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和人物事迹(实用10篇)
王海:
你美国的是一个人,我们中国人也是一个人。而且我们那个时候是毛泽东思想培育成长起来的`,老子不怕死。
在朝阳下俯冲。
迎着西风开火。
空中的尖刀以一当十。
疆土的坚盾巡天卫国。
山河已无恙祖国的雄鹰已飞得更高。
你刻在机身上的星星。
是战士们的巡航坐标。
国测一大队2次下南极。
7测珠峰。
39次进驻内蒙古荒原。
52次深入高原无人区。
52次踏入沙漠腹地。
67年来他们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
用血汗乃至生命。
绘出祖国的壮美蓝图。
六十多年了。
吃苦一直是传家宝。
奉献还是家常饭。
人们都在向着幸福奔跑。
你们偏向艰苦挑战。
为国家苦行为科学先行。
穿山跨海经天纬地。
你们的身影。
是插在大地上的猎猎风旗。
8月1日,中国短跑名将苏炳添收获了“一辈子最好的回忆”,他先是在奥运百米半决赛中跑出9秒83,成功晋级决赛,创造亚洲纪录,成为电子计时时代第一位闯入奥运百米决赛的亚洲选手。2小时后,在决赛赛场上,他又跑出9秒98,再次突破10秒。
当晚,他的身影出现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跑道上。起跑线前、8位选手中,他是唯一一个黄皮肤。此前的半决赛,他以9.83秒的成绩获得小组第一,创造个人最好成绩,大幅刷新亚洲纪录。中国人第一次挺进奥运男子百米决赛!苏炳添,一举创造了历史!
选择坚持,选择成功。再过二十多天,苏炳添就32岁了。这个数字,在短跑界已是“高龄”。田径赛事就是如此残酷,身体这项“资源”无法持续挖掘。过了28岁这道门槛,大部分选手会新陈代谢变慢,体能下降,成绩止步不前。就像此次“飞人大战”,苏炳添是唯一的“80后”。在他之外,年龄最大的选手是27岁,而那正是黄金年龄。
早在20__年,曾有记者问苏炳添:你觉得你现在的弱点是什么?他回答说:“年龄。我今年26岁,再过两年就28岁了。”6年前,就视年龄为弱点;6年来,他硬是跑赢了时间,超越了年龄的局限!梳理媒体报道,这6年,他遭遇低迷、伤病,一次次考虑退役。但他又一次次选择相信,选择留下,选择坚持。他说:“我觉得上天在一直考验我,但是没关系我有这个耐心……我想我真的还可以跑,选择留下来,希望继续突破。”这份坚持、坚韧,让他以近32岁的年龄惊艳世界。
勤能补拙,事在人为。在田径圈,公认的黄金身高在1.85米左右,比如加特林1.85米,鲍威尔1.88米。而苏炳添只有1.72米,没有明显的“身体天赋”。早在中学时,老师曾带他几次去市体校,但都没有被教练看中,因为“觉得他身材太矮,将来没有发展空间”。然而苏炳添日复一日,认真、专注,把每一次训练做足、做好。教练袁国强曾这样评价:“他是我带过的最自觉的队员。十年来,在训练场地上他只要出现在我的视线范围内,就绝对是在训练,从不偷懒。”
作息规律,按时起床睡觉,从不抽烟喝酒,即便在家庭聚会上也不吃禁忌食物,即便在外参加活动也会坚持做基本训练……在苏炳添一次次打破记录的背后,是一个关于勤奋的、经年累月的“漫长”故事。
突破自我,挑战极限。在半决赛前,苏炳添面对镜头,把大拇指和食指摆出一个“一厘米”的手势。有网友调侃,这是“拿捏得死死的”。其实呢?苏炳添说,就是想提醒自己“进步一点点就好”。一点点,哪怕是0.01秒,背后都是千难万难,是精雕细琢,是全力突破。20__年,他以偶像刘翔为参考,调整了起跑脚;20__年,他改变了摆臂动作,尝试改善脚掌落地后的发力——那时,他已经29岁了。
百米10秒是黄种人的极限?苏炳添第一个冲进10秒大关。百米半决赛就是亚洲人的决赛?他成为进入电子计时时代的首位亚洲选手。更快、更高、更强,“老男孩”苏炳添做到了。他的不懈坚持、突破自我、挑战极限,正是中国人对体育精神的最佳诠释。
让我们再一次祝贺这位奥运健儿苏炳添,我们要学习到他身上坚持不懈,突破自己挑战极限的精神。
颁奖词: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推选委员于丹说:
这两位老师让我们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
刚刚过去的龙年春节,胡忠留在福利学校照顾孤儿们,谢晓君带着女儿回成都探亲。“能够担的就多担一些,春节嘛,让老师们都回去,我来陪着。”作为校长,胡忠眼中的福利学校是另一个家,这里的孤儿都是他的孩子。进藏至今,一家三口很少有机会聚在一起过年。
