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中存在的问题优质
在声乐的练习过程中,一旦形成了不良的歌唱习惯,那么就会严重阻碍了其自身潜能的发挥,难以取得进步,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那些不良习惯以及那些对策吧!
有良好歌唱习惯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套规范、科学、系统的练声方法,他们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声部和声乐学派符合其自身嗓音条件和生理特征的歌曲,经过长期的实践练习,潜力能得到挖掘,并转化为某种艺术表现的能量,在演唱中具备了很高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不良习惯是指,歌唱者在不正确的声音观念和唱法影响下,在长期演唱实践中,因各种原因而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声部,不能建立正确的声音形象,使追求的声音概念模糊不清而造成定势并形成习惯,且本人也意识不到其危害,长期以来形成的自身特有的一种发声平衡和较为稳定的歌唱状态。这种状态成为歌唱者进步和歌唱潜能发展的障碍,难以改进。比如习惯性地低头看谱唱歌,习惯性地歌唱时缺乏感情投入,习惯性地模仿他人歌唱等。
不良习惯的形成对于声乐资源是一种浪费,对青年学生是一种听觉上的误导,对声乐教学和声乐发展来讲更是进步途中的岔道和陷阱。初学者或刚形成不良歌唱习惯的学生是单纯、缺乏经验和辨别能力的,要靠教师去正确地引导。因此,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对不良习惯的警觉和认识至关重要。
从人声的分类看,声种有高的、中的、低的、花腔的、戏剧的、抒情的等。不同声种在其音色、音域、性能、适合其演唱的作品、演唱特定作品时最适合的调等问题上都会有所不同。而且根据各声部内各人情况的不同,要求也不尽相同。比如高的声部被误认为低的,抒情的误认为戏剧的,时间久了,声调就会自然地由“小伙子变成老大爷”……这样久而久之,方法就形成了习惯,形成了特有的模式难以改正,且还会造成声带病变等。
对唱法认识上的片面性容易造成观念上的错误,而错误的观念也就必定导致错误的唱法。如有的女声在原来的纯真声演唱过渡到混合声时,就容易走入另一个极端,使自己的高声区和中低声区用了完全一样的声门状态,于是出现了中声区空虚,低音唱不出来的状况;又如男声如果为了统一声区,为了形成“u”音管而单纯训练“u”元音,唱歌时把所有音都向“u”音靠拢,就容易造成元音之间的调节失衡,声音闷而空,口型固定,表情呆滞。另外,当男声有喉头上提的习惯时,就经常用拉下巴压迫喉头,结果喉头没下来,眼睛、下巴、舌根全压下来了,这样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不良的歌唱习惯。
有些老师在教学初级阶段,只教发声而忽视对音乐感觉的培养和情感的表现,忘了练声的最终目的;也有的老师在学生演唱中,对其表演的眼神、形体等缺少严格要求,任其挤眉弄眼,扭腰摆胯,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地形
唱歌中存在的问题优质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