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心得体会

2024-06-072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心得体会(精选30篇)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心得体会 篇1

  初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是在之前代课的学校,那时学校推荐师生共读,就发给我们老师一人一本书,其中就有它。前几天才想起看它,此时我已是2岁孩子的妈妈,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总有许多困惑和不解。最近认真读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给我很大的震撼。尹建莉真是一位有心的妈妈,她的许多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尹老师在书中谈到第一次拿起一本书给女儿讲故事,不是讲,而是读。逐渐地,由开始的妈妈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改成由孩子指着,妈妈来读。孩子指到哪,妈妈读到哪。这样,慢慢地使孩子理解了文字的作用,读得多了,许多“白字”就自然解决了。这为孩子上小学打下坚固的基础。

  书中很多的事例,我也经历过。书中谈到了她女儿9岁时单独乘坐17个小时的火车从烟台到北京的事例,让我很感动,我很羡慕圆圆有这样一位豁达的妈妈。有了独立出远门的经历,对圆圆来说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到后来她独自去青岛乃至周末逛街乐不思蜀,她的妈妈都持支持的态度,难怪在引言中谈到她女儿的自主自立。我从上小学一直到高中,都在家人的庇护下成长。周末爸妈从不主张我出门,即使迫不得已出门也规定好几点之前回来,更别说自己出远门了。也许,现在对家的依赖性都是那时慢慢积淀下来的。我们不能说自己父母的出发点不好,他们也是为我们的安全着想,我们都可以理解。只是不同的家庭教育造就了孩子长大后不同的性格。

  我的女儿也2岁多了,但至今仍没能爽快地吃下一餐饭,吃饭成了一家人发愁的问题。妈妈着急上火,却也拿她没有办法。唯有骂,但总是骂也解决不了问题。我看到尹老师在书中对孩子不爱吃饭支招:饿几顿。我心里一乐:还真有招数!接着,我就跟妈妈说了,刚开始妈妈不舍得,第一次不给她吃零食,饭前只喝水、吃水果,第一天效果不明显,第二天她还真的主动叫着要吃饭,,发现她竟然在吃饭的时候特别乖,吃的还很香,虽说吃得不多,但总算有进步了。可见,对孩子的爱不该是溺爱和强迫,应该用智慧来疏导孩子。大爱无痕嘛!

  感受还很多,自己慢慢体会吧。书中说“不是所有成为父母的人都会做父母。”所以不是所有成为老师的人都会做老师。教育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功课。我们应该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再实践,愿我们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越来越融洽。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心得体会 篇2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是一位教育专家、教育硕士,从教多年。她熟悉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尹老师把在教育女儿以及她在研究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家庭教育的典型小事例,结合自己的体会,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出来,同时给出了很多解决方法。不但具有可读性、指导性更具有很强地可操作性,为我们在解决教育子女的难题时提供了学习的范例。尹老师的书,震撼我的心灵,使我产生了一点深切的感受,改变了我的观念和做法:“不考100分”

  尹老师在《不考100分》一文中写道:“正因为我特别渴望孩子取得好成绩,我才绝不向她要分数读了这句话,我深有感触。我的儿子只H姐妲家的孩子大一天。同时考虑到孩子的差异,每次考试成绩总会有高低之分,为了避免比较产生自卑心理,伤害自尊心。因此将两个孩子分别安排在一班和二班。即使如此,虽然两人成绩都很优秀,但因为同一年级,使用试卷基本相同,所以不可避免地在考试中总能比出高低上下。哥哥常常比弟弟少考几分。谈到兄弟俩的学习,润泽渐渐显得有些自卑,不自信了,而且情绪低落。现在家里很少听到他大喊大叫的声音了,星期天总是一个人在书房里做手工,搭积木,玩玩具,再也不喜欢出去玩耍,更不去弟弟家玩了。小小年纪如此成熟懂事,是我教子有方?还是让他受到了伤害?经过与他谈心,才知道他不愿意听到大人们谈论他的成绩,更不愿意与弟弟的成绩相比较。我猛然醒悟:大人们在聊天时无意中对兄弟俩的成绩进行了一次次的比较,对他产生了多么大的压力。他总是生活在弟弟的阴影中,因渐变得压抑,内向。大人们虽然嘴上表视不进行比较,甚至想知道孩子在班级、年级的排名,好像只有这样做才是真正在关心孩子的成长,才尽到了家长的责任。却不知道,这样的做法恰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无意中深深地伤害了孩子。