“成都少了一个我这样的老师,没有任何损失;但对藏区的孤儿而言,我的到来或许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在颁奖典礼现场的胡忠,比视频中看起来更显苍老。11年前,这位成都中学的化学老师辞掉工作,告别妻子与刚出生的女儿,来到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支教,每个月仅有300多元的生活补助。
福利学校海拔3800米,甘孜州13个县、4个民族的143名孤儿被安排在这里寄宿制读书。除了上课,胡忠每天清晨5点多打开校园广播,叫大家起床、做操,平时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一听说哪里有孤儿,他立马赶过去接人。久而久之,当地百姓把胡忠叫作“菩萨老师”。丈夫离家的前两年,谢晓君都是利用假期过去探望,教音乐的她偶尔还客串几回代课老师。与孤儿们接触的次数多了,川妹子动了留下来的念头。2003年,谢晓君报名支教,在旁人不解的目光中,她抱着女儿,与丈夫在福利学校“会师”。从盆地到高原,适应的过程充满了委屈。刚来的几个月,3岁的女儿整晚咳嗽,谢晓君也因缺氧头疼,无法入睡。尽管也会抱怨,但不服输的性格让她迎难而上,“既然来了,说什么也不能打退堂鼓。”
通过自学朋友寄来的教材,谢晓君尝试过音乐老师以外的4种角色——数学、生物、生活老师以及图书管理员,顶替离开的支教同行。“这里只有老师适应孩子,只要对孩子有用,我就去学。”2006年,谢晓君调去了位置更偏、条件更苦的学校“木雅祖庆”。她把工作关系转到康定县,许诺“一辈子待在这儿”。
2、张平宜:跨越海峡的希望之翼。
颁奖词:蜀道难,蜀道难,台湾娘子上凉山。跨越海峡,跨越偏见,她抱起麻风村孤单的孩子,把无助的眼神柔化成对世界的希望。她看起来无比坚强,其实她的内心比谁都柔软。
推选委员彭长城说:
为了一个底层群体的生活和尊严,为了打破这个群体的宿命,她勇敢地去挑战去行动。她对人性的关怀和尊重,已到了捍卫的程度。初见张平宜,打扮时髦,举止优雅,没有任何理由将她与四川麻风村的“疯婆娘”划上等号。唯有事实,才能颠覆印象。在凉山州越西县的大营盘村,当地人都认识这位台湾来的“张阿姨”,她每年都会来:把辍学的孩子“抢”回学校、为征地与政府官员吵架……衣食无忧的张平宜,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
“我是一个金牛座的女人,热情固执,会为正义两肋插刀,为理想勇往直前。”张平宜曾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记者,1999年进驻大凉山采访麻风村现状,目睹被遗弃的病人与无知的眼神,她决定亲手改变这个群体后代的命运。
在麻风村小学教了12年书的民办老师王文福打算转行了,因为日子过不下去了。张平宜出面挽留,“你千万别走,我来想办法。”为了筹款,她写文章、做演讲,甚至在圣诞夜的街头卖蜡烛。2002年,破落的麻风村小学盖起了6间砖木结构的教室与2间学生生活用房,这是张平宜用30万元善款换来的。
腼腆的孩子露出了笑容,她继而又萌生了更大胆的想法。2003年,张平宜辞去了报社的工作,在海峡对岸创办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致力于打造大营盘村的希望工程。十余载的奔波与操劳,张平宜在大凉山当地建立了国内麻风村第一所正规学校,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大营盘也于2005年成为正式的行政村。
麻风村走出的初中毕业生越来越多,为了解决他们的出路,张平宜委托弟弟在青岛的工厂建立了职业培训中心。在那里,孩子们白天学技术,晚上学文化。张平宜最看重英语与电脑,以及完善的人格教育。
“在学校坡地高处兴建一座书香亭,亭子四周要种蔷薇,花季时蔷薇灿烂绽放”。这是张平宜的浪漫情怀,她想象自己坐在那里听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与友人诉说大营盘的前尘往事。
3、阿里木:烤羊肉串的爱心巴郎。
颁奖词:快乐的巴郎,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了他的热心,声誉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
