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记者节感言永远在路上(通用9篇)

2024-06-215202

林书喜(南国都市报记者):

心中常有“四心”

当了10多年的记者,总结了一些感悟,要做一名优秀的记者,要用好“四心”,即:耐心、虚心、细心、平常心。工作上要有耐心,生活还要耐得住寂寞,在新的工作环境里,没有人脉关系,工作难以展开,这时要懂得调整心态,要虚心向同行学习,不断提高采访技巧和写作能力,新闻就在身边,做个有心人,从各方面中寻找新闻线索;不要因为上稿量少而耿耿于怀,要严格要求自己,深挖好新闻,写出精品。时刻提醒自己,好的新闻永远不缺版面。

郑邦京(国际旅游岛商报记者):

工作即生活。

作为长年在基层的新闻工作者,累了病了说不出,只能默默地干,心里所想的,就是在职一天,就要做好本职工作.至于说最难忘的,这么多年经历了很多事,采访了许多人与事物和现象,已经分不清了,眼光总是看前面,因事物总是在变化,人活到老就要学到老。多年新闻生涯,只牢牢记住一句话:遵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少说多做,与时俱进,弘扬社会真善美、正能量。

范志平(本报编辑部副主任):

从事新闻事业要有热情。

从1994年参加工作至今,我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已经有20个年头了,足迹踏遍了儋州的山山水水,现回想20年的工作经历,感触颇深,曾有过面对采访对象时的手足无措,经历熬夜加班写(编)稿后的身心俱疲,也曾有过新闻稿件首次发表后的欣喜和自己取得成绩受到肯定以及作品获奖后的兴奋,但更多的则是自己对所从事新闻行业的热情、期待和憧憬,以及深感从事新闻这一职业责任重大的强烈忧患意识,还有自己对新闻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执着追求。

郑云炯(本报记者部副主任):

收获的是快乐和骄傲。

回想起当年最难忘的一次经历,仿佛还在眼前,记得当时自己正在和家人吃饭,突然接到工作电话,急忙放下筷子,赶到事故现场了解情况,并且经常加班加点的工作,常常想,这是为什么?但还是加班加点做好,在完成一个个报道任务,看到自己采写的台风新闻、人物故事变成铅字奉献给读者之后,收获的是快乐和骄傲,那是自己坚持的责任和担当。

黎有科(本报记者):

工作永远在路上。

记者的工作就是永远在路上。我经常用镜头记录每一瞬间,在文字的配合下,每一张图片都充满了故事,记得那一年“达维”台风席卷我市,我到影响最大的白马井镇去采访,那是我第一次在台风天工作,想要好的图片,表达深刻的新闻内容,冒着狂风暴雨,拿着相机在雨中前行,因为做记者,是光荣的,是有社会责任的,我们要永远保持奔跑的姿势。

符丹丹(儋州广播电视台记者):

成为一名记者后,我认为自己应该有担当和责任。在采访中遇到阻碍的时候,依然能够坚强面对;在双腿发抖的时候,依然能够向前迈进。记者之路还在延伸,内涵还在丰富,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时刻牢记肩上的责任,履行新闻工作者神圣的职责,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多报道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积极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接受新媒体的挑战,发挥广电人传统媒体的优势,努力创造出无愧于“记者”这个神圣职业的新业绩,为儋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冼贺(本报记者):

忙碌却也充实。

看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报纸上,看不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路上,这是对新闻记者的真实写照。记者节又到了,每年的这个日子,作为记者的我都在忙碌着。来不及好好回味,来不及好好庆祝。3年多了,从事记者这一行整整三年了,“忙碌”与我相伴。然而,我却深深地爱着这种“忙碌”。因为这种“忙碌”,我的生活缤纷而多彩;因为这种“忙碌”,我的人生充实而快乐。

记者节又到了,每年的这个日子,作为记者的我都在忙碌着。来不及好好回味,来不及好好庆祝。其实,不仅这个日子,一年到头,我都在忙碌,忙找新闻线索,忙采访,忙写稿。因为忙碌,我常常被家人埋怨;因为忙碌,我常常扫了好友的兴致。十年了,从事记者这一行整整十年了,“忙碌”与我相伴。然而,我却深深地爱着这种“忙碌”。因为这种“忙碌”,我的生活缤纷而多彩;因为这种“忙碌”,我的人生充实而快乐。

