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金属
4.4 金属(精选16篇)
4.4 金属 篇1
1.与非
(l)的主要特性
金属具有很多共同的物理性质。例如,常温下它们都是固体(汞除外),有金属光泽,大多数为电和热的优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较高。
(2)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别
在元素周期表中,除汞外,金属元素的中文名称都带有“金”字旁。一般可根据金属的特性来初步辨认金属与非金属。
(3)某些非金属(如石墨等)也具有与金属相似的性质,但它属于非金属。
2.金属活动性顺序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3.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1)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常见的金属有铁、镁、铝、铜、锡等。金属一般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如2mg十o2==2mgo)。活泼金属与稀硫酸、盐酸发生反应,如mg+2hc1=mgc12+h2↑。按金属活动顺序,活动性较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较弱的另一种金属从它的盐的水溶液中置换出来。
① 铁的化学性质
化学反应 实验现象
潮湿空气中与水、02等物质反应 生锈
在氧气中燃烧 fe+ 2o2= fe304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与酸反应 fe+2hcl= fecl2+h2↑ 产生大量气泡,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与cuso4溶液反应 fe十cuso4= fes04+cu 铁棒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若cus04完全反应,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②铜、铝的化学性质
铜在干燥的空气中比较稳定,在潮湿环境中被腐蚀生成铜绿(碱式碳酸铜),铜绿有毒。
铝是较活泼的金属,像铁一样能跟非金属、酸、盐等溶液反应。在高温时,铝有较强的还原性,工业上用铝来冶炼高熔点金属。
(3)常见金属的用途
根据金属的特性,金属可用来做装饰品、导体、炊具、机器设备的部件等。人们常根据金属的一般属性和每种金属的独特性质,如它们的密度、外表、价格等来选择使用金属。比如,铜、铝的导电性仅次于银,被广泛用于电线、电缆等工业。
4.金属冶炼发展的历程
(1)金属冶炼原理
在高温下,用还原剂(主要是一氧化碳)从铁矿石里把铁还原出来,产生游离的金属单质。 (2)湿法炼铜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湿法炼铜的国家。湿法炼铜的原理是:
cus04+fe =fes04+cu。
5.金属的污染及废弃金属的回收
(l)废弃的金属污染环境
①废旧电池中含有汞等,如果将废旧电池随意丢弃,汞等渗出会造成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威胁人类健康。②铅、镉等有毒金属的离子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源。
(2)废弃金属的回收
通过回收,使金属循环再生,不仅可以节约金属资源,而且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6.合金与新金属材料的发展
(1)合金的概念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合金是比纯金属性能更好的物质。钢、18k金、铝合金等都属于合金。合金也是改善金属材料性能的主要方法。
(2)生铁与钢的比较
生铁 钢
含碳量 2%~4.3% 0.03%一2%
性能 质硬而脆,无韧性 质硬,有韧性
机械加工 可铸,不可锻轧 可铸,可锻轧,可压延
种类 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碳素钢、合金钢
冶炼 原料 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空气 生铁(废钢)、氧气等
原理 高温下,用还原剂co从铁矿石中把铁还原出来:fe203+3c0=fe+3c02 高温下,用氧化剂02或feo把生铁中过多的碳和其他杂质氧化成气体或炉渣除去
设备 高炉 转炉、电炉、平炉
(3)新金属材料的发展
常用合金包括钢铁、铝合金、铜合金。
特种合金包括耐蚀合金、耐热合金、钦合金、磁性合金等。
4.4 金属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常见金属的种类,了解不同金属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金属,通过实验研究不同金属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
各种类型的金属段,实验用的相关材料。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也是本单元的一个次级研究主题,主要引导学生探究金属这一类物质的共同性质特征。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为什么使用该种金属的问题来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金属的性质部分是本课最重要的活动内容,要求学生逐一进行操作和观察,以揭示金属的共同性质。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先动脑再动手,知而后行,才是科学的研究。学习科学是为了服务于生活中,所以在了解了金属的性质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启发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在我们生活中的常见材料,除了我们前面认识和研究的纸和布外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和研究一种材料:金属。(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了解身边的金属制品。
