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美的历程读书笔记摘抄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通用9篇)
《美的历程》这本书比较宏观简略的介绍了从遥远的记不清岁月的时代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社会中艺术的演变和意义。虽然宏观简略,但又不乏精辟和独到。从我最概况的意识中我仅把这一脉络初步分为三分,分别为图腾,精神和诗词文赋。从这三个大的抽象事物中细分为本书中原有的具象事物,即为远古时期的图腾。形式歌舞,青铜,先秦对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荣,盛唐之音,唐文化,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艺思潮这些。本书作者李泽厚就以这个脉络介绍了艺术之美。
曾经,对于民间艺术中的剪纸很感兴趣,从剪纸的内容来看,有许多以蛇,鸡,鱼等动物为载体,这种形式艺术尽然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交叉重叠了各种阶段的原始社会中,激烈战争和安定平和交错不断,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和其他符号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根据当时的生活环境和状态,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扩大在生产,繁衍子嗣的期望似乎就寄予在这些有很强的繁殖力的动物身上。虽然仅是一些根据的猜测。
对于青铜器上的`纹饰,我也有着极大的兴趣去了解。随着阶级的产生和等级制度的确立,青铜纹饰也随之变化。从原始的质朴天真到随后的为了统治维护地位的权利的凌厉,这些转变和衍化都是付诸与地位权利和力量。以凶猛的怪兽或动物为代表,象征着神秘,恐怖,突出恐惧,残酷,凶残,这是和当时混乱暴力的战争时代有关,在这些怪异形象为象征符号,指向了某种似乎超出了时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他们的美并不在于装饰风味,更注重的是内在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性,配上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成功的反映了那个时代所要倾诉的精神。
整本书其实一直都是用历史的文明与实践相结合来叙述艺术的历程,试求社会对文艺的影响的规律,寻求社会根源。
在中国的造型艺术来说,线的因素体现着中国民族的审美特征。不论是书法,水墨,还是建筑,线的艺术都恰好与情感有关。在书法中每一笔都彰显着那个时代中国独有的骨风精神,建筑亦是如此,方形,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与国外尖。高。直的那种耸立截然相反。简单朴素的单体构成了复杂严谨的群体,权利永远有个载体存在,像是飞檐,牌坊,祠堂,宫殿等。但始终,在中国,浪漫主义永远也脱离不了古典理性的范畴。
在文学上,从先秦的理性精神到楚汉的浪漫主义到魏晋风度到盛唐之音,中唐文艺,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思想,都在展现着社会问题的根源。
在《离骚》中,屈原用最浪漫炙热的神话故事,展现的确是理性的觉醒。与楚辞相对应的是汉赋,用极力夸张的修辞手法描述奢华的生活,力图展示融化在琳琅满目的对象化的世界。
盛唐之音表达的更是一种极乐思想,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自由和快乐,渗透在盛唐文艺中。即使是享乐,颓废,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这就是盛唐艺术。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做到承上启下作用的中唐,其实才是真正展开文艺的灿烂图景。他展现的虽不如盛唐的雄豪刚健,光芒耀眼,却是更为五颜六色,多姿多彩。
宋元明清的诗词歌赋,绘画雕刻,杂曲小说,同样也是附和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宋元的山水意境,“有我之意”和“无我之意”,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所追求的精神世界。而明清时期的文艺,宋明画本,拟话本和戏曲,版画是明代中叶以来文艺的真正基矗在明末发展到极致后,遭到了本不应有的挫折,上层浪漫主义则一变为感伤的文学。代表作为《桃花扇》《长生殿》和《聊斋志异》。
正如序幕所说,从远古图腾的那个时代起,时代精神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一唱三叹,流连忘返。我们感受着,这样一个匆匆流过的美的历程。
从旧石器时代,石器工具的发展不断进步,到山顶洞人,不但石器已很均匀、规整,而且还有磨制光滑、钻孔、刻文的骨器和许多所谓“装饰品”。对工具的合规律性的形体感受和在所谓“装饰品”上的自觉加工,两者不但有着漫长的时间距离(数十万年),在性质上也是根本不同的。虽然二者都有其实用、功利的内容,但前者的内容是现实的,后者则是幻想(想象)的。
