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方教学设计理念(10篇)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背景知道乘方运算与乘法运算的关系,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知道底数、指数和幂的概念,会求有理数的正整数指数幂。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培养学生互相讨论、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勤思,认真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热爱生活;感悟数学符号的简洁美;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增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意识与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能利用乘方的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 的乘方运算。
【教学难点】
1、建立底数、指数、和幂三个概念,并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
【教具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一张纸。
【教法分析】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以“探究式”体验教学法为主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同学的合作帮助下,通过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学生的探索发现贯穿始中,整个过程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情感的成功体验。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分层施教
【学法分析】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自主参与整堂课的知识构建。在各个环节中进行观察、猜想、类比、分析、归纳,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为主,学会合作交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自己由“学会”变“会学”和“乐学”。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六年级已学习了一个数的平方、立方运算。前面又学习了有理数的乘除法运算,现在所学的有理数乘方,只是在小学所学正数范围扩充到有理数的范围。所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大胆说出自己的体会。在动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主动探索,敢干实践,勇于发现。学生间的相互提问的互动的气氛较浓,有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
问题1、请哪一位吃过兰州拉面的同学说一说拉面的制作过程?(结合学生口述过程)多媒体展示
制作过程如下图(多媒体展示)
教师设法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解决。
引导:
1、这样经过几扣可拉出64根?128根?
2、能否用算式表示这种关系?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
掌握积的乘方法则,并能够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会进行简单的幂的混合运算。
在推导法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在运用法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应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索过程,培养合作、探索问题的能力,以及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
重点
积的乘方法则的运用。
难点
积的乘方法则的推导以及幂的混合运算。
一、复习导入
1.幂的乘方法则是什么?
2.如果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那么它的体积是多少?
如何计算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索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
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1.思考:
前面我们学习了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你能根据前面的学习方法计算吗?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写出解答过程:
2.发现:
从上面的计算中你发现积的乘方的.运算方法了吗?换几个数或字母试试,与你的同学交流。
通过思考、交流,得出:(n是正整数)
要求学生完成法则的语言叙述和推导过程。
用语言叙述:积的乘方,等于把积中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推导过程:略
3.思考:三个或三个以上因式的积的乘方,是否也具有上面的性质?怎样用公式表示?
学生独立思考、互相交流,然后向全班汇报成果。
三、典例剖析
例1计算:
师生共同分析,教师板书,强调每个因式都要乘方,符号的确定,以及运算的步骤,培养学生细致、有条理的良好习惯。
例2计算: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作答,然后全班讨论交流,让学生体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此题是幂的混合运算,正确分析计算步骤,正确使用运算法则,注意符号运算是成功的关键。
四、课堂练习
基础练习
1.计算:
2.下面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3.计算:
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错误,组织学生对错误进行分析,对于第2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导致错误的原因。第3题是混合运算,要分析运算步骤,处理好符号。
提高训练:
3.计算:
五、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幂的运算法则,交流解答运算题的经验,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辨析、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以谈一谈个人的学习感受。
六、布置作业
1.p40第3题
2.计算:
知识与技能:
1、会推导幂的乘方法则,并还能运用幂的乘方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2、幂的乘方与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正确区分。
通过对现实事物如正方体的体积的认识初步了解幂的乘方的形式,体会幂的乘方的应用价值。
通过师生共同交流,学生自主发言,渗透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学生树立自信心。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看,他们已经学习了乘方的意义﹑幂的意义以及
