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23年山水的散文名篇(大全17篇)

2024-06-225215

夏日的西湖花枝招展,水光潋滟,山岭葱茏,充满诱惑。水。驻足湖边杨柳岸,看美丽在阶前流淌,听小鸟在枝头欢唱。丝绦曼舞纤腰,锦鳞游戏清波。水莲迎风吐艳,荷盖铺展青霞。掬一捧水盛在手里,轻洒在脸上,让氤氲的水气从张开的毛孔渗入每一寸肌肤,随血液流遍全身,沁入心脾,让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享受一丝清爽,一份惬意。有船靠岸了。我赶紧抖抖手,随大流挤入船身,爬上顶层。船头水花朵朵,四周波光粼粼,一阵清风吹来,撩起衣襟裙带,感觉真的好爽耶。

湖。湖不大,幽微灵秀,静逸柔美。游船载着我们高歌航行。矗立船头,登高望远,长堤卧波,小岛摇绿。亭台楼阁点缀其间,蓝天碧水相印成趣,薄雾如纱梦迷离。透过这层飘渺的霓裳,你是否瞥见她隐约外泻的春光,深湖微澜的美艳?你是否感受到它容纳江流的气度,举重若轻的成熟?无怪乎人们把西湖比作杭州的眼睛,那是因为他们读懂了她的灵动深邃;无怪乎苏轼吟出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那是因为他品出了西湖的绝妙韵味。

辗转反侧。半夜,邂逅一幅山水画。

山水画静静地挂在黯淡的墙壁上,黑白线条分明。昏黄的灯光就着窗外淡淡的月光,交织成一片混浊的世界。没有风,夏夜很闷热。蝉声还未到来。与一幅画对峙,夜深人静,我和它靠得很近,近到可以触摸故乡的温情。

从母亲的怀抱里走出来,走向更大的世界,十几年了,这座城市,这个房间,困住了我大片时光。长大了就会生出翅膀,就必须到更远的地方飞翔。我记住母亲的话。

现在,面对这幅画,故乡隐约其中。

水波轻轻荡漾开来,闪着层叠的光,我在里面看到童年时自己的样子,母亲很慈祥地抚摸着我的头。我忽然感觉像是一场梦。山水之间,那么久远的时光,都浮上来。我开始奔跑,穿过崎岖的山路,乡亲们朝我张望。绿树掩映之间,我终于看到自己的家,鸡鸭在房前屋后觅食,老黄狗蹲在门口,一切,依然熟悉的样子。

我曾找寻过无数出口,释放我对故乡的想念。酒。或者烟。或者萧瑟的街道上无声的飘荡。回忆,是一种无可名状的煎熬,在骨子里噬咬。然而,我却忽略了那幅画,那幅仿似故乡的山水画。

山水画在我的`视线中开始动起来,所有丢失的时光悉数返回。

父亲坐在堂屋,吧嗒吧嗒抽着旱烟。清晨五点。这时会准时响起父亲的催促声:太阳都快出来了,还不起来?!我躺在床上扭着身子,极不情愿又不得不服从父亲的威严,快速穿好衣服,在墙角的旮旯里,眯着还未睡醒的眼睛摸索着那条再熟悉不过的牛鞭,光着脚丫牵着我的牛上山去。

许多孩子已经先到了。起早让牛吃清新的草,这是每家每户每天争先恐后要做的事。牛在前面吃草,孩子们在后面玩。阳光从天空洒下来,透过树丛,夹杂着清风里青草的芬芳。蜿蜒巍峨的大山,蓄满我无忧的童年。

大山以外会是什么样的世界。那些奇思怪想,顺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一直通向远方。不断有人走出去,却再也没有回来。我听大人们讲他们的故事,模模糊糊的。

月亮升起又落下,雾霭把山林笼罩得越来越浓厚。翻开小人书,那时候,书里的神仙会来和我作伴,黑夜里,我们互相捉迷藏。他们把我的水彩笔带走了,我很伤心,以后我还用什么来描绘我的图画啊。

然后,大片大片的雨水落下来,流进村旁的小河。丰盈的雨水,很快就把我的童年拔高。父亲仍然抽着旱烟,却没了当年喊叫的底气。我看到他的额角日益沧桑的皱纹,像山道上雨水过后的蚯蚓,痛苦地扭曲着。

那个四季如春的山村,在我成长起来的岁月里,就真的不属于我?我站在低矮的老屋前,这片熟悉的土地,越来越亲切。我看到许多蛰伏的时光,在大山里明明灭灭,若隐若现,并最终沦为一种声音:走出去,才能脱离贫穷。恍惚中,迷茫的山路上,一辆一辆马车经过,远方没有尽头。望不见的山坡上,传来母亲空空的叹息。

