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水的散文诗(优质10篇)
欣闻“刘宗汉美术馆”和“中国新山水画艺术研究会”即将创立,我非常激动,预祝这两件益事能够获得圆满成功!
做为一个文化学者,我目睹了从徐悲鸿、齐白石等国画大师谢世以来的国画乱象。“刘宗汉美术馆”和“中国新山水画艺术研究会”的创立无疑是中国山水画艺术事业中值得关注的一件大喜事。
关于乱象,我想大概可以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有的画家由于受到了西画的语言和思维冲击,于是完全抛弃了传统的笔墨精华,几乎变成了用中国的纸墨来画西画,结果完全没有了中国画的意境和韵味;第二类,有的画家确实也保留了一部分传统的笔墨精髓,也结合了西画的语言和思维,可是结果却是画得不伦不类,极不自然;第三类,有的画家认为中西合璧无法结合,索性就钻入传统的故纸堆里翻跟头。真可谓群雄割据,乱作一团。
所幸大乱之后必有大治,中国新山水画的三种乱象总算是被植被皴法的创始人刘宗汉先生给终结了。老子曾曰:“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由此可见没有什么思想和技法是不能为我们所用的,关键还是要看个人。自西学东渐以后,人心浮躁,真正能称得上大师的人可谓凤毛麟角。中国山水画的创新除了需要画家具备大智大勇之外,还需要有平心静气的吃苦精神,这非常不易,我们应该感到很欣慰,因为刘宗汉先生做到了。
刘宗汉先生的书画俱精,他既敢于深入地研习东西方的古典绘画传统,又勇于在现实生活的实践中进行提炼和溶合,故而能“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终成一代大家。他谨慎地保留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笔墨精髓,又巧妙地融入了西画的色彩,线条与透视,使得新山水派的画变得更趋自然与和谐了,这种自然与和谐就是一种成熟的标志,更是一种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因为他的新山水画是在传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画的营养而发展起来的没有异化的全新中国画。
可以说“刘宗汉美术馆”和“中国新山水画艺术研究会”的创立是中国新山水画的福音,真正开启了“新古典主义山水画”的新篇章,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因为刘宗汉先生没有异化的全新中国画反映着时代的脉搏,可以承前启后,让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得以健康地延续和发展,避免了被断割或误入歧途的危险,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刘宗汉美术馆”的成立,可以提供一个方便后学观摩、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而“中国新山水画艺术研究会”则为具有远大抱负的同道中人提供了一个更加坚实的学习、研讨、创作和学术交流的平台。我坚信:刘宗汉先生所献身的当代新山水画艺术,根深叶茂,前景广阔,因为他的作品和言行已经证实了创新是必然的,只要大家能够一起沉下心来深入传统,肯吃苦,勤动脑,并在实践中不断钻研和探索就会有新的突破和创新。由此,我再次预祝“刘宗汉美术馆”和“中国新山水画艺术研究会”的挂牌仪式能够获得圆满成功!
