深度反复强化,使学生初步建立力的概念.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本节教学难点 ,如果处理不好会给以后二力平衡的教学造成困难,因此对这段教学内容除应列举大量事例外,应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板图或者投影,使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力.

  2.通过观察磁块与铁间相互作用的实验,通过亲自体验两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实验,认识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观察并讨论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以及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现象认识到力的作用效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磁铁、铁块、大头针

  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课题

  方案一:教师请一位同学把一个大铁块拿到讲台桌上.学生前来拿起铁块.教师提问该同学“有什么感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因为东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可以说“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但是在物理学中到底什么是“力”呢?引入新课.

  方案二:可用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文字叙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人将大铁块拿到讲台上感觉很费劲,这是人对力最早的认识,从肌肉的紧张感觉中得到的.

  1.力的概念的教学

  用投影仪打出人举起杠铃、人推车、人提物体的幻灯片.幻灯片表现了人用力举起杠铃,人用力推车,人用力提东西.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这三个图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总结:人举起杠铃,人对杠铃用了力;人推车,人对车用了力;人提物体,人对物体用了力.在这里举、推、提……我们可以称之为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不是只有人才能对物体施加作用呢?

  用投影打出的幻灯片,画面显示出压路机压路面,拖拉机牵引收割机,起重机吊起重物.

  请同学们说一下,画面中是谁对谁用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压路机压路面,压路机对路面用了力.拖拉机牵引收割机,拖拉机对收割机用了力.起重机的钢丝绳吊起重物,钢丝绳对重物用了力.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压、拉、提、吊……我们可以称之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请同学概括力的概念.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说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打开投影仪,打出前边的六幅图.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六幅图有什么共同特点.

  引导同学们总结六幅图的共同特点:有力发生至少有两个物体.

  通过对力的概念的分析请同学们考虑一下,一个物体能不能产生力的作用?在产生力时,两个物体所起的作用一样不一样?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六幅图总结归纳出: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至少要有两个物体.在这六幅图中人、拖拉机、压路机、起重机的钢绳施加了力,称为施力物体,杠铃、小车、收割机、地面、预制板,受到了力,是受力物体.

  3.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一:用磁铁吸起铁钉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可让学生亲自到讲台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在总结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发言基础上总结:在这个实验中,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来了.说明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请同学举出这方面的例子.

  地球周围的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力的作用,但是它们并不一定非要接触.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演示实验二:磁铁、小车相互吸引

  步骤一:请同学观察磁铁吸引铁块,铁块也吸引磁铁的实验,先验证铁块无磁性.把铁块、磁铁都固定在小车上.

  步骤二:手按住固定有磁铁的小车靠近固定有铁块的小车,小车向磁块方向运动过来.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指出:在第一步操作中,铁块被磁铁吸过来了.磁铁是施力物体、铁块是受力物体.在第二步操作中,手按住固定有铁块的小车靠近固定有磁铁的小车,固定有磁铁的小车向铁块运动过来.铁块是施力物体、磁铁是受力物体.

  演示实验三:穿旱冰鞋的同学用力推桌子

  在学生中找一名同学,让其穿上旱冰鞋用力推桌子,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总结:穿旱冰鞋的同学向后推.

  教师对两个实验进行总体归纳:以上两个实验告诉我们,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到乙物体对甲物体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同时成对出现.

  引导学生举些例子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

  划船时,船到岸边,人用力推岸,对岸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岸施加的力的作用,船离岸而去.

  用鸡蛋敲碗边,鸡蛋对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碗对鸡蛋的作用,所以鸡蛋就破了.

  老师:这些现象说明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5.力的作用效果

  演示实验四: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师用磁铁吸引静止在光滑桌面上的一个小铁球,铁球在磁铁的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教师继续用磁铁吸引小铁球,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教师放映幻灯片,举一些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实例.

  老师:在这些现象中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以及运动的快慢、运动方向的变化都叫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由此可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演示实验五: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形变)

  请同学到讲台上亲自拉弹簧、用力握小橡皮球、用力弯锯条,教师再举一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的实例.

  在学生总结实验现象的共同点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在这些实例中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我们称之为物体发生了形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所以力不仅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三)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力的概念,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拉、提、压的作用,也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加了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同时向对方施加了力,也同时受到了对方施加的力的作用,它们同时产生相互作用于对方的力,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3.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触,即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教师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力学方面的物理学家和力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学知识的兴趣.