现在,在陌生的城市里,月光下,花儿开的很灿烂,也很忧伤。谁在柏油马路上经过,踩不出半点足迹。那一段青涩的青春,成为故乡最幸福的怀念。

坐在这样一幅山水画里,潮水涨起来,让自己成舟。渡谁呢?也许谁也渡不了。画里画外,不是一个世界。从那些旧时光里苏醒,我需要找寻的,也许只是一种记忆,一种潜藏在内心始终如一的温暖,我需要它们一直陪伴着我,慰我伤痕,解我思念。在这个城市穿行,它们成为我最大的支撑,给我最为清澈的濯洗。

山脚下,就是中国均人之父——朱德总司令的故乡马鞍镇。

从马鞍镇向西一公里多,有一座突起的高山,一峰屹立,青松翠柏,林密草茂,四季葱茏,这就是国家aaaa级琳琅山风景名胜区。走进她,就像走进了一个大花园。迈着轻盈的步履,走上琳琅山头,极目远眺,花团锦簇;菜花黄了,桃花红了,梨花白了,春天更美了。宽阔的柏油路像一条玉带环绕琳琅山水。附近的村庄,果林绕宅,粉墙碧瓦,好一派田园风光。

海拔600米的琳琅山,高出周围群山,从山顶分出五个整齐的小山梁,从各方缓缓向下延伸,成了琳琅山的楞角,这使琳琅山成了一个自然生成的五角星。

在山顶上有一小平坝。稍事小憩,见坝中竖着一块《琳琅寨记》的石碑,碑文说:“琳琅,古寨也。……山高而秀,林参蓝天……”顺着小道向前走就是寨门,名曰“琳琅寨”。寨门石柱上镌刻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天外云峰新壁垒”;下联是“山巅武曲化干戈。”据同行者讲:过去山顶南面有一花园是清代秀才丁绍鸿所建,故名“丁家花园”。花园内草木繁多,并修有亭台、水榭,石桥,假山,显得十分别致,堪称寨之胜景。但那时只有富人才能进园观赏,而穷人只得望园兴叹。欣赏了山寨风光,站在遮天蔽日的树木中,远望周围众多的小山,无限风光,尽收眼底。下山来就到了朱德总司令旧居纪念馆和朱德纪念园区。

1886年12月1日,朱德总司令就诞生在琳琅山下李家大湾。在这里他度过了之久的少年时代。20世纪60年代,郭沫若同志亲笔题写的“朱德总司令旧居”匾额,悬挂在旧居大门上方。旧居左侧是丁家花园私塾,右侧是药铺垭私塾,都是朱德少年读书的地方。听老人们讲,小时的朱德喜欢同小朋友一道去琳琅山树林中玩耍,他喜欢这山的几个楞角。有时一天他们要把几个小山梁都跑完,在山上听鸟声,学鸟唱,采山花……他浇灌过的土地,游泳过的小河,亲手栽植的树木,都在琳琅山的环抱里。朱德从军后,他也特别喜爱五星。抗日战争时期,朱总司令在山西武功县栽植的`一棵杨树,树干、树枝横截面都是一颗五星,当地人称它为“红星杨”。在朱德故居纪念园区,你处处感到此地的奇异和灵气,可以尽情领略到大自然赋予的美景。

马鞍,地灵人杰,山水形胜。在故居纪念园区参观,总司令那“仗剑山河动,挥毫日月明”的气概;那运筹帷幄,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帅风豪气,令人浮想联翩,让人流连忘返。总司令一生是一首诗,琳琅山孕育了他特有一些气质,在朱总故里让人倍加怀念他那高大光辉的形象。他永远是人民心中的一座巍巍丰碑。

自己坚持写作也有十几年之久,在我所读过的文学论著中,似乎都多多少少和禅学有一定的关联,虽然有些不是直接的,但在文章的本意触发点上,依然不缺少哲思的踪迹。禅学的思想可以影响到我们写作的态度和走势,也可以随时转化为文字间流淌不息的感悟。我们现在好多写作爱好者,习惯于看事物的表面,直接的视觉感受,而对那些耐人寻味或有更深含义的作品,则以“晦涩难懂”或“看不明白”而弃之不读,这本身是对诗歌的亵渎,也是对创作者的不屑,更是诗坛界的悲哀。我很同意谢冕说过的一句话:“我们一时不习惯的东西,未必就是坏的东西;我们读不懂的诗,未必就是坏诗。世界是多样的,艺术世界更是复杂的。”(摘自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