1、谈话:我们周围许多物体都是金属制成的,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周围有哪些物品是金属制成的?人们为什么用金属制作它们?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4、讲述:用金属制作的物品有厨房用具、高压电线、奖杯、常用工具等,因为它们比较耐用、可以导电、有光泽、锐利,所以用金属制作这些东西。用金属来制作是利用了金属的一些特性,如坚固耐用、坚硬锐利等,那金属的性质究竟有哪些呢,我们接下来研究研究。
(二)、研究金属的性质。
1、研究金属的光泽度。
(1)、选择铁钉、粗铝丝、粗铜丝等材料;
(2)、用砂纸摩擦它们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说说有什么发现。(变光亮,有热度)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摩擦变亮、摩擦生热。
2、研究金属的导热性。
(1)、把铝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热水里,过3分钟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塑料棒有一点热,木筷没有感觉,铝勺很烫)。
(2)、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3)、总结:铝勺导热快。
3、研究金属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厘米长的粗铝丝放在钢板上;
(2)用铁锤敲打它,把圆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变化?(变宽、变长)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金属在受到外界压力时,形状可以发生变化,具有向外扩散的延展性。
4、总结金属的性质。
(1)、提问:通过以上的实验活动,我们知道金属有哪些性质?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总结:轻重、硬度、延展性、导热性。
(4)、讲述:金属的性质还很多,我们在以后的学习探究中会逐步学习到。
三、拓展应用:
1、谈话:想一想,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结合书本的资料,如果要制作锅、易拉罐、首饰,你会选择哪种金属?为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总结。
4、课后学生搜集有关金属的的资料阅读。
4.4 金属 篇3
4.4 金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常见金属的种类,了解不同金属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金属,通过实验研究不同金属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认识各种类型的金属,了解由它们的不同特性。重点是做实验总结金属的性质。
教学准备:
1、各种类型的金属段。2、实验用的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的是常见材料。在认识和研究了纸和布后,今天我们来认识和研究另一种材料——金属。(板书课题:4 金属)
一、想一想,说一说
出示教材p47中的图片,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的想一想,同桌之间说一说,最后由小组长做记录,我们周围有哪些物品是金属制成的?人们为什么用金属制作它们?
生:用金属制作的物品有厨房用具、高压电线、奖杯、常用工具等,因为它们比较耐用、可以导电、有光泽、锐利,所以用金属制作这些东西。
师:对,这些东西用金属来制作是利用了金属的一些特性,如坚固耐用、坚硬锐利等,下面我们就接下去研究一下金属的性质。
二、实验研究金属的性质
1、光泽度实验。
(1)选择铁钉、粗铝丝、粗铜丝等材料;
(2)用砂纸摩擦它们表面;(3)比一比,摸一摸,说说有什么发现。(变光亮,有热度)
总结:摩擦变亮、摩擦生热。
2、导热性实验
把铝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热水里,过3分钟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塑料棒有一点热,木筷没有感觉,铝勺很烫)。
总结:铝勺导热快。
3、延展性实验
(1)裁剪一段5厘米长的粗铝丝放在钢板上;
(2)用铁锤敲打它,把圆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变化?(变宽、变长)
总结:金属在受到外界压力时,形状可以发生变化,具有向外扩散的延展性。
讨论:通过以上的实验活动,我们来总结金属的性质:轻重、硬度、延展性、导热性。
金属还有其他一些性质,我们以后会学到。
学生填写实验记录单。
三、讨论
师:想一想,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结合书本的资料,如果要制作锅、易拉罐、首饰,你会选择哪种金属?为什么?把讨论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4.4 金属 篇4
一、教学大纲对本教材内容的要求:<<大纲>>要求学生在认识了钢、铁、铝等个体知识后,进一步学习认识的共同性质,
并建立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得到提高发展。
二、本课在本册教材和单元中的地位:本册教材共有14课,从知识上可分为四个方面,<<>>与<<生锈与防锈>>构成本册教材 的教学单元,本课是
的教学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指导学生在认识了铜、铁、铝的一些知识的基础上,