【主要事迹】原湖南省委副书记、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二〇〇二年三月,因突发心脏病在京逝世,年仅五十九岁。以三件遗物和一句遗言让无数人为之感动。这三件遗物是一个防腐账本、一本廉政纪录和几十本日记。他最后的遗言是一句普普通通的话语——不要闯红灯。有人说,这平平常常的五个字,正是郑培民一生官风人格最好的总结和诠释。他从来不搞特殊化,从来不做违规事,两袖清风做了几十年官,光明磊落做了一辈子人。他是一个高官,但他更像一介平民。他是一个深爱妻子和儿女的普通男人,他更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民公仆。为官数十载,他从未用权力谋过半点私利,为官数十载,他没有一件放不到桌面上的东西。在湘西的大山深处,流传着一首这样的苗歌,唱的是当年郑培民带领群众修路致富的故事。郑培民曾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担任州委书记,他爬过湘西最难爬的山,走过湘西最难走的路,去过湘西最穷的村子,住过湘西最穷的人家。湘西是湖南最穷的地区之一,为了尽快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郑培民在这进而大力推广粮食新品种新技术并且经常亲自下田示范。有一次连日劳作之后,郑培民体力不支,摔下了三米多高的田埂。这一年,郑培民添了一项病症,脑震荡。但也就是这一年,湘西粮食产量翻了一番,实现了自给有余。在湖南常德地区,人们记忆中的郑培民,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省委领导,而是一个和他们一起找沙袋、堵缺口的抗洪战友。一九九八年夏天,长江流域洪水泛滥,常德安乡县堤垸溃决,灾情严峻,时任省委副书记的郑培民在这里和受灾群众并肩抗洪,度过了八十多个艰苦卓绝的日日夜夜。郑培民在湖南先后担任过湘潭市委书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书记和省委副书记,无论在哪里做什么书记,有两个雅号始终跟随着他,一个是三不书记——说他不唱高调,不做表面文章,不搞政绩工程;一个是三民书记——说他爱民、亲民、一心为民。
【颁奖词】他身居高位而心系百姓,他以“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为自己的行为标准,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不忘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他树立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品德风范,他在人民心里树立起一座公正廉洁为民服务的丰碑。
no.2002-2.张荣锁河南辉县上八里镇回龙村党支书。
存款也都被张荣锁拿走了。为了路他无怨无悔。路修好了,为了表示对张荣锁带领大家修路的感激之情,部分村民瞒着他立下了块石碑,可在张荣锁一半劝说一半强制的态度下,这块碑还是被拆除了,但张荣锁在村民们心中树起的碑却不会倒。
【颁奖词】他已经拥有了财富,但他心里装着还在贫苦生活中的乡亲,他已经走出了大山,但他还想让所有乡亲都能够走出与世隔绝的山崖,他成就了一个多少代人未能实现的梦想,他拿出愚公移山的执著和勇气劈开了大山,在悬崖峭壁上为乡亲们开凿出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道,更在人们的心中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它结束了一段贫困的历史,开创出一种崭新的生活。
no.2002-3.王选中国受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
【主要事迹】集结民间的力量,拨开历史的黑幕,王选,这位外表柔弱的热血女子,和他身后的180名原告一道,成就了一段黑白分明的历史。1995年,在日本求学八年的王选准备赴美国深造,一则关于细菌战受害者要求赔偿的报道和一幅照片改变了他的生活。这是3个即将充作试验‘材料’的中国人,相隔六十年,他们目光中流露的恐惧与无助,依然让王选泪流满面。从那以后,王选放弃了留学美国计划,辞退了英语教师工作,也放弃了做母亲的机会。为了让受害者的权利得到最大的体现,她开始了艰难的调查取证工作。1997年,王选被第一批原告推举为代表团团长。王选的号召力,使国内外众多媒体投向了这一群满身历创伤的老人,和那段充满血泪的历史。从日本到中国,从线索到真相,7年来王选寻找证据,组织诉讼,联合媒体,仿佛有力量在身后驱赶。在异乡的街头,他也遭遇了数不清的冷眼和闭门羹。