  是的“分数”能反映“成绩”,但并不完全代表成绩。只有当家长关注知识的本身,关注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时,才不会仅仅看重分数。考得不好,正好可以发现自己学得不扎实、理解不透的地方,经过努力可以弥补不足,有所进步。一味地追求分数,只会将孩子变成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只会激起孩子的反感,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对孩子的成长真是有害无益。

  一位称职的家长,应该学会关注孩子的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应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点,肯定他的成绩。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自信、快乐、健康地成长!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心得体会 篇3

  有一次在逛书店的时候看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觉得这是一本优秀的教育书籍,于是就一口气买下来。看着看着,时常被其中短文中的通篇贯穿的育儿智慧所打动,也常常陷入我儿时经历的各式各样有利或是有害的“老式教育”中。每篇短文都值得家长和老师所深思和反省,它颠覆了许多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做教师后,又重新将此书读了一遍,感到自己受益匪浅。该书序中写到,真正的教育、真正的大爱,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所谓大爱无痕。不是刻意去喊,去说的,也不是刻意去做的。读过之后觉得不但对自己如何做好一个母亲有帮助,对自己如何教育好学生也有很大的帮助。

  尹老师强调要让孩子们轻松学习,千万不要用学习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引导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把所学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去,真正体会学有所用的乐趣。她抓住孩子的心理,大量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提出了一系列与我们常见的做法截然不同的方法——“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奖励……这些观点听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有点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细读之后,你会恍然大悟,你会发现尹老师在向我们讲述一个朴素的道理:要让孩子做好一件事,先让孩子爱上它。

  当我读到“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欢;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牛黄解毒丸,孩子又如何会喜欢?”时,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我觉得自己正是那种把学习做成了“牛黄解毒丸”的一类人。“你这孩子挺聪明的,就是在学习上不用心,不刻苦。”这是我说得最多,而家长们又最容易接受的理由。我一直以来也是这样认为的,并以此来教育我的学生和我的孩子,从不以为有什么问题。可是大部分学生还是不爱学习,不愿意刻苦付出。这是哪出了问题呢?尹老师的书让我找到答案。她说:“学习为什么非得是苦的不可?我们都希望孩子喜欢学习,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欢;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牛黄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欢?”我们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成绩理想,往往不遗余力的对他们进行教育,教育他们学习是如何如何重要,告诉他们不学习对自己的将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这样教育的结果是一学期下来,老师累的筋疲力尽,学生学得疲惫不堪,成绩还不一定理想。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学习做成一颗酒心巧克力呢?为什么不能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多下些功夫呢?如果像尹老师说的把学习当成一种游戏,像“开小卖部”、“当小老师”,学生又如何能不喜欢呢?

  这本书中,园园妈妈对孩子的每一件小事都是非常用心,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她对女儿的理解和尊重,更是懂得用一个个巧妙的方法来促进女儿的成长。当读到这些内容的时候,便开始反思我在平时在对待学生教育的错误行为时,多以发火、批评、惩罚等方式来处理、对待,常惹得学生哭鼻子。读过之后我才深深意识到,这样的做法既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又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我为自己那么急躁的情绪而感到愧对孩子,深深的自责。孩子是属于社会的,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自己的主人,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都是如此,与其硬逼着孩子去干,不如换个方法让孩子自己主动去干,家长可以以做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孩子做事的兴趣!这样会容易得多!