说得更直白点,其实诗歌就是“比其他文学品种更富哲学意义,更强调通过丰富的意象传达强烈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带给读者对人生、历史,对生活的时代更深刻的认识,这种领悟可以说是顿悟。”(摘自郑敏《诗的内在结构》)诗歌的表现主要有表象(表面)、具象(立体)、意象(多维)等“三象”特征。但作为诗歌这种文体,虽有浅白的大量作品充斥诗坛,但关键还是在于“意象”,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抽象”,因为诗歌毕竟不是“分了行的白话文”。诗歌就是把语言艺术化,让读者在欣赏的同时达到一种审美享受并和心灵产生共鸣,且有所收获、慰藉、升华或启迪。为此它的立意、编排、组织、架构、意境、层次无不反映诗歌的构成乃是逻辑、象征、形态构成的空间组合和虚化融合,同时也是作者在情感、理想、人格追求等方面来一次同构与共生,达到前所未有(或与众不同)的寓意,这种寓意恰恰是多维的。

真正的诗歌构成,有着丰富的情感特性。比如我们看色彩是视觉流程产生的结果,而诗歌却是心理流程所发生的联想。读诗即不是视觉结果,也不是听觉和触觉结果,而是思想的顿悟。好的诗歌作品就是创作技巧与手法产生的潜在结果。诗歌本身就具有多义性和多解性,也可以解释为三百六十行个职业有三百六十种理解。我认为,要想真正读懂诗歌,惟其穿透表面看本质,不思考肯定会导致不理解。

最近偶然翻阅了蔡志忠古籍经典漫画《禅说》,之前很久在一位朋友那里看过此书。那时刚刚开始接触禅学,对于大学期间的整体走势也是受益匪浅,很是喜爱有加。就我的经验而言,这是一门最好的禅学之入门书籍,它以漫画的形式,生动有趣的展现了禅之奥秘。后来朋友又向我推荐释心道大师著的《缠来禅去》,本来朋友最初是让我帮着买,可是转了好几家图书超市,竟没有买到,心有不甘之余变求助几个熟识的文学社的朋友。最后,终于在北京一家书店找到了,顺便就买回了两本,一本送与我的朋友,一本留为己用,希望自己也能够慢慢深入的参悟吧。

《缠来禅去》里面诠释的故事全是白话文,后面加上了一些对文章的理解和点评,而且插图精美,意境也美,这倒很符合我审美的心态。之后,我开始尝试着在一些专业的有关禅学书里面找一些来读,譬如:《六祖坛经》、《金刚经》、《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等等。因为佛教分大乘八宗,禅宗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所以对于初读者,选择书籍时尽量还是选择禅宗的。不推荐南怀瑾大师的,毕竟南老师的有关所谓的言论太注重概念化,而且文章里大多注重以理服人,比较枯燥,就像是听一个于己无关的所谓政治言论者,对于一般刚入门的禅学爱好者来说,无疑是种折磨。而禅需要的是内心的“顿悟”,是超越语言和文字的潜移默化;另外一个缺点就是注重说其表象而不重视引申义,其实就是神魔鬼怪,无非是喻世上之人而非真正存在,所谓超度,无非是安慰未死之人,它真正超度的是活人。南怀瑾大师非常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点是好事,但是,由此而反对五四运动,认为那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确实错误之行了。他认为:中国能够历数几千年来屹立不倒,甚至外来统治仍能够处事不惊,乃是中国传统文化扎根之深的缘故。所以近年来,南老不断大力推动儿童读经运动,希望能够将读中国古书的基础从此发扬下去,以便挽回目前中国人几乎对中国自身文化毫无认知的断层。惟其发展儿童读经运动,以推动“中、英、算”三者并进,非独厚中国国学也。而所注重之读经部分,又以四书五经为主,尤以四书为重。“冀能为中国孕育出经世济民之才,而非诗词歌赋之材也。”也许南老的这番话有些一厢情愿,况且如今的儿童谁又能熟读四书五经。对于那些稚嫩的孩子,喜不喜欢读是个问题,即使喜欢读就一定能读得进去?可不要再和古代读死书的一帮无知子弟一样,害了祖国的花朵们不堪重负的一生。

据说外国的汉学家也在研究禅学,对此,我是深感意外。中国的东西能够被洋人们拿出去,并不断被传扬和光大,这无疑是一件造福全世界的好事。所以中国的青年学者们也得赶紧钻研一下,免得哪天遇到一位精通此类的外国学者,对答不上,丢了中国人的脸面。甚至被怀疑这个所谓的禅学到底是不是属于中华民族的?!

