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大全17篇)
如果说,它是一出悲剧,她却比《哈姆雷特》更加凄婉迷离;如果说,它是一般历史纪录,它却比《史记》有更大的文学魅力。有很多人都把它评定为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它却有很多超乎尘世的,仙境之地的描绘。无可奈何的,我们把它比作一首诗,却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首太长的史诗。
它就是我今天想要给大家介绍的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
著名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曾经说过:“想要大体了解中国文化,就从《红楼梦》开始。”而许许多多的仕人、文人都说“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这就充分体现出《红楼梦》的触及面之广,影响力之大。这都是小说史上十分罕见的。
然而,我却发现,我们这一代人,喜欢《红楼梦》的人并不很多。问其原因,说是因为它很无聊,写的无非就是“一大群女子天天围着一个男的转,惹出许多是非,然后就东家长,西家短。”说实话,这话总结得很精辟。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红楼本身就是在写一群女子,用作者的话来说,是一群“异样女子,脂粉英雄”。而宝玉,只是一个花使形象,一个线索人物,一个表达作者心声的代言人之一。而且“东家长,西家短。”才正是它的独特之处,是它的伟大之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再别康桥》很美,很恬淡,很悠然,然而幸亏很短。否则,试一试天天晚上读三遍,我想不出两周,就再也不想见康桥了。苏轼说“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红楼梦》正是这一类型的书,每看一遍,都有一种不同的感受。在不同的年龄看,受到的启迪也不同。人的情感在变,人的志趣在变,人的审美观在变。然而历史不变,事件,时刻等待着你的阅览。可以说,《再别康桥》是精华的提纯,《红楼梦》是琐碎的拾遗,生活的缩影。举一个也许不太恰当的例子,《再别康桥》是纯牛奶,多喝对身体也有害。而《红楼梦》是五谷杂粮,可以均衡发展,有益健康。
文档为doc格式。
我读过的古典小说是很少的,四大名著尚有一本未看过,《论语》《庄子》更不过是在初中老师一再要求下读过。对于《红楼梦》,心里谈不上痴迷,甚至也未曾买过所谓红学家写的红楼评析,所读过的不过最近才读的张爱玲的《红楼梦魇》。所以很多看法仅仅是自己感受到的,未曾受红学家的影响。
这形形色色的胭脂群粉,围绕在这一方小小的大观园里,演绎着平凡而不平淡的故事。
古代的女子是什么样的形象呢?首先是宫怨诗,“入宫十六今六十”“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这些都是我读过的句子;这些女子怨的是青春辜负,或是白白辜负没有“遭到”君王的玩弄罢了。再看那三寸金莲,裹得畸形的小脚,便想到女子为了美丽宁肯这样残损自己的肉体博得男子的爱怜。更有堂而皇之的正史上字字泣血的写道,古时围城,守城将帅便带头杀了自己的爱妾分给战士吃,然后是全城的妇女,杀光了才是老弱的男人。他们不知道她们的美,被杀的女人里,有聪慧可人的,有温柔体贴的,有才华横溢的……这些他们都不知道,通通像杀猪一样杀掉了。
从没有人认认真真为女子立传,即使是初步反映了觉醒的《牡丹亭》,杜丽娘也不过是心神微微一荡。起码我所读过的书里,除却《红楼梦》,认真描摹女子一生的唯有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所以《红楼梦》弥显珍贵。这里没有平庸,只有独一无二,属于每个女子的独一无二,谁也不是谁的影子。林黛玉亲手写就诗词,才气无人可比;薛宝钗精明世故,早通人事;史湘云巾帼豪气,令人叹服……薄命却非凡。
美丽若没有人来欣赏也是徒劳。贾宝玉本是通灵宝石,后为神瑛侍者,不管哪一种身份他都怜香惜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污浊不堪”这样的话独宝玉有之,只有他知道什么是天地山川之精华。他写《芙蓉女儿诔》,痛哭潇湘馆,都是为女性唱悲歌唱颂歌。他说自己是人类的“渣滓浊沫”,是因为他身边生活着那么多聪明美丽的女子,他为她们又悲又愤,他痛恨自己是须眉男子。在我眼里,人类的“渣滓浊沫”何尝是宝玉,更应当是贾琏、薛蟠之流,他们恐怕更庆幸自己是须眉男子,可以玩弄女人而将其视作理所当然。宝玉固然手里心上也不干净,但他至少对这些女孩子是“敬而昵之”的,他不肯违背姐妹们的意愿,认真对待每个女孩子交给他的事情。这是我眼里这个“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男孩最美的地方。
红颜薄命。古时崔莺莺,霍小玉,再到民国时孙曼娘,冷清秋,如今风行网络的各大写手更不惜用最狠的笔调写女子悲惨的结局。即便如此,因为她是女子,我依然为她们惊心动魄的美而欣喜,而落泪。
红颜悦己,记忆伴随流转一生,这是《红楼梦》红颜如花十几载给我最深的感受。
文档为doc格式。
寒假里我读了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
《红楼梦》讲述的是因皇亲而荣华富贵的贾府逐渐走向没落,最后因家庭成员获罪被抄家,终于繁华成空的悲剧故事。
《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生动的人物形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林黛玉。林黛玉很有才华,做诗、画画样样精通。林黛玉每次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