山水之恋,是人间流传千古世人美赞的佳话。
山则是上天派到人间的守护神,守护着这方水土。山他高大,雄奇,山他叠嶂峰峦,
远望山那的翠绿,奇峰峻岭,处处山峦起伏。俊朗的山峰上镌刻着天地轮回的史诗。
但他并不在意这壮美的传奇,而则是眷恋着与水的情意。因为每道清流流淌着山魂前世久远的牵挂。
轻吻着流淌的清流,倾听着碧水诉说如梦的思绪。山依着水,水傍着山。千古万年不曾分离。
是谁打开了三生石的记载,是谁拨动了山水之情悠扬的琴弦。使得尘世落花细尘,落满了山之涯。
女人如水,如水的女人而柔情,妖媚。人生如山似水。
退去紧裹着的外衣,用最纯真的笑脸解读你的心声。
我笑了,我高兴的把水流溅在云朵山间。
淡泊与宁静中蕴含了深深的期许,我在自然与随意中默默地企盼。
清晨,我从你温暖的身边流过,将祝福带给你。夜晚,我静静的躺在你的怀里,去诉说着平淡与欢喜。
哼唱着歌曲,享受着心中的甜蜜。
恋你的胸怀,依恋你的风采,何时能走进你的眼里,你伟岸高崇的身姿,让我无法离去。
舞。我以我的柔情在你怀里四季中流转。渴望你能倾我一世柔情。
我天长地久,你深邃的眼眸里我读出,你把真情深藏,把柔情和关心埋在山谷里,你把我放在心底里。
的依恋。千古美传。我只是平凡的小溪,愿在大山的青峰里,欢快的唱着永为流传的恋歌。平淡相依,相守百年。
十月九日清晨,我们一行六人(三男三女)来到了传说中的古城凤凰,这个文豪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边城。昨日一夜坐火车风尘赴赴带来的疲惫还没洗净,就被习习而来的深秋寒风吹拂,刚下车的我们不禁打了个寒战。天空下着蒙蒙细雨,淅淅沥沥的落在晨曦初露的凤凰城。只见雨中的凤凰城被水光雾气笼罩着每个角落,蒙蒙拢拢而又静谧无声,让人看不真切。仿佛未出阁的文静少女,羞羞搭搭、半遮半掩的欢迎着我们这些远方的旅人。
我们在寻找旅舍的路上,还来不及放下手中的行李,就被虹桥吸引了目光,这是一座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的建筑,横跨在沱江之上的三拱大桥,从水面到桥顶有几层楼房那么高,全部是用花岗石砌成。站在桥边向下望,竟然可以看见沱江与周围的吊角楼,只见沱江穿城而过,绿绿的江水缓缓流动,依稀可见摇曳的水草。江边停泊着两艘渡船,戴着斗笠的渔民蹲在船上。构成了一副田园牧歌式的画卷。沱江的两岸,伫立着一排排吊角楼,高矮不一,错落有致。虹桥右下方的万民塔在晨光中挺立,似乎在为凤凰这座千年古城里的芸芸众生呤唱阵阵梵音,两岸每隔几十米就种植着一棵棵柳树,枝叶随风舞动,迎风招展。还有三三两两的凤凰城居民在江边洗衣,手挽清流。让人心旷神怡,遐思无限。
在虹桥上,已经有几个外来的游客手持照相机对着虹桥以及下方的沱江、吊角楼拍照了。这里的确是摄影留念拍摄风景的最佳场所。在上,可以和虹桥这个凤凰城的标志性建筑留影。往下可以俯视沱江,遥望吊角楼。我们不得不暂时停止寻找旅舍的脚步,放下手中的行李,拿出来手中的相机去拍照。
在虹桥边上拍完照后,我们已经被这古色古香的场景吸引。本打算继续寻找景点,无奈手中行李沉重,只得打消这个念头,我们一行六人中的“麦子”已经从网站上下载了一份凤凰旅游攻略,打印成册。我们按着上面的内容寻找旅舍。只见那上面说,凤凰旅游住宿,最好临江而居,住进靠近沱江边的吊角楼旅舍,静夜里走在天台上,极目遥望依山傍水的凤凰城,能够感受到山、水、城、人,“天人合一”的境界。
我们沿着虹桥右下方来到了凤凰城的街道。由于晨光初露,街道上人烟稀少,静的似乎只能听见我们自己的脚步声。这条街道已经是高度商业化。沿街都是为远方而来的旅人准备的旅社、特色小吃店以及民族特色浓郁的工艺品店。但是走在狭长的雨巷,拾缀的似乎是历史的足音。平平仄仄,斗折蛇行的石板路,曲曲弯弯。缠绵回环的街道,一个小巷弯过去。一个小巷又折回来。江南小镇常见的元素,凤凰一概兼收并蓄。越往前走,就越能感觉这里的宁静与朴实。在这寂静的环境下,我们敲开了几家旅舍的大门,货比三家,最终根据那份旅游攻略中所说的那家旅舍住了下来。