进一步认识铜、铁、铝的共同性质,建立的概念,为今后学习认识其它的打下基础,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 “观察”、 “实验”、
“归纳概括”能力系列,而且本课又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因此本课在本单元和本册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三、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认识的共同性质,建立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认识的共同性质,建立的概念。
难点:归纳概括所有的共同性质。
五、教学方法:根据本课特点,结合实际, 采用观察---实验---归纳 概括的教学思路来讲,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㈠.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铜、铁、铝三种所具有的相同性质。
㈡.指导学生归纳概括的共同性质。
㈢.运用已学知识,认识其它的。
六、教学程序:
1.导入 新课:谈话、讲述形式
2.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来认识铜、铁、铝的共同性质。
(2).指导学生归纳概括的共同性质。
(3).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其它。
课 题: 《金 属》
课 时: 一节
教 材: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七册
教 师:长春应化所子弟小学: 董 雷
教学方法:根据本课特点,结合实际, 采用观察---实验---归纳概括的教学思路来讲,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㈠.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铜、铁、铝三种所具有的相同性质。
㈡.指导学生归纳概括的共同性质。
㈢.运用已学知识,认识其它的。
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认识的共同性质,建立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 使学生认识的共同性质,建立的概念。
教学难点 :归纳概括所有的共同性质。
教具准备:分组实验材料---酒精灯、铜、铁、铝、锌、铅、锡材料、木条、粉笔、电池夹、电池、小电珠、导线、铁锤、铁砧。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
讲述:在一年级的时候, 我们学习了铜、铁、铝的一些知识, 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铜、铁、铝的一些性质。
学习新课:
㈠、指导学生认识铜、铁、铝的一些共同性质
1.认识铜、铁、铝都有光泽。
⑴.提问:在一年级时,我们认识了铜、铁、铝三种,从外表上看,它们的颜色各不相同, 那么,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⑵.讲述:首先, 我们从外表上来观察铜、铁、铝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来观察呢?
⑶.投影显示: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教师讲解)
⑷.学生分组观察:教师巡视并指导。
⑸.提问:通过观察,它们的表面都具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⑹.学生汇报:(它们都具有很亮的光泽)
⑺.教师小结:我们把这种特有的光泽, 叫做光泽。
板书: 光泽
⑻.指导学生将结果填写在课文13页填空中。
2.认识铜、铁、铝都容易传热。
⑴.谈话:从外表上看铜、铁、铝都具有光泽,那么,它还具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下面,我们在做个实验。
⑵.投影显示: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教师讲解)
⑶.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并指导。
⑷.提问:在刚才的实验中,手握的一端有什么感觉?
⑸.学生汇报:温度逐渐升高、烫手。
⑹.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铜、铁、铝都容易传热。
板书: 容易传热
⑺.指导学生将结果填写在课文13页填空中。
3.认识铜、铁、铝都容易导电。
⑴.谈话:下面我们在做个实验,看一看它们还具有什么相同点。
⑵.投影显示: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教师讲解)
⑶.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并指导。
⑷.提问:用铜丝、铁丝、铝丝连结的电路,电珠都怎样了?
⑸.学生汇报:亮了
⑹.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又知道了铜、铁、铝都容易导电。
板书: 容易导电
⑺.指导学生将结果填写在课文14页填空中。
4.认识铜、铁、铝都有延展性。
⑴.谈话:除了以上相同点外,它们还有别的相同的地方吗?下面请
同学们看老师来给你们做个实验。
⑵.演示并讲解:(将实验材料传给部分学生观看)
⑶.提问:铜丝、铁丝、铝丝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⑷.学生汇报:变宽、变长、变扁。
⑸.教师小结:这又说明它们都有延展性。
板书: 有延展性
⑹.指导学生将结果填写在课文14页填空中。
5.实验:木棍、粉笔是否具有以上性质。
⑴.谈话:刚才我们分别对铜、铁、铝进行了实验,找出了它们的
一些共同性质,请你再看一看木棍、粉笔也有这些性质
吗?
