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最新乡村记忆馆 乡村记忆锅爷散文(大全13篇)

2024-06-231809

锅爷走了差不多了,他是个驼背,临汾战役的时候曾经做过支前民工,在我记忆里,小时候经常听他在那得瑟:你贼子,你大当年打临汾的时候你还没有出生呢!因为他这份“功劳”,当时的大队为了照顾他,给他生活多一份便利,就让他做起了赶毡的营生。

毡是晋东南地区的特产,用来铺在土炕上,下面铺席子,中间铺毡,最上面铺油布用来冬季保暖,绵羊毛赶出来的叫绵毡,柔软但薄,山羊毛赶出来的叫涩毡,生硬但要厚很多。

锅爷早上起床,晃悠两只水桶,到村口的井上打水。水珠子跳出来,砸得土路上一溜笑窝儿。有几滴溅在草叶上,猛然间就惊了她们的晨梦。

往返几次,大水缸满了,锅爷哼着小调开始圪蹴着捡羊毛。把羊毛里面的.垃圾、羊粪蛋全部淘出来,又不适闲一下,再用弓弦弹羊毛,一推一拉之间,扒扒作响,煞是壮观!我常常在边上看得出神,锅爷会让我拿把小扫帚把捡拾的垃圾往远处腾腾。

要铺毡了。锅爷把羊毛铺在了竹帘上,铺一层羊毛铺一层白土(山上的一种马牙撅石捣碎后就成了白土)和白面,一层一层在铺的同时要洒上水,夯实以后,把毡卷起来,整个抗到赶毡案上,中间用皮带捆起来,再洒上热水。这时需要一个帮手,两个人开始坐在凳子上,手中拉着皮带,手拉脚蹬,半个小时后就完工了。

他们两人把毡抬出来,我和小伙伴们已经在院子里放好两条板凳,上面横一条耙,锅爷就把毡放倒在上面晒干。

做好的毡白生生的,和新鲜的羊毛一模一样,漂亮极了。毡基本上都是二米长,一米五宽,两厘米厚,一条涩毡十斤羊毛,价格23元。一条绵毡七斤羊毛,价格16元。两个人一天轻轻松松可以赶5条毡,那个时代完全是一笔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锅爷身上经常装着烟,好管闲事,喜好给别人说媒,一群人在一起的时候,就听他一个人讲话了。夏天的傍晚,一出西门,凉风袭来几许惬意,西门口就成了我们听锅爷讲三国和水浒故事的根据地。我们一帮小孩子听着津津有味,经常可以听到,老干,小二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的此起彼伏的叫声。

那个时候的锅爷已经有点糊涂了,经常是在给我们讲三国的时候跨界,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有一次锅爷讲到眉飞色舞的时候得意忘形了,老包(包拯)就这样把华雄给铡了!我当时就晕了,怯怯地问道:锅爷,老包不是宋朝的吗?锅爷大怒,你贼子,老包还管你哪个朝代?他铁面无私,想铡谁就铡谁,知道吗?我竟然无言以对。

22年前的三月,我带着父母的殷切期望和依依不舍,背着行囊离开了生我养我的那个乡村。从此,再没有在三月的某个日子回过故乡。于是,每到三月春色浓,我便十分想念她。

我的故乡在江南的一个小山村,那里没有驿动的小桥流水,没有曼妙的舞姿和歌声,有的是“五山一水三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我依稀记得,走出村庄的那一天,是个细雨霏霏的日子。父亲点着了一挂长长的鞭炮,劈哩啪啦地响了好一阵子,把邻里乡亲的眼球都吸引了过来;母亲拉着我的手总不肯放下,一边送我走出村庄,一边细细地叮咛嘱咐,任由薄雨飘落在头上,泛起点点银光。

我的记忆中,乡村三月是个缤纷的季节。山冈上,杜鹃花争奇斗艳,有的开着红花,有的笑露粉妆;田野里,油菜花竞相开放,有的一片连着一片,有的如梯田般层峦叠嶂。只要走出村庄,都能闻到扑鼻的清香。邻居家的女同学,经常摘来一朵两朵,或缀在头上,或捧在手中,显得格外妩媚。

我的记忆中,乡村三月是忙碌的季节。有句谚语说: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进入三月,乡亲们都忙了起来,有的挑着担在旱地积肥,有的牵着牛在水里劳作。为了多赚些工分,父亲干得最多最苦最累的农活,就是耕田耙田,每天浸泡在水里的时间不下七八个小时。好在那个时候环境没有受到污染,父亲每次耙田时都能抓到一兜鲜活的鲫鱼,让我们一家人的伙食经常得以改善。而那时的女人们,也都脱下春节的新衣裳,自家的田园里翻畦施肥、栽种新苗,播下一年的希望。