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其实就是以上的结合,从教学中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幂的乘方,让学生体会乘方运算是一种比乘法还要高级的运算,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幂的乘方法则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幂的乘方与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性质的区分。
教学方法:思考—探索—发现—归纳教具准备:多媒体演示
一﹑复习
1﹑学生叙述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并用字母表示。 an=am n(m﹑n都是正整数)
2﹑am·
用语言叙述为: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3﹑复习练习⑴102×104=xx⑵an 1×an—1=xx_ ⑶2×2=xx ⑷x·x·x·x=xx_ n n 2 2 2 2
二﹑知识准备
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0cm,则它的体积是多少?103=10×10×10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02cm,则它的体积是多少?3﹑100个104相乘怎么表示?又该怎么计算呢?(104)100=104×104×?×104(100个104)4﹑猜一猜m ··a(乘方的意义)(am)100=am·am· =am+m+···m(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a 100m(乘法的意义)
三﹑新授1﹑猜一猜
(am)n=amn(m,n为正整数)推导:
(am)n= am·am·
··am(n个am)=am+m+···+m(n个m)=a mn结论:幂的乘方的运算法则:(am)n=amn(m,n为正整数)用语言叙述: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2﹑师生共同完成。(1)(103)5(2)(a4)2(3)(am)2(4)—(x4)3解:
(1)原式=103×5=1015(2)原式=a4×2=a8(3)原式=a m×2 =a 2m(4)原式=—x12 3﹑学生练习
(1)(106)2(2)(am)4m是正整数(3)—(y3)2(4)(—x3)2(5)(an)3(6)—(x2)m 4﹑判断正误,错误的请改正。
(1)x·x=2x(2)x x=x(3)a·a=a(4)—(a3)4=a12 4 2 6 2 2 4 3 3 3在讲解的过程中强调同底数幂的乘法与幂的乘方的区别,以及符号的注意。
5﹑计算
(1)x2·x4 (x3)2(2)(a3)3·(a4)3这两题是混合运算,先乘方后乘法。 6﹑公式的逆向应用m nn =an若(am)n=am则am =(am)n =(an)m例如:
x12=(x2)() =(x6)()=(x3)() =(x4)()=x7?x()=x?x() a3m=(a3)()=(am)()=a3·a()=am·a() 7﹑公式逆用的例题
1、若am=2,an=3,求① am n的值。
② a 3m 2n的值。
2、若9×27x= 34x 1,求x的值。
四﹑知识比较五﹑板书设计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幂的运算的第二种,幂的乘方,掌握新知识的同时,
但不能混淆,也就是说不要把幂的乘方与同底数幂的乘法搞混。另一方面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会灵活运用。
:积的乘方
教学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积的乘方性质的过程,提高学生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理解并掌握积的乘方运算性质,能灵活运用积的乘方运算性质进行整式的简单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积的乘方运算性质进行整式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
完成复习题,(学生演排)
展示复习题:(ppt)
计算:(a2)4..a-(a3)2.a3
通过此题,让学生复习幂的乘方、同底数幂的乘法及整式加减的运算法则,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回答。
1、展示问题(ppt)
已知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2× 103cm ,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2、点学生列出算式
3、提问:(2×103)3 ,是幂的乘方形式吗?(底数是2和103的乘积,虽然103是幂,但总体来看,它是积的乘方。)积的乘方如何运算呢?有前两节课的探究经验,请同学们自己探索,发现其中规律。
4、展示学习目标。
通过创设实际问题情景,得出积的乘方的计算问题,从而导入新课,并展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要求。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1、自主学习,完成积的乘方运算性质的探究。
2、独立完成尝试练习题。
展示自学提纲:(ppt)
1.填空,看看运算过程用到哪些运算律,从运算结果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1)(ab)2=( )·( )=( )·( )=a( )b( )
(2)(ab)3=______=_______=a( )b( )
(3)(ab)n= =
=a( )b( ) (n为正整数)
2、请归纳出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
3、完成课本p98练习题
巡视学生完成自主学习情况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积的乘方运算性质的推导和简单运用,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
展示交流
1、交流自学提纲中的第1题,并说明每步的依据。
2、演排自学提纲中第3题,非演排学生思考查找评价演排学生的解题。
3、举手交流发言。
1、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
2、板书积的乘方运算性质。
3、根据学生演排交流情况,适时点拨,归纳总结解题方法及注意事项。
通过交流展示活动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总结提炼性质及运用方法。
完成训练题
1、出示训练题:
计算:(-a)6-(-3a3)2-(2a)2.a4
2、点学生演排
3、请学生评价,适时点拨。
通过巩固训练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合作探究
1、独立思考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
3、班级交流、讨论
1、出示问题:
计算:42013.(-0.25)20xx
2、巡视学生合作学习情况,参与讨论。
3、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适时点拨。
4、总结归纳。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拓展性质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完成训练题
1、出示训练题:
计算:(1)22013.42013.(-0.125)20xx
(2)(2/3)20xx.(-1
乘方教学设计理念(10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