我们熟知的慧能大师是顿悟派的代表:主张不受外界事物(如时间,空间)的干扰,直接切入主题。而另一位神秀大师则是渐悟派的代表:主张渐次修行,反复修行,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从这点来看,显然,慧能大师更胜一筹。不要小看佛教徒的两个宗派,他们对儒家思想亦不无影响。神秀以渐悟立宗,在北方提倡勤修苦学的学风,使北方的儒家思想也养成了几个朴实精进的学派。慧能在南方以顿悟开山,使南方的儒学也染上了一种夸诞虚无的风气。

本来这两个学派,本不该是对立的。大家都知道,没有渐悟作为基础,便无法获得顿悟。不承认渐悟的顿悟,只是狂人之语。任何事物都是从量变到质变,从渐进到飞跃,从矛盾到统一的,而至于如何解释慧能的“顿悟”从何而来,恐怕很难给出一个详细的答案。毕竟自然界的生物之间都是产生必然联系的,不可能脱离到一个孤独的世界学会领悟。

如果从禅宗史和禅宗思想史两方面考察,我们会注意到这样的一个结论,即《景德镇灯录》的著作者:马祖道一的禅法更具有独特的内涵,其逻辑性与理论阐释,层层递进。针对修行者而言,有三个方面:一,“即心即佛”是思想的基础,确立自信;二,“非心非佛”是解脱的关键,破除妄念偏执;三,“平常心是道”是根本目的,坚持应世利人。“平常心”是马祖道一禅法的突出特点和根本旨趣,它排除了善恶、染净等二元对立的区别性,主张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体现心性、张扬真理。它继承并发展了慧能等祖师们的禅法思想,也深受《华严经》“事事无碍法界”等义理的影响。“平常心”所体现出的平民化、世俗化、生活化、简易化等品质。促进了中国禅宗追求大乘入世的`信仰价值趋向。

禅是天竺之语,具云禅那,中华翻为思惟修,亦名静虑,皆定慧之通称也。禅主要是人的一种精神修持方法,是信奉者的一种体悟真理或最高实在的方法,是其摆脱外界干扰,保持内心平静的方法,是其明心见性的方法,是其思维修炼的方法,是其获得神通,获得功德,获得智慧,获得解脱的方法。“佛”的意思其实也就是一个“悟”字,而诗歌中的“诗”字,本身就是语言的寺庙,就是藏经所。既然有别出心裁的“经典”,就要有苦心孤诣的研读。读诗就是靠“感悟”。我认为,诗歌类似禅学,禅学不主张解释,解释只能限制思想。作诗,就象婴儿啼哭,他只是想哭,也就哭了,哭是生命的本能,我们不必求索他为什么哭,你只有去体会他的哭。“禅”注重“意会”,而意会可以因人而异,因情而移。这就需要观者长期地用自己的心灵去品味。

记得,在我开始最初写诗的时候,我就曾读到过禅学对诗学的理解:作诗要有妙语,要有来自灵魂的呼吸,主性灵,要有突然袭来的灵感作为诗的骨架,这样诗歌才不会显得单一。如此一来,做到这点,我们这些写诗的驱赶者,好像都是慧能的门徒了。宋朝以后,不管诗歌如何演变,有许多“打是不打”之类的“机缘”语,很像是我们当代朦胧诗的缔造者。

最后要说的是,作为网络文学诗歌版块的编辑,审核文章时,贵在自己对文体由内而外的体悟,自己悟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才是诗歌的内核,才能对得起作者的一番苦心。不要被文字表面的一知半解所拘束,更不要无故的背上了以“字”取意的枷锁,从而桎梏了思想前进的脚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鲜花点缀大地,美化生活,陶冶心灵,自古以来,性情不同的人,爱好不同的花,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却爱莲,世人盛爱牡丹,我唯独喜爱你——臭绣球,因为我和你一样,我是人中草根,而你是花中的草根,普通而又坚强,对生活无所求,对生命却极度热爱,倾其一生,展示生命的繁华和风采。

我爱你----臭绣球,爱你顽强的生命力。我站在阳台上,放眼放去,每一家的阳台上,最耀眼的是你,一盆又一盆的臭绣球,枝繁叶茂,饱含生命的浓度,火红的花朵,圆圆的,像升起的火球,闪烁着生命的光芒,非常的耀眼。

繁密的花瓣,由二十多支纤细的花柄组成,每一支花柄擎着一朵小花朵,紧紧地挨着,靠着,像一群知己的朋友,在倾心交谈,交谈生命的意义。

为何家家都有臭绣球?就是因为你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抔土,无论贫瘠还是富饶,对你而言,就是生命的产床,只将折的几支臭绣球,往花盆里一插,定时浇水,你就幸福的安家落户,用不了多长时间,圆圆的新叶子渐渐张开,像生命的风帆在远航,没有几天,一朵花蕾在眼前摇曳,绽放出火红的花朵,像一枚美丽的微笑,以报答你的知遇之恩。

