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历史人物的智慧汇总
将这三个相隔一千几百年的人放在一起,似乎有点滑稽的意味,仿佛关公大战秦琼一样的好笑。实际上,他们三人正可作为对照,来看看用人的不同。诸葛亮自己有才能,但在用人上问题极大,所以才造就了蜀国缺乏人才的局面。而曾国藩则不同,他自己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本领,关键是他善于招纳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才挽救了清朝的灭亡,成为所谓的“中兴之臣”。
也许,对于诸葛亮,我们总是接受他的正面形象的一面,这样来评价他,我们一时不易接受。我们正是要透过世俗的观点来看到更为深刻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变得深刻起来。
刘备是明君,诸葛亮是贤相,这一对明君贤相的典型形象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文化理想,具有永恒的价值和魅力,这是无庸置疑的。但问题是,这样的明君贤相为
什么
最后不能统一全国,重续汉祚呢?为什么只能让后人空自叹嗟呢?杜甫诗云:“出师末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汨满襟。”在惋惜和悲哀的背后我们是否应该多一些理性思考?毫无疑问,诸葛亮是人材,而且是杰出的人材。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以前,戎马半生,没有挣得落脚之地,茌遇到诸葛亮之后,就能破曹操,驻荆州,取西川,建国号,其作用自然非同小可。然而,诸葛亮似乎总是一人在支撑大局,其手下也就是刘、关、张、赵几员大将,讲老实话,就是这几员大将给人的感觉也是
勇气
大于才能,这与曹操手下的谋士成群,猛将如云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难道真的是诸葛亮时运不济,不能像曹操那样 “巧遇”人材吗?看来并不是这种情况。正所谓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实诸葛亮有过许多人材,只是他不善于使用而已。因此,诸葛亮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材。我们谨举魏延和马谡的例子来说明。
魏延,字文长,义阳 (今河南)人,他之所以在三国留名,与其说是因为他作战勇敢,倒不如说是因为他落了个冤死的下场。
魏延是长沙的降将,诸葛亮当初就说他有反骨,在刘备的劝说下才没有杀他。但这只是小说家的杜撰,历史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魏延在随从刘备的南征北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显露了自己作为一名大将的才华。在刘备定蜀以前,魏延在蜀军中并无多大名声。到定蜀后,他的官职仅仅是个“牙门将军”。但善于识材的刘备看中了他,在刘备称汉中王时,魏延被破格提拔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按照当时的情况,汉中是重镇,应当以名将镇之,大家以为此职非张飞莫民张飞也自以为非己莫属。结果却委任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下级军官担此重任,导致了“一军尽惊”,使得人们议论纷纷。
刘备也完全明白这种情况,他为了树立魏延的威望,刘备特意召开群臣大会,让魏延在会上陈述自己镇守汉中的方法。刘备问魏延说:“‘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魏延的气魄使三军折服,魏延也因此树立了一定的威望。
魏延是否言过其实呢?否!事实证明魏延能堪重任,他有勇有谋,在抗曹北伐的历次战斗中,曹操的著名大将张郜、王双、郭淮等,均为魏延所杀。要知道,这些人是连诸葛亮都畏惧三分的。
到了建兴8年 (公元231年),魏延升为西征大将军,封南郑侯。此时,魏延在各个方面都已经成熟,完全具备了独挡一面的能力。那么,为什么魏延最终没有发挥才能,反而以反叛被杀告终呢?
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与诸葛亮的性格不合。据说魏延“性矜高”,意思是说魏延有点骄傲,看不上别人,而诸葛亮为人却是“一生唯谨慎”,对那些富有开拓精神敢冒大险的建议唯于采纳,对这样的人也一贯实行压制政策。魏延每次随诸葛亮出祁山北伐,都提一些出奇兵冒险的建议,如“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意思是说,魏延总是请求诸葛亮给他一万人,他要像韩信那样,从褒中出击,沿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十天之内可奇袭长安,与诸葛亮在潼关会师。魏延的这个建议当时看来应该是十分正确的,远比诸葛亮步步为营的进攻方法要好,而这一建议也是建立在对敌情、路途、后勤供应诸方面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的,完全有可能实现。况且,即使失败,也不会动摇北伐的根本,伤亡也不会太大。但如果成功,其意义可想而知。对于这种设想,诸葛亮“制而不许”,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自己当初在《隆中对》中所说的两路夹击进攻中原的设想。每次都是这样,魏延的积极性不免受到了极大的压抑。因此魏延发些牢骚也是极其正常的。魏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等等。时间一长,诸葛亮对魏延产生了偏见、成见。这可就犯了大忌。
其次是遭受了小人的谗言。在诸葛亮己经对他有成见、不信任他的情况下,最容易被人谗毁。而谗毁他的人与他又有极大的矛盾,更为重要的是,这个人与诸葛亮关系密切,最后又手握大权。此人便是杨仪。《费伟传》上称魏延、杨仪二人“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魏延传》上更形容二人“有如水火”。公元234年,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中一病不起,自知命不长久,便背着魏延秘密地与长史杨仪、司马费讳、护军姜维等商量退军节度问题,作出了“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魏延不从命,军便自发”的决定。诸葛亮这样安排退军,魏延不明真相,不服杨仪,不接受其指挥是完全可以
想象
的。果然,诸葛亮死后,杨仪采取了“秘不发丧”的措施,当费神去探听魏延的意见时,魏延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亲府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2023年历史人物的智慧汇总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