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搜索保护生态 保护生态心得体会(模板13篇)
保护生态不再只是环保主义者所关注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保护我们的星球的生态平衡。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人民为中心,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在我的生活中,我积极参与了生态保护,逐渐养成了一些保护生态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生态系统是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需要深入理解其复杂性。通过观察,在每一个环节上,生态系统都存在着相互作用和依赖关系,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在破坏一个环节的时候,我们不会只影响到一个生物种类,而是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在家庭和社区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关注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和依赖关系,来制定更加合理且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来减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第三段:在生活中保护生态。
在我们的生活中,保护环境的具体方法是多样的,依据我们自己和社区的情况来决定。我们可以从微观角度入手,促进生态系统各个相互依赖的部分。对于我来说,减少废弃物,尽量选择绿色环保的产品,用布袋代替塑料袋、公共交通代替私家车等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我可以做的事情。更进一步,在社区层面来说,多参加居委会或其他社区生态活动,参与垃圾分类和清洁公共空间的活动,与邻居分享从厨房废物制作肥料互相促进生态保护。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都可以选择保护生态,从而使我们的地球变得更加美好。
第四段:学习和共享生态保护知识。
上学期我参加了一次生态保护主题讲座,对我启示良多。讲座讲述了很多有趣的知识点,诸如什么是绿色产品,如何种植道路两侧的绿植,如何饮用和排放废水等等。在我们的家庭和社区中,生态保护知识的共享和学习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学习一些基本的环保知识,并将其付诸实践,那么我们的家园可以变得更加美好和可持续。
第五段:结论。
保护生态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需要真正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采取可持续的行动来保护生态。同时,我们应该学习和共享有关绿色生活和环保的知识,以便我们的家园成为一个更加美好和可持续的地方。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那么我们的孩子和孙子将能够生活在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和谐和幸福的世界。
几十年来,**旗把生态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总体生态建设思路,发扬“不干不行、干就干好”的精神,全旗上下合力推进生态建设,先后被授予“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县”、“全球环境500佳”、“全国再造秀美山川先进旗”等荣誉称号。
一、生态建设成果。
**旗位于**市东南部,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努鲁尔虎山北麓,科尔沁沙地南缘。总面积8300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苏木、办事处,总人口59.3万。年降水310~460毫米,无霜期130~145天,有效积温2700~3200℃。全旗地貌由南向北依次为浅山丘陵、黄土丘陵和沙地沱沼,是一个以农牧业经济为主体的旗县。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旗沙化土地面积达到259万亩,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到960万亩,被认为是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在恶劣的环境已经危胁到人类生存严酷的现实面前,**旗开展了大规模的以植树种草为中心的旨在改善生态环境和生存、生产、生活条件的生态建设大决战,1978年到的30年间,全旗有林保存面积达561万亩,森林覆被率达41.3%,是建国初有林面积的34倍,是1978年前的4倍。全旗人工种草保存面积150万亩,全旗保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00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51.4%;全旗重点治理小流域土壤侵蚀量减少80%,蓄水量提高到85%。
几十年来,**旗坚持不懈的努力,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一是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流动沙地由二十多年前的57万亩减少到7万亩,半固定沙地由171万亩减少到30万亩,固定沙地则由31万亩增加到222万亩。有100万亩农田、150万亩草牧场形成了林网化,带网片、草灌乔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全旗控制水土流失面积635万亩,基本实现了“水不下山,土不出川”。区域小气候有了明显改善,年均降水量增加30.5毫米,无霜期延长2天,平均风速降低1.65米/秒。20春季未发生沙尘暴天气,浮尘天气只出现了两天。
二是经济效益显著。从1991年开始,**旗农业连续八年获得大丰收,成为全区产粮大县,虽然从开始连续9年干旱,但每年粮食产量仍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年粮食产量达到15.6亿斤;畜牧业成为“全国畜产品生产先进县”。2008年全旗林业产值达3.1亿元,活立木蓄积达566万立方米,人均近10立方米,林木总价值达33.96亿元,相当于人均在绿色银行存有保值储蓄5726元。全旗农村经济初步走上了“林多草多-畜多肥多-粮多钱多”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三是社会效益突出。通过生态建设,使农村以土地为主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推动了农村生产由单一经营向农、牧、林三元经济结构转换,通过实施集约化经营、集中精力大搞生态产业开发,使多余的劳动力转向其它生产和经营,促进农村劳动生产力流动,达到生态扶贫、富民的作用。由于**旗环境的改善,成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价格大幅度提高,促进了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也为全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一定保障。
