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舞曲教案初中 青春舞曲教案(汇总15篇)
执教者:成都列五联合中学瞿建军。
任课年级:初一年级。
教学目标:
1、透过欣赏王洛宾收集、整理的维吾尔族民歌,使学生对维族音乐有初步的认识,了解和熟悉维吾尔族音乐。
2、透过学唱《青春舞曲》一歌,让学生了解新疆维吾尔族的音乐风格,并从中领悟青春易逝的道理,从而更加珍惜时间,爱惜时间,个个争做勤奋向上的好学生。
3、透过创编活动引导学生,自己设计节奏型为歌曲伴奏。能用简单的维族基本动作进行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潜力及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即兴创作和歌表演活动。
教具准备:
cai课件、钢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透过观看教师舞蹈表演,为本课时学习资料进行前期铺垫。2分钟。
1.欣赏歌曲《达坂城的姑娘》。
2.师表演(设计意图:观看老师表演的舞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自己创编动作积累素材。)。
3.设问。
师:请哪位同学回答,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4.生答。
5.师:归纳....
维吾尔族歌舞热烈欢快,这天让我们共同去领略它的魅力所在。
(设计意图:引出本课主体)。
二、感受与体验4分钟。
(设计意图:透过乐曲欣赏后,让学生初步领略维族常用乐器的形状及有关知识。)。
(一)欣赏乐曲《掀起你的盖头来》。
(二)介绍王洛宾先生及其作品。
1.介绍作者。
2.认识了解维吾尔族乐器。
(1)师问:在这首乐曲中,你听到了哪些乐器?生:答。
(2)维吾尔族常用乐器介绍(先听简介,然后出示板书)。
3.师归纳。
胡西塔尔是维族拉弦乐器,它是根据失传久已的古乐器“艾西塔尔”改革研制成功的,在维吾尔语中,“胡西塔尔”是“欢喜琴”的意思,这种乐器音色柔和,常用于独奏、合奏及伴奏。
“手鼓”是汉族人民对新疆打击乐器的俗称,它的原名叫“达卜”。
三、歌曲学唱17分钟。
(设计意图:透过这一环节资料的学习,让学生会唱本课时教材歌曲,从中明白时间易逝的道理,进而懂得珍惜、爱惜时间)。
(一)说话引入。
师:分享了王洛宾先生带给我们的这首作品,我们再来学唱他的另外一首经典歌曲。
1.听(不出示歌谱,只有音乐)。
2.提问。
3.复听(出示歌谱)。
4.提问。
师:评价,我们再来欣赏一遍,听完后能否把歌曲中反复多次出现的节奏型告诉大家?
生:答。
(1)师拍节奏。
(2)出示节奏型:
(3)师引导生完成以上节奏型,并添加上旋律和歌词。
5.师问:歌中唱出了什么?引导生分析比较两个“青春不会来”的旋律走向。
6.师:归纳。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肯定学生),从歌曲形象的比喻中我们清楚的明白时光易逝和青春一去不复返的道理…..