  “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凡达不到目的,做得事与愿违的家长,一定是把方法用反了。如果你想让孩子喜欢课外阅读,就千万不要直接要求他‘读书去’,也不要总拿他爱不爱读书这事当话题来聊,更不要用阅读的事来教训他。”对此,我深有同感。在儿子读书方面,我从来都是随他所愿,他什么时候想读了,自己拿书来读,如果不想读,你让他做他也不愿做,当然很多的时候由于孩子的天性,儿子不会自己自觉的进行读书,这个时候,我总是在一边自己拿起一本书来读,小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当他看到你在读书时,她也会自觉地进行阅读,当孩子不喜欢读书的时候,我会尽量和儿子做他喜欢的游戏,如《开商店》、《奥特曼与怪兽》。

  看这本书,真的觉得受益匪浅!教育就在身边,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的契机,关键是你拥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导。让我们记住她的一句话吧!孩子不是为了“长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为了“童年”而活着。教育不应该有功利性,爱孩子才要施教,施教应该溶于浓浓的爱中,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错误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柄锄头,我想今后我应该把手中的“锄头”换成刻刀,力争做一个好妈妈和一个好老师。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心得体会 篇4

  宅在家的这段时间,我无数次的通过窗户观望一下外面的世界,看看街道,看看小区,看看人来人往。

  有一天早晨,我们后面楼的老奶奶又推着三轮车在垃圾桶里翻啊,找啊,好像她所需要的宝贝都在垃圾桶里。这个老奶奶我对她印象特别深刻,我嫁过来的那一年,我就记得她每天带着她的老头去翻垃圾桶,老头身体不好。后来老头没了,她还是一直翻垃圾桶。这就是即便没有了劳动能力,也要靠双手赚钱的生存意识吧。

  她那天早晨翻过了之后,弄得满地狼藉,我就赶紧叫宝宝来看,“你看看噢,这个老奶奶又翻得乱七八糟的,把东西拉走了也不知道打扫一下,是吧?”“她为什么捡垃圾啊,是的,弄得真脏”后来,我们娘俩就在窗户边看着说着,没多会,老奶奶又骑着三轮车来了,这次她不是翻垃圾桶的,而是把刚才的翻在地上她不需要的垃圾打扫干净的。瞬间,我觉得有一些尴尬。

  我当时并没有觉得自己瞧不起她,也并没有觉得潜移默化的教会孩子不尊重他人。这些感受都是今天才发现。此刻读的这篇《让孩子学会尊重》,里面有一段话“尊重是一种心态,处于人之下,尊重自己,不谄媚,不逢迎,不妄自菲薄;位于人之上,尊重他人,不嘲讽,不贬斥,不妄自尊大。”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做到人之下,尊重自己;可是人之上,我却做到了嘲讽并主动的带着孩子来妄自尊大。人应该是平等的,身份、地位并不能成为判定一个人是高贵还是卑贱的依据。

  每个人都有自尊,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竭力想要维护自己的自尊,然而别人的自尊却往往容易被我们忽视。在现代这个社会,我们更是习惯以职业、地位、身份、收入、外貌、身体健康状况等外在的因素将人分出高低贵贱,区别对待。就算没有嘲讽、贬斥,又或者做到了谄媚,逢迎。尊重何其容易?

  不管怎样,我都希望,我能够做到尊重!我想做那个优秀的人。最后,套用一下鲁迅先生的话:“我以为别人尊重我,是因为我很优秀,后来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为别人很优秀。原来优秀的人对谁都会尊重。”共勉!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心得体会 篇5

  孩子渐渐地长大,面对生活中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开发孩子的智商?……我心中充满迷惘、困惑,犹如那个得到“玉”的农夫一样,想把他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手里却只有“锄头”?

  偶然的机会,我办了图书馆的借书卡,重拾起书本,爱上了在书的海洋中遨游的快乐;也恋上了在微博中发表自己的一些学习、工作及育儿心得。记得,培根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读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后,我的心不再迷茫;不再困惑:正确的教育理念则如同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不同的锁结。

  其实,该书的作者既是好妈妈又是好老师,写本书意在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因有感于家庭教育的被忽视与不得法,而取名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是一本有勇气、有思想、有智慧的书,是难得的书,是难得的家教读本,既敢直面教育问题,又深入地思考;有独到的教育观念,更有教育智慧,最重要的还有无所不在的爱心。

  父母之爱都深如大海,但有质量差别。决定质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等,而是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很多家长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更多的是无节制的爱或者可以说是自私无知的爱。孩子在成长中会遇到不少让他们感到困难和惧怕的事,家长的职责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让孩子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些事情,把痛苦降到最低。