二、生态建设工程及政策机制。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到上个世纪末,**旗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集中连片地建设了农牧场防护兼用林;在中南部丘陵山区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经济林和用材林;在京通铁路**境内两侧营造护路林;在水库上游大力营造水保林;对沟道进行了综合治理。进入21世纪,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外援、城镇及公路绿化、林牧种苗、国有林场脱贫解困、低产低效林改造、水土保持、农业综合开发、生态产业建设等工程项目开展生态建设,取得明显实效。
(一)切实加强领导,持续推进生态建设。
**旗历届领导始终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建设工作,将生态建设作为立旗之本、生存之本、发展之本、振兴之本。从1979年开始,旗委、旗政府先后四次作出关于大力植树种草和治沙治山的决定,对每一发展阶段都进行了精心规划。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几大班子共同抓,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接力精神,换人不换目标,换届不换蓝图。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旗委换了七任书记,政府换了八任旗长,生态建设不仅从未间断,而且形成了一任比一任建设得多、建设得好的势头。
(二)制定优惠政策,强化利益驱动。
长期坚持“谁造谁有,一次到户,过期不补,长期不变,限期治理,允许继承和转让”的优惠政策,用政策调动群众积极整地、筹款买种买苗。同时,加大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在种苗供应上,最初由财政无偿为群众供苗,1985年后实行了半价供苗和以奖代补政策。在幼林期实行以耕代抚,不仅节约了抚育成木、促进了林木生长,而且增加了农牧民收入。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采用家庭承包、联户承包、集体开发、租赁、股份合作、拍卖使用权和无偿划拨等多种形式进行生态建设,利益机制得到充分体现,群众积极性空前高涨。进入21世纪,随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德援项目的实施同时,**旗又把足额兑现国家政策充实到政策体系中,将“国家要绿”和“群众要利”有机结合起来。仅2008年沟道治理就达1.1万亩,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沟道治理,还要进行沟道治理1.65万亩。
(三)坚持集中会战,实现规模治理。
(四)保证苗木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在多年的林业生态建设中,**旗坚持把育苗工作作为林业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一是以国有育苗为主、乡镇育苗为辅进行育苗。每年育苗面积都保持在2000亩以上,年产合格苗木2500万株以上,切实保证了全旗每年25-30万亩人工造林用苗。二是引进优良林木品种,调整树种结构。淘汰了部分树种,逐步筛选确定了一些适宜木地生长的速生抗逆杨树主栽品种。并先后引进了落叶松、沙棘、条桑、枸杞和优质果树品种,使全旗造林工作步入了树种多样化和良种化发展的轨道。三是应用育苗新技术,提高苗木质量。在育苗中,推广应用了化学除草、地膜覆盖、容器育苗、abt生根粉育苗、叶面施肥、喷灌育苗等先进适用技术,同时,用扦插育苗取代了人工掘苗,使苗木取代了床式育苗,机械掘苗取代了人工掘苗,苗木质量和作业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一、二级苗木比例由过去的不足40%提高到现在的85%以上。
(五)注意培育典型,发挥示范作用。
20世纪80年代,南部山区的刘杖子、北部沙区的鸟兰巴日嘎苏就已初显三大效益,是全旗最早的生态建设典型。90年代,大规模的生态建设会战展开后,**旗又出现了六道岭的精神、大青山的气魄、黄羊洼的规模、黄花甸子的模式、治沙林场的效益、热水汤沟道治理的精品等可资借鉴的典型。造林绿化中涌现出造林英雄李儒、绿林好汉马海超、沙漠之狐孙家理、绿色旋风郑宪铭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通过广泛宣传先进典型的成功经验和英模人物的先进事迹,全旗上下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生态建设氛围,进一步推动了造林绿化进程。
(六)促进三效统一,突出农牧民增收。
以前,为治理沙化和水土流失,**旗主要实行带网片结合,以生态效益为主。随着全旗防护林体系的初步建立,旗委、旗政府开始围绕农牧民增收,重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加大了杨树防护兼用林、山杏经济林、沙棘经济林、灌木饲料林、林木采种等五大林业产业基地的建设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据不完全测算,年林业总产值达到6090万元,年为农牧民增收114元。农牧场防护林体系的建立,还促进了农业和草业的发展,初步估计,农田防护林对粮食和秸杆年均增产价值1.4亿元,农牧民人均增收263元;为草和草籽年均增产价值1亿元,农牧民人均增收188元。依托国家生态建设工程,围绕全旗产业发展,**旗正着力打造并壮大杨树工业原料林、沙棘林、灌木饲料林、山杏林四大产业基地,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大发展带动农牧民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七)强化成果保护,保证持续发展。
**旗把保护建设成果作为生态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防沙治沙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防火条例》、《草原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坚持“一分造,九分管”,旗里先后成立了森林公安、资源林政等林业执法机构,各乡镇都成立了护林护草机构,全旗现有护林组织82个,共有专兼职护林护草员3500名。几十年来,没有发生重大毁林毁草案件。从起,旗委、旗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保护工作的决定》,决定从起,所有草食家畜实行全年舍饲禁牧,进一步加大了森林草原资源的保护力度。同时突出对破坏生态建设案件的严惩重罚,每年都有10几起案件被处以行政或刑事处罚。
三、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总结成效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认真解决:
一是“两低”,即林草单位面积产出低和总体利用率低,核心是经营方式滞后。经济林比重偏低。1978--1995年新造林面积300多万亩,主要是生态效益为主。从19开始才注重经济效益。目前,全旗生态建设生态效益突出,社会效益显著,但经济效益较低。
二是“两突出”,即林牧、林工矛盾突出,核心是林业结构不合理。生态总体布局上南松北杨,林种草过于单一,树种搭配不合理,乔灌草没有实现优化配置,需要按适地适树适草的原则进行调整。
三是残次林、低产林需要更新和抚育。如杨树小老树面积80万亩,亩蓄积不到1立方米;60万亩沙棘、100万亩山杏的挂果率不到常规产量的40%;由于连续九年干旱,致使林木大面积死亡,草牧场大面积退化。全国最大的牧场防护林黄羊洼防护面积43万亩,林带面积9万亩,由于干旱造成近一半的全株或半株死亡。
四是投入产出效益低。全旗大部分土地比较贫瘠,至今仍有366万亩的水土流失面积、120万亩沙化面积、180万亩的“三化”草地面积亟待治理,待治理的山都是石质山、远山和大沙,治理难度大,投入产出近期无效益,远期效益低,投资者积极性不高。
五是生态环境建设管理费不足。按照自治区生态资金管理办法(内政发〔〕26号文件)“管理费可按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4%的比例,从同级配套资金中提取,其中自治区、盟市、旗县的提取比例分别为1%
2023年搜索保护生态 保护生态心得体会(模板13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