⑵.讲述:请同学们按照以上几种实验方法来实验。
⑶.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并指导。
⑷.提问:通过实验,木棍、粉笔是否具有以上性质?
⑸.学生汇报:(不具有)
⑹.教师小结:通过对木棍、粉笔的观察和实验,我们知道它们都
不具有铜、铁、铝所共有的那些性质。
㈡、指导学生归纳概括的共同性质
⑴.讲述:铜、铁、铝从表面看是不一样的,但它们有共同的性质,
它们是同一类物体,叫。
板书课题: 金 属
⑵.各小组讨论一下:的种类很多,根据铜、铁、铝的共同性
质,你可以推想所有的有什么共同性质
吗?
⑶.提问:哪组同学来回答。
⑷.学生汇报:
⑸.教师小结:虽然的种类很多,但根据铜、铁、铝所具有的
相同性质,可以推想的性质是: 有光泽、
容易传热、容易导电、有延展性,凡具有以上性质
的材料都是。
⑹.指导学生填写课文15页填空
㈢、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其它的
⑴.出示实物和看课文插图
⑵.讲述这些的性质和应用。
㈣、课后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认识了的共同性质,建立
了的概念,了解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 “金 属”
有光泽
容易传热
共同性质: 容易导电
有延展性
4.4 金属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建议
碱金属知识结构网络图
在学习完全章后应该指导学生总结出本章内容的知识网络图。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族,关键是熟悉自然族的学习方法。每一族重点掌握代表物质的性质,其他元素的性质可以利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规律加以掌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形成知识结构的网络可以把分散的内容统一起来。为以后学习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族 卤族铺平道路,使得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水到渠成”。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包含两个主要内容:的原子结构及其单质的性质、焰色反应。其中前一部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第一部分内容中,先由两张表格切入,让学生通过表中提供的数据等信息的分析,总结归纳出的原子结构的特点。为后面学习它们的化学性质打好基础,因为结构决定性质,通过总结结构的相同点和递变性,完全可以大胆的预测其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然后利用实验事实验证推测的正确性,这样的学习顺序是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教材在重点介绍了钠的有关知识之后,由个别到一般,进一步归纳出碱金属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以及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从知识基础、科学方法等方面为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等打基础,使将来元素周期律的引出能够做到“水到渠成”。
第二部分内容中,主要介绍了钠和钾的焰色反应,以及它的正确操作和应用。
阅读材料“金属钾的发现”,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化学史的教育。
教学建议
高一第二章第三节的编写,采用了化学学习中使用较多的科学方法模式,即通过实验和观察,将实验现象和数据等资料加以分析,找出规律性的知识,并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对一些物质的性质作出推论和预测,当这些推论和预测经过多次论证后,便可将其中的正确部分上升为理论。这种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1.碱金属单质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原子结构的特点,可以让学生以教材中的两个表格为主要依据,结合前面学过的钠的有关性质,运用对比的方法通过自学、讨论的方法掌握这部分知识。建议从相同点和递变性两方面指导学生总结出规律。
2.碱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可以让学生结合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去思考,利用规律大胆推测,然后用实验加以验证。此处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此处的实验尤为重要。要做好钾在空气中燃烧以及钾和水反应的实验。可以事先复习钠的有关的实验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再通过讲解或者阅读,从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的剧烈程度以及生成物等方面比较Li、Na、K、Rb、Cs与氧气反应,与水反应的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碱金属的金属性都很强,是强还原剂,而且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而逐渐增强”的结论。从知识基础、科学方法等方面为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等打基础。
3.在自然界的存在,可以结合它们的化学性质让学生自然地得出结论。此外还应涉及药品的保存,例如:钠和钾应保存在煤油里,锂保存在石蜡中。
4.焰色反应的教学,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美丽的烟火、食盐溅在火焰上呈现黄色。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离子的焰色反应,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强调焰色反应的正确操作方法和步骤及其原因,特别指出钾的焰色反应应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并解释原因。讲解焰色反应的应用时应明确它可以用来检验金属或其化合物。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2)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结构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及其原因。
难点:
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1.的原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引入]学生上黑板写出的名称、符号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
(1)的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什么?