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我们忙碌的身影。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百年奥运,神七升空,冰雪、地震之灾,三聚氰胺事件……每一个重大事件,我们的记者都战斗在一线。虽然这些事件现场离我们云浮很遥远,但是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依然“忙碌”。我们已经数不清多少次采访归来连夜赶稿,多少次加班;为了一句话、一张图片、一个版面、一个创意,我们采编人员反复琢磨、反复讨论。永远无法忘记“5・12”这个沉痛的日子。灾情发生后,全国各地都有记者奔赴现场,战斗在第一线。虽然我没有去现场采访,但我们也在本地忙碌地采访报道有关这个事件的新闻。难忘5月20日晚上8点我市举行的赈灾义演募捐晚会,天空突然下起了雨,雨越下越大,可我们记者仍然坚守在现场采访,把最感人的故事与场景记录下来。晚会结束后已经10点多了,我们来不及回家换淋湿的衣服就加班加点赶稿。忙完已经是凌晨了。这种“忙碌”是辛苦的。可当我们把最感人的事迹写出来刊登在报纸上,当读者深受感动而主动到红十字会捐款捐物时,再辛苦的“忙碌”也是幸福的。

中国经济时报》名记王克勤曾说过“扎扎实实的调查采访永远是记者之第一要务,好作品是跑出来的。”“跑”不仅意味着付出体力,担当风险,还要牺牲许多休息与玩乐的时间去思考、去写作。别人在家吃饭的时候,我常常还在单位的电脑前敲打着键盘;当我回到家吃饭时,常常是别人优哉游哉散步或在灯红酒绿前轻歌曼舞了。当人们进入梦乡时,我常常还在挑灯夜战,有时为了赶稿常常熬到三更半夜,甚至通宵达旦。

有一句话说得好――“当你看不到我们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当你看到我们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路上奔波的疲惫之苦算得了什么?路上担当的风险又算得了什么?选择记者工作,就是选择奔波;选择了记者,就选择了忙碌。

我深深地爱着这种“忙碌”。无论前方的路有多少荆棘,我都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你们好!相信你们还记得广州天河区岑村西街龙翕山2至4号几户弱势群体,两年前,即年8月22日,开发商无视国法指使暴徒绑架我们弱势群体,动用推土机将我们房屋摧毁夷为平地,我们无家可归,一无所有.是你们广州日报媒体记者曹思郡同志8月22日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实地采访,媒体及时向社会报道此事,贵报记者陈成同志又于8月23日和9月5日先后两次亲临实地跟踪采访,媒体又向社会报道此事的进展,大撑了我们弱势群体的腰脊,使我们精神上得到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媒体记者尽力关心、同情、帮助我们,我们永志不忘,今借网上之地,特向广州日报媒体记者深表感谢。

然而,8.22事件发生后多天,有关部门只来现场叫被害者登记被埋在摧毁房屋底下的财物,但我们当务之急是需要解决衣、食、住、行,可是政府人员对此却置之不理,我们在自己被摧毁的房屋地搭建窝棚悲惨地居住生活。但开发商仍不甘休,于年3月16日晚上八时半再次将我们绑架致伤,用摧土机将窝棚摧毁,把所有财物洗劫一空,我们向政府及多家媒体记者求助,政府不闻不问,媒体记者也不敢进行采访报导,大伙对政府很气愤,亦甚理解媒体记者受到某些官员的干预而不敢轻举的苦衷,由于此事得不到媒体记者为我们伸张正义,致使违法的开发商至今未受到任何法律制裁,我们遭受的侵害至今还未得到任何补偿。

纵观破解民间冤屈事,历来皆由媒体鸣锣点引,舆-论加温促政府重视而成之,况且采访报道乃新闻媒体之天职。因此,我们呼吁政府本着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思想,不要干预阻挠媒体正常报道,好让其去揭发我们社会中的阴暗面,压制邪气,宏扬正气,使每个公民,特别弱势群体在社会上的政治地位及合法权益,充分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达到人人平等、社会和-谐。

祝广州日报全体同仁。

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幸福,事业辉煌!

