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学故事手抄报简单又漂亮(通用13篇)
数学是一门让人望而生畏的学科,很多学生和成年人都对它不屑一顾,认为它与自己生活无关。然而,在与数学结合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与我们生活的种种状况息息相关。通过阅读数学故事,许多人可以重新发现数学的美和学习的重要性,进而改变对数学的看法。下面我将分享我阅读数学故事的体会。
数学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数学应用的场景,看似只是故事中的情节,却能启示我们很多。例如《屋顶上的乘法表》中讲述了小女孩利用乘法表从水面上方看到的图形计算出房屋的墙面积,此故事启示我们乘法表可以用于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或体积。再如《整数个月》通过小鸡吃谷的模式讲述了奇数与偶数的概念,由此启示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生动的实例来帮助孩子认识抽象的数学概念。
相比于一些单调枯燥的数学学习方式,数学故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纵使是教授最基础的数学知识,故事讲述者也会给孩子或成年人提供一些别开生面的方式。例如,《数字玫瑰》中形象地讲述了如何通过数字和形状绘制一个美丽的玫瑰图案,成年人可以将其引申至科技中的图像处理中,可以拓展孩子的视野。
数学故事中往往有某些难度的数学知识点,但同时也有我们需要好好掌握的基础知识。故事情节中往往有一些耐人寻味的问题,启发我们去思考、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故事中的主人公也常常面对一些困难、挑战和摩擦,从而帮助我们建立一种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勇气。比如《调音师与她的夫人》中,音乐家的毅力和坚持精神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启示我们只要认真学习、勤奋努力,面对困难化解隔阂,才能达到更高、更远的成功。
第五段:结论。
数学故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对数学的恐惧或厌倦,同时还能够拓宽我们的思维视野,开拓我们的不同思考方法,提高我们解决问题、创新的能力。希望大家可以像我一样,在阅读数学故事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数学的美和魅力,同时也能够从中获得生活智慧和启示。
德国著名大科学家高斯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高斯在还不会讲话就自己学计算,在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纠正父亲计算的错误。
有一天高斯的数学教师情绪低落的一天。对同学们说:“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
结果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
老师头也不抬,挥着那肥厚的手,说:“去,回去再算!错了。”
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向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
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 2 3 … 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觉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轻视穷人家的孩子的观点是不对的。他以后也认真教起书来,并且还常从城里买些数学书自己进修并借给高斯看。在他的鼓励下,高斯以后便在数学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陈景润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排行第三。因为家里孩子多,父亲收入微薄,家庭生活非常拮据。因此,陈景润一出生便似乎成为父母的累赘,一个自认为是不爱欢迎的人。上学后,由于瘦小体弱,常受人欺负。这种特殊的生活境况,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极为内向、不善言谈的人,加上对数学的痴恋,更使他养成了独来独往、独自闭门思考的习惯,因此竟被别人认为是一个“怪人”。陈景润毕生后选择研究数学这条异常艰辛的人生道路,与沈元教授有关。在他那里,陈景润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从那里,陈景润第一刻起,他就立志去摘取那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1953年,他毕业于厦门大学,留校在图书馆工作,但始终没有忘记哥德巴赫猜想,他把数学论文寄给华罗庚教授,华罗庚阅后非常赏识他的才华,把他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当实习研究员,从此便有幸在华罗庚的指导下,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1966年5月,一颗耀眼的新星闪烁于全球数学界的上空------陈景润宣布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 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对"1 2"证明的修改。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学家在证明"1 3"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颅。如果这令人费解的话,那么他单为简化"1 2"这一证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纸,则足以说明问题了。1973年,他发表的著名的"陈氏定理",被誉为筛法的光辉顶点。
对于陈景润的成就,一位著名的外国数学家曾敬佩和感慨地誉:他移动了群山!
数学家华罗庚少年时失学在家,帮爸爸经营小卖店。空闲时,华罗庚常用包装纸解答数学难题。
一天,华罗庚正在柜台上演算,爸爸让他去内屋打扫。打扫完毕,他回到柜台一看,不由得哭了起来:“我演算的草稿纸呢?”