我的记忆中,乡村三月是踏青的季节。在我家和学校附近有一座叫上天峰的山,风景秀丽,峰高石奇,名胜古迹多达几十处,曾吸引无数文人墨客游览。春分前后,学校每年都组织踏青春游,爬上天梯、坐仙人床、敲东鼓、饮清泉,彷佛置身于美丽的传说中。若是晴天登峰眺望,洪都娇容一览无余,匡庐秀色尽收眼底,只可惜那时没有相机,无法将这美丽的瞬间定格。假如工作不是太忙,我真想在这个三月,带着妻女回家乡畅游一回,找找在乡村踏青春游的足迹。

此时此刻,望着京城窗外又一个灰蒙蒙的天空,我更加怀念家乡的春天,更加忘不了二十多年前记忆中的乡村三月。

以前我启蒙上学,是在1970年的春节过后(那时还没有“高考”一说)。热热闹闹的大年过了,再过十五,十六就要到学校去报到。因为是第一次去学堂,得大人带着。我是妈妈带去的。一大早,妈妈就把我从床上叫起。其实,我已经早醒了。第一次去学堂,我感到新奇、兴奋。妈妈也特意给我买了一个新书包,里面差不多是空的,只有两支妈妈已帮我削好的铅笔。妈妈说,书和本子学校要发的。妈妈帮我整理了一下衣领、袖子和裤脚,再斜挎好书包,牵着我的小手。我一蹦一跳地上学去了。

学校离家里好远,有现在的三里的路。从家门口出来,要走完有三个门板宽的土路。路的两边是水沟,沟的两旁是还没有种上庄稼的田野,好平好远的。到了学校,只有一个教室的好宽好大的屋子里,摆满了桌椅。黑板对面的那面墙,已经歪了,咧开嘴了。我启蒙的时候,已满六岁了;但个子还是最小,安排座位时,分到了第一排。

一到五年级都坐在一个教室里。老师先是给一年级学生上课,然后一年级学生就在教室的座位上自习或者做作业。这时,老师就又在另一边给二年级学生上课。因此,我们在一个学期里,可以听到一到五年级的内容。但是,我对其它年级的不感兴趣,也听不清楚,听不太懂。就这样年级混合持续到快期末考试了。一天上午,就在我们正在教室听课的时候,听到后面一声尖叫,接着“轰”的一下,后面的一堵墙倒了,坐在后面有几个比较高的学生被压在倒下来的墙里。第一学期我们没有期末考试就都通过了。到下学期,我们在原来教室的基础上,按年级分班,进入了小教室。

给我上课的语文和数学老师只是一个,姓何;就是我们一个队的。每次放学和同学在路上玩着回家时,总是可以看到他在忙完学校的事后,赶上我们。每次看到我,也总是要提醒我一句,不要玩疯了哟,早点回家!然后又急匆匆地超过我们赶快往家赶。而我们呢,总是要玩到天快黑了,妈妈在家门口远远地叫我,吃饭了,回来吃饭呀。这才记得回去。

学习是在轻松愉快中度过的。老师讲什么,我就听什么;老师要求做那些题目,我就完成那些题目。即使是家庭作业,也布置得不多。但是,既然是学生了,懂得害羞了,屙屎就不能象以前那样,在自己家门口,房前屋后树底下到处都可以;而且每次完事以后,都要高声叫唤着一句,妈妈,妈妈,快过来呀,快过来擦呀!

队里和学校,用的都是公共厕所。每次入厕,对已经是学生的我来说,却是一件难事。关键是要用手纸。以前在家里都是妈妈用布擦完以后,洗干净再用。到了学校,成了学生了,就不能再用布了。当时确实想不出用什么,每次总是用书包里的作用本,天天如此也经不起撕呀。大部分时候,只有跑到偏僻的角落,或棉花地里,或稻草堆旁,用叶子或草扎擦擦了事。