最让人叹息的也是林黛玉,她从小失去双亲,寄居在外婆贾母家,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伤心流泪。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林黛玉遇到伤心事,喜欢用眼泪去麻醉自己,用多疑的心眼去猜疑别人,而不是去寻求解决的方法。有一次,她去找宝玉,因为丫头正在吵架而没有给她开门而猜疑宝玉是否不把她放在眼里,从此常常独自落泪。
我觉得林黛玉这种性格不是很好,面对不愉快的事情应该先了解清楚,再下结论,朋友之间应该坦诚相待。我想只有这样,不愉快才会消失。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家曹雪芹呕尽心血,用尽了自己一生的时间,写成了这部长篇小说。书中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描写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愤怒。
“丢弃的不离不弃的黄金锁,忘记了莫失莫灵通的灵玉。”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是贯穿全书的另一条主线。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贾政的与生俱来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贾宝玉娶带有黄金锁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我实在是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的悲惨命运而惋惜。但人物本身并没有过错,让人憎恨的却是那种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什么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么门当户对,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
一部《红楼梦》让多少人为它垂泪,让多少人为它感动呀!
品味红楼,我遇见了她——林黛玉,她柔弱美丽,“娴静处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她才华横溢,被称为“咏絮才”她的诗文堪称举世无双。
品味红楼,我遇见了她———晴雯,她会笑会闹,敢爱敢恨。想那在怡红院树下,把宝玉的扇子斯得极响,宝玉在旁笑着,把麝月的扇子也给她撕,麝月却让宝玉把扇匣搬出来给她撕,就是这样的女孩儿,最终也难逃厄运。
品味红楼,我遇见了他——贾宝玉,他面似中秋之月,色如春晨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目似秋波,却“行为偏僻性乖张”,“愚玩怕读文章”。虽生在富贵至极的贾府,最后却因黛玉出了家。
掩卷沉思,《红楼梦》最终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及贾府的败落告终,作者又想借此告诉我们什么呢?黑暗的三从四德的'封建社会制度是导致这场悲剧的主要原因,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统治阶级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一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写出了作者的辛苦与心酸,也表达出了知音难寻地无奈何苦闷。而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就是出自曹雪芹先生笔下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个悲剧,它不仅是曹雪芹先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从而使一个繁荣的荣国府走向衰败。曹雪芹先生历时十年完成这部著作,用细腻和巧妙的文笔表达了一个繁荣一时的荣国府。
当我看完了《红楼梦》后,我感到无比的心酸,我甚至有点怨恨作者为什么把这《红楼梦》的结局写得这么悲惨,这与《红楼梦》前局部的那生气、繁荣的景象一点有不符合。但后来我渐渐的明白了,当时的社会就是这么黑暗,这只不过就是社会的'演变过程罢了。
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林黛玉,虽然很多人都不喜欢她那生性猜疑,多愁善感的性格,但我却似乎知道她的苦衷似的。她从小父母双亡,又寄人篱下,她感到自己的世界有多么的孤独,为了保护自己,她只能用刻薄的语气去对待别人,这也是她养成生性猜疑的情感的因素。林黛玉在凄凉中死去,身边只有伺候她的一个丫鬟在默默的为她哭泣。这时我也想起了她那被预言的悲惨的一生。
贾宝玉,一个外表看上去柔弱带点天真的男孩子,其实也有坚强男子的一面,也许到最后谁也想不到他会去出家,是因为他看破了红尘吧,他是一个渴望得到自由的人,当姐妹们成家后都抱怨着生活中的事,他的内心渐渐的成熟了,更何况在这种“指腹为婚”的时代,对他来说更是一种水深炽热。
同时他又是一个痴情的人,他对林黛玉可以不顾一切,从这也可以看出林黛玉之死对他的打击有多大。我不禁替贾宝玉感到可惜,美妙的青春就这样被断送了。
《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几乎都是悲惨的,从王熙凤的“一从二令三休”到薛宝钗的“可叹
红楼梦读后感(大全17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