爸爸左找右找也没有找到。忽然,他指着远处一个人的背影说:“我包棉花卖给他了。”
华罗庚追上那个人,朝他鞠了个躬。然后掏出笔来,把写在包棉花纸上的算题抄在手背上。
过路人疑惑不解地看着华罗庚,摇着头说:“真是个怪孩子!”
小欧拉帮助爸爸放羊,成了一个牧童。他一面放羊,一面读书。
爸爸的羊群渐渐增多了,达到了100只。原来的羊圈有点小了,爸爸决定建造一个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他一算,面积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头羊占地6平方米。他发现他的材料只够围100米的篱笆。若要围成长40米,宽15米的羊圈,其周长将是110米(15 15 40 40=110)父亲感到很为难。
小欧拉却向父亲说,不用缩小羊圈,他有办法。父亲不相信小欧拉会有办法。心想:"世界上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欧拉却坚持说,他一定能两全齐美。父亲终于同意让儿子试试看。
小欧拉见父亲同意了,站起身来,跑到准备动工的羊圈旁。他以一个木桩为中心,将原来的40米边长截短,缩短到25米。跑到另一条边上,将原来15米的边长延长,又增加了10米,变成了25米。经这样一改,原来计划中的羊圈变成了一个25米边长的正方形。
父亲照着小欧拉设计的羊圈扎上了篱笆,100米长的篱笆真的够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面积也足够了,而且还稍稍大了一些。
父亲感到,让这么聪明的孩子放羊实在是及可惜了。后来,他想办法让小欧拉认识了一个大数学家伯努利。通过这位数学家的推荐,1720年,小欧拉成了巴塞尔大学的大学生。这一年,小欧拉13岁,是这所大学最年轻的大学生。
数学故事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学习方式,它能够为学生们提供一种更加生动、有趣的数学学习体验。而我近期也有了一些这方面的心得体会,想要分享给大家。
第二段: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宽思路。
在学习数学故事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解决问题时,如果我们多角度思考,探寻问题的不同方面,就能够更好地拓宽我们的思路,帮助我们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举个例子,让我们考虑一个较为简单的数学故事:一个人买了一个带锁的箱子,它的密码是几位数字的组合。只知道以下的线索:首位数字是3,末位数字是7,该数字有整十数的特点。我们可以先以首位和尾位数字作为潜在答案,从而得到“30”的量级以及末位是“7”,于是就可以得到潜在答案“37”。这时,我们还可以从组合数、整除性等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不断尝试试错,慢慢逼近答案。
第三段:集思广益,共同探讨。
学习数学故事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了集思广益的重要性。因为数学问题往往需要多个方面的知识融合并运用,所以在面对困难时,集思广益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给出不同的思路。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尝试将不同的思维方法和策略整合在一起。
第四段:学习勇气和耐性。
学习数学故事是一项需要勇气和耐性的任务。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去尝试很多不同的思考方式和策略,才能够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个过程也常常是充满挑战的,因为在面对棘手的问题时,我们不可能一开始就能够正确地掌握解题思路。因此,我们需要耐心,并且在错误和失败时学会不断尝试并从中学习和吸取经验教训。
第五段:结语。
总而言之,学习数学故事不仅可以让我们学到数学知识,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方法也需要我们充满勇气,并且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才能够走得更远。所以,我非常建议大家尝试这种不同寻常的学习方式,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思考、交流和提高。
从前,有一个老汉,临死前对三个儿子说:“我不行了。咱们家只有十七棵树,我死后,老大分二分之一,老二分三分之一,老三分九分之一,并且,每个树都不能砍倒。”说完这些,老汉死了。
兄弟三人看到死去的父亲,他们伤心极了,于是,三人商量着安葬了父亲,他们并且按照父亲的叮嘱,商量着分树,按老人的遗嘱分树,怎么分也分不开,兄弟三个一筹莫展,谁也没有办法。
不过,正在他们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聪明的小朋友从这里路过,轻轻松松,就将这个问题解决了,让我们一起看看他的解决方法吧。
小朋友和兄弟三个人说:“要想用现有的树,将其按照你们父亲的叮嘱分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需要借助下外人的树”,听到这里,兄弟三人还是很迷茫,于是,小朋友就给他们继续解答问题。
解答方法:
把邻居的树借来一棵加上来分,17 1=18(棵)老大:18的二分之一是9(棵
最新数学故事手抄报简单又漂亮(通用13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