有时我忙时,竟忘了浇水,记起时,一看花盆里的'土像鉄一样坚硬,你还是生长着,绽放着,微笑着。有时水浇得多了,叶子长得更苍翠,花开得更多,活得更精神。让我更加钦佩的是:在冬天,许多花要放进客厅或者卧室,可地方特小,选来选去,只好将你放在阳台上,你却一言不发,依旧春风满面,依旧生长,依旧开花,顽强的生命力就在这雪花飞舞的冬天彰显无遗。

可一些花朵不像你,没有顽强的生命力,而是生命非常的娇贵,脾气非常的古怪,对生存条件要求非常的苛刻。水浇得多了不行,浇得少了也不行,太阳晒得多不行,不晒太阳也不行,像娇生惯养的小姐,让人捉摸不透,许多时候,连它啥脾气都没有摸清楚,就已经撒手人寰,我在失望之余,真还有点生气,死就死呗,又不是我不让你活。

我家先后买了十几种娇贵的花,有的养了几个月就死了,有的养了几年,却没有开过一朵花,最后还是赌气而去。妻子要么骂我水浇得多了,根烂死了,要么骂我放在太阳底下晒死了,直到现在,我再也不买那些娇贵的花,甚至我连一个名字也没有记住,我想,一朵花要让人永远地爱它,养它,那它就得用生命的美丽尽情地去点缀生活,就得用一生的激情去无私的奉献,臭绣球就是这样的花,人也是一样的,只有那些生命力顽强而且乐于奉献的人,人们才会永远爱戴它,纪念它。

所以,我爱臭绣球,就是爱你顽强的生命力,爱你倾心奉献的精神,更爱和你一样的人。

山水,或浓如夏花、灿如春阳,或淡若清风、静若秋月,因眼中有心的人成为帧帧风景,因装饰了观景人的心窗成为一帘清梦。山水总藏着一种柔和到极致又广阔无限的清美。每一次走入,都有万千气象和浩渺云烟,都有江上清风和山间明月。

闲时,邀三五好友,不必描眉点唇,不必华服危坐,随兴而往,总能真正看到青山的妙处。举目有轻云,低眉有碧水。

看景中千种风情和境里万般丘壑,看动中钟灵和静中毓秀,听天籁鸟鸣,闻草木芬芳,浮于尘嚣的一颗心总能轻而易举地渐渐清澈,我甚至能听见“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悠远吟唱。这样的风景总能让人放弃许多思考,却总能无端地生出许多细纹般的淡淡思绪。

眼中景因天作而分外动人,景中人因眼中景而思绪万千。因了辽阔的山水,这样细微的思绪的光亮融于其中才清旷而悠长。轻风盘旋,那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瞬间涌来。青山多妩媚,众人皆知。青山见我如何,那是个未知的小秘密吧。心情好,能以好的面貌示青山,既能青山之妩媚,青山也能见我之美妙。这一好一妙的前因后果,便是人间最简单又高深的禅境了。至简与至深间,并无沟壑。惊觉,原来这世上最懂青山之妙的人非辛疾弃莫属。

山如仁者,如得道高人,总是大方地让人欣赏它的美,慷慨地为观景者充当背景,不惊不怨,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姿给了观景者许多惊喜。露珠微雨、和风暖阳、云蒸霞蔚,都是见面礼,连

2023年山水的散文名篇(大全17篇)

夏日的西湖花枝招展,水光潋滟,山岭葱茏,充满诱惑。水。驻足湖边杨柳岸,看美丽在阶前流淌,听小鸟在枝头欢唱。丝绦曼舞纤腰,锦鳞游戏清波。水莲迎风吐艳,荷盖铺展青霞。掬一捧水盛在手里,轻洒在脸上,让氤氲的水气从张开的毛孔渗入每一寸肌肤,随血液流遍全身,沁入心脾,让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享受一丝清爽,一份惬意。有船靠岸了。我赶紧抖抖手,随大流挤入船身,爬上顶层。船头水花朵朵,四周波光粼粼,一阵清风吹来,撩起衣襟裙带,感觉真的好爽耶。湖。湖不大,幽微灵秀,静逸柔美。游船载着我们高歌航行。矗立船头,登高望远,长堤卧波,小岛摇绿。亭台楼阁点缀其间,蓝天碧水相印成趣,薄雾如纱梦迷离。透过这层飘渺的霓裳,你是否瞥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