王选:我努力不要去恨,我也不愿意去恨日本人民,我只是想和她谈一谈。但是我不明白也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中国人。
27次赴日开庭,犹如27次重大战役,指挥是一位外表柔弱内心坚强的女子,兵马是一群年愈古稀、身体病弱的老人。
王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以前的历史要有一种继承,对受害者我们应该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胞,也是一种继承,他们没有被恢复的权利,他们受到侵害的权利和尊严,或者他们已经去世,在有生之年没有能够得到恢复,我们应该帮他们去做。
这位老人生前还在殷切盼望赴日开庭,九个月后已带着遗憾离开人世,临终留下了这一叠厚厚的调查资料。7年中,六分之一的原告已去逝。有力的证人正在消亡。诉讼的道路还有多长?值得欣慰的是,这场马拉松式的正义诉讼,让许多日本人知道了从教科书上学不到的日军的战争犯罪事实,世界上进步的力量以及年青的一代,已经开始广泛参与介入,在诉讼判决之前,正义已经赢得了最广泛的支持和尊重。2002年8月27日,日本东京地方法院驳回了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的赔偿请求。但在判决中首次认定日本侵华细菌战的罪行。有人说,日本人脑袋里最顽固的一颗螺丝钉松了。
【颁奖词】她用柔弱的肩头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她用正义的利剑戳穿弥天的谎言,她用坚毅和执著还原历史的真相。她奔走在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诉讼之路上,和她相伴的是一群满身历史创伤的老人。她不仅仅是在为日本细菌战中的中国受害者讨还公道,更是为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规则寻求支撑的力量,告诉世界该如何面对伤害,面对耻辱,面对谎言,面对罪恶,为人类如何继承和延续历史提供了注解。
no.2002-4.刘姝威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
【主要事迹】二十世纪末,蓝田股份被誉为中国农业产业化的一面旗帜;2001年10月26日,她的一篇600字的内参文章终结了蓝田神话。为此她被蓝田推上法庭,人身威胁,生死较量,在无可辩驳的事实面前,蓝田失去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问题显而易见,人人闭口不言,无意中她成了“皇帝新装”里第一个站出来说说实话的人,她就是中央财经大学研究所的刘姝威。无心栽柳,柳成阴,刘姝威不经意的一次财务分析,破解了蓝田神话的骗局,600个字,粉碎了一个上市公司的神话。这件事本身我们听起来,就令人难以置信。让刘姝威没想到的是,她也因为此卷入了一场史料不及的风波,在接下来的那段时间内刘姝威不断的接到恐吓电话。蓝田公司现在已经被查办,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在与神话的较量中刘姝威也成为中国知识分子良知的化生。财经时报总编辑杨大明: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种毅力,需要一种勇气,需要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
【颁奖词】她用自己的大智大勇向一个虚假的神话提出质疑,面对一个强大的集团,面对一张深不可测的网,面对死亡的威胁,她以自己个人的力量坚持着这场强弱悬殊的战争,坚守着正义和良心的壁垒。正是这种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完美地证明了中国还有一双揉不进沙子的眼睛,推动了中国股市早日走上正轨,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no.2002-5.张瑞敏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