走进旅舍的房间,放好行李。正想躺在床上休息一下,就被一阵阵悠扬绵长的山歌吸引了目光。我们赶紧拉开窗帘,走上天台佻望,原来是几个当地苗族人驶着小船,撑着船筏载着一些旅人在沱江上放声高歌,歌声高亢而又嘹亮,铿锵有力,歌声中可以明显感受到湘西人的桀骜不训、狂放不羁的性格。小船行驶到一艘花船停泊处时,男声嘎然而止,花船上的女声又蔓延开来,与前面的风格不同的是,女声温柔甜美,似水柔情,感觉沁入心肺,都说湘女多情,这歌声作了最好的注解。也许,凤凰就是男性的粗矿,女性的温柔交织一起的城市。在朴实与纯真中向世人展示他们的风采。
站在天台上观看沱江与吊角楼,强烈的感受到了这座千年古城与众不同的怀旧气息。丝丝细雨飘在沱江上,被风吹拂的如柳絮飘飞。被小船划过的江面掀起阵阵青波,涟漪不断。江面不时有成群结队的鸭群出现在视野之内,让人心中涌起农家田园式的感觉。苗家汉子和苗家女子的歌声交织在一起,不断回荡在江面上,回响在山城之间。此情此景,我感觉我已经触摸到了这座城市的灵魂,我真想随着这歌声溶入这山水城之中。
我们取下了手中的相机,与这楼,江,山、人作背景,摄下这一幕幕。
回入房子,我们在床上小惠一会,本想先入睡两三个小时,先洗去旅途的疲惫再出去游玩,无奈已经被凤凰城的景致弄的精神亢奋,翻来覆去已经无法入睡,干脆起身重新洗梳一翻,整理好衣物,迈步出门去一览凤凰美景。其余五人和我的一样心思,大家都心照不宣的出门了。
我们一行六人登上小船,泛舟沱江,戴着斗笠的老人为我们撑船,岁月虽然无情的在这位老人脸上留下了苍老的印记,但是老人的身手依然敏捷而有力,手中那个根桨杆撑着载着我们一行六人的小船,举重若轻,毫不费力。给人一种老而弥坚的印象。也许这位老人就象这沱江边的凤凰城,悠久却有活力,古老却又健康。老人的举动让我们三个年轻人跃跃欲试,也想有样学样,拿起浆杆撑船,但是在老人撑下的小船很听话,到了我们手里却象个无理取闹的孩子,无论我们怎么摆渡,就是无法在江面上行动自如,有时偏离方向,有时干脆原地不动。无奈我们只有放下手中的浆杆,让老人继续撑,小船立马又恢复了平静。这活计看似简单,其实也有很多诀窍在里面,外人不下一番狠功夫是无法掌握的。我想,要是能给我充分的时间去练习,我也一定能够驾轻就熟的,但是这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只不过是个梦罢了,也许到了我退休的时候,才能有闲暇时光来到这里,熟练的操作小船泛舟沱江。
小船行到江心处时,在沱江左面发现了一排老式的吊角楼,东倒西歪的伫立在江边的左侧,与沱江起始处那些商业化浓厚的吊角楼相比较,这些吊角楼朴实简朴,风格简单。整体显的有些破旧,老化。从外表来看,确实很难推测它们建于那一年。上百年的历史可能没有,四五十年的历史应该有了吧。撑船的老人告诉我们,这才是原生态的吊角楼,在现在的凤凰古城,再想找到这样的楼很困难了。我望着那古老的建筑,可能只有这座吊角楼,才能见证凤凰这几十年的沧桑变化与风雨历程。说不定沈从文《边城》中的小翠当年也曾在这楼中扶手楼拦上,遥望沱江坐看云起云落呢!我拿起了手中的相机,把这珍贵的建筑物拍入其中。
在沱江两侧,每隔几十米都有年长的老年人和中年妇女在江边洗衣,用竹棒拍打着衣物,用手搓洗。我想,现代化的电器工具放在这个千年古城似乎有点行不通了,在江边洗衣可能已经成为这里的居民的传统和
2023年山水的散文诗(优质10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