(三)按节奏型朗读歌词(出示歌谱)。
师:下面我们按节奏、高位置、有感情地来朗诵歌词。
1.让生预习,按节奏朗诵一遍歌词。
2.请生范读,师指导。
3.全体学生按节奏,有感情朗诵歌词。
(四)学唱歌曲。
1.师范唱。
2.生跟琴唱。
(1)随旋律填词,体会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来歌唱。
(2)请生自己评价,好与不足之处。
3.歌曲分析。
(1)设问。
(2)师小结。
(3)出示音乐要素。
节拍:四四拍强弱规律:强弱次强弱。
节奏:密集,紧凑。
力度:轻巧,有弹性。
速度:中速稍快。
旋律:上下流动、偶有跳跃,显得十分欢快、流畅。
情绪:欢快、亲切、活泼、充满青春活力,极富动感。
学生试唱、感受,掌握歌曲的情绪及演唱方法。
4.歌曲处理和复习练唱。
(放伴奏带)。
第一遍:女领衬词处合,有音色比较。
第二遍:男领衬词处合,有音色比较。
第三遍:齐唱。
四、创作表演看—识—学—集中—分组15分钟。
(设计意图:透过创编活动引导学生,自己设计节奏型为歌曲伴奏。能用简单的维族基本动作进行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潜力及合作精神)。
1.说话引入。
2.生回答。
3.师归纳,
4.维吾尔族基本动作的学习。
(2)全体同学做统一的舞蹈动作,为歌曲伴舞。
(3)分组创编活动。
师:按照平时的位置进行分组。
(4)完整表现歌曲。
歌唱:把歌曲升华,唱得更美更好听;
舞蹈:创编舞蹈动作,进一步丰富歌曲;
伴奏:创编伴奏型铃鼓、碰铃、双响筒、沙锤、响板(出示板书:伴奏型)。
五、本课时学习小结2分钟。
(设计意图:总结升华本节课)。
1.师提问。
师:透过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2.生:畅谈。
3.师归纳....维吾尔族歌舞热情、欢快、奔放……由此可见我们的民族文化,也是世界的文化。
4.珍惜时间师:我深信,同学们透过这首歌曲的学唱后明白:人生最宝贵的就是青春……向着自己奋斗的目标前进!
教学准备:
钢琴(电子琴)、录音机、磁带、小型打击乐器(手鼓、串铃等)、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青春舞曲》。正确把握歌曲的情绪,体会歌曲的旋律特点。
2、通过音乐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培养节奏感和创造力,训练协调性,加深对歌曲风格的理解。
3、了解维吾尔族音乐特点,并可结合维吾尔族服装、乐器、舞蹈动作,体会音乐与舞蹈的结合。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不同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围绕“青春”主题的不同音乐作品的内容和音乐风格特点,并激发学生对“青春”的更深层次的理解。用自然的声音准确地演唱《青春舞曲》。
2、难点:本单元所选的歌曲和乐曲均属小型作品,在教学中,既要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掌握应学的知识,有要是课堂气氛活跃,充满“青春气息”,同时还要发掘“青春”的思想含义。
教学过程:
2、提问:
(1)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
(2)说出这首歌曲音乐特点,包括曲调、节奏、速度、情绪。
3、再听两遍《青春舞曲》。请学生打开课本,百年听边跟随音响唱乐谱,可以跟着歌曲的拍子拍手,体会节拍感。当听第二遍时,找出主要节奏型,尝试有表情地背唱这收歌曲。
4、引入音乐活动(一)——编配打击乐伴奏。首先介绍新疆维吾尔族的特色乐器:手鼓、萨巴依等,并介绍乐器的演奏方法。
5、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各组选用不同的打击乐器(除新疆打击乐器以外的其它打击乐器或自制打击乐器),自编与歌曲相配合的节奏,教师对每一组分别加以辅导,启发学生编配多声部节奏,并使之配合默契。
6、每一组展示自编节奏,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哪一组的节奏与歌曲配合起来音响效果最好。
7、这首歌曲是载歌载舞的,同学们了解新疆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吗?介绍新疆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此步骤根据情况而定)。
8、音乐活动(二)——创编舞蹈动作。可以是新疆的,也可以是其他的,如现代的,最主要的是与歌曲的节奏相适应。