  就说打针这件事,很多孩子在打针时,家长会说,“宝宝,打针不痛。”等针打好,孩子痛了,哭了。父母或爷爷、奶奶马上又转移事件的责任,“阿姨坏,帮我宝宝打针,害宝宝痛了。”或者是孩子在“拼命地”反抗,两、三个大人也在用全力地摁住他,留在人们脑海里的是久久不去的“歇斯底里地哭喊声”……前一个孩子面对善变的家长和事件,小小的不谙世事的他应该更多的是迷惑了吧!而后一个孩子可以想象恐惧到了什么程度,也可以想象打针这件“小事”给孩子带来多么大的心理折磨。孩子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作为父母,我们要很耐心、很坦然地告诉孩子,“宝宝你生病了,现在护士阿姨要给你打针治病。”同时也告诉孩子“打针有一点点痛,就象蚂蚁咬了一口或宝宝摔了一屁墩儿。”或许,在我们和孩子解释很多之后,打针时他还会哭,但他知道为什么要打针,而且对打针所带来的痛苦也将有自己的心理准备。

  西方有句谚语:“地狱之路有时是好的意图铺起来的”。其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就做到了帮孩子干这干那,但对孩子“袖手旁观”,那可真叫做一种“煎熬”。经常看他那笨拙的样子,我恨不得冲过去三下五除二帮他弄个服服帖帖的,在品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之后,很多时候我都忍住了。我不能剥夺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为此,我可没少受批评。记得,在儿子走路还不是很稳的时候,家里的楼梯已经爬上爬下,很灵活了。一次老公的同学看到儿子在爬楼梯,我在“袖手旁观”,很受不了,边冲过去抱起儿子,边温和地批评:“你这美国式教育真让人受不了。”那时儿子爬楼梯已经很好了,即使他摔一下,楼梯周围都是木头的,也出不了什么大问题,而且那也不完全是坏事情呀!他还可以积攒经念教训,在可以犯的错误面前,为什么不给一点机会?人生中,还有很多不可以犯的错误呢!那处处呵护中长大的他又该如何去判断?!

  在书中,我知道了:无论家长们多么爱自己的孩子,如果经常向孩子提出“听话”要求,并总是要求孩子服从自己,那么他骨子里就是个权威主义者。这样的人几乎从不怀疑自己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正确性和不容否定性,他潜意识中从未和孩子真正平等过。但在孩子眼中,他们只不过是些“不听话”的家长。有一次和我儿子同学的妈妈闲聊,她表扬我儿子“活泼可爱、性格好”,问我平时怎么培养的。我脱口而出:“平时面对孩子时,尽量要有好脾气、有耐心,这样孩子遇到什么事情时也不会脾气很躁了。……”她立马打断我说,“我不象你,每天上班,就休息时带一下,能有好脾气。每天24小时都带她,厌烦极了。”说完,抱起正在画画的女儿吻了又吻,搞得孩子莫名其妙。是啊,相比而言,我还有很多工作上的烦恼呢!但那都不是不好好带孩子的理由。作为家长,你自己都没有好脾气、好心态,那你教育的孩子——他的“活泼可爱、性格好”又从何而来呢?!

  昨晚学着书上给孩子建立了一本“记功簿”,先生要给“记过”,我没让。本子上如此记录:今天傍晚,卡卡自己穿衣、穿裤、穿鞋子,独立完成。真开心!今天晚上,卡卡独立完成奥特曼拼图。很棒!读着自己的“记功簿”,小家伙很开心,玩拼图更专注更独立了,没象以前那样遇到一丁点困难就喊妈妈。我也轻松很多哦!

  原来我只看到优秀孩子与不优秀孩子之间的差别,但品读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之后,才发现这差别是教育孩子的父母之间差别——把孩子是精心教育大?还是养活大?!妈妈是朋友;妈妈是老师;妈妈是孩子的引路人,妈妈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拥有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把金钥匙,我就能开启教育孩子的神圣殿堂,并将我的孩子精心教育成人!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心得体会 篇6

  孩子渐渐地长大,面对生活中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开发孩子的智商?……我心中充满迷惘、困惑,犹如那个得到“玉”的农夫一样,想把他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手里却只有“锄头”?

