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论语读书心得体会600字(13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600字篇一
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600字篇二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和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首先在做人方面,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论语》提出做人要正直磊落,重视仁德,重视个人修养和人的的全面发展。在人格塑造方面,第一:孔子提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像器物一样只具备某一方面的用途,君子应以道义作为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他,用忠诚来完成它;第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第三:孔子认为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第四: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见的差别还在于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在学习方面,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这对于我国如今的教育改革有很重要的意义。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次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还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在学习目的上,孔子明确指出要学以致用,为国家和人民做实事。
在教育上,孔子的教育指导思想是:有教无类,即受教育不分高低贵贱;在教育的基本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在教育的目的上,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为当时的社会服务。
对于治国之道,孔子的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属于封建社会的产物,对于当今社会发展无多大借鉴意义。孔子还指出治国的前提在于君子要严于律己,端正自己本身,以此来带动下级,使之产生上行下效的效果。孔子认为处理国家大事要处处从大局着眼,重视选拔优秀人才,同时要重视富国富民,教育人民,注重立法规范人们的行为物。
《论语》是古人智慧的体现,其中有不少至理名言值得我们借鉴,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糟粕,批判的继承和发展。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600字篇三
一部论语,两万余字,却可进入中国思想史上最灿烂的文章之列。它影响历朝士子书生乃至普通百姓两千余年,国人的性格,也受到无声熏教。封建王朝瓦解了,四书五经不能上讲堂了,儒学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论语和其他儒家经典一样,在书架上蒙尘。然而论语的光辉并不会因一时不被理解而消淡,儒学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部分,必然会和经济一起复兴,论语的精彩,必然会被更多的人体会。果然,于丹教授做客百家讲坛,讲《论语心得》,提醒了国人还有这么一部经典等待着我们翻阅。
宋代有位大儒程子这样说论语的都后感:“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可以说是深得其趣了。我读完论语,时常心中有几多惶恐,几多自责,并且为孔子折服。读论语,我以为有必要把孔子请下圣人的高台,而想像自己也是孔门弟子,追随老师左右,听其言观其行,才利于得其乐趣。孔子是可爱而可敬的好先生,我的师兄颜回子路子贡等等也是个个棱角分明。粗看于丹教授讲《论语心得》,分成几个方面来论述。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部论语,我读论语,只看得君子二字。不错,我心中的论语,乃是一本学生的听课笔记,所记录的内容,是老师教学生如何做一位君子。
且看开篇学而第一讲的是什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述三条,第一为学道以长才干,第二为交友以辅仁,第三条乃是修德,此三条者,不过都是为了做一个君子。孔子之叙君子,是从多方面多角度的,一部论语,正是为了告诉弟子们,何为君子,君子有怎样的责任,君子有怎样的才能,君子有怎样的德行,君子怎样为政,怎样修身而成为君子……如此种种,都是自君子二字铺展开来。论语当是一本给想成为君子的人看的书,不同的人可能看出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都和君子是相关的,或者只是算君子的一部分,豹之一斑而已。
孔子的眼中的君子,是怎样的人呢?让我们去论语中看。想要直接给君子下一个定义是有难度的,君子内涵很广。先说君子的责任。孔夫子自己就是位君子,他的志向,最能表明君子的责任。颜回和子路与孔子各谈自己的理想。直率的子路说他想要车马轻裘,与朋友分享,用坏了也不可惜;颜回说得自己要不夸耀自己的长处和功劳;而孔子说的是什么?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分明就是施于天下的政治理想啊。君子生于世,“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君子之出仕,并非为自己谋利益,而是实实在在要为了天下人。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说法,与此类似。真的君子,是胸怀天下的,
最新论语读书心得体会600字(13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