【主要事迹】2002年在全国公映的电影《首席执行官》有一个片段,一堆冰箱被砸烂了。这个片段真实的记录了张瑞敏砸冰箱的故事,至今许多海尔人都认为这是海尔创业十八年来做的最伟大的事情,因为它“砸”出了海尔的质量、速度、创新;砸出了国际化的海尔集团;“砸”出了海尔冰箱品牌全球第一的荣誉。“要与狼共舞,首先自己要变成一只强悍的狼”,这是张瑞敏面对跨国公司竞争发出的战斗号角。要成为国际化的企业,或者已经成为国际化的企业就等于上了高速公路了,你就拼命的往前跑。未来海尔将在国际化的道路上继续冲刺。
【颁奖词】无论在种种赞誉和表彰中,或是在种种质疑和非议中,他都一如既往。以自己的创新与开拓树立了来自东方的产品品牌;以自己的智慧和魄力打造出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以自己的胆识和勇气缔造着融入世界的品牌传奇。
no.2002-6.张前东重庆鱼田堡煤矿103队队长。
【主要事迹】流家河河床突然塌陷,河水直涌鱼田堡煤矿,297名矿工的生命危在旦夕。生命悬于一线,当所有矿工都在逃离险境时,有一个人却放弃了撤出的机会,独自想黑暗的深处走去。他就是当时正在井下检查工作的队长张前东。他突然想起刚分来的四个新同事,掉头就向井下跑去把他们带出险境,又重新回到井下500米位置,发现那里有50个人。“我看到大家都很着急,局面很混乱,不知道怎么办了。我看见安检员吴建华,我说吴建华不要着急,把这些工人组织起来,不要着急,胆子大一点跟我走前头,你走在后面,后面哪个人掉了队你必须喊着一起走,然后我就在前面带几个身体好的在前面走了。”从早晨8点下井检查工作到下午3点,张前东在井下500米和800米之间已经走了四个来回,季度的疲劳已经时他支持不住了,而这时巷道中的洪水还在不断上涨。“当时我内心是撑不住了,我爬了走了那么远的路程,又累又渴,我感到心里面走不动,但是看到50个人,如果我一个人趴下了,那些人肯定都不敢走了,毕竟前面要有人带头,我就只有咬紧牙关。”下午5:00经过近四个小时的艰难跋涉,张前东终于把这50名矿工带出了矿井。
【颁奖词】他在灾难发生的时候做出了一个伟大的选择,虽然他自己已经远离了死亡的阴影,但他却又一次奔向了死神,为的是把生命的阳光同样带给在死神面前挣扎的同伴。他无畏、清醒、果敢,他的人格光辉照亮了黑暗的矿道,照亮了几百个矿工的生命,更照亮了人们的心灵。
no.2002-7.黄昆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主要事迹】他自称境界不高,才能有限,可他却达到了中国科学界的顶级水平。他的理论哺育了世界上几代人的成长,他的著作被学者们像圣经一样摆在书桌上。黄昆:我觉得自己向来不是一个天才人物。能够使自己的力量我这一路走过来是非常幸运的,每个时期都是有着机遇,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不管有多有少,总是能够使自己的力量真正使出来,做点有用的工作。黄昆世界著名物理学家、黄昆中国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提出的《黄方程》、《黄散射》、《晶格动力学理论》是该科学领域的权威理。2002年2月1日,黄昆在人民大会堂从***出席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位在物理学领域工作了近60年的老科学家顷刻间成为举国皆知的人物。
【颁奖词】他一生都在科学的世界里探求真谛,一生都在默默地传递着知识的薪火,面对名利的起落,他处之淡然。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科学的领域里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no.2002-8.姚明篮球运动员。
【颁奖词】他用高超的体育技能,在一个强手如林的国家运动项目中占有了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和人物事迹(实用10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