大街上,车马喧嚣,人来人往。一辆辆汽车从我的面前飞驰而过,汽车尾气的味道在空气中弥漫着。闻着眼前这些刺鼻的味道,我越发怀念在农村和外婆一起生活的情景。

农村的空气是清爽的。走在路上,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路边的浅草散发着蓬勃的生机,绿树成荫,野花遍地。鸟儿躲在树上,婉转地唱着歌,那声音真好听。田间小路上,羊群慢慢的走着。它们一边走,一边吃着路边、河沟里的小草。羊群过后,地上留下一粒粒黑黑的`圆溜溜的粪便,我到现在也没弄明白羊的粪便怎么那么圆。

外婆的院子里有我和妈妈一起种的草莓,原先只有三五棵,现在已有一大片了,绿油油的十分诱人。还有几株从我记事起便有的月季花,开粉色的大花,娇艳欲滴,清香扑鼻。

院子里还有两棵树,一棵是石榴树,一棵桃树。每到夏天,我们就可以吃到甜甜的桃子。不过石榴从来没有吃过,总是没有长熟便落了,因为外婆不愿往石榴嘴儿里塞药,所以就便宜了那些虫子。

村外的地里有一座大土山,听妈妈说。那是军人练习打枪的地方,村里的人叫它“靶台”。我们会在部队不训练的时侯,爬上靶台顶,体会一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部队训练的时候是不让人靠近的,等他们走了之后,我们会去靶台捡子弹壳,捡到的虽然不多,但我们还是乐此不疲。

现在想来,小时候的生活多么无忧无虑,多么快乐幸福。当然也不是说,我现在并不幸福,但是总觉得跟从前不一样了。

也许是环境变了,也许是心变老了,现在老家的路,已经都是水泥路了,许多家都盖了楼房。时光一去不复返,许多人,许多事都变了,连亲爱的外公外公也不在了,但是我依然会时常想起我坐在院子里看着外婆和妈妈择菜,外公和爸爸下棋的情景。

儿时在乡下那美好的回忆也值得我用一生去怀念。我们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不要等失去了才去后悔。

也许,我是一个比较恋旧的人,或者说我总是舍不得把一些过去的记忆从心中轻易抹掉。虽然许多时候,那些记忆分明充满了苦难和不幸,甚至让人不堪回首,但是,我还是有意无意的总是把自己沉浸在一些灰色的记忆中流连忘返。

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有好些年的记忆只能围绕着乡村的鸡鸣狗吠以及乡间小道而一再的重复。我出生在陕北黄河边一个偏僻而又极不起眼的小村中,小村不大,几十户人家零零散散的点在大地的掌心,现在想来有些像一幅美丽得素描,朴实而宁静。在公路还未曾开通的时候,在我的大脑中似乎还没有汽车之类的东西形成一个具体的概念,更不要说能坐上汽车了,在我能认识的事物中,恐怕除了土地,庄稼,牛羊以及各种野草野花和农具在外,我的大脑里便没有多少新鲜的词汇了。许多年之间,我的童年一直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就着乡村的宁静被长久的包裹在一种原始的氛围中,虽然简单至极,但却一直丰富着我几十年的记忆。

我的小学记忆简单而明晰,教室是一孔几乎废弃的窑洞,一张课桌上总是挤着三四个穿着老布(当地的手织布)衣服的孩子,虽然拥挤的状态常常会招致因为争夺位置而发生的吵架,但遇上冬天,这种拥挤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在简陋的教室里从来没有火炉,所以彼此拥挤在一起便能暖和许多,为此常常曾经因此引发的争吵在冬天是绝不会发生的。

那个时候,我们一年级到三年级是在同一个教室上课的,现在我很难想象老师是怎么

最新乡村记忆馆 乡村记忆锅爷散文(大全13篇)

锅爷走了差不多了,他是个驼背,临汾战役的时候曾经做过支前民工,在我记忆里,小时候经常听他在那得瑟:你贼子,你大当年打临汾的时候你还没有出生呢!因为他这份“功劳”,当时的大队为了照顾他,给他生活多一份便利,就让他做起了赶毡的营生。毡是晋东南地区的特产,用来铺在土炕上,下面铺席子,中间铺毡,最上面铺油布用来冬季保暖,绵羊毛赶出来的叫绵毡,柔软但薄,山羊毛赶出来的叫涩毡,生硬但要厚很多。锅爷早上起床,晃悠两只水桶,到村口的井上打水。水珠子跳出来,砸得土路上一溜笑窝儿。有几滴溅在草叶上,猛然间就惊了她们的晨梦。往返几次,大水缸满了,锅爷哼着小调开始圪蹴着捡羊毛。把羊毛里面的.垃圾、羊粪蛋全部淘出来,又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