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在反应中易失掉一个电子,表现出还原性。
(2)的物理性质是否相似?
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6页[表 2—l],碱金属的主要物理物质并加以总结。①色状:银白色金属(铯略带金色光泽)②柔软、密度小,熔点低 ③有较强的导电导热性。
[提问]
(1) 的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什么?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它们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核对于外层电子的束缚能力越来越弱,失电子的能力越来越容易。
(2)的物理性质有什么变化规律?
指导学生根据课本第36页[表2—1]与[表2-2],总结出碱金属由于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渐大,物理性质也有所不同。如:
a.硬度:柔软,有展性,由小到大;
b.密度:由小到大,(K反常)。
c.熔沸点:由高到低, 略低于水的沸点,K稍高于人的体温, 低于人的体温,除汞外,金属中铯的熔点最低。
[归纳]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到结论。①在变化规律中有个别反常现象,如钾的密度比钠的密度小,②从密度的大小得到锂的密度比煤油小,得到锂保存在石蜡中,而钠钾则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2.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讲解]碱金属原子的最外层都是1个电子。则化学性质应与金属钠相似。对比 与 、 、 的反应及碱金属其他金属的反应,加上阅读课文,发现 与 反应只生成氧化物, 与 反应会生成氧化物和过氧化物,而K与 反应除生成氧化物、过氧化物外,还能生成超氧化物。这说明 的活泼性,应该是 。分析了碱金属与 的反应后,再比较钾与水的反应
[演示实验]课本第37页实验[2—9]与[2—10],教师可边演示边强调操作方法,并要求学生注意比较实验的现象与程度。
[讲解]通过观察现象可知,钾与 反应能产生超氧化钾,且比钠与氧气反应更加剧烈,钾与水反应,与钠与水反应的产物是一样的,但更剧烈。
[讨论]
(1)碱金属表现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电子层数、原子半径的变化有什么
联系?
(2)的原子半径与相应离子半径的关系?
[小结](1)碱金属的共同的化学性质与递变性
a.碱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从锂到铯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物为氧化物(锂)、过氧化物(钠)、比过氧化物更复杂的氧化物,如超氧化物等(钾、铷、铯)。
b.碱金属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从锂到铯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c.均为强还原剂 ,我们知道,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由其本性决定的,的原子结构特点决定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原子最外层都是一个电子,决定了它们都是活泼的金属,强还原性。而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小,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活动性逐渐增强,因而,生成氧化物时越复杂,与水反应更剧烈。
(2)因为为活泼金属,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使次外层变为最外层,所以其原子半径大于相应的离子半径。如:
即: 原子半径 半径。
3.焰色反应
[引入]每当我们看到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焰色时就会想:焰火是怎么制造的?为什么燃烧时火焰会有不同的颜色呢?我们下面可以根据演示实验的现象来解释这些问题。
[演示]课本第38页实验[2—11],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焰色反应的定义。
[提问]
(1)每次试验完后,为什么都要用盐酸洗净铂丝(或光洁的铁丝或镍、铬、钨丝)?
(2)除金属的化合物之外,单质金属能不能有同样的现象?
(3)在观察钾的火焰颜色时,为什么要隔着蓝色的钴玻璃?