9、全班分成机组,由学生推荐或教师指定几个有舞蹈基础的同学作为骨干,每人带领一组,编创舞蹈动作,经过几分钟的练习后,每一组向全班展示。
10、在两项音乐活动完成后,全班共同表演《青春舞曲》,分成唱歌组、打击乐伴奏组、舞蹈组、乐器伴奏组(如竖笛、手风琴、钢琴、弦乐器等,视情况而定)载歌载舞,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充满“青春”的活力,在热烈的气氛中,由教师或学生以一句话结束这节音乐课。
小结:充分肯定学生的参与过程和各种演唱形式。
课后记:歌曲学的较快,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们能积极参与为歌曲编配打击乐伴奏,但在舞蹈动作的编排方面还不够积极,有待于引导。
本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青春的旋律》。这首歌曲具有维吾尔族音乐载歌载舞的风格特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结构简洁,富于动感。歌词既通俗又富有哲理,以“太阳”“花儿”“鸟儿”等大自然生态的变化为借喻,抒发了维吾尔青年赞美青春,珍惜青春年华的欢乐情绪。所以上好这节课对八年级的学生说,具有很好的引领作用。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思路:
我所教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音乐基础参差不齐,对于民族音乐知道得就更少了,学生平时喜欢的是“快男”、“快女”、周杰伦等人的歌和节奏感强劲的dj音乐。我选择了通过节奏,让音乐的美渗透至每个学生,利用自己电子琴伴奏的特长,进行探索和尝试设计了这节音乐综合课。在欣赏、参与、交流、创设的教学活动中,初步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和韵律感以及合作精神。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用活泼、有弹性的声音正确的演唱歌曲,准确确把握歌曲的情绪,了解“西北民歌王”——王洛宾的生平。
2、能力目标:聆听不同版本的《青春舞曲》并能通过速度的变化演绎出不同的歌曲情绪,体会新疆的独特节奏,初步学会为歌曲进行简单的节奏伴奏。
3、情感目标:通过歌曲的学习,感受新疆音乐中轻松欢快的节奏的特点,培养学生喜欢我国的民族音乐,加深对新疆风土人情的了解以及对新疆音乐的认识。引导学生懂的青春易逝,珍惜时光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新疆音乐富有特点的节奏,并能用改变速度来表演歌曲的不同情绪。
教学难点:学生能准确掌握歌曲节奏型,正确演唱歌曲并能跟着教师的指挥演绎不同情绪的《青春舞曲》。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钢琴)。
六、教学过程。
1、课前:收集——整理。
首先是课前的渗透。为了改变学生学习音乐的被动,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尝试把音乐学习延续到课外,把音乐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前自己了解有关民族音乐的资料。如:新疆、西藏、蒙古族等音响、音像资料,并将它们进行整理归类。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引发学生创造性学习音乐的萌芽,更是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导入新课:激趣——交流——观赏。
(多媒体播放《大坂城的姑娘》,同学们在音乐声中进入教室)。
设计意图:音乐兴趣才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充分利用了学生课前的准备,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游戏中走进我们本课的主题——“歌舞之乡”新疆。
3、新课:欣赏——比较——律动——复听。
(1)课件展示图片,介绍新疆面积、资源、风景、小吃、瓜果、服饰、民俗、乐器、歌舞等。
(2)多媒体播放新疆歌舞《掀起你的盖头来》,请学生视听完回答新疆歌舞的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语言导入歌曲《青春舞曲》。
(3)多媒体播放《青春舞曲》学生聆听并讨论歌曲的速度,节奏和情绪。
(4)节奏教学:。
a、学习新疆民歌常见的切分音节奏×××|××|和附点音符节奏×.×××××。
b、学习《青春舞曲》节奏(用沙锤、手鼓、手击掌训练节奏,突破难点)。
(5)发声训练:用“啦”哼唱旋律,感受歌曲优美欢快的旋律。