劳动工具和劳动过程中的合规律性的形式要求(节律、均匀、光滑……)和主体感受,是物质生产的产物;“装饰”则是精神生产、意识形态的产物。尽管两者似乎都是“自然的化”和“人的对象化”,但前者是将人作为族类存在的社会生活外化和凝冻在物质生产工具上,是真正的物化活动;后者则是将人的观念和幻想外化和凝冻在“装饰品”的物质对象上,它们只是物态化的活动。前者是现实的“人的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后者是想象中的种“人化”和“对象化”。前者与种族的繁殖一道构成原始社会的基础,后者是包括宗教、艺术、哲学等胚胎在内的上层建筑。
远古中华文化的代表,如女娲、伏羲均为人首蛇身,远古传说及《山海经》中的神有很多也都是“人首蛇身”,可见蛇图腾是中国大地上众多部落共同意识形态/观念体系的代表标志。远古华夏氏族以蛇图腾为主,经过部落战争,与其他氏族部落融合,其蛇图腾不断合并其他图腾而逐渐演变为“龙”。与龙蛇同时出现或稍后出现。以“龙”、“凤”为主要图腾标记的东西两大部落联盟经历了长时期的残酷战争而逐渐融合统一,“龙”、“凤”图腾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
原始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源自狂热的巫术礼仪活动。后世的歌、舞、剧、画、神话、咒语……,在远古是完全糅合在这个未分化的巫术礼仪活动的混沌统一体之中的。古代之所以把礼乐同列并举,反映了原始歌舞和巫术礼仪在远古是二而一的东西。直到后世,两者才逐渐分化,巫术礼仪成为“礼”——政刑典章,原始歌舞成为“乐”——文学艺术。
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美在形式而不只是形式造型艺术审美形式的发展路径对色的审美感受(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对线的审美感受(新石器制陶时期)“有意味的形式”-规范化的一般形式美。
随着时间流逝,这种原来是“有意味的形式”因为其重复的仿制而日益沦为失去这种意味的形式,变成规范化的一般形式美。自夏朝开始,“传子不传贤”,贵族与平民开始了阶级分化。以“礼”为旗号,以祖先祭祀为核心,具有浓厚宗教性质的巫史文化开始了。其特征是:原始的全民性的巫术礼仪变为部分统治者所垄断的社会统治的等级法规,原始社会末期的专职巫师变为统治者阶级的宗教政治宰辅,他们也是原始社会的精神领袖。
他们在宗教衣装下,通过巫术提出“理想”,预卜未来,编造关于本阶级的幻想。巫师的这种“真实的想象”即意识形态的独立的专门生产,以写实图像的形态,表现在青铜器上,体现了早期宗法制社会的统治者的尊严、力量和意志。青铜器纹饰以饕餮(兽面纹)为代表,具有肯定自身、保护社会,“协上下”、“承天休”的祯祥意义。它是为了统治阶层的利益而“真实地想象”出来的“祯祥”或标记,以超世间的神秘威吓的动物形象,表示出这个初生阶级对自身统治地位的肯定和幻想。由于早期宗法制与原始社会不可分割,在种种凶狠残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仍具有某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
青铜器在宗法制时期并非审美对象而只是宗教礼器;只有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宗教观念已淡薄,残酷凶狠已成陈迹的文明社会里,它才成为体现出远古历史前进的力量和命运的艺术,才成为真正的审美对象。青铜艺术的狞厉之美的本质:体现了超人的历史力量。
中国文字及书法发展史殷商后期:甲骨文——“汉字”的第一种形式,是被刻在动物骨头上和乌龟龟板上的文字。西周时期:金文——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也称为钟鼎文和石鼓文。
秦朝--小篆:秦朝统一了文字,“小篆”亦称为“秦篆”,几乎已经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秦隶:秦朝民间出现的简便字体,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变“小篆”的圆为方,改“小篆”的曲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
汉隶:流行于西汉,出现了“蚕头雁尾”的波折之笔。楷书:萌芽阶段。魏晋南北朝:楷书盛行,当时也被称为“真书”。
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楷书的真正创始人,同时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楷书-草书、行书。
书法——线的艺术,象形字蕴含有“指事”、“会意”的成分,具有符号所特有的抽象意义、价值和功能;同时由于它源自“象形”,并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完全抛弃这一原则,使得汉字形体获得了独立于符号意义(字义)的发展途径。此后,以其净化了的线条美表现出种种形体姿态、情感意兴和气势力量,形成中国特有的线的艺术——书法。
汉字书法的美建立在从象形基础上演化出来的线条章法和形体结构之上,在于它们的曲直适宜、纵横合度、结体自如、布局完满。甲骨文和金文开创了中国书法艺术独立发展的道路,将象形的图画模拟逐渐变为纯粹化的抽象的线条和结构,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