《力》教案 篇6

  第四单元 常见的力

  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力的现象、重力、大气压力、弹力、浮力、摩擦力等六部分。力的现象介绍了物体受力作用的效果和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重力要求学生知道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吸引力,物体受到的这种吸引力就叫重力,重力有大小,也有方向,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大气压力是地球对大气作用产生的,处在大气层中的物体都受到大气的压力。大气压力指向各个方向,所以吸盘可以被紧紧地压在墙壁上,也可以被压在天花板上。人们利用大气压力可以做很多事情。弹力是物体因形状变化而产生的力,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自动铅笔上的弹簧,汽车车厢下面的钢板弹簧等都会产生弹力,测力计也是利用弹力的一个例子。摩擦力处处可见,手里拿的书不会往下掉,就是摩擦力在起作用。在生产生活中,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人们就想办法加大,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人们就想办法减小。

  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要求学生对常见的力有一个初步认识,能判断一种力的类型,能利用常见的力为人们做事。

  本单元计授6课时。

  第一课时 力的现象

  教学内容:教材第63~67页。

  教学目标:知道怎样使静止的物体动起来,能例举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

  教学用具:小车、细绳、乒乓球、玻璃缸、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  玩过蹦蹦床吗?在蹦蹦床上你是不是蹦得更高?你知道什么原因使你蹦得更高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板书  常见的力)

  2、阅读单元导语

  要找弹力,是否该去问弹簧?小朋友们为何都爱玩它做的蹦蹦床?

  要找浮力,是否该去问海洋?万吨巨轮为何能在海上远航?

  二、新课讲授

  1、提问:见过力吗?骑自行车上坡费力吗?怎样使静止的桌子动一动?

  2、活动1  推和拉

  演示:用手轻轻推小车,小车就运动,加大力度推,小车就跑得更快。启发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小车运动的方向,小车运动的速度,猜想这些与什么有关。(让每个学生都亲手推推)

  在小车上拴一绳子拉小车,让学生观察小车运动情况:方向如何?速度怎样?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加大拉力试试。

  讨论:小车在推力和拉力作用下,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参考:推的时候,小车离你而去;拉的时候,小车向你走来)

  3、活动2  乒乓球受的力

  向上抛乒乓球,乒乓球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下落。乒乓球为什么落向地面?(讨论分析乒乓球受的力)

  把乒乓球按在水里,松手,乒乓球会怎样?(让学生试试,并讨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结论:抛起乒乓球后,乒乓球只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这个力指向地心,所以乒乓球下落;把乒乓球压在水里时,乒乓球受到两个力,一个是水对乒乓球的浮力,方向向上,一个是地球的吸引力,方向向下,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乒乓球在水里会上升。把乒乓球换成石块再做这个实验,看看发生什么情况,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4、活动3 生活中力的现象(参看第67页图)

  说说图中物体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热气球受到空气向上的浮力,跳水运动员在跳板上受到的力和皮球受到的力都是弹力,磁铁吸引小铁钉,小铁钉受到的是磁力,在水里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滑旱冰时,脚用力向后蹬地面,人就受到一个向前的推力。

  5、引导学生举更多的物体受力的例子,如树叶飘动受风力,国旗上升受拉力,塑料棒吸起小纸屑靠静电力等。

  三、小结

  四、作业

  1、吊车吊起货物时,货物受到哪些力?

  2、举出生活中物体受力的例子。

  第二课时 重力

  教学内容:教材第68~70页。

  教学目标:知道重力是怎样产生的,能指出重力的方向,知道地球上的“上”和“下”,认识地球引力。

  教学用具:绳子、小球、铁架台、乒乓球、玻璃杯、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向上抛一个物体,无论抛得多高,最终还是落回地面,雨从天上下到地面上,石头从山上滚到山脚下,熟透的苹果也会从树上往地面落,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二、新课讲授

  1、观察第68、69页图认识一个规律,地球上的物体失去支撑后都会落向地面,如水往低处流,抛起的篮球下落等。

  2、活动  小球受力情况

  ①组装试验装置。

  ②分析小球吊在铁架台上时的受力情况。

  绳子对小球有拉力,拉力方向向上。小球还受到地球的吸引力作用,地球的吸引力方向向下,小球静止在半空中。

  ③猜想:剪断绳子,小球会怎样?这时小球的受力情况怎样?

  ④验证猜想:剪断绳子,看小球会怎样。

  ⑤分析:剪断绳子前,小球受到向上的拉力和向下的引力,剪断后,小球失去拉力,只受引力作用,由于引力方向是指向地心的,所以小球就往下落了。

  ⑥重力的定义及计量单位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吸引力的作用,地球吸烟物体的力,叫做物体的重力(又叫重量)。重力的单位是牛顿,1千克重量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约为10牛顿。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拓展 地球上的“上”和“下”

  站在地球上的人头朝上,脚朝下,“下”指的是重力的方向,是指向地心的。地球那一面的人,我们想象他们头朝下,但实际上他们的“下”跟我们的“下”刚好相反(图示)。

  地球表面的物体被紧紧地吸引在地球上,所以人类才能安安稳稳地生活在地球上。

  4、想象:假如没有地球引力

  5、资料  牛顿与地球引力

  6、小实验 物体间的引力

  ①杯子里装大半杯水,放入一个乒乓球,先置于杯口正中间,然后松手,先让学生猜想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验证。

  ②解释现象

  松手后,乒乓球不会停在中间不动,而是被一边吸过去。原来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离得越近,物体越重,引力就越大。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引力作用,这就是物体的重力,太阳和地球、地球和月亮之间都有引力存在。

  三、小结

  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做物体的重力,重力指向地心。

  四、作业

  为什么重力的方向向下?这里的“下”是什么方向?