(4)学习焰色反应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让学生参阅课本封里“焰色反应”彩图,了解除碱金属及它们的化合物外,钙、锶、钡、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也能呈现焰色反应,并重点记忆钠钾焰色反应的颜色。强调 指出:由于一般钠盐、钾盐易溶于水,在溶液中又无颜色,无法通过其他反应进行检验“ ”,所以常常利用焰色反应来检验。
总结、扩展
1.总结
碱金属作为典型的金属族,通过分析、总结的性质变化规律,学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一族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物内在的不同和联系的学习方法。
2.扩展
学习性质的相同性与递变性的变化规律,掌握了学习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的规律的方法,为学习其他各族元素及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碱金属
(-)的原子结构(见下页)
(二)碱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
相同点:硬度小,熔点低,只能放入石蜡或煤油中保存。
不同点:密度依次增大(K反常比Na小),熔沸点依次降低,硬度依次减小。
(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 等非金属反应
(1)与氧气反应
(过氧化钾、淡黄色) (超氧化钾)
(2)与 反应
(白烟) (剧烈)
(爆炸) (剧烈爆炸)
2.与水反应
(轻→浮、热→球、氢→游、烈→叫)
(剧烈、轻微爆炸)
3.与酸反应
(剧烈、发生爆炸)
(更剧烈、强烈爆炸)
4.与盐溶液
要点:先与水发生置换,再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溶液由蓝色变无色,并有蓝色沉淀产生,还有气体生成)。
(溶液由棕黄色变无色,并有红褐色沉淀产生,还原气体生成)。
[小结]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
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依次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增大,还原性依次增强。即:
(四)焰色反应
1.定义:(见课本第38页第三自然段)
2.作用:利用焰色反应,可以测定金属或金属离子的存在。
4.4 金属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建议
碱金属知识结构网络图
在学习完全章后应该指导学生总结出本章内容的知识网络图。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族,关键是熟悉自然族的学习方法。每一族重点掌握代表物质的性质,其他元素的性质可以利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规律加以掌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形成知识结构的网络可以把分散的内容统一起来。为以后学习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族 卤族铺平道路,使得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水到渠成”。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包含两个主要内容:的原子结构及其单质的性质、焰色反应。其中前一部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第一部分内容中,先由两张表格切入,让学生通过表中提供的数据等信息的分析,总结归纳出的原子结构的特点。为后面学习它们的化学性质打好基础,因为结构决定性质,通过总结结构的相同点和递变性,完全可以大胆的预测其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然后利用实验事实验证推测的正确性,这样的学习顺序是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教材在重点介绍了钠的有关知识之后,由个别到一般,进一步归纳出碱金属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以及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从知识基础、科学方法等方面为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等打基础,使将来元素周期律的引出能够做到“水到渠成”。
第二部分内容中,主要介绍了钠和钾的焰色反应,以及它的正确操作和应用。
阅读材料“金属钾的发现”,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化学史的教育。
教学建议
高一第二章第三节的编写,采用了化学学习中使用较多的科学方法模式,即通过实验和观察,将实验现象和数据等资料加以分析,找出规律性的知识,并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对一些物质的性质作出推论和预测,当这些推论和预测经过多次论证后,便可将其中的正确部分上升为理论。这种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1.碱金属单质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原子结构的特点,可以让学生以教材中的两个表格为主要依据,结合前面学过的钠的有关性质,运用对比的方法通过自学、讨论的方法掌握这部分知识。建议从相同点和递变性两方面指导学生总结出规律。
2.碱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可以让学生结合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去思考,利用规律大胆推测,然后用实验加以验证。此处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此处的实验尤为重要。要做好钾在空气中燃烧以及钾和水反应的实验。可以事先复习钠的有关的实验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再通过讲解或者阅读,从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的剧烈程度以及生成物等方面比较Li、Na、K、Rb、Cs与氧气反应,与水反应的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碱金属的金属性都很强,是强还原剂,而且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而逐渐增强”的结论。从知识基础、科学方法等方面为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等打基础。
3.在自然界的存在,可以结合它们的化学性质让学生自然地得出结论。此外还应涉及药品的保存,例如:钠和钾应保存在煤油里,锂保存在石蜡中。
4.焰色反应的教学,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美丽的烟火、食盐溅在火焰上呈现黄色。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离子的焰色反应,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强调焰色反应的正确操作方法和步骤及其原因,特别指出钾的焰色反应应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并解释原因。讲解焰色反应的应用时应明确它可以用来检验金属或其化合物。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2)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结构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及其原因。
难点:
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1.的原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引入]学生上黑板写出的名称、符号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
(1)的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什么?