《美的历程》是由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撰写的一本美学著作,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艺的数千年历史进行了一次“匆匆巡礼”,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第一章论述了远古图腾时代那些糅合着后世歌、舞、剧、画、神话的原始巫术礼仪活动和陶器有意味的文饰、造型形式。第二章从充满狞厉美的青铜时代转变写到艺术由巫术宗教中解放出来了的青铜时代,与此同时,线条优美的汉字也开启了书法的艺术地位。第三章从儒道互补、诗的赋比兴原则和建筑艺术三方面论述了先秦理性精神,其中最重要的儒道互补是中国两千多年思想史的一条基本线索。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论述了那种充满神秘图腾神话的楚文化,屈原----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是它的的代表。“汉承秦制”的汉朝在文学艺术领域似乎脱离了先秦的理性,而保持了南楚文化的那种弥漫着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浪漫主义,呈现出“气势与古拙”基本美学风貌。第五章论述了中国正式进入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魏晋时期,人们从两汉经学中解脱出来,冲破了旧的传统和价值体系,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有了巨变,对人自身的生命、意义和命运重新进行了思索和追求。文学也进入自觉阶段,文学从广义学术中独立出来,比较细致的区分了文学的各种体裁和风格,最重要的是对审美特征的自觉追求。阮籍与陶潜是这一个时期非常有个性的人物。第六章分三小节论述了“佛陀世容”,佛教艺术从南北朝的“悲惨世界”到隋唐大统一时期的“虚幻颂歌”,再到趋近消亡的走向世俗。第七章的“盛唐之音”由青春李白、音乐性的美和杜诗颜字韩文组成。李白的诗歌奏出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这位具有天才美的酒中仙,蔑视权贵和世俗,饮酒赋诗纵情人生,秀口一吐就吐出了半个盛唐,让充满青春活力的盛唐艺术金碧辉煌。他的诗歌集中体现了盛唐巅峰知识分子的无所拘束的心态,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文学交响诗的顶峰。第八章是“韵外之致”,论述了规范化、格律化、百花齐放、充满忧伤的中唐文艺和审美内容与形式的内在矛盾以及苏轼的意义。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则经历了从“无我之境”到“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再到“有我之境”的美的历程。第十章“明清文艺思潮”,论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清时期市民文艺、浪漫洪流、从感伤文学到《红楼梦》和绘画与工艺四个方面的问题。以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描述的是那些社会矛盾和悲欢离合的世俗人情,而上层的传统文艺却笼罩着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文学又幻化成像《桃花扇》和《长生殿》那样的感伤文学。这种鸟瞰式的宏观把握,虽不能使每个问题都细致入微的描述,但给我们的印象却并不模糊。
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形态各异、纷繁复杂的文学艺术意象,给人以不同层面的美干,这是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文学艺术的形式也积淀了每个时期人们不同的情感、价值判断和意识形态等内容。虽然文艺高峰可以出现在民生凋敝的社会,政治昌明经济繁荣的社会文艺有可能反而萎缩,但文学艺术等精神层面的东西最终还是取决于经济政治等物质生活。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也低下,人类和自然界相比是那么的弱小,对大多数自然现象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存在着惧怕自然万物的心理,他们觉得自然界有一种神秘的威力统治着人类,甚至不能将人和自然万物很好的区分开来,认为自然万物和人一样具有思想、情感和意志。因此,他们只能将自己的生产、生活寄托于自然界的那种神秘力量,这也就有了当时的巫术礼仪等图腾活动。从曲折流传下来的远古“神话、传奇和传说”可以反映当时人们观念中,那代表中国远古文化的女娲、伏羲是巨大的龙蛇。“人面蛇身”是远古氏族里神、神人的主要形态,这个图腾标志是中国许多氏族部落的共有的。“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流传到现在,在当时也是经过很多复杂斗争的。“龙”的形象是蛇加上很多动物形成的,似乎意味着以蛇为图腾标志的华夏氏族吞并、融合其他以别的动物为图腾标志的氏族部落,使“龙”成为华夏大地共有的图腾符号。而“凤”与“龙”的共同存在,则说明以“凤”为图腾符号的氏族部落强大到难以吞并。
在当时,物质生活都还难以满足,精神生活就变得次要了,它还不能从物质生产生活中解脱出来。也就是说,当时的巫术礼仪活动其实是糅合了后来独立分化为宗教、艺术、文学等意识形态的东西。在现在看来简单的图像轮廓,其实是积淀了当时巫术礼仪活动的人
最新美的历程读书笔记摘抄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通用9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