  偶然的机会,我办了图书馆的借书卡,重拾起书本,爱上了在书的海洋中遨游的快乐;也恋上了在微博中发表自己的一些学习、工作及育儿心得。记得,培根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读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后,我的心不再迷茫;不再困惑:正确的教育理念则如同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不同的锁结。

  其实,该书的作者既是好妈妈又是好老师,写本书意在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因有感于家庭教育的被忽视与不得法,而取名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是一本有勇气、有思想、有智慧的书,是难得的书,是难得的家教读本,既敢直面教育问题,又深入地思考;有独到的教育观念,更有教育智慧,最重要的还有无所不在的爱心。

  父母之爱都深如大海,但有质量差别。决定质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等,而是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很多家长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更多的是无节制的爱或者可以说是自私无知的爱。孩子在成长中会遇到不少让他们感到困难和惧怕的事,家长的职责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让孩子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些事情,把痛苦降到最低。

  就说打针这件事,很多孩子在打针时,家长会说,“宝宝,打针不痛。”等针打好,孩子痛了,哭了。父母或爷爷、奶奶马上又转移事件的责任,“阿姨坏,帮我宝宝打针,害宝宝痛了。”或者是孩子在“拼命地”反抗,两、三个大人也在用全力地摁住他,留在人们脑海里的是久久不去的“歇斯底里地哭喊声”……前一个孩子面对善变的家长和事件,小小的不谙世事的他应该更多的是迷惑了吧!而后一个孩子可以想象恐惧到了什么程度,也可以想象打针这件“小事”给孩子带来多么大的心理折磨。孩子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作为父母,我们要很耐心、很坦然地告诉孩子,“宝宝你生病了,现在护士阿姨要给你打针治病。”同时也告诉孩子“打针有一点点痛,就象蚂蚁咬了一口或宝宝摔了一屁墩儿。”或许,在我们和孩子解释很多之后,打针时他还会哭,但他知道为什么要打针,而且对打针所带来的痛苦也将有自己的心理准备。

  西方有句谚语:“地狱之路有时是好的意图铺起来的”。其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就做到了帮孩子干这干那,但对孩子“袖手旁观”,那可真叫做一种“煎熬”。经常看他那笨拙的样子,我恨不得冲过去三下五除二帮他弄个服服帖帖的,在品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之后,很多时候我都忍住了。我不能剥夺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为此,我可没少受批评。记得,在儿子走路还不是很稳的时候,家里的楼梯已经爬上爬下,很灵活了。一次老公的同学看到儿子在爬楼梯,我在“袖手旁观”,很受不了,边冲过去抱起儿子,边温和地批评:“你这美国式教育真让人受不了。”那时儿子爬楼梯已经很好了,即使他摔一下,楼梯周围都是木头的,也出不了什么大问题,而且那也不完全是坏事情呀!他还可以积攒经念教训,在可以犯的错误面前,为什么不给一点机会?人生中,还有很多不可以犯的错误呢!那处处呵护中长大的他又该如何去判断?!

  在书中,我知道了:无论家长们多么爱自己的孩子,如果经常向孩子提出“听话”要求,并总是要求孩子服从自己,那么他骨子里就是个权威主义者。这样的人几乎从不怀疑自己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正确性和不容否定性,他潜意识中从未和孩子真正平等过。但在孩子眼中,他们只不过是些“不听话”的家长。有一次和我儿子同学的妈妈闲聊,她表扬我儿子“活泼可爱、性格好”,问我平时怎么培养的。我脱口而出:“平时面对孩子时,尽量要有好脾气、有耐心,这样孩子遇到什么事情时也不会脾气很躁了。……”她立马打断我说,“我不象你,每天上班,就休息时带一下,能有好脾气。每天24小时都带她,厌烦极了。”说完,抱起正在画画的女儿吻了又吻,搞得孩子莫名其妙。是啊,相比而言,我还有很多工作上的烦恼呢!但那都不是不好好带孩子的理由。作为家长,你自己都没有好脾气、好心态,那你教育的孩子——他的“活泼可爱、性格好”又从何而来呢?!