广州市天河区岑村西街龙翕山弱势群体户。

xx年9月5日。

各位新闻届的朋友们:

您们好!

首先我谨以个人的名誉向您们近日来对我院和我本人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对您们的辛勤工作表示由衷的敬意!我们都在为着保护、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遗产而不懈努力。昨天,由xx市文化局、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xx市文物局主办,市考古研究所、市博物馆承办的“中华匾额珍品年展”首展在您们的支持宣传下也顺利开幕了。全体力明人感谢您们!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浩如烟的文坛中,匾文化是其中的一枝绚丽的奇葩。匾额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产物,集文学、书法、雕刻、装饰艺术于一体,生动反应了当时的民俗风情,其语言精炼,深藏哲理,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和文学艺术感染力,被广泛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但在历次社会变革中,匾额的破坏程度惊人,更未得到应有的保护和重视.作为匾额主流的木质牌匾,历经风吹日晒,火灾战乱和人为破坏,流传至今的晚清民-国之物已不多见,清乾隆以前保存完好的几近绝迹。面对匾额文化濒危的窘境,我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来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历时十一年,我几乎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收集历程的艰辛可想而知。在苏、浙、皖、湘、鄂、赣、粤、桂、闽、豫、鲁、京、晋等10余个省市,从民间征集各种木匾共七大类约1300多块,经初步整理,最早的为明代戊午年(1618),最晚的为民-国38年(1949),最大的为3.1米*0.85米,最小的仅0.30*0.16米。之中不乏书法大家和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在得知此事后,市文化局、教育局领导高度重视,亲自到现场指导工作,并决定举办这次“年展”,以供世人参观展览,将祖国传统宝贵的文化展现给大家。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建立“齐鲁匾藏博物馆”或“网上匾额博物馆”,成立“齐鲁匾文化研究会”,将进一步收集、保护这些珍贵文物,并深入研究这些匾额的历史价值,为祖国的文化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并请您们继续支持我院的工作!

特别鸣谢: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众报业集团、齐鲁晚报、生活日报、济南日报、济南时报、都市女报、济南商报、济南报业集团等全国各地67家平面媒体。

网络媒体:人民网、新华网、光明日报电子版、搜狐网、新浪网、雅虎中国、网易、腾迅网、tom娱乐网、奇虎网、搜狗新闻搜索网、大众网、中国书画网、中国书法网、中国艺术品网、中国经济网、中国轻工业信息网等102家网络媒体。

由衷地感谢大家的关注与支持!

此致

敬礼

xxxxx。

xxxxxx年x月。

你们好!相信你们还记得xxxx区xx街xx山2至4号几户弱势群体,两年前,即年8月22日,开发商无视国法指使暴徒绑架我们弱势群体,动用推土机将我们房屋摧毁夷为平地,我们无家可归,一无所有.是你们xx日报媒体记者曹思郡同志8月22日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实地采访,媒体及时向社会报道此事,贵报记者陈成同志又于8月23日和9月5日先后

记者节感言永远在路上(通用9篇)

林书喜(南国都市报记者):心中常有“四心”当了10多年的记者,总结了一些感悟,要做一名优秀的记者,要用好“四心”,即:耐心、虚心、细心、平常心。工作上要有耐心,生活还要耐得住寂寞,在新的工作环境里,没有人脉关系,工作难以展开,这时要懂得调整心态,要虚心向同行学习,不断提高采访技巧和写作能力,新闻就在身边,做个有心人,从各方面中寻找新闻线索;不要因为上稿量少而耿耿于怀,要严格要求自己,深挖好新闻,写出精品。时刻提醒自己,好的新闻永远不缺版面。郑邦京(国际旅游岛商报记者):工作即生活。作为长年在基层的新闻工作者,累了病了说不出,只能默默地干,心里所想的,就是在职一天,就要做好本职工作.至于说最难忘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