(6)学唱歌词:
a、按歌曲节奏读歌词并讨论歌曲表达的人生哲理。
b、在教师的伴奏下,学生初步学唱《青春舞曲》,师纠正错误。
c、带感情完整演唱歌曲(学生自选沙锤、手鼓、手击掌三种节奏型伴奏演唱歌曲)。
(7)请全班同学随着教师的伴奏演唱此歌,并让同学们在下面利用打击乐器或笔等一切声源打出自己认为合适的节奏。
设计意图:对于本节课学习的《青春舞曲》,篇幅短小,易学。因此我主要采用的是听唱法,从节奏入手,采用多种表现形式,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当中,避免了重复而造成的思维麻痹性。在重点突破中,我结合了学生们好动的特点,在此时恰当地运用了音乐节奏,以教师的激情感染学生,在玩中体会新疆节奏的特点。
4.深入:引导——创编——表演。
(1)训练改变歌曲的演唱形式(男女对唱、二声部轮唱、快慢结合)让学生体会不同演唱效果。
(2)音乐活动(分小组讨论选择自己喜欢的表演形式表现歌曲)。
表演:师生共同探讨使用速度变化方案,用多种演唱形式演唱《青春舞曲》,并随着电子琴的速度,做出相对应的速度调整。根据歌曲的节奏用新疆歌曲的常用节奏伴奏。
设计意图:速度是音乐的基本因素,让学生通过比较,自己发现音乐中速度的微妙之处,速度可以神奇的改变音乐的情绪。并且在最后的环节中师生合作,调动全班的音乐细胞,节奏自编会显得有些乱吵。但是全班总动员会让他们品尝到参与到音乐中的快乐与神奇。
5、介绍“西部歌王”王洛宾,并介绍民歌的传播与音乐工作者间的关系。
师:有个人特别喜欢新疆民歌,他是北京人,曾在法国留学学习音乐。为了民族的音乐,他一生扎根新疆,在那里生活了近60年。他的作品大都吸取了新疆民歌的素材,一生整理、创作、收集了700多首作品,把新疆的民歌介绍给了全国以及全世界。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青春舞曲》的作者——王洛宾。这首歌就是他根据新疆维吾尔族民歌整理创编的。哪位同学还了解并会唱一些新疆民歌?说给大家听听,也唱给大家听听。
6.小结:归纳提升感受青春。
师:美丽富饶的新疆令我们神往,优美、欢快的新疆歌舞令我们陶醉。歌舞让我们感受到青春的活力,也让我们感悟到:花无再开日,人无再少年。青春的脚步如行云流水,青春的光阴稍纵即逝。让我们把握青春,珍惜时光,刻苦学习,积极进取吧!因为只有在充实的人生中,青春才会流光溢彩。我真诚地祝愿同学们明天会更好!
(播放《明天会更好》,学生离开教室)。
六、板书设计。
旋律——优美。
节奏——明快。
情绪——欢快、活泼、充满青春活力)。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钢琴)、分两组。
认知目标:了解新疆和西部民歌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1、学会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青春舞曲》。
2、能够根据歌曲的风格,结合一些舞蹈来表现,加深对歌曲情绪的感受。
通过学习歌曲,懂得青春易逝的道理,知道珍惜光阴。
体会新疆民歌的风格特点。
感受歌曲的音乐表现形式,理解歌曲的欢快情绪,锻炼对新疆民族舞蹈动作的创编能力。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大坂城的姑娘》,同学们在音乐声中进入教室)。
二、学习与感受。
1、随乐学唱。
(1)听赏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
(播放《青春舞曲》,学生听完后讨论、回答)。
(板书:旋律——优美。
节奏——明快。
情绪——欢快、活泼、充满青春活力)。
(2)教师范唱,学生击掌伴奏。
(3)学生跟多媒体哼唱。
(4)学生用正确的演唱情绪完整连唱,教师琴声伴奏。
师:请同学们运用正确的呼吸,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把这首歌完整唱一遍好吗?能唱出欢快、活泼、充满青春活力的情绪吗?(唱完后,教师评点、点拨)。
(5)分组分段演唱(多媒体伴奏),唱后互评,教师总评。
2、作者介绍。
师:有个人特别喜欢新疆民歌,他是北京人,曾在法国留学学习音乐。为了民族的音乐,他一生扎根新疆,在那里生活了近60年。他的作品大都吸取了新疆民歌的素材,一生整理、创作、收集了700多首作品,把新疆的民歌介绍给了全国以及全世界。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青春舞曲》的作者——王洛宾。这首歌就是他根据新疆维吾尔族民歌整理创编的。哪位同学还了解并会唱一些新疆民歌?说给大家听听,
青春舞曲教案初中 青春舞曲教案(汇总15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