  昨晚学着书上给孩子建立了一本“记功簿”,先生要给“记过”,我没让。本子上如此记录:今天傍晚,卡卡自己穿衣、穿裤、穿鞋子,独立完成。真开心!今天晚上,卡卡独立完成奥特曼拼图。很棒!读着自己的“记功簿”,小家伙很开心,玩拼图更专注更独立了,没象以前那样遇到一丁点困难就喊妈妈。我也轻松很多哦!

  原来我只看到优秀孩子与不优秀孩子之间的差别,但品读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之后,才发现这差别是教育孩子的父母之间差别——把孩子是精心教育大?还是养活大?!妈妈是朋友;妈妈是老师;妈妈是孩子的引路人,妈妈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拥有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把金钥匙,我就能开启教育孩子的神圣殿堂,并将我的孩子精心教育成人!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心得体会 篇7

  这本书带给我不小的震动。看的时候,我的心情一直感动着,它让我发现,原本我们一直认为正确的教育方式,事实上可能是走入误区,从而大大地贻误了我们的孩子,甚至,感到我们家长在教育方面存在的缺失。

  该书的作者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更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她16岁的女儿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这到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女儿从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乐和健康、成熟和自立,我们能体会到孩子所有的一切绝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绩相当大部分来自于这个细心又有智慧的妈妈和这个家庭的教育。

  虽然是一本家庭教育的书,但我认为无论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教育,几者之间应是相通的。书中记叙了许多事情再次地证明了作为一名教育者(包括父母、老师以及长者)只要真正从爱、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场出发,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为优秀的人才。

  如果这本书尚有不足,那我觉得该书起名为《好家长胜过好老师》更妥。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拥有自己的先天情感的特色,从个体教育而言,无谓标准的教育方式,只有是否能合适自己孩子特质的教育方式。对整体的教育而言,则是有共同的教育规律。

  心,对孩子的关心是第一的,这才是根本;技,是效能增大的工具而已。

  对孩子应该是真心的“关爱”,而不是“溺爱”。

  对孩子应该是严格的“要求”,而不是“苛求”。

  对孩子应该是平等的“尊重”,而不是“看重”。

  还有一点就是:父母永远是孩子最重要的教师。父母的潜移默化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影响。

  这也就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压力。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好的孩子天生是好的,不好的孩子再努力教总是教不好的,至于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一直没有深究,觉得或许这就是父母的命。但事实上这并不是命,这和后期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每个父母都是艺术家。不是穿了西装就能变成绅士,不是生了孩子就会做父母,做父母需要学习,做父母也需要有做父母的智慧。这是一种生活的积累。

  此时,我想到了美国心理学家推出的成就方程:20%IQ+80%EQ=100%成功。

  所谓的IQ和EQ是指智。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心得体会 篇8

  自从生完孩子,一心想着,怎样才能把孩子教育成好孩子。读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在这里面,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对于孩子来说,成长期很关键,妈妈应该把教育孩子当成人生重要的事业。那么妈妈怎么说,孩子才愿意听呢?妈妈怎么做,孩子才愿意学呢?

  这本书讲到,好妈妈要学会夸赞孩子,给孩子赞美和鼓励,但是表扬的方面要具体,有针对性,切不可一刀切,一切以你最棒来代替。因为,赞赏能给人以满足,是人性中最深切的渴望,妈妈表扬鼓励可以给孩子们的心灵注入阳光,从而培养出出色的下一代。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才是需要培养的,在家庭中父母就扮演了伯乐的角色,首先,我们不能眼里只有孩子的缺点,看不到孩子的优点,作为父母,对于孩子取得的优秀成绩,父母不要隐藏喜悦,要把赞美和肯定表达出来;对于孩子生活、学习中遇到不尽如意的事情,父母应通过鼓励的语言激励孩子继续努力,日后取得优异的成绩。并且对于孩子的失误和不足,家长要把他当作自己的事情,努力帮孩子想办法去解决,而不是一味的去责怪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心得体会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心得体会(精选30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心得体会 篇1  初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是在之前代课的学校,那...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