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在反应中易失掉一个电子,表现出还原性。
(2)的物理性质是否相似?
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6页[表 2—l],碱金属的主要物理物质并加以总结。①色状:银白色金属(铯略带金色光泽)②柔软、密度小,熔点低 ③有较强的导电导热性。
[提问]
(1) 的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什么?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它们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核对于外层电子的束缚能力越来越弱,失电子的能力越来越容易。
(2)的物理性质有什么变化规律?
指导学生根据课本第36页[表2—1]与[表2-2],总结出碱金属由于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渐大,物理性质也有所不同。如:
a.硬度:柔软,有展性,由小到大;
b.密度:由小到大,(K反常)。
c.熔沸点:由高到低, 略低于水的沸点,K稍高于人的体温, 低于人的体温,除汞外,金属中铯的熔点最低。
[归纳]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到结论。①在变化规律中有个别反常现象,如钾的密度比钠的密度小,②从密度的大小得到锂的密度比煤油小,得到锂保存在石蜡中,而钠钾则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2.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讲解]碱金属原子的最外层都是1个电子。则化学性质应与金属钠相似。对比 与 、 、 的反应及碱金属其他金属的反应,加上阅读课文,发现 与 反应只生成氧化物, 与 反应会生成氧化物和过氧化物,而K与 反应除生成氧化物、过氧化物外,还能生成超氧化物。这说明 的活泼性,应该是 。分析了碱金属与 的反应后,再比较钾与水的反应
[演示实验]课本第37页实验[2—9]与[2—10],教师可边演示边强调操作方法,并要求学生注意比较实验的现象与程度。
[讲解]通过观察现象可知,钾与 反应能产生超氧化钾,且比钠与氧气反应更加剧烈,钾与水反应,与钠与水反应的产物是一样的,但更剧烈。
[讨论]
(1)碱金属表现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电子层数、原子半径的变化有什么
联系?
(2)的原子半径与相应离子半径的关系?
[小结](1)碱金属的共同的化学性质与递变性
a.碱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从锂到铯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物为氧化物(锂)、过氧化物(钠)、比过氧化物更复杂的氧化物,如超氧化物等(钾、铷、铯)。
b.碱金属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从锂到铯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c.均为强还原剂 ,我们知道,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由其本性决定的,的原子结构特点决定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原子最外层都是一个电子,决定了它们都是活泼的金属,强还原性。而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小,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活动性逐渐增强,因而,生成氧化物时越复杂,与水反应更剧烈。
(2)因为为活泼金属,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使次外层变为最外层,所以其原子半径大于相应的离子半径。如:
即: 原子半径 半径。
3.焰色反应
[引入]每当我们看到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焰色时就会想:焰火是怎么制造的?为什么燃烧时火焰会有不同的颜色呢?我们下面可以根据演示实验的现象来解释这些问题。
[演示]课本第38页实验[2—11],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焰色反应的定义。
[提问]
(1)每次试验完后,为什么都要用盐酸洗净铂丝(或光洁的铁丝或镍、铬、钨丝)?
(2)除金属的化合物之外,单质金属能不能有同样的现象?
(3)在观察钾的火焰颜色时,为什么要隔着蓝色的钴玻璃?
(4)学习焰色反应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让学生参阅课本封里“焰色反应”彩图,了解除碱金属及它们的化合物外,钙、锶、钡、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也能呈现焰色反应,并重点记忆钠钾焰色反应的颜色。强调 指出:由于一般钠盐、钾盐易溶于水,在溶液中又无颜色,无法通过其他反应进行检验“ ”,所以常常利用焰色反应来检验。
总结、扩展
1.总结
碱金属作为典型的金属族,通过分析、总结的性质变化规律,学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一族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物内在的不同和联系的学习方法。
2.扩展
学习性质的相同性与递变性的变化规律,掌握了学习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的规律的方法,为学习其他各族元素及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碱金属
(-)的原子结构(见下页)
(二)碱
4.4 金属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