  第三课时 大气压力

  教学内容:课本第71—75页。

  教学目标:认识大气压力,知道大气压力的大小,知道大气压力的用处。

  教学用品:软管、玻璃缸、水。注射器、吸盘、钩码、弹簧秤、马德保半球演示器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手指堵上注射器口,再抽活塞,让小朋友试试有什么感觉。

  把吸盘按在窗玻璃上,试试不费力气能不能拉下来。

  二、新课

  1、找原因

  活塞为什么抽不动呢?吸盘为什么不容易拉下来呢?

  2、活动1  吸盘的秘密(参看第72页)

  把吸盘紧紧地压在玻璃表面,排出全部空气(最好在吸盘上涂些水),吸盘就吸在玻璃上了。这是因为玻璃和吸盘之间没有空气,也就没有空气的压力,若进入空气,或空气没排完,吸盘就吸不紧或吸不住了。

  3、活动2   吸盘能挂多重的物体?

  小组同学协作,把吸盘吸在课本、木板、玻璃等的表面,下面分别挂钩码,用弹簧秤称称,比较吸盘吸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上挂的钩码更多,做好记录。

  4、讨论

  吸盘吸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吸得最牢固?

  5,资料  马德保半球实验(上网查找)

  ①文字资料文字资料

  ②马德堡半球实验

《力》教案 篇7

  第

  8

  课

  教学

  内容

  1)迎面接力跑2)满园春色3)推小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

  情感目标

  1)了解迎面接力的含义和练习方法。

  2)掌握迎面接力跑正确的交接棒和跑的方法,发展速度和奔跑能力;掌握推小车,发展协调能力手臂和腰腹力量。

  3)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重点(难点):

  掌握正确的交接棒方法。

  课的结构

  教学内容和练习手段

  时间

  组织教学和教学要求

  运动量

  次数

  时间

  开始部分

  一、 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

  二、 师生问好

  三、 宣布课的内容和要求

  1、迎面接力跑

  2、满园春色

  3、推小车

  2

  组织:四列横队

  ♀♀♀♀♀♀♀♀

  ♀♀♀♀♀♀♀♀

  ♀♀♀♀♀♀♀♀

  ♀♀♀♀♀♀♀♀

  ♂

  要求:队列整齐,精神饱满

  2

  准备部分

  一、动物模仿操

  二、猴走象走

  难点:象走的时候,要求两脚左右开立,体前屈成 屈体立撑(直臂)。

  猴走的时候,要求两手掌不离开双膝。

  重点:当身体重心移至右侧,左腿左臂同时向前摆,左脚落地后随即重心移至左侧右腿右臂用同样方法前进,依次类推。

  2

  3

  组织:如图所示

  教法:

  1) 播放欢快的动物歌曲,引导学生回忆动物的各种形态。

  2)    动物模仿操—自创练习(小组)。

  3)    教师提示下学生学习猴走象走

  4)    小组讨论以上两种动物行走的特点,教师强调重点。

  5)    教学比赛。(2次)

  要求:动作逼真,身体协调。         

  基本部分

  一、迎面接力跑

  动作要领:

  双脚靠拢立凳上,

  两腿伸直体前屈,

  手臂尽量往下伸,

  看你成绩是多少。

  要求:

  二、冲过封锁线

  要领:

  跑者勇敢冲过去,

  投者击其腰下部

  15

  13

  组织:分四组进行

  15~m20m

  教法:

  1)教师示范,讲解练习的方法及要求。

  2)学生熟悉性练习。

  3)教师巡回指导,观察纠正。

  4)提高练习,小结练习技巧。

  5)表扬优胜,提出希望

  组织:

  ♀♀♀♀♀

  ♀♀♀  ♀ ♀

  ♂♂♂♂♂♂

  教法:1)教师引导学生 

  进入角色。

  2)音乐伴奏下学生练习

  要求:机智果断,

  安全练习。

  2

  1

  3

  3

  1

  4

  9

  1

  4

  9

  结束部分

  一、放松练习

  ——大家都来笑笑笑!

  二、小结,提出希望和要求

  三、整理场地和器材

  2

  2

  1

  组织

  教法:1)教师指挥,学生练习

  2)想一想,试一试,你有更好的放松方法吗?

  预计

  练习密度

  平均心率

  强度指数

  授课记录

  班级

  301

  302

  303

  304

  30~35%

  1.46

  日期

  场地器材

  录音机一台

  录音带一盒

  接力棒2根

  动物头饰自备

  天气

  课后小结

《力》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语言的魅力》是一篇打动人心的文章。讲述的是:在繁华的巴黎街头,有一位盲老人在乞讨,他的身边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道“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是没有人帮助他。法国著名诗人让·比浩勒在牌子上添加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后,巴黎街头的行人变得热情相助,老人获得帮助后心底漾出了喜悦之情。。

  在《语言的魅力》一课中“春天到了,可是……”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一波才动万波涌”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与文本

《力》教案

《力》教案(精选22篇)《力》教案 篇1  1.理解力的三要素。  2.会画力的图示  教材  重点  难点 重点